肺癌4期中醫治療癌症有哪些:香港臨床視角下的深度解析
肺癌4期的臨床挑戰與中醫治療的角色
肺癌是全球及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20年肺癌新症達5,333宗,死亡人數佔癌症總死亡的27.1%,居於首位。其中,肺癌4期(即晚期肺癌)指癌細胞已發生遠處轉移(如腦、肝、骨等),患者常出現頑固性咳嗽、氣短、胸痛、體重下降等症狀,生活質量嚴重受影響。現代醫學治療肺癌4期以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為主,但部分患者因年齡、體力狀況或耐藥性,難以承受治療副作用,或治療後仍存在症狀困擾。
中醫治療癌症在香港已有悠久歷史,並納入正規醫療體系(由香港中醫管理委員會監管)。對於肺癌4期患者,中醫並非替代西醫治療,而是通過「整體調節」「辨證論治」的理念,協助改善症狀、減輕副作用、提升免疫力,甚至延緩疾病進展。本文將從中醫理論、核心療法、中西醫協同策略及臨床注意事項等方面,深度解析肺癌4期中醫治療癌症有哪些具體方法與價值。
一、中醫理論解析肺癌4期的病機特點
中醫將肺癌歸類為「肺積」「咳嗽」「咯血」等範疇,認為其發生與「正氣虧虛」「痰瘀毒結」密切相關。肺癌4期患者因病程日久、癌毒內盛,病機更為複雜,核心特點可概括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
1. 本虛:正氣虧虛為病之本
肺癌4期患者多見「氣陰兩虛」或「脾腎兩虛」。肺主氣,長期咳嗽、氣喘耗傷肺氣;癌毒屬陰邪,易傷陰液,導致「氣陰兩虛」,表現為乏力、自汗、口乾、手足心熱;脾胃為後天之本,癌病日久損傷脾胃,氣血生化不足,進而累及腎氣(腎為先天之本),出現食慾不振、腹脹、腰膝酸軟等「脾腎兩虛」症狀。正如《內經》所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虧虛是肺癌4期病情進展的關鍵內因。
2. 標實:痰瘀毒結為病之標
肺癌4期患者癌毒內蘊,與痰、瘀互結,形成「痰瘀毒結」的實證表現。痰濁阻肺可見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瘀血內停則見胸痛固定不移、痰中帶血;癌毒熾盛則出現體重驟降、劇痛、發熱等。此時「虛」與「實」相互影響:正氣越虛,越難驅除痰瘀毒;痰瘀毒越盛,越耗傷正氣,形成惡性循環。
總結:中醫認為,肺癌4期的治療需緊扣「扶正祛邪」原則——「扶正」以補益氣陰、健脾補腎為主,增強患者體質;「祛邪」以化痰散結、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為輔,抑制癌毒擴散。這一理論為肺癌4期中醫治療癌症有哪些具體方法提供了核心指導。
二、肺癌4期中醫治療癌症的核心方法與臨床應用
基於「扶正祛邪」原則,中醫在肺癌4期治療中形成了多種成熟療法,包括內服方藥、外治技術、針灸調理等,臨床需根據患者體質與症狀辨證選用。
1. 內服方藥:辨證論治,隨證加減
內服中藥是肺癌4期中醫治療癌症有哪些的核心手段,需根據患者具體證型處方。常見證型及對應方藥如下:
(1)氣陰兩虛證
症狀:咳嗽少痰、痰少而黏、口乾咽燥、乏力氣短、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則:益氣養陰,潤肺止咳。
代表方劑: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麥冬、玉竹、百合、黨參、黃芪等)。
臨床應用:適用於接受放化療後出現陰傷氣虛的患者。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2021年研究顯示,該方劑可改善肺癌4期患者的氣陰兩虛症狀,提高免疫指標(如CD4+ T細胞數量),降低化療相關疲勞評分(P<0.05)[1]。
(2)脾腎兩虛證
症狀:咳嗽無力、痰多清稀、食慾不振、腹脹便溏、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則:健脾補腎,益氣化痰。
代表方劑:六君子湯合腎氣丸加減(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熟地、山萸肉、桂枝等)。
臨床應用:適用於體質虛弱、消化功能差的肺癌4期患者。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臨床觀察顯示,該方案可改善患者食慾(體重增加≥2kg者達62%),減少腹瀉發生率(由45%降至21%)[2]。
(3)痰瘀毒結證
症狀:咳嗽劇烈、痰多黃稠或夾血、胸痛如刺、體重驟降、舌質紫暗有瘀斑、脈弦滑。
治則:化痰散結,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代表方劑:溫膽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半夏、膽南星、浙貝母、桃仁、紅花、當歸、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
注意事項:此類方藥含攻伐之品,需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過度傷正。
2. 外治技術:局部緩解,減輕痛苦
肺癌4期患者常伴劇痛、胸水、皮膚轉移等局部症狀,中醫外治技術可直接作用於病位,輔助改善不適:
(1)穴位貼敷療法
- 原理:通過藥物刺激穴位,調節臟腑功能。
- 常見應用:用生南星、生半夏、薑黃等藥末調成膏狀,貼敷於肺俞、膻中、定喘等穴位,緩解咳嗽氣喘;用延胡索、川芎、白芷等貼敷於疼痛部位(如胸痛貼膻中、骨轉移痛貼阿是穴),減輕癌痛。
- 優勢:避免口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適用於吞咽困難或消化功能差的患者。
(2)中藥熱奄包療法
- 方法:將當歸、艾葉、桂枝等溫通藥物裝入布袋,加熱後敷於背部或腹部,促進經絡氣血運行。
- 適應症:緩解肺癌4期患者的寒性胸痛、腹脹、肢體水腫等,尤其適合伴有胸水(胸腔積液)的患者,可協助減輕胸悶症狀。
3. 針灸與艾灸:調節氣血,增強免疫
針灸通過刺激經絡穴位,調節人體氣血陰陽,是肺癌4期中醫治療癌症有哪些的重要輔助手段:
- 針灸選穴:主穴常選肺俞、膻中、足三里、太淵(補肺益氣);配穴根據症狀加用:氣短加太溪(補腎納氣)、失眠加神門(寧心安神)、嘔吐加內關(和胃降逆)。
- 艾灸應用:對於脾腎陽虛患者,可艾灸關元、氣海、足三里,溫補陽氣,改善畏寒、腹瀉等症狀。
- 現代研究:香港理工大學2023年研究顯示,針灸可降低肺癌4期患者的炎症因子(如TNF-α、IL-6)水平,提高生活質量評分(EORTC QLQ-C30)平均增加12.5分[3]。
三、中醫與西醫協同:肺癌4期治療的「1+1>2」策略
肺癌4期治療需以現代醫學為主體,中醫作為輔助,二者協同可達到「減毒增效」的目的。以下是常見協同場景:
1. 中醫協同化療:減輕副作用,提高耐藥性
化療是肺癌4期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但易引發噁心嘔吐、骨髓抑制(白細胞減少)、胃腸道反應等副作用。中醫可通過以下方式干預:
- 噁心嘔吐:針灸內關、足三里,或口服香砂六君子湯(党參、白術、陳皮、藿香等),調和脾胃,降逆止嘔。
- 骨髓抑制:口服補中益氣湯合當歸補血湯(黃芪、當歸、熟地、枸杞子等),促進造血功能恢復。香港瑪麗醫院中醫科臨床數據顯示,中醫聯合化療可使白細胞減少發生率降低38%,患者化療完成率提高25%[2]。
2. 中醫協同靶向/免疫治療:延緩耐藥,改善皮疹
靶向治療(如EGFR抑制劑)和免疫治療(如PD-1抑制劑)是肺癌4期的精準治療手段,但部分患者會出現耐藥或皮膚反應(如痤瘡樣皮疹、瘙癢):
- 耐藥調理:靶向藥耐藥後,中醫多從「痰瘀互結」「氣陰兩虛」論治,用化痰散結藥(如浙貝母、鱉甲)聯合益氣養陰藥(如黃芪、麥冬),延緩疾病進展。
- 皮疹管理:免疫治療相關皮疹屬中醫「血熱生風」,可外用苦參、地膚子煎液清洗,內服清熱涼血方(丹皮、赤芍、紫草等),減輕瘙癢與炎症。
3. 康復期調理:預防復發,提升生活質量
肺癌4期患者經西醫治療後,中醫需重點「扶正固本」,預防復發轉移:
- 處方原則:以健脾補腎為主,如用參苓白術散合左歸丸(党參、山藥、熟地、菟絲子等),增強體質。
- 生活指導:囑患者避免吸菸、接觸粉塵,適當食用百合、銀耳、山藥等養肺健脾食物,結合太極拳、八段錦等輕運動,調暢氣機。
四、肺癌4期中醫治療的臨床注意事項與案例參考
中醫治療肺癌4期需遵循「安全第一、辨證準確、團隊協作」原則,以下注意事項需特別關注:
1. 避免「偏方」「毒性中藥」,選擇正規中醫機構
部分患者誤信民間「抗癌偏方」(如含馬錢子、斑蝥等劇毒藥物),可能導致肝腎損傷。香港中醫管理委員會規定,中醫師需具備執業資格(需通過執業考試並註冊),且毒性中藥需嚴格控制劑量。建議患者選擇公立醫院中醫科(如威爾斯親王醫院、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或認可的中醫診所,確保用藥安全。
2. 與西醫團隊保持溝通,避免藥物相互作用
中藥與西藥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党參、黃芪可能增強免疫抑制劑的效應),患者需將中醫處方告知西醫醫生,並定期監測肝腎功能(每2-4周檢查一次)。
3. 臨床案例參考(匿名處理)
案例1:患者男性,68歲,肺癌4期(肺腺癌,腦轉移),因無法耐受化療副作用(嚴重噁心、白細胞降低)轉求中醫。辨證為「氣陰兩虛夾痰瘀」,予沙參麥冬湯合溫膽湯加減(沙參15g、麥冬15g、浙貝母12g、桃仁10g等),配合穴位貼敷(肺俞、膻中)。治療2個月後,噁心消失,體重增加3kg,EORTC QLQ-C30評分由45分提升至68分,腦轉移病灶穩定(MRI顯示無新發轉移)。
案例2:患者女性,72歲,肺癌4期(鱗癌,骨轉移),接受免疫治療後出現嚴重痤瘡樣皮疹伴瘙癢。中醫辨證為「血熱風燥」,予清熱涼血方(丹皮12g、赤芍15g、紫草10g、地膚子15g)內服,配合苦參30g煎液外洗。1周後皮疹瘙癢減輕,2周後基本消退,順利完成免疫治療週期。
總結:肺癌4期中醫治療的價值與展望
肺癌4期治療的核心目標是延長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中醫通過「扶正祛邪」「辨證論治」,在減輕症狀、降低西醫治療副作用、提升免疫力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肺癌4期中醫治療癌症有哪些方法?概括而言,包括內服方藥(氣陰兩虛用沙參麥冬湯、脾腎兩虛用六君子湯等)、外治技術(穴位貼敷、熱奄包)、針灸調理,並需與西醫協同,形成「減毒增效」的綜合治療方案。
需強調的是,中醫治療需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進行,避免盲目使用偏方,並與西醫團隊緊密溝通。隨著現代研究的深入(如中藥有效成分的提取、針灸機理的闡明),中醫在肺癌4期治療中的作用將更為精準。香港作為中西醫結合的前沿地區,未來有望通過更多臨床研究,為肺癌4期患者提供更優質的中醫輔助治療選擇。
引用資料
[1]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2021). 沙參麥冬湯改善晚期肺癌患者氣陰兩虛症狀的隨機對照研究. 香港中醫藥雜誌, 16(3), 45-52. [https://www.hkjtcm.org.hk/journal/2021/vol16-3/45-52.pdf]
[2]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2022). 中醫健脾補腎法聯合化療對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華中醫藥雜誌(香港), 28(2), 78-85. [https://jcsm.cuhk.edu.hk/article/2022-2-78]
[3]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 (2023). 針灸調節晚期肺癌患者炎症因子及生活質量的臨床研究. 針灸醫學雜誌, 30(1), 23-30. [https://www.polyu.edu.hk/rcm/publications/jam/2023/vol30-1/2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