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癌症日2025全面指南:从认知到行动,共同对抗全球癌症负担
世界癌症日2025全面指南:从认知到行动,共同对抗全球癌症负担
每年的2月4日,是全球共同关注的「世界癌症日」(World Cancer Day)。这个由国际抗癌联盟(UICC)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发起的日子,旨在凝聚全球力量,提升公众对癌症的认知,推动预防、筛查与治疗的公平性,为癌症患者与家属带来希望。2025年的世界癌症日,主题定为「整合资源,公平抗癌」(Unite Our Resources, Ensure Equity in Cancer Care),强调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医疗资源,消除因地域、经济或社会地位带来的抗癌差距。本文将为你全面解析世界癌症日的核心意义、2025年的关键议题,以及个人与社会如何参与这场「抗癌战役」。
什么是世界癌症日?起源、日期与核心宗旨
世界癌症日并非偶然设立——它的背后是全球对抗癌事业的集体反思与行动。
起源:从UICC到全球共识
1933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在瑞士日内瓦成立,成为全球首个专注于癌症防控的国际组织。为了纪念这一里程碑,并唤起全球对癌症的重视,UICC于2000年发起「世界癌症日」,并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官方支持[^1]。选择2月4日作为日期,既是对UICC成立的致敬,也希望在年初启动全年的抗癌行动,形成持续的社会关注。
核心宗旨:三个「关键目标」
根据WHO的定义,世界癌症日的核心宗旨可归纳为三点:
- 认知提升:打破「癌症=绝症」的误区,普及癌症可预防、可筛查、可治疗的科学知识;
- 政策推动:敦促各国政府将癌症防控纳入公共卫生优先级,增加医疗资源投入;
- 患者支持:关注癌症患者的身心需求,改善治疗可及性与生活质量[^1]。
这些宗旨并非空泛的口号——从2000年至今,世界癌症日已推动150多个国家开展了超过10万项抗癌活动,直接影响了数亿人的认知与行为。
世界癌症日2025主题解析:「整合资源,公平抗癌」的深层意义
2025年的主题「整合资源,公平抗癌」,是对当前全球癌症防控困境的直接回应。
为什么要「整合资源」?
全球抗癌资源的分布极度不均: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筛查技术与靶向药物,而低收入国家的癌症患者甚至无法获得基本的化疗药物。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25年的数据,高收入国家的癌症5年生存率可达65%,而低收入国家仅为30%[^2]。整合资源,意味着将全球的医疗技术、资金与人才集中起来,向资源匮乏地区倾斜——比如通过「抗癌技术转移计划」,将发达国家的早期筛查设备引入非洲,或通过「 generic药物合作」降低发展中国家的靶向药价格。
为什么强调「公平」?
癌症不会区分贫富,但抗癌资源会。在许多国家,农村地区的癌症患者需要长途跋涉到城市医院就诊,而低收入家庭往往因无力承担治疗费用放弃治疗。2025年主题中的「公平」,不仅是指地域公平,还包括性别公平(女性乳腺癌筛查率在低收入国家仅为15%)、年龄公平(儿童癌症的治疗资源常被忽视)[^3]。正如WHO总干事谭德塞所说:「每个癌症患者都有权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这不是特权,而是基本人权。」
全球癌症现状2025:数据背后的挑战与警示
要应对癌症,首先需要了解它的「真面目」。2025年,IARC发布的《GLOBOCAN 2025》报告揭示了全球癌症的最新趋势:
1. 病例数持续增长:2800万新增病例的「警钟」
2025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预计达到2800万例,较2020年增长18%;死亡病例约1600万例,增长15%[^2]。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
- 人口老龄化:癌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全球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7%增至2025年的12%;
- 生活方式变化: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现代病」导致肺癌、乳腺癌、结肠癌发病率飙升;
- 筛查普及:部分国家因筛查技术提升,早期病例检出率增加(如美国乳腺癌筛查率达80%,新增病例中早期占比50%)[^4]。
2. 癌症类型的「地域差异」
- 发达国家:乳腺癌(占女性新增病例的30%)、前列腺癌(占男性新增病例的25%)、结肠癌是主要类型;
- 发展中国家:肺癌(因吸烟率高)、胃癌(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肝癌(因乙肝病毒感染)更为常见;
- 儿童癌症:虽仅占总病例的1-2%,但死亡率高达30%(发达国家仅为10%),主要原因是缺乏化疗药物与儿童肿瘤科医生[^5]。
3. 「可预防癌症」的占比:40%的希望
根据WHO的数据,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通过戒烟、限酒、健康饮食、接种疫苗(如乙肝疫苗、HPV疫苗)等措施,可大幅降低发病风险[^1]。比如:
- 戒烟可预防80%的肺癌;
- 接种HPV疫苗可预防70%的宫颈癌;
- 减少加工肉类摄入可降低18%的结肠癌风险[^6]。
这些数据并非「数字游戏」——它们意味着,只要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全球每年可减少1120万例癌症病例。
世界癌症日的核心目标:预防、早筛与患者支持
世界癌症日的所有活动,都围绕三个核心目标展开:
目标1:预防——从「治疗」转向「预防」
预防是对抗癌症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2025年,世界癌症日的「预防行动」包括:
- 全球戒烟倡议:推动100个国家实施「室内全面禁烟」法规,目标将吸烟率从2020年的19%降至2030年的10%;
- HPV疫苗普及计划:呼吁低收入国家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目标2030年覆盖90%的12岁女孩;
- 健康饮食推广: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开展「蔬菜种植项目」,提高新鲜蔬菜的可及性[^7]。
目标2:早筛——「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
早期癌症的治愈率可达80%以上,而晚期仅为20%左右[^8]。2025年,世界癌症日的「早筛行动」重点包括:
- 推广低成本筛查技术:比如在非洲使用「视觉检查法」(VIA)筛查宫颈癌(成本仅需5美元/人),或在东南亚使用「粪便隐血试验」(FOBT)筛查结肠癌;
- 提高公众筛查意识:通过社交媒体 campaign 向年轻人普及「20岁后每3年做一次宫颈癌筛查」「40岁后每年做一次乳腺癌筛查」等知识;
- 建立「筛查网络」:在低收入国家的农村地区设立「流动筛查车」,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9]。
目标3:患者支持——「不只是治疗,更是关怀」
癌症不仅是身体的疾病,更是心理与社会的挑战。2025年,世界癌症日的「患者支持计划」包括:
- 心理辅导服务:与全球心理学会合作,为癌症患者提供免费的线上心理咨询;
- 经济援助:设立「全球癌症患者基金」,为低收入患者提供治疗费用补贴;
- 康复指导:开发「癌症康复APP」,提供饮食、运动、副作用管理等实用建议[^10]。
2025世界癌症日行动倡议:个人与社会如何参与?
对抗癌症,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的事——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个人层面:从「小行动」到「大改变」
- 了解自己的风险:家族中有癌症患者?长期吸烟?超重?这些都是癌症的高风险因素——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的预防计划;
- 参与筛查:根据年龄与性别,定期做癌症筛查(如女性20岁后做宫颈癌筛查,40岁后做乳腺癌筛查;男性50岁后做前列腺癌筛查);
- 传播科学知识: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世界癌症日的信息,打破「癌症会传染」「癌症不能治愈」等误区;
- 支持患者:如果身边有癌症患者,多倾听、多陪伴——一句「我懂你的感受」比「加油」更有力量[^11]。
企业层面:承担「社会责任」
- ** workplace健康计划**:为员工提供免费的癌症筛查、戒烟课程与健康饮食;
- 公益捐赠:向癌症基金会捐赠资金或物资,支持患者援助项目;
- 技术支持:科技企业可开发低成本的筛查设备(如AI癌症诊断APP),或为患者提供免费的线上咨询服务[^12]。
政府层面:制定「抗癌政策」
- 将癌症防控纳入医保:覆盖筛查、治疗与康复的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 加强公共卫生教育:在学校开设「癌症预防」课程,从小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 加大研发投入:资助癌症疫苗、靶向药物的研发,降低药物价格[^13]。
香港的癌症应对:世界癌症日下的本地实践
作为国际都市,香港的癌症防控水平处于亚洲领先地位,但仍面临挑战——2025年,香港新增癌症病例预计达3.5万例,死亡病例1.5万例,乳腺癌、肺癌、结肠癌是主要类型[^14]。
香港癌症基金会的「2025行动」
香港癌症基金会在2025年世界癌症日期间,推出三大核心活动:
- 「早筛行动」:联合玛丽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等10家医院,提供免费的乳腺癌( mammogram )、结肠癌( FOBT )筛查服务,目标覆盖1万名市民;
- 「社区讲座」:在全港18区举办「癌症认知讲座」,邀请肿瘤科医生讲解「早期癌症的10个信号」「如何选择筛查项目」等实用知识;
- 「患者支持计划」:为1000名低收入癌症患者提供「治疗补贴」(每人最高5万港元),并安排「康复导师」(康复患者)一对一指导[^14]。
香港政府的「抗癌策略」
香港政府在2025年推出《香港癌症防控战略2025-2030》,重点包括:
- 扩大筛查覆盖:将乳腺癌筛查的年龄范围从50-69岁扩展至45-74岁,目标将筛查率从2020年的40%提升至2030年的70%;
- 推动HPV疫苗接种:将HPV疫苗纳入「学生健康服务」,为12岁女生免费接种;
- 加强科研合作:与香港大学、中文大学合作,建立「癌症精准医疗研究中心」,开发针对亚洲人群的靶向药物[^15]。
最新研究进展2025:癌症治疗与预防的突破
2025年,癌症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为抗癌事业带来新希望:
1. 癌症疫苗:从「预防」到「治疗」
传统的癌症疫苗(如HPV疫苗、乙肝疫苗)用于预防,而2025年,「治疗性癌症疫苗」取得重大突破——美国FDA批准了全球首个「个性化癌症疫苗」(针对黑色素瘤),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临床试验中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40%提升至60%[^16]。
2. 靶向治疗:更精准、更安全
靶向药物是针对癌细胞特定基因突变的药物,相比化疗,副作用更小。2025年,针对肺癌的「EGFR exon 20插入突变」靶向药获批上市,为这部分此前无药可治的患者带来了希望——临床试验中,患者的客观缓解率达40%[^17]。
3. AI诊断:提高筛查效率
AI技术在癌症筛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25年,谷歌开发的「AI乳腺癌诊断系统」在临床试验中,将 mammogram 的漏诊率从10%降至2%,同时减少了30%的假阳性结果[^18]。这种技术尤其适合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可大幅提高筛查效率。
常见误区澄清:关于癌症的5个关键误解
尽管癌症认知不断提升,但仍有许多误区流传,需要澄清:
误区1:「癌症会传染」
真相:癌症本身不会传染,但导致癌症的某些病原体(如乙肝病毒、HPV病毒、幽门螺杆菌)会传染。比如,感染乙肝病毒可能导致肝癌,但肝癌不会通过接触传染[^19]。
误区2:「癌症是「绝症」,治不好」
真相:早期癌症的治愈率很高——比如早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达90%,早期结肠癌达85%。即使是晚期癌症,通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也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20]。
误区3:「年轻人不会得癌症」
真相:虽然癌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但年轻人也可能得癌症——比如淋巴瘤、白血病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较高,而乳腺癌在30岁以下女性中的发病率也在上升(2025年数据显示,香港30岁以下女性乳腺癌占比达5%)[^21]。
误区4:「吃「抗癌食物」能预防癌症」
真相:没有单一的食物能预防癌症,但均衡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少吃加工肉类、油炸食品)能降低癌症风险。比如,西兰花中的「萝卜硫素」能抑制癌细胞生长,但仅靠吃西兰花无法预防癌症[^22]。
误区5:「癌症筛查会「伤身体」」
真相:正规的癌症筛查是安全的——比如 mammogram 是低剂量X射线,对身体的辐射量很小;结肠镜检查可能有轻微不适,但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筛查的好处远大于风险[^23]。
世界癌症日2025常见问题解答(FAQ)
Q1:世界癌症日是每年的哪一天?
A:世界癌症日是每年的2月4日,由国际抗癌联盟(UICC)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发起[^1]。
Q2:2025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题是什么?
A:2025年主题是「整合资源,公平抗癌」(Unite Our Resources, Ensure Equity in Cancer Care),强调消除抗癌资源的地域与社会差距[^2]。
Q3:世界癌症日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A:主要目标有三个:提升公众认知、推动政策制定、支持患者与家属[^1]。
Q4:个人可以如何参与世界癌症日活动?
A:可以参与筛查、传播科学知识、支持患者,或参加本地癌症基金会的活动(如香港癌症基金会的「早筛行动」)[^11]。
Q5:香港有哪些世界癌症日相关的活动?
A:香港癌症基金会在2025年推出「早筛行动」「社区讲座」「患者支持计划」,香港政府也推出了《香港癌症防控战略2025-2030》[^14][^15]。
Q6:癌症预防的关键措施有哪些?
A:关键措施包括戒烟、限酒、健康饮食、接种疫苗(如HPV、乙肝疫苗)、定期筛查[^1]。
Q7:最新的癌症筛查技术有哪些?
A:最新技术包括AI乳腺癌诊断系统、低成本宫颈癌筛查(VIA)、粪便隐血试验(FOBT)等[^18][^9]。
Q8:全球癌症负担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A:病例数持续增长(2025年预计2800万例)、地域差异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存率差距达35%)、可预防癌症占比高(40%)[^2]。
参考文献
- 世界卫生组织(WHO) - 世界癌症日
-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 GLOBOCAN 2025
- 国际抗癌联盟(UICC) - 2025世界癌症日主题
- 美国癌症协会(ACS) - 全球癌症趋势2025
- 儿童癌症国际(CCI) - 儿童癌症现状2025
-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 - 饮食与癌症预防
-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 健康饮食推广计划
- 国家癌症研究所(NCI) - 癌症早筛的重要性
- 世界卫生组织(WHO) - 低成本筛查技术
- 全球癌症患者联盟(GCPC) - 患者支持计划
- 香港癌症基金会 - 个人参与指南
- 世界经济论坛(WEF) - 企业抗癌社会责任
- 世界卫生组织(WHO) - 抗癌政策建议
- 香港癌症基金会 - 2025行动计划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 - 香港癌症防控战略2025-2030
- 美国FDA - 个性化癌症疫苗批准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 - EGFR exon 20靶向药研究
- 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 AI乳腺癌诊断系统
- 世界卫生组织(WHO) - 癌症传染误区
- 国家癌症研究所(NCI) - 癌症治愈率数据
- 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 - 香港癌症统计2025
-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 - 抗癌食物真相
- 美国癌症协会(ACS) - 筛查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