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为什么会得癌症?从遗传到环境,医生拆解10大关键成因与预防对策

为什么会得癌症?从遗传到环境,医生拆解10大关键成因与预防对策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3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为什么会得癌症?从遗传到环境,医生拆解10大关键成因与预防对策

你是否曾疑惑,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健康却突然得癌症?为什么身边的年轻人也会被癌症找上?癌症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遗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文结合2025年最新医学研究(包括《Nature Reviews Cancer》《Lancet Oncology》及香港卫生署的数据),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肿瘤学系主任陈教授拆解癌症的核心成因,帮你从根源理解“为什么会得癌症”,并给出可操作的预防建议。

为什么会得癌症?先搞懂癌症的本质

癌症的本质是细胞的“失控生长”:正常细胞会遵循“生长-分裂-死亡”的规律,但癌细胞会突破这一限制,无限增殖并侵犯周围组织。导致细胞失控的核心原因是基因突变——当细胞内的“致癌基因”被激活,或“抑癌基因”被抑制时,细胞就会变成癌细胞。[^1]

为什么会得癌症?遗传因素的3大影响

  1. 致病性遗传突变:约5-10%的癌症与遗传有关,比如BRCA1/2突变会增加乳腺癌、卵巢癌风险,APC突变会增加结肠癌风险。这些突变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会使个体一生患癌风险升高5-10倍。[^2]
  2. 遗传易感性:有些人携带“易感基因”,虽然不会直接导致癌症,但会让他们对环境因素更敏感。比如,携带CYP1A1基因变异的人,吸烟后患肺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倍。[^3]
  3. 家族聚集性:即使没有明确的遗传突变,家族中有多人患癌(比如父母、兄弟姐妹在50岁前患癌),也会增加个体的患癌风险,这可能是遗传与共同生活习惯(如饮食、吸烟)共同作用的结果。[^4]

为什么会得癌症?生活习惯中的6大风险

生活习惯是导致癌症的“最大可改变因素”,根据2024年《Lancet Oncology》的数据,全球45%的癌症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预防。[^5]

  1. 吸烟:吸烟是“癌症第一元凶”,导致全球22%的癌症死亡(包括肺癌、喉癌、膀胱癌)。香港卫生署2025年数据显示,本港30%的癌症新症与吸烟有关。[^6]
  2. 过量饮酒:酒精会代谢成乙醛,损伤DNA,增加肝癌、食管癌、乳腺癌风险。每周饮酒超过14杯(每杯约15克酒精),患癌风险升高30%。[^7]
  3. 肥胖:肥胖会导致体内炎症因子增加,刺激细胞增殖,增加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风险。BMI超过30的人,患癌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50%。[^8]
  4. 高糖/高脂饮食:高糖饮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促进癌细胞生长;高脂饮食(尤其是反式脂肪)会增加肠道炎症,增加结肠癌风险。[^9]
  5. 缺乏运动:每周运动少于150分钟的人,患癌风险升高20%,尤其是结肠癌、乳腺癌。运动可以降低炎症、调节激素水平,抑制癌细胞生长。[^10]
  6. 睡眠不足:2025年《Nature Human Behaviour》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每天少于6小时)会导致免疫细胞功能下降,增加胃癌、肺癌风险。[^11]

为什么会得癌症?环境因素的隐形威胁

  1. 化学毒素:长期暴露于甲醛(装修材料)、苯(油漆、汽油)、砷(饮用水)等化学物质,会增加白血病、肺癌、膀胱癌风险。比如,甲醛暴露超过0.1mg/m3,患白血病风险升高2.4倍。[^12]
  2. 空气污染:PM2.5(细颗粒物)会携带多环芳烃、重金属等致癌物,进入肺部后损伤DNA。香港环保署2025年数据显示,长期暴露于PM2.5超过35μg/m3,患肺癌风险升高15%。[^13]
  3. 紫外线辐射:过量紫外线会导致皮肤细胞基因突变,增加皮肤癌(尤其是黑色素瘤)风险。每天暴露在阳光下超过2小时而不涂防晒霜,患黑色素瘤风险升高3倍。[^14]
  4. 病毒/细菌感染:某些病毒会整合到人体DNA中,导致细胞癌变。比如:
  • HPV(人乳头瘤病毒):导致宫颈癌、肛门癌、口腔癌(占宫颈癌的99.7%)
  • HBV/HCV(乙肝/丙肝病毒):导致肝癌(占肝癌的80%)
  • EB病毒:导致鼻咽癌、淋巴瘤(本港鼻咽癌发病率高,与EB病毒感染有关)[^15]

如何预防癌症?从成因出发的8个实用建议

  1. 戒烟限酒:戒烟是预防癌症最有效的方法,即使50岁戒烟,也能降低30-50%的患癌风险;男性每天饮酒不超过2杯,女性不超过1杯。[^16]
  2. 控制体重:保持BMI在18.5-23.9之间,通过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少吃加工肉、高糖食品)和运动实现。[^17]
  3.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跳绳、打篮球),加上2次力量训练。[^18]
  4. 避免环境毒素:装修后通风6个月以上再入住;选择无甲醛的装修材料;避免接触油漆、汽油等化学物质;出门戴口罩(PM2.5超过75μg/m3时)。[^19]
  5. 接种疫苗:接种HPV疫苗(9-45岁)可预防宫颈癌、肛门癌;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肝癌;本港免费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建议未接种者补打。[^20]
  6. 定期筛查:根据年龄和风险因素进行筛查:
  • 乳腺癌:40岁以上女性每2年做一次乳房X光检查
  • 结肠癌:50岁以上每10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 宫颈癌:25岁以上每3年做一次宫颈涂片检查
  • 肝癌:乙肝/丙肝患者每6个月做一次甲胎蛋白(AFP)和腹部超声检查[^21]
  1. 保证睡眠:每天睡7-8小时,避免熬夜(23点后睡觉),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黑暗、安静、凉爽)。[^22]
  2. 减少紫外线暴露:出门涂SPF30+的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戴帽子、太阳镜,避免在10-16点暴露在阳光下。[^23]

癌症的早期徵状:哪些信号提示“风险升高”?

癌症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以下信号可能提示“细胞异常”,需及时就医:

  1. 持续消瘦:无原因体重下降超过10%(1个月内)
  2. 持续疼痛:长期头痛、腹痛、骨痛(超过2周)
  3. 异常出血:咳血、便血、尿血、阴道不规则出血
  4. 肿块:颈部、乳房、腹部出现无痛性肿块
  5. 溃疡不愈:口腔溃疡超过2周不愈,或皮肤溃疡反复感染
  6. 吞咽困难:长期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
  7. 咳嗽不止:持续咳嗽超过3周,或咳血[^24]

癌症诊断:从筛查到确诊的关键步骤

  1. 初步筛查:通过血液检查(如AFP、CEA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如X光、超声、CT)发现异常。
  2. 病理活检:通过手术、穿刺等方式获取组织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癌细胞(是确诊癌症的“金标准”)。
  3. 分期检查:通过PET-CT、MRI等检查确定癌症的分期(I-IV期),判断是否转移,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25]

常见问题解答(FAQ)

Q1:遗传癌症一定会传给下一代吗? A1:不一定。遗传突变分为“致病性突变”和“良性突变”,只有致病性突变(如BRCA1/2突变)才会增加患癌风险,且需结合环境因素(如吸烟、肥胖)才会发病。建议有家族史者(如父母、兄弟姐妹在50岁前患癌)咨询遗传咨询师,做基因检测(如全外显子测序),评估风险。[^26]

Q2:年轻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A2:年轻人患癌的主要原因包括:① 遗传突变(如Li-Fraumeni综合征);②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熬夜、高糖饮食、缺乏运动);③ 环境暴露(如装修甲醛、二手烟);④ 病毒感染(如HPV、EB病毒)。比如,本港2024年数据显示,30岁以下的宫颈癌患者中,80%感染了高危型HPV。[^27]

Q3:癌症可以预防吗? A3:可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5年报告,60%以上的癌症可通过以下方式预防:① 避免风险因素(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避免环境毒素);② 接种疫苗(HPV、乙肝);③ 定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比如,接种HPV疫苗可预防90%以上的宫颈癌。[^28]

Q4:肿瘤标志物升高就是得了癌症吗? A4:不一定。肿瘤标志物(如CEA、AFP)升高可能是炎症、良性肿瘤或其他疾病引起的,比如AFP升高可能是肝炎、肝硬化,不一定是肝癌。只有当肿瘤标志物显著升高(超过参考值3-5倍),同时结合影像学检查(如CT、超声)和病理活检,才能确诊癌症。[^29]

Q5:二手烟会导致癌症吗? A5:会。二手烟中含有70多种致癌物(如焦油、尼古丁、苯),长期暴露于二手烟,患肺癌风险升高20-30%,还会增加乳腺癌、儿童白血病风险。香港卫生署2025年数据显示,本港10%的肺癌患者是不吸烟者,其中80%长期暴露于二手烟。[^30]

参考文献

  1. 香港癌症基金会 - 《癌症成因与风险因素》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cancer-information/causes-and-risk-factors
  2.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 《癌症的分子机制与环境因素》 - https://www.med.hku.hk/oncol/cancer-genetics
  3. 《Nature Reviews Cancer》2025年综述 -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cancer》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8-025-00678-x
  4. 香港中文大学医院 - 《癌症风险:遗传、生活习惯与环境》 - https://www.cuhk.edu.hk/hospital/oncol/risk-factors
  5. 《Lancet Oncology》2024年研究 - 《Global burden of cancer attributable to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4)00123-9/fulltext
  6.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 - 《认识癌症:成因与预防》 - https://www.chp.gov.hk/zh-hant/health-topics/cancer/causes-and-prevention
  7. 世界卫生组织 - 《Alcohol and cancer》 -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lcohol-and-cancer
  8.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3年研究 - 《Body mass index and risk of 26 cancers》 -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214828
  9. 明报健康 - 《为什么会得癌症?医生拆解6大关键因素》 - https://health.mingpao.com/zh-hant/cancer-causes
  10. 美国癌症协会 -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prevention》 - https://www.cancer.org/healthy/find-your-balance/physical-activity/physical-activity-and-cancer-prevention.html
  11. 《Nature Human Behaviour》2025年研究 - 《Sleep duration and cancer risk》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5-01789-3
  12.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 《Formaldehyde as a carcinogen》 - https://monographs.iarc.who.int/list3/vol100F/
  13. 香港环保署 - 《Air quality and health》 - https://www.epd.gov.hk/epd/airquality/healtheffects.html
  14. 世界卫生组织 - 《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skin cancer》 -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ultraviolet-radiation-and-skin-cancer
  15. 香港癌症基金会 - 《病毒与癌症》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cancer-information/viruses-and-cancer
  16. 美国癌症协会 - 《Quit smoking》 - https://www.cancer.org/healthy/stay-away-from-tobacco/quit-smoking.html
  17. 香港卫生署 - 《Healthy weight guidelines》 - https://www.chp.gov.hk/zh-hant/health-topics/healthy-eating/healthy-weight-guidelines
  18. 世界卫生组织 - 《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 -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99979
  19. 香港环保署 - 《Indoor air quality guidelines》 - https://www.epd.gov.hk/epd/indoorairquality/guidelines.html
  20.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 - 《Vaccination programme》 - https://www.chp.gov.hk/zh-hant/programmes/immunization.html
  21. 香港癌症基金会 -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s》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cancer-information/screening-guidelines
  22. 《Nature Human Behaviour》2025年研究 - 《Sleep duration and cancer risk》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5-01789-3
  23. 世界卫生组织 - 《Sun protection》 -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sun-protection
  24. 香港中文大学医院 - 《癌症早期徵状》 - https://www.cuhk.edu.hk/hospital/oncol/early-symptoms
  25.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 《Cancer diagnosis and staging》 - https://www.med.hku.hk/oncol/diagnosis
  26.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遗传咨询中心 - https://www.med.hku.hk/genetics/counseling
  27. 香港中文大学医院2024年研究 - 《Young adults with cancer》 - https://www.cuhk.edu.hk/hospital/oncol/young-cancer
  28. 世界卫生组织2025年报告 -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62616
  29. 香港癌症基金会 - 《Tumor markers explained》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cancer-information/tumor-markers
  30.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 - 《Secondhand smoke and health》 - https://www.chp.gov.hk/zh-hant/health-topics/tobacco-control/secondhand-smoke-and-health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