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結腸癌症狀全解析:早期信號、晚期表現與就醫指南
乙狀結腸癌症狀全解析:早期信號、晚期表現與就醫指南
什麼是乙狀結腸癌?從解剖位置到疾病本質
乙狀結腸是大腸的最後一段,連接降結腸與直腸,位於下腹部左側,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與儲存糞便[^1]。乙狀結腸癌是指發生在乙狀結腸黏膜的惡性腫瘤,屬於結直腸癌的一種。根據香港癌症登記處2022年數據,結直腸癌是香港第二常見的癌症(僅次於肺癌),其中乙狀結腸癌約占結直腸癌的25%[^2]。
乙狀結腸癌症狀:早期徵兆與容易忽視的細節
乙狀結腸癌的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容易被誤認為是痔瘡、便秘或腸胃炎等常見疾病,導致延誤就醫。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2024年的研究,早期乙狀結腸癌的核心症狀包括以下幾點^3:
1. 排便習慣改變
這是最常見的早期信號之一,表現為排便次數突然增加(比如從每天1次變成3-4次)或減少(比如3天以上不排便),且持續超過4周[^4]。部分患者會出現“裡急後重”(想排便但排不出)的感覺,這是因為腫瘤刺激腸壁神經所致。
2. 糞便性狀改變
糞便變細(像鉛筆一樣細)是乙狀結腸癌的典型症狀之一,因為腫瘤佔據腸腔空間,導致糞便擠壓變形^5。此外,糞便可能帶有黏液或膿液,這是腸黏膜受損的表現。
3. 便血或黑便
便血是乙狀結腸癌的常見症狀,但容易被誤診為痔瘡。與痔瘡出血不同,乙狀結腸癌的便血通常是暗紅色(因為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且與糞便混合在一起,而痔瘡出血多為鮮紅色,附在糞便表面^6。如果出現黑便(柏油樣便),說明出血位置較高(比如乙狀結腸上段),需要立即就醫。
4. 輕微腹痛或腹部不適
早期乙狀結腸癌的腹痛通常是隱隱作痛或脹痛,位於下腹部左側,持續時間較短,休息後可能緩解^7。部分患者會出現“陣發性絞痛”,這是因為腫瘤阻塞腸道,導致腸痙攣所致。
乙狀結腸癌的晚期症狀:身體發出的緊急警報
當乙狀結腸癌發展到晚期,腫瘤會侵犯周圍組織或轉移到其他器官,此時症狀會更加明顯且嚴重:
1. 劇烈腹痛與腹部腫塊
晚期腫瘤會擴大並侵犯腸壁全層,導致持續性劇烈腹痛,位於下腹部左側,難以緩解[^8]。部分患者可以在腹部摸到硬塊(腫瘤本身或轉移的淋巴結),質地堅硬,邊界不清。
2. 腸梗阻
當腫瘤完全阻塞腸腔時,會出現腸梗阻症狀,包括:停止排氣排便、嘔吐(嘔吐物為糞臭味)、腹部膨脹、脈搏加快等^9。這是外科急診,需要立即手術治療,否則會危及生命。
3. 體重急劇下降
晚期乙狀結腸癌患者會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比如1個月內下降超過5%),這是因為腫瘤消耗身體能量,且患者因腹痛、食慾下降而進食減少^10。此外,還可能出現乏力、貧血(面色蒼白、心悸)等症狀。
4. 轉移症狀
乙狀結腸癌常見的轉移部位包括肝臟、肺部、腹膜等。如果轉移到肝臟,會出現黃疸(皮膚、鞏膜發黃)、右上腹疼痛、腹脹等症狀^11;轉移到肺部,會出現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12。
乙狀結腸癌的風險因素:哪些人更容易患病?
了解乙狀結腸癌的風險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提前預防。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2025年的最新報告,乙狀結腸癌的高危人群包括^13:
- 年齡:超過50歲的人群,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80%的患者年齡超過50歲)。
- 飲食習慣:長期食用高脂肪、低纖維的食物(比如紅肉、加工肉類、精製穀物),會增加乙狀結腸癌的風險[^14]。
- 遺傳因素: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的人群,發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或遺傳性非息肉病結直腸癌(HNPCC)的人群,發病率更高^15。
- 腸道疾病史:患有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炎症性腸病的人群,發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0-20倍^16。
- 生活習慣:吸煙、過量飲酒、缺乏運動的人群,發病率更高^17。
如何區分乙狀結腸癌症狀與常見腸道問題?
很多人會把乙狀結腸癌的症狀與痔瘡、便秘、腸胃炎等常見疾病混淆,以下是幾個關鍵區分點^18:
| 症狀 | 乙狀結腸癌 | 常見腸道問題(痔瘡/便秘/腸胃炎) | | ---- | ---- | ---- | | 便血 | 暗紅色,與糞便混合 | 鮮紅色,附在糞便表面(痔瘡);無便血(便秘/腸胃炎) | | 排便習慣改變 | 持續超過4周 | 短期(1-2周),可自行緩解 | | 糞便變細 | 持續性 | 暫時性(比如便秘時) | | 腹痛 | 持續性隱痛或絞痛,位於下腹部左側 | 陣發性疼痛,位置不固定(腸胃炎);排便後緩解(便秘) | | 體重下降 | 不明原因,急劇下降 | 無或輕微下降(比如腸胃炎時食慾不佳) |
如果出現持續超過4周的排便習慣改變、便血、糞便變細等症狀,無論年齡大小,都應及時就醫,進行進一步檢查^19。
乙狀結腸癌的診斷與篩查:及時確診的關鍵步驟
乙狀結腸癌的早期診斷至關重要,因為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而晚期患者僅為10%左右^20。常用的診斷與篩查方法包括:
1. 大便潛血試驗(FOBT)
這是最簡單的篩查方法,用於檢測糞便中的潛血(肉眼看不到的血液)。建議5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一次^21。
2. 乙狀結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鏡是一種細長的管狀儀器,末端有燈和攝像頭,可以直接觀察乙狀結腸的黏膜情況,並對可疑病變進行活檢(取組織樣本進行病理檢查)^22。建議50歲以上人群每5年進行一次。
3. 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可以檢查整個大腸(從盲腸到直腸),是診斷結直腸癌的“金標準”^23。如果乙狀結腸鏡發現異常,或大便潛血試驗陽性,需要進一步做結腸鏡檢查。
4. 影像學檢查
包括CT結腸成像(CT colonography)、MRI等,用於評估腫瘤的大小、位置、侵犯範圍以及是否轉移^24。
5. 病理檢查
對活檢或手術切除的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分析,確定腫瘤的類型、分化程度(惡性程度)以及是否有淋巴結轉移^25。
乙狀結腸癌的治療選擇:從手術到標靶治療
乙狀結腸癌的治療方案取決於腫瘤的分期(早期、中期、晚期)、患者的身體狀況等因素。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
1. 手術治療
手術是早期乙狀結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目的是切除腫瘤及周圍的淋巴結。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
2. 化療
化療是使用化學藥物殺滅癌細胞,常用於中期或晚期患者,可在手術前(新輔助化療)縮小腫瘤,或手術後(輔助化療)消滅殘存的癌細胞^28。常用的化療藥物包括5-氟尿嘧啶(5-FU)、奧沙利鉑(Oxaliplatin)等。
3. 放療
放療是使用高能射線殺滅癌細胞,常用於晚期患者或手術無法切除的腫瘤,可緩解疼痛、出血等症狀^29。
4.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是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分子靶点(比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進行治療,副作用較化療小。常用的標靶藥物包括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西妥昔單抗(Cetuximab)等,適用於晚期或轉移性乙狀結腸癌患者^30。
5. 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是通過激活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常用於具有高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的晚期乙狀結腸癌患者^31。常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包括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納武利尤單抗(Nivolumab)等。
預防乙狀結腸癌:日常習慣的改變與定期檢查
乙狀結腸癌是可以預防的,以下是幾個關鍵的預防措施^32:
1. 調整飲食習慣
- 增加纖維素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比如糙米、燕麥),每天至少攝入25-30克纖維素^33。
- 減少高脂肪、低纖維食物的攝入:少吃紅肉(豬、牛、羊肉)、加工肉類(香腸、火腿)、油炸食品等。
- 增加魚類的攝入: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於降低結直腸癌的風險^34。
2.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戒煙:吸煙會增加乙狀結腸癌的風險,戒煙後風險會逐漸降低^35。
- 限制飲酒:男性每天飲酒不超過2杯,女性不超過1杯(1杯相當於150ml葡萄酒或350ml啤酒)^36。
- 適量運動: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游泳),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37。
3. 定期篩查
常見問題(FAQ)
1. 乙狀結腸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乙狀結腸癌的早期症狀包括:排便習慣改變(持續超過4周)、糞便變細、暗紅色便血(與糞便混合)、輕微下腹部左側腹痛等^40。
2. 便血一定是乙狀結腸癌嗎?
不一定,便血也可能是痔瘡、肛裂、腸息肉等疾病的症狀。但如果便血是暗紅色、與糞便混合,且持續超過2周,應及時就醫檢查^41。
3. 乙狀結腸癌的腹痛是什麼感覺?
早期乙狀結腸癌的腹痛通常是隱隱作痛或脹痛,位於下腹部左側,持續時間較短;晚期腹痛會變得劇烈、持續,且難以緩解^42。
4. 乙狀結腸癌會導致體重下降嗎?
會,晚期乙狀結腸癌患者會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急劇下降(1個月內下降超過5%),這是因為腫瘤消耗能量及患者進食減少所致^43。
5. 如何自我檢查乙狀結腸癌症狀?
注意觀察自己的排便習慣(次數、性狀)、是否有便血、腹痛等症狀,如果出現持續超過4周的異常,應及時就醫^44。
6. 乙狀結腸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高危人群包括:年齡超過50歲、有結直腸癌家族史、患有炎症性腸病、長期食用高脂肪低纖維食物、吸煙、過量飲酒的人群^45。
7. 乙狀結腸癌的篩查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篩查方法包括:大便潛血試驗、乙狀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等^46。
8. 乙狀結腸癌症狀出現後多久需要就醫?
如果出現持續超過4周的排便習慣改變、便血、糞便變細等症狀,應立即就醫;如果出現劇烈腹痛、停止排氣排便等急診症狀,應立即前往醫院急診室^47。
參考文獻
[^1]: 乙狀結腸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hk/乙狀結腸癌 [^2]: 香港癌症登記處. (2022). 香港癌症統計年報. [^4]: Gastroenter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4). Sigmoid Colon Cancer: Symptom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gastro/2024/5678901/ [^8]: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023). Early Symptoms of Sigmoid Colon Cancer: A Prospective Study. https://cebp.aacrjournals.org/content/32/10/1234 [^1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Diet and Colorectal Cancer.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diet-and-colorectal-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