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癌症排名完整指南:類型、風險與治療2025最新數據
兒童癌症排名完整指南:類型、風險與治療2025最新數據
概述:什麼是兒童癌症排名
兒童癌症是指15歲以下兒童罹患的惡性腫瘤,儘管整體發病率低於成人(約占所有癌症的1-2%),但其對家庭與社會的情感衝擊與長期影響卻更為深遠。所謂「兒童癌症排名」,是醫學界與公共衛生機構根據發病率、死亡率、臨床常見度三大核心指標對兒童惡性腫瘤進行的排序,目的是幫助醫療人員優化資源分配、家長瞭解重點防範方向,以及推動相關研究聚焦高負擔癌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5年發布的《全球兒童癌症負擔報告》,全球兒童癌症年發病率約為每百萬兒童110-150例,每年新增約40萬例病例,其中80%集中在中低收入國家[^1]。在香港,衛生署2025年的《兒童癌症統計年報》顯示,本地兒童癌症占所有兒童疾病死亡原因的第4位(僅次於意外、先天性疾病與呼吸系統疾病),每年新增約150-200例,且過去10年發病率以年均1.2%的速度緩慢上升[^2]。
需要強調的是,「排名」並非絕對的「嚴重程度」指標——例如某些罕見癌種(如肝母細胞瘤)儘管發病率低,但死亡率可能高於常見癌種;而常見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雖排名第一,但其治癒率已超過90%。因此,理解排名背後的數據含義與臨床意義,比單純關注「名次」更重要。
兒童癌症排名常見類型分析:2025年全球與香港數據對比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SEER數據庫(2020-2023年)、WHO全球數據及香港衛生署的統計,2025年兒童癌症排名前6的類型如下(按發病率從高到低排序):
1.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全球與香港均排名第一
全球占比:25-30% | 香港占比:28%(2025年數據)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於2-5歲兒童(約占所有ALL病例的60%),男性略多於女性(性別比1.2:1)。其病因與淋巴細胞發育異常有關——骨髓中的未成熟淋巴細胞異常增生,擠佔正常造血細胞的空間,導致貧血、出血與感染風險升高。
根據香港兒童癌病基金會2025年的追蹤數據,本地ALL患兒的5年存活率已達92%(高於全球平均85%),主要得益於精準化化療方案(如根據融合基因亞型調整藥物劑量)與支持治療進步(如靶向抗感染藥物減少化療相關死亡)[^3]。
2. 腦瘤與中樞神經系統(CNS)腫瘤:全球第二,香港第三
全球占比:20-25% | 香港占比:22% 腦瘤是兒童第二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星形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等亞型,其中髓母細胞瘤惡性程度最高(好發於10歲以下兒童)。臨床表現取決於腫瘤位置:顱內腫瘤常導致頭痛、嘔吐、視力障礙;脊髓腫瘤則表現為肢體無力、大小便失禁。
香港大學兒童醫院2025年的研究顯示,本地兒童腦瘤的5年存活率為75%,低於ALL的主要原因是手術難度高(部分腫瘤位於腦幹等重要區域)與放療後遺症(如智力發育遲緩、垂體功能低下)[^4]。
3. 神經母細胞瘤:全球第三,香港第二
全球占比:8-10% | 香港占比:25% 神經母細胞瘤是嬰幼兒最常見的實體腫瘤(70%病例發生在3歲以下),起源於交感神經系統(如腎上腺、腹部神經節)。其臨床表現多樣:腹部腫塊(最常見,占60%)、眼眶瘀青(「熊貓眼」,提示轉移至眼眶)、骨痛(骨髓轉移)。
神經母細胞瘤的「特殊性」在於自發消退傾向——約10%的嬰兒病例(<1歲)可在未經治療的情況下自行好轉,而高危病例(如MYCN基因擴增)的5年存活率僅約50%。香港瑪嘉烈醫院2025年的數據顯示,本地高危神經母細胞瘤患兒通過「化療+手術+GD2靶向抗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聯合方案,存活率已提升至65%[^5]。
4. Wilms瘤(腎母細胞瘤):全球第四,香港第四
全球占比:5-7% | 香港占比:8% Wilms瘤是兒童最常見的腎臟惡性腫瘤,好發於3-5歲兒童(90%病例<7歲),常表現為無痛性腹部腫塊(家長換尿布時偶然發現)、血尿或高血壓。其病因與WT1、WT2基因突變有關,部分病例合併先天性畸形(如虹膜缺如、尿道下裂)。
Wilms瘤是兒童癌症中治療效果最好的實體腫瘤之一——全球5年存活率超過90%,香港數據與之接近(91%)。這得益於早診早治(超聲檢查可早期發現腫塊)與規範化手術(保留腎單位的手術越來越普遍)[^6]。
5. 淋巴瘤:全球第五,香港第五
全球占比:10-15% | 香港占比:10% 兒童淋巴瘤分為霍奇金淋巴瘤(HL)與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NHL更常見(占60-70%),好發於青少年(10-15歲)。臨床表現包括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如頸部、腋下)、發燒、盜汗、體重下降(「B症狀」)。
香港癌症基金會2025年的數據顯示,本地兒童HL的5年存活率為95%(高於NHL的85%),主要原因是HL對放療與化療更敏感。近年來,PET-CT引導的精準放療與CD20靶向抗體(如利妥昔單抗)的應用,進一步降低了NHL的復發率[^7]。
6. 肝母細胞瘤:全球第六,香港第六
全球占比:1-2% | 香港占比:2% 肝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好發於<3歲兒童,常表現為腹部腫塊、黃疸或食慾下降。其病因與WNT信號通路異常有關,部分病例合併貝威氏綜合症(Beckwith-Wiedemann syndrome)。
儘管肝母細胞瘤發病率低,但惡性程度高——未治療病例的平均生存期僅數月。香港兒童醫院2025年的研究顯示,通過「術前化療+肝切除+術後化療」的方案,本地肝母細胞瘤患兒的5年存活率已提升至70%,高於全球平均60%[^8]。
兒童癌症排名的風險因素: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兒童癌症的發生是遺傳易感性與環境誘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已明確的風險因素包括:
1. 遺傳因素:5-10%病例與之相關
- 先天性疾病:唐氏綜合症(21三體)患兒罹患ALL的風險是正常兒童的20-30倍;神經纖維瘤病1型(NF1)患兒腦瘤、神經母細胞瘤的風險增加10-20倍;貝威氏綜合症患兒肝母細胞瘤、Wilms瘤的風險升高[^9]。
- 家族性遺傳:約1-2%的兒童癌症病例有家族史(如家族性腎母細胞瘤、家族性淋巴瘤),與特定基因突變(如WT1、P53)傳遞有關。
2. 環境因素:占比約20-30%
- 輻射暴露:孕期或兒童期暴露於高劑量輻射(如核泄漏、放療),會增加白血病、腦瘤的風險。例如,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後,10歲以下兒童的白血病發病率比正常人群高50倍[^10]。
- 化學物質:孕期接觸苯、甲醛、農藥等化學物質,會增加兒童白血病、神經母細胞瘤的風險。一項發表於《Lancet Oncology》2024年的系統評價顯示,孕期接觸甲醛的母親,其子女罹患白血病的風險增加30%[^11]。
- 病毒感染:EB病毒(EBV)與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相關;人類皰疹病毒8型(HHV-8)與卡波西肉瘤相關;乙型肝炎病毒(HBV)與兒童肝癌相關[^12]。
3. 母體因素:孕期健康影響兒童風險
- 吸煙:孕期吸煙或接觸二手煙,會使兒童罹患白血病的風險增加15-20%(《JNCI》2023年meta分析)[^13]。
- 營養不良:孕期缺乏葉酸、維生素B12,會增加兒童神經母細胞瘤的風險[^14]。
- 感染:孕期感染流感、巨細胞病毒(CMV),會增加兒童腦瘤的風險[^15]。
需要強調的是,絕大多數兒童癌症病例無法用已知風險因素解釋(約60-70%為散發病例),因此不必過度擔心「致癌因素」,重點應放在早期發現與規範治療上。
兒童癌症排名與預防策略:無法完全預防,但可降低風險
儘管目前沒有明確的「預防兒童癌症」的方法,但通過以下措施,可降低部分癌種的發生風險:
1. 避免不必要的輻射暴露
- 孕期儘量避免非醫療目的的X射線、CT檢查(如孕婦照「胎兒寫真」);
- 兒童期避免長時間暴露於電磁輻射(如過度使用手機、平板電腦);
- 醫療輻射(如CT、PET-CT)應嚴格遵循「合理使用」原則(僅在必要時進行)。
2. 減少環境化學物質接觸
- 選擇環保建材(如無甲醛塗料、E0級板材);
- 避免使用含苯、甲醛的清潔劑、消毒劑;
- 農村兒童避免接觸農藥、化肥(如幫家裡噴農藥)。
3. 孕期健康管理
- 戒煙(包括二手煙)、戒酒;
- 規律補充葉酸(孕前3個月至孕後3個月);
- 避免感染(如接種流感疫苗、避免接觸傳染病患者);
- 定期產檢(及時發現先天性畸形與遺傳疾病)。
4. 兒童健康監測
- 定期進行兒童健康檢查(1歲以內每3個月1次,1-3歲每6個月1次,3歲以上每年1次);
- 注意觀察兒童的「異常信號」(見下文「常見問題解答」);
- 鼓勵兒童多運動、均衡飲食(減少加工食品、甜飲的攝入),增強免疫力。
兒童癌症排名的診斷與分期:精準化是關鍵
兒童癌症的診斷需要多學科團隊(MDT)的參與(兒科腫瘤醫生、病理學家、影像學家、外科醫生),流程包括:
1. 臨床評估:識別「紅旗症狀」
兒童癌症的早期症狀往往缺乏特異性,容易被誤診為「感冒」「腸胃炎」等常見疾病。以下是需要高度警惕的「紅旗症狀」:
- 持續2周以上的發燒(無明顯感染原因);
- 無故消瘦(1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
- 淋巴結腫大(頸部、腋下、腹股溝等部位,腫塊直徑超過2cm,質硬、固定、無痛);
- 腹部腫塊(家長換尿布或洗澡時發現);
- 出血傾向(反覆鼻出血、牙齦出血、皮膚瘀斑);
- 骨痛或關節痛(尤其是夜間痛,影響睡眠);
- 視力障礙或頭痛(晨起加重,伴嘔吐)。
2. 實驗室檢查:初步判斷病變性質
- 血液常規:白血病患者常表現為貧血(血紅蛋白降低)、血小板減少(出血傾向)、白細胞計數異常(升高或降低);
- 骨髓穿刺:用於確診白血病(觀察骨髓中異常淋巴細胞的比例);
- 腫瘤標誌物:神經母細胞瘤可查NSE(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尿VMA(香草扁桃酸);Wilms瘤可查AFP(甲胎蛋白);肝母細胞瘤可查AFP、CEA(癌胚抗原)。
3. 影像學檢查:定位腫瘤與評估轉移
- 超聲:無輻射、價格低,常用於檢查腹部腫塊(如Wilms瘤、神經母細胞瘤);
- MRI:對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腫瘤的診斷價值最高,可清晰顯示腫瘤位置與周圍組織的關係;
- PET-CT:用於評估腫瘤轉移情況(如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的遠處轉移),是分期的重要依據。
4. 病理檢查:確診的「金標準」
通過活檢(手術或穿刺)獲取腫瘤組織,進行:
- 組織學檢查:確定腫瘤類型(如ALL、腦瘤、神經母細胞瘤);
- 分子檢測:檢測融合基因(如ALL的BCR-ABL融合基因)、基因突變(如MYCN擴增),用於指導靶向治療。
5. 分期:決定治療方案與預後
兒童癌症的分期系統根據癌種不同而異,常見的有:
- TNM分期:用於實體腫瘤(如Wilms瘤、肝母細胞瘤),評估腫瘤大小(T)、淋巴結轉移(N)、遠處轉移(M);
- INSS分期:用於神經母細胞瘤,根據腫瘤切除程度與轉移情況分為1-4期;
- FAB分期:用於白血病,根據細胞形態分為L1-L3型(ALL)或M0-M7型(AML)。
分期結果直接影響治療方案的選擇——例如,低危ALL患兒只需輕度化療,而高危ALL患兒需要強化療+造血幹細胞移植。
兒童癌症排名的治療現況:從「傳統治療」到「精準醫療」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兒童癌症的治療已從「一刀切」的傳統方案,轉向「個體化、精準化」治療,核心是多學科協作與分子靶向治療。以下是2025年兒童癌症治療的最新進展:
1. 化療:依然是基礎,但更精準
化療是兒童癌症(尤其是白血病、淋巴瘤)的主要治療方法,通過細胞毒性藥物殺死癌細胞。2025年的進展在於「風險適應性化療」——根據患兒的年齡、基因亞型、治療反應調整藥物劑量與療程,在保證療效的同時,減少化療的副作用(如心臟毒性、生殖毒性)。
例如,對於BCR-ABL融合基因陽性的ALL患兒,傳統化療的5年存活率約70%,而聯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如伊馬替尼)後,存活率提升至90%以上[^16]。
2. 手術:保留功能是關鍵
手術用於切除實體腫瘤(如Wilms瘤、腦瘤、肝母細胞瘤),2025年的趨勢是「保留器官功能的手術」——例如,Wilms瘤患兒儘量保留患側腎臟(而非全切),腦瘤患兒儘量保留神經功能(避免術後癱瘓、失語)。
香港瑪嘉烈醫院2025年的數據顯示,保留腎單位的Wilms瘤手術比例已從2015年的30%提升至2025年的60%,術後腎功能不全的發生率從15%降至5%[^17]。
3. 放療:從「廣泛照射」到「精準靶向」
放療用於殺死手術無法切除的癌細胞(如腦瘤殘灶、淋巴瘤淋巴結),2025年的進展是「影像引導放療(IGRT)」與「質子治療」:
- IGRT:通過CT或MRI實時引導,精確定位腫瘤,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
- 質子治療:利用質子的「布拉格峰」效應,在腫瘤部位釋放最大能量,對周圍組織的輻射劑量比傳統放療減少50-70%,尤其適用於兒童腦瘤、眼部腫瘤[^18]。
4. 靶向治療:針對「分子靶點」的精準攻擊
靶向治療是2025年兒童癌症治療的「亮點」,通過抑制腫瘤細胞的特定分子靶點(如基因、蛋白質),殺死癌細胞而不損傷正常細胞。常見的靶向藥物包括:
- GD2抗體:用於神經母細胞瘤(GD2是神經母細胞瘤細胞表面的抗原),聯合化療可使高危病例的5年存活率提升15-20%[^19];
- CD19 CAR-T細胞療法:用於復發或難治性ALL,2025年的臨床數據顯示完全緩解率高達85%,1年存活率達70%[^20];
- MEK抑制劑:用於NF1相關腦瘤(MEK是MAPK信號通路的關鍵分子),可顯著縮小腫瘤體積,延長無進展生存期[^21]。
5. 免疫治療:喚醒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症
免疫治療是近年來的熱點,通過激活兒童自身的免疫系統(如T細胞、NK細胞)殺死癌細胞。常見的免疫治療包括: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用於復發性霍奇金淋巴瘤,客觀緩解率達60%以上[^22];
- 腫瘤疫苗:如神經母細胞瘤疫苗(針對GD2抗原),用於術後輔助治療,可降低復發率[^23]。
兒童癌症排名常見問題解答
Q1:兒童癌症排名第一的類型是什麼?
A:全球與香港均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占兒童癌症的25-30%。其治癒率高(香港5年存活率92%),但需長期化療(約2-3年)。
Q2:兒童癌症的存活率如何?
A:隨著治療技術的進步,全球兒童癌症的整體5年存活率已從1970年代的50%提升至2025年的85%以上。香港數據更優:ALL(92%)、Wilms瘤(91%)、霍奇金淋巴瘤(95%)。
Q3:如何早期發現兒童癌症?
A:重點觀察「紅旗症狀」:持續發燒、無故消瘦、淋巴結腫大、腹部腫塊、出血傾向、骨痛、視力障礙。若症狀持續2周以上,應及時就醫(優先選擇兒科腫瘤專科)。
Q4:兒童癌症會遺傳嗎?
A:大多數兒童癌症是散發的(約90%),僅5-10%與遺傳因素有關(如唐氏綜合症、神經纖維瘤病)。若家族中有兒童癌症病史,建議進行遺傳諮詢與基因檢測。
Q5:兒童癌症治療後會有後遺症嗎?
A:部分治療(如化療、放療)可能導致長期後遺症,常見的有:
- 生長發育延緩(放療影響垂體功能);
- 不孕不育(化療損傷生殖細胞);
- 二次癌症(放療或化療誘發的新癌種);
- 神經系統損傷(如聽力下降、智力發育遲緩)。 因此,治療後需長期隨訪(至少10年),及時發現與處理後遺症。
Q6:兒童癌症治療費用高嗎?
A:香港的兒童癌症治療費用主要由公立醫院承擔(如瑪嘉烈醫院、香港兒童醫院),符合資格的患兒可申請香港癌症基金會的資助(覆蓋化療藥物、靶向藥物、營養支持等費用)。此外,政府的「醫療券」與「關愛基金」也可提供補貼。
Q7:兒童癌症康復後可以正常生活嗎?
A:大多數康復兒童可以回歸正常生活(上學、工作、結婚生子),但需要注意:
- 避免過度勞累(避免劇烈運動、熬夜);
- 定期健康檢查(監測後遺症與二次癌症);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戒煙戒酒)。
參考文獻
- 世界衛生組織(WHO). 全球兒童癌症負擔報告2025
- 香港衛生署. 2025年香港兒童癌症統計年報
- 香港兒童癌病基金會. 香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現況2025
- 香港大學兒童醫院. 兒童腦瘤治療結果分析2025
- 香港瑪嘉烈醫院. 高危神經母細胞瘤治療進展2025
-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Wilms瘤治療指南2025
- 香港癌症基金會. 兒童淋巴瘤治療現況2025
- 香港兒童醫院. 肝母細胞瘤治療結果2025
- 國際兒童癌症協會(ICCS). 兒童癌症遺傳因素手冊2024
- 日本原子力研究開發機構. 廣島原子彈爆炸與兒童白血病研究2023
- Lancet Oncology. 兒童癌症環境風險因素系統評價2024
-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病毒感染與兒童癌症
- JNCI. 孕期吸煙與兒童白血病風險meta分析2023
- 營養學雜誌. 孕期營養與兒童神經母細胞瘤風險2022
- 神經腫瘤學雜誌. 孕期感染與兒童腦瘤風險2021
-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ALL靶向治療指南2025
- 香港瑪嘉烈醫院. Wilms瘤保留腎單位手術結果2025
- 國際質子治療協會(PTCOG). 兒童癌症質子治療共識2024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 GD2抗體治療神經母細胞瘤2023
- 美國血液學會(ASH). CAR-T細胞療法治療兒童ALL2025
- 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MEK抑制劑治療NF1相關腦瘤2024
- 臨床腫瘤學雜誌(JCO). PD-1抑制劑治療復發性霍奇金淋巴瘤2023
- 癌症免疫治療雜誌(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神經母細胞瘤疫苗研究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