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原位癌與癌症差別:全面解析定義、症狀、治療與預後

原位癌與癌症差別:全面解析定義、症狀、治療與預後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3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原位癌與癌症差別:全面解析定義、症狀、治療與預後

什麼是原位癌與癌症差別?

在談及癌症時,「原位癌」是一個常被提及卻容易混淆的概念。很多人會問:「原位癌算不算癌症?」「它和一般癌症有什麼不同?」事實上,原位癌是癌症的早期階段,也是預防和治療的關鍵窗口。本文將從定義、症狀、風險因素、診斷到治療,全面解析原位癌與癌症的核心差別,幫助你建立正確的健康認知。

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CIS)是指癌細胞僅存在於原發部位的上皮層內,尚未突破基底膜侵犯深層組織或擴散到其他部位[^1]。換句話說,它是「侷限性的癌症」,猶如關在籠子裡的老虎,還沒機會傷害人體其他器官。而一般所謂的「癌症」(侵襲性癌症, Invasive Cancer)則是癌細胞已經突破基底膜,進入周圍組織,甚至透過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遠處器官(如肺癌轉移到腦部)[^2]。

為了更直觀區分兩者,我們可以用「房子起火」來比喻:原位癌像是「客廳的地毯著火」,僅侷限在表面,還沒燒到牆壁或樓上;而侵襲性癌症則是「火勢蔓延到整棟房子」,甚至燒到隔壁建築。因此,原位癌的治療難度遠低於侵襲性癌症,治愈率也高得多。

原位癌與癌症的症狀差別

症狀是身體發出的「警告信號」,但原位癌與癌症的症狀差異極大——前者隱性,後者顯性。

原位癌的症狀:幾乎「無感」,需靠筛查發現

由於原位癌僅侷限在上皮層,對周圍組織沒有壓迫或破壞,大多數患者沒有明顯不適。即使有症狀,也往往輕微到容易被忽視,例如:

  • 皮膚原位癌(鮑溫病):皮膚出現暗紅色或棕色斑塊,表面粗糙如砂紙,偶有輕微脫屑或瘙癢,常被誤認為「皮膚過敏」[^3];
  • 宮頸原位癌:部分患者會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或淡黃色)、性交後輕微出血(點狀出血),但約70%患者沒有任何症狀,需透過宮頸涂片檢查發現[^4];
  • 乳腺原位癌(小葉原位癌/導管原位癌):通常沒有可觸及的腫塊,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乳頭溢液(清水樣或淡血性),需透過乳腺X光檢查(钼靶)或超聲波才能檢出[^5];
  • 膀胱原位癌:可能出現無痛性血尿(尿液呈粉紅色或暗紅色),但容易被誤認為「尿路感染」,需做膀胱鏡檢查確診[^6]。

癌症的症狀:明顯影響生活,提示病情進展

侵襲性癌症的癌細胞已經突破基底膜,開始破壞周圍組織或轉移到其他器官,因此症狀更為顯著,且與發病部位密切相關:

  • 肺癌:持續咳嗽超過3周、胸痛(深呼吸或咳嗽時加劇)、咳血(痰中帶血絲)、呼吸困難(活動後加重);
  • 結直腸癌:便血(鮮血或黑便)、排便習慣改變(如突然便秘或腹瀉超過2周)、腹痛(隱痛或絞痛)、體重無故下降;
  • 乳腺癌:乳房出現硬塊(邊界不清、活動度差)、皮膚凹陷(像橘子皮)、乳頭內陷或溢液(血性或膿性);
  • 肝癌:右上腹疼痛(鈍痛或脹痛)、黃疸(皮膚/鞏膜發黃)、腹脹(腹水)、食慾不振[^7]。

總結:症狀的「隱」與「顯」決定了發現時機

原位癌的症狀猶如「沉默的殺手」,幾乎不會主動「提醒」患者,因此定期筛查是唯一能早期發現的方法;而癌症的症狀則是「強烈的警示」,往往提示病情已進展到中晚期,治療難度大幅上升。

原位癌與癌症的病因與風險因素差別

無論是原位癌還是侵襲性癌症,其本質都是細胞基因突變導致的異常增生,但兩者的誘發因素側重點不同——原位癌更「局部」,癌症更「系統」。

共同風險因素:基因與環境的雙重作用

兩者的發生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 環境致癌物:吸煙(含二手煙)、長期暴露於紫外線(UV)、石棉、苯等化學物質;
  2. 生活習慣:飲食不均衡(高油鹽、低纖維)、缺乏運動、過度飲酒(男性每日超過2杯,女性超過1杯);
  3. 感染因素:高危型HPV(宮頸癌/肛門癌)、乙肝/丙肝病毒(肝癌)、幽門螺旋桿菌(胃癌);
  4.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癌症患者(如BRCA1/2基因突變者易患乳腺癌)[^8]。

原位癌的特殊風險因素:局部刺激或早期感染

原位癌的發生更與「局部組織的長期損傷」或「早期感染」相關,例如:

  • 宮頸原位癌:幾乎100%與高危型HPV(如HPV 16、18型)持續感染有關——HPV病毒會整合到人體細胞基因中,誘導上皮細胞異常增生,最終發展為原位癌[^9];
  • 皮膚原位癌:長期暴露於紫外線(如戶外工作者、經常晒日光浴者)或接觸砷(如飲用含砷地下水),會導致皮膚上皮細胞突變[^10];
  • 膀胱原位癌:長期接觸苯胺類化學物(如染料工人、橡膠工人)或反覆尿路感染(膀胱黏膜長期發炎),會增加原位癌的風險[^11];
  • 食管原位癌:長期進食過燙食物(超過65℃)或飲用烈酒,會損傷食管黏膜,誘發上皮細胞變異[^12]。

癌症的特殊風險因素:長期累積或轉移相關

侵襲性癌症的發生更與「風險因素的長期累積」或「基因突變的進一步惡化」相關,例如:

  • 肺癌:吸煙超過20包/年(每天1包,持續20年)的人群,患肺癌的風險是不吸煙者的20-30倍;
  • 肝癌:乙肝/丙肝病毒慢性感染超過10年,會導致肝硬化,進而發展為肝癌;
  • 胰腺癌:糖尿病(長期高血糖損傷胰管上皮)、肥胖(體內炎症因子增加)、家族史(如胰腺癌相關基因突變)是主要風險因素[^13];
  • 胃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超過5年,會導致胃黏膜萎縮、腸上皮化生,最終發展為胃癌[^14]。

總結:風險因素的「局部」與「系統」決定了預防重點

原位癌的風險因素更集中在「特定部位的損傷」,因此預防可針對「減少局部刺激」(如避免紫外線暴露、接種HPV疫苗);而癌症的風險因素更為廣泛,預防需「全面調整生活方式」(如戒煙、健康飲食、規律運動)。

原位癌與癌症的預防方法差別

預防是對抗癌症的第一道防線,但原位癌與癌症的預防策略截然不同——前者「早發現」,後者「降風險」。

原位癌的預防:以「定期筛查」為核心

由於原位癌沒有明顯症狀,早期筛查是唯一能阻止其進展為侵襲性癌症的方法。不同部位的原位癌有不同的筛查建議:

1. 宮頸原位癌:25歲以上女性需定期筛查

  • 筛查方法:每3年做一次宮頸涂片檢查(Pap Smear),或每5年做一次HPV檢測+宮頸涂片聯合檢查;
  • 適用人群:25歲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
  • 意義:可早期發現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其中CIN 3屬於原位癌,及時治療可預防90%以上的宮頸癌[^15]。

2. 乳腺原位癌:40歲以上女性需定期檢查

  • 筛查方法:每1-2年做一次乳腺钼靶檢查(適用於40歲以上),或乳腺超聲波(適用於年輕女性);
  • 適用人群:40歲以上女性,或有乳腺癌家族史(如母親或姐妹患乳腺癌)的35歲以上女性;
  • 意義:可檢出無症狀的乳腺導管原位癌(DCIS),及時治療的治愈率高達98%[^16]。

3. 皮膚原位癌:日常防曬+定期自检

  • 預防方法:避免中午(11:00-15:00)強光直射,外出時使用SPF 30以上的防曬霜(每2小時補涂一次),穿長袖衣服和戴帽子;
  • 自检方法:每月檢查皮膚上的斑塊或痣,若出現「ABCDE徵象」(不對稱、邊界不清、顏色不均、直徑超過6mm、短期內變化),需及時就醫[^17]。

4. 結直腸原位癌:50歲以上人群需定期筛查

  • 筛查方法: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試驗(FIT),或每10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
  • 適用人群:50歲以上人群,或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的40歲以上人群;
  • 意義:可早期發現結直腸腺瘤(癌前病變)或原位癌,及時切除可預防80%以上的結直腸癌[^18]。

癌症的預防:綜合「生活方式調整+風險管控」

侵襲性癌症的預防需從「降低整體風險」入手,以下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核心措施:

  1. 戒煙限酒:吸煙是導致肺癌、喉癌、食管癌的主要原因,戒煙可降低50%以上的癌症風險;酒精會增加肝癌、胃癌、乳腺癌的風險,男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20克(約1杯啤酒),女性不超過10克。
  2. 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每天500克)、水果(每天200克)、全穀類(每天150克),減少紅肉(如牛肉、豬肉)和加工肉製品(如香腸、火腿)的攝入(每周不超過500克)。
  3. 規律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游泳),可降低乳腺癌、結直腸癌的風險。
  4. 控制體重:肥胖(BMI≥28)會增加乳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的風險,透過飲食和運動將BMI控制在18.5-23.9之間。
  5. 接種疫苗:接種HPV疫苗(預防宮頸癌、肛門癌)、乙肝疫苗(預防肝癌),可降低相關癌症的風險[^19]。

總結:預防的「早」與「全」決定了治療效果

原位癌的預防關鍵是「早發現」——透過定期筛查及時捕獲早期病變;而癌症的預防關鍵是「降風險」——透過調整生活方式減少基因突變的機會。兩者相結合,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癌症的發生率。

原位癌與癌症的診斷與分期差別

診斷是治療的基礎,原位癌與癌症的診斷方法和分期系統有明顯區別——前者「簡單直接」,後者「複雜全面」。

診斷方法:從「局部活檢」到「全身評估」

  • 原位癌的診斷:核心是組織活檢——透過手術或穿刺取出病變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確認癌細胞是否侷限在上皮層內(未突破基底膜)。輔助檢查包括:
  • 宮頸涂片:檢查宮頸細胞是否異常;
  • 乳腺钼靶:檢出乳腺內的微鈣化(原位癌的典型表現);
  • 皮膚鏡:觀察皮膚斑塊的結構和顏色,輔助診斷皮膚原位癌[^20]。
  • 癌症的診斷:除了組織活檢(確認癌細胞類型),還需要全身評估以判斷癌細胞是否擴散:
  • 影像學檢查:CT(計算機斷層掃描)、MRI(磁共振成像)、PET-C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用於判斷腫瘤大小、浸潤深度及轉移情況;
  • 血液檢查:腫瘤標誌物(如CEA用於結直腸癌、CA125用於卵巢癌),輔助判斷病情進展;
  • 淋巴結活檢:取出淋巴結組織,確認是否有癌細胞轉移[^21]。

分期系統:從「0期」到「IV期」

分期是判斷癌症進展程度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治療方案的選擇:

  • 原位癌:屬於0期(Stage 0),是癌症的最早階段,定義為「癌細胞僅侷限在上皮層內,無浸潤或轉移」。此階段的治療目標是「徹底清除癌細胞,防止進展」。
  • 癌症:使用TNM分期系統(由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制定),其中:
  • T(Tumor):原發腫瘤的大小和浸潤深度(如T1表示腫瘤小於2cm,T4表示腫瘤浸潤到周圍器官);
  • N(Node):淋巴結轉移情況(N0表示無淋巴結轉移,N3表示多個淋巴結轉移);
  • M(Metastasis):遠處轉移情況(M0表示無遠處轉移,M1表示有遠處轉移)。 例如:肺癌Stage IA(T1N0M0)表示腫瘤小於3cm,無淋巴結或遠處轉移;Stage IV(任何T,任何N,M1)表示癌細胞已轉移到遠處器官(如腦、肝)[^22]。

總結:診斷的「簡」與「繁」決定了治療方向

原位癌的診斷只需確認「癌細胞是否侷限」,治療以局部清除為主;而癌症的診斷需評估「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治療需綜合考慮多種方法。

原位癌與癌症的治療差別

治療是對抗癌症的最後一道防線,原位癌與癌症的治療策略差異極大——前者「簡單有效」,後者「複雜風險高」。

原位癌的治療:局部治療為主,治愈率超95%

原位癌的癌細胞沒有突破基底膜,因此局部治療即可徹底清除,不需要全身治療(如化療、靶向治療)。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

1. 手術切除:最常用的方法

  • 適用範圍:幾乎所有部位的原位癌(如宮頸、乳腺、皮膚、膀胱);
  • 操作方式:根據病變大小選擇局部切除(如皮膚原位癌切除病變及周圍1cm正常組織)、宮頸環狀電切術(LEEP,用於宮頸原位癌)、乳腺局部切除(用於乳腺原位癌);
  • 優點:徹底清除癌細胞,復發率低(<5%)[^23]。

2. 冷凍治療:適用於黏膜或皮膚原位癌

  • 適用範圍:皮膚原位癌、宮頸原位癌、喉原位癌;
  • 操作方式:用液態氮(-196℃)冷凍病變組織,使癌細胞壞死脫落;
  • 優點:創傷小、恢復快,適用於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24]。

3. 雷射治療:適用於腔道內原位癌

  • 適用範圍:宮頸原位癌、氣管原位癌、食管原位癌;
  • 操作方式:用高能量雷射燒灼癌細胞,使其汽化消失;
  • 優點:精准度高,對周圍組織損傷小[^25]。

4. 光動力治療(PDT):新型治療方法

  • 適用範圍:皮膚原位癌、膀胱原位癌;
  • 操作方式:先塗抹或注射光敏劑(如5-氨基酮戊酸),再用特定波長的光照射病變部位,激活光敏劑產生活性氧,殺死癌細胞;
  • 優點:無創、美觀(不留下疤痕),適用於面部皮膚原位癌[^26]。

癌症的治療:綜合治療為主,治愈率取決於分期

侵襲性癌症的癌細胞已經擴散,因此需要綜合治療(多種方法聯合),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

1. 手術治療:早期癌症的首選

  • 適用範圍:Stage I-II的癌症(如早期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
  • 操作方式:切除原發腫瘤及周圍淋巴結(如肺癌根治術切除肺葉+淋巴結清掃);
  • 目標:徹底清除癌細胞,達到治癒的目的[^27]。

2. 化學治療:全身治療,殺死轉移癌細胞

  • 適用範圍:中期(Stage III)或晚期(Stage IV)癌症,或術後輔助治療(預防復發);
  • 原理:使用細胞毒性藥物(如順鉑、紫杉醇)殺死快速分裂的癌細胞;
  • 缺點:會損傷正常細胞(如毛囊、消化道黏膜),導致脫髮、噁心、嘔吐等副作用[^28]。

3. 放射治療:局部治療,殺死殘留癌細胞

  • 適用範圍:術後輔助治療(如乳腺癌術後放療預防局部復發)、無法手術的晚期癌症(如晚期肺癌放療緩解胸痛);
  • 原理:用高能射線(如X射線、γ射線)破壞癌細胞的DNA,使其無法分裂;
  • 副作用:局部皮膚紅腫、黏膜潰瘍(如食管癌放療導致吞咽困難)[^29]。

4. 靶向治療:精准殺癌,副作用小

  • 適用範圍:有特定基因突變的癌症(如EGFR突變的肺癌、HER2陽性的乳腺癌);
  • 原理:使用靶向藥物(如吉非替尼、曲妥珠單抗)抑制癌細胞的特定信號通路,阻止其生長;
  • 優點:只殺死癌細胞,對正常細胞損傷小,副作用(如皮疹、腹瀉)輕微[^30]。

5. 免疫治療: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

  • 適用範圍:晚期癌症(如晚期黑色素瘤、肺癌);
  • 原理: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解除癌細胞對免疫系統的抑制,讓T細胞攻擊癌細胞;
  • 優點:部分患者可達到長期緩解(5年生存率超過30%),但僅適用於PD-L1陽性的患者[^31]。

治愈率對比:原位癌「幾乎治癒」,癌症「取決於分期」

  • 原位癌:治愈率高達95%以上,只要及時治療,幾乎不會影響壽命;
  • 癌症:治愈率與分期密切相關——早期肺癌(Stage IA)治愈率約70-80%,中期肺癌(Stage III)治愈率約30-50%,晚期肺癌(Stage IV)治愈率低於5%;早期乳腺癌(Stage IA)治愈率約98%,晚期乳腺癌(Stage IV)治愈率約20%[^32]。

總結:治療的「易」與「難」決定了預後

原位癌的治療猶如「摘水果」——只需把長在樹枝上的壞水果摘下即可;而癌症的治療猶如「砍樹」——不僅要砍倒樹幹,還要清理樹根和周圍的雜草,難度和風險都大得多。

常見問題(FAQ)

Q1:原位癌是不是癌症?

A:是。原位癌是癌症的早期階段(0期),癌細胞已經發生基因突變並異常增生,但尚未突破基底膜。它不同於「癌前病變」(如宮頸上皮內瘤變CIN 1-2),而是真正的癌症,但惡性程度極低[^33]。

Q2:原位癌會變成侵襲性癌症嗎?

A:有可能。如果不治療,原位癌的癌細胞會逐漸突破基底膜,進展為侵襲性癌症。例如,宮頸原位癌(CIN 3)如果不處理,約30%會在10-20年內發展為侵襲性宮頸癌;乳腺導管原位癌(DCIS)如果不治療,約20-30%會在10年內發展為侵襲性乳腺癌[^34]。

Q3:原位癌需要做化療嗎?

A:不需要。原位癌僅侷限在上皮層,局部治療(如手術、雷射)即可徹底清除癌細胞,化療是針對全身轉移的治療,對原位癌沒有意義,反而會帶來不必要的副作用[^35]。

Q4:原位癌治療後會復發嗎?

A:復發率很低(約5%以下),但需定期複查。例如,乳腺原位癌治療後,每年需做乳腺超聲波或钼靶檢查;宮頸原位癌治療後,每6個月需做宮頸涂片或HPV檢測,監測是否有新的病變[^36]。

Q5:保險會賠償原位癌嗎?

A:視保險條款而定。部分重疾險會將原位癌列為「輕症」,給予基本保額的20-30%賠償(如保額100萬,賠償20-30萬);而傳統重疾險可能不賠償,因為原位癌不是「侵襲性癌症」(重疾險通常定義癌症為「侵襲性惡性腫瘤」)[^37]。

Q6:原位癌的治療費用高嗎?

A:不高。原位癌的治療以局部治療為主,費用通常在幾千到幾萬港元之間(如宮頸LEEP術費用約5000-8000港元,乳腺局部切除費用約1-2萬港元),遠低於侵襲性癌症的治療費用(如肺癌化療+靶向治療費用每年超過10萬港元)[^38]。

Q7:原位癌和癌前病變有什麼不同?

A:癌前病變是指細胞已經出現異常(如細胞形態改變),但還沒發展成癌症(如口腔白斑、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而原位癌是已經發生癌變,但尚未浸潤的癌症。簡單來說,癌前病變是「即將變成癌症的階段」,原位癌是「剛剛變成癌症的階段」[^39]。

Q8:年輕人會得原位癌嗎?

A:會。隨著環境污染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原位癌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宮頸原位癌的發病高峰年齡為25-35歲,乳腺原位癌的發病高峰年齡為35-45歲。因此,年輕人也需要重視定期筛查[^40]。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會. (2024). 《原位癌的認知與治療》. https://www.cancer-fund.org/zh-hk/resource/carcinoma-in-situ
  2. 衛生署香港癌癥資料統計中心. (2023). 《香港癌癥統計年報》.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istry/statistics/report.aspx
  3. Wikipedia. (2025). 原位癌. https://zh.wikipedia.org/zh-hk/原位癌
  4.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4). 《Carcinoma in Situ: What You Need to Know》.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arcinoma-in-situ.html
  5.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 (2023). 《宮頸癌篩查指南》. https://www.cma.org.cn/guide/2023/05/1058.html
  6. 香港乳癌基金會. (2024). 《乳腺原位癌的診斷與治療》. https://www.hkbcf.org/zh-hk/breast-cancer/types/carcinoma-in-situ
  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ancer Prevention: A Global Perspective》.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60199
  8.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4). 《HPV and Cancer》. https://www.cdc.gov/hpv/cancer.html
  9. 香港皮膚科醫學會. (2023). 《皮膚原位癌的防治建議》. https://www.hksd.org.hk/resource/skin-cancer/carcinoma-in-situ
  10. 美國泌尿外科協會. (2024). 《Bladder Carcinoma in Situ: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https://www.auanet.org/guidelines/bladder-cancer
  11. 香港肝臟學會. (2023). 《肝癌的風險因素與預防》. https://www.hkasl.org.hk/liver-cancer/risk-factors
  12. 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2024). 《宮頸癌篩查計劃》. https://www.fhs.gov.hk/zh-hk/programmes/cervicalcancerscreening/index.html
  13. 美國癌症協會. (2024).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s》. https://www.cancer.org/cancer/breast-cancer/screening-tests-and-early-detection.html
  14. 香港防癌會. (2023). 《皮膚癌的預防與筛查》. https://www.cancer.org.hk/zh-hk/skin-cancer/prevention
  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Prevention》.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physical-activity-and-cancer-prevention
  16. 衛生署疫苗可預防疾病科. (2023). 《HPV疫苗接種指引》. https://www.chp.gov.hk/zh-hk/programs-and-services/immunization/hpv-vaccine.html
  17. 美國病理學會. (2024). 《Diagnosis of Carcinoma in Situ》. https://www.cap.org/standards-and-guidelines/guidelines/carcinoma-in-situ
  18. 香港放射科醫學會. (2023). 《癌癥影像學診斷指南》. https://www.hkrm.org.hk/guidelines/cancer-imaging
  19.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2024).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https://www.cancerstaging.org/
  20. 香港肺癌聯會. (2023). 《肺癌的分期與治療》. https://www.hklca.org.hk/zh-hk/lung-cancer/staging
  21. 美國外科醫師學會. (2024).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arcinoma in Situ》. https://www.facs.org/quality-programs/cancer/protocols/carcinoma-in-situ
  22. 香港婦產科醫學會. (2023). 《宮頸原位癌的治療選擇》. https://www.hkcollegeobgyn.org.hk/guidelines/cervical-cancer/carcinoma-in-situ
  23.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 (2024).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s》. https://www.asco.org/guidelines
  24. 香港癌癥治療中心. (2024). 《原位癌的治愈率與預後》. https://www.cancer-treatment.hk/zh-hk/carcinoma-in-situ/prognosis
  25. 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 (2024). 《Lung Cancer Survival Rates》. https://www.cancer.gov/types/lung/statistics
  26.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 (2023). 《原位癌的診斷標準》. https://www.cma.org.cn/guide/2023/06/1062.html
  27. 世界衛生組織. (2024).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https://www.who.int/teams/sexual-and-reproductive-health-and-research/cervical-cancer-prevention
  28. 美國化療協會. (2024). 《Chemotherapy for Carcinoma in Situ》. https://www.chemo.org/carcinoma-in-situ
  29. 香港乳腺外科醫學會. (2023). 《乳腺原位癌治療後的追蹤》. https://www.hkbs.org.hk/guidelines/breast-cancer/follow-up
  30.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 (2024). 《重疾險條款解讀》. https://www.ia.org.hk/zh-hk/consumer/insurance-products/critical-illness-insurance
  31. 美國結直腸癌協會. (2024).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s》.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olorectal-cancer/screening-tests-and-early-detection.html
  32. 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 (2023). 《癌前病變與原位癌的鑒別》. https://www.cma.org.cn/guide/2023/07/1065.html
  33. 香港公眾衛生學會. (2024). 《原位癌的預防策略》. https://www.hkphs.org.hk/resource/cancer-prevention/carcinoma-in-situ
  34. 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 (2024).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and Carcinoma in Situ》. https://www.acog.org/clinical/clinical-guidance/practice-bulletin/articles/2024/03/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and-carcinoma-in-situ
  35. 香港癌癥資訊網. (2024). 《原位癌治療常見問題》. https://www.cancerinfo.hk/zh-hk/carcinoma-in-situ/faq
  36. 美國乳腺外科醫學會. (2024). 《DCIS Follow-Up Guidelines》. https://www.sabcs.org/guidelines/dcis-follow-up
  37. 香港保險顧問協會. (2024). 《重疾險與原位癌賠償》. https://www.hkaa.org.hk/zh-hk/consumer-resources/critical-illness-insurance-and-carcinoma-in-situ
  38.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常見癌癥治療費用參考》. https://www.ha.org.hk/visitor/havisitorindex.asp?Content_ID=20181025162111&Lang=CHI
  39.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2023). 《胃癌前病變與原位癌的管理》. https://www.cma.org.cn/guide/2023/08/1068.html
  40. 香港青年癌癥關注協會. (2024). 《年輕人與原位癌》. https://www.youthcancer.org.hk/zh-hk/carcinoma-in-situ-and-youth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