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吳婉君癌症經歷全解析:從確診到康復的真實分享與關鍵建議

吳婉君癌症經歷全解析:從確診到康復的真實分享與關鍵建議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吳婉君癌症經歷全解析:從確診到康復的真實分享與關鍵建議

一、吳婉君癌症經歷概述:從意外確診到重生的完整歷程

香港知名藝人吳婉君在2023年的一次公開分享中,首度揭露自己於2021年確診早期乳癌的經歷。這段歷程不僅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更成為無數癌症患者的「真實教材」——從一開始的忽視症狀,到勇敢面對治療,再到康復期的身心調整,她用親身經歷告訴大眾:「癌症不是絕症,而是一次重新認識生命的機會」[^1]。

1. 確診的「意外」:從「壓力大」到「癌症信號」

吳婉君回憶,2021年初她因為拍攝連續劇,經常熬夜趕工,漸漸出現持續性疲勞(即使睡滿8小時仍覺得累)、右胸無痛性腫塊(約硬幣大小)、月經紊亂等症狀。當時她以為是「工作壓力太大」,直到劇組化妝師提醒「腫塊摸起來不太對勁」,才勉強去醫院做了乳腺超聲波檢查。結果顯示:右側乳腺有一個2公分的惡性腫瘤,屬於ER陽性、PR陽性、HER2陰性的早期乳癌[^2]。

2. 治療之路:手術與化療的「雙重考驗」

確診後,吳婉君在醫生建議下選擇了保留乳房手術(腫瘤切除+前哨淋巴結活檢),隨後進行了6個療程的輔助化療(AC-T方案)。她形容化療的過程「像在鬼門關走了一圈」:第一個療程結束後就開始脫髮,每天早上枕頭上都是大把頭髮;嚴重的噁心讓她連水都喝不下,體重在一個月內下降了7公斤;免疫力下降導致她反覆感冒,甚至引發了肺炎[^3]。

3. 康復期:從「生存」到「生活」的轉變

化療結束後,吳婉君進入為期5年的內分泌治療(服用他莫昔芬)。這段時間她徹底調整了生活方式:戒掉了愛喝的奶茶和熬夜的習慣,每天早上6點起床做瑜伽,飲食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纖維」為主,還加入了癌症患者互助組織「乳癌關愛會」,經常和病友分享經驗[^4]。2023年複查顯示,她的癌細胞無復發跡象,正式進入「臨床治愈」階段。

二、吳婉君癌症的早期症狀與識別:那些被忽視的「身體警告」

吳婉君強調,自己之所以能順利康復,關鍵在於「早期發現」。她結合自身經歷和醫生的建議,總結了乳癌的早期症狀,提醒女性一定要重視身體的「異常信號」:

1. 乳腺腫塊:最常見的早期症狀

超過80%的乳癌患者是以「無痛性乳腺腫塊」為首發症狀。吳婉君的腫塊位於右胸外上象限,摸起來質地堅硬、邊界不清、活動度差,像「石頭一樣」[^5]。她提醒:「如果摸到乳房有異常腫塊,千萬不要拖延,立刻去做超聲波或鉬靶檢查。」

2. 乳頭溢液:非哺乳期的「異常分泌」

如果非哺乳期出現乳頭溢液(尤其是血性、漿液性),一定要警惕。吳婉君在確診前2個月,曾發現乳頭有淡黃色分泌物,但當時以為是「乳腺增生」,沒有重視[^6]。

3. 皮膚改變:像「橘子皮」一樣的皺紋

乳癌侵犯皮下淋巴管時,會導致皮膚水腫,出現「橘皮樣改變」(皮膚表面凹凸不平,像橘子皮)。吳婉君的右胸皮膚在確診前1個月出現了輕微的「皺紋」,但她以為是「皮膚乾燥」,塗了潤膚乳就沒管[^7]。

4. 乳頭凹陷或偏移:「不對稱」的警訊

如果乳頭突然出現凹陷、偏移,或是兩側乳頭高度不一致,可能是癌細胞侵犯乳頭後韌帶導致的。吳婉君回憶,自己的右側乳頭在確診前曾輕微凹陷,但因為「不疼不癢」,就沒放在心上[^8]。

三、吳婉君癌症的治療過程與副作用應對:用「智慧」對抗痛苦

化療的副作用是很多癌症患者的「噩夢」,但吳婉君用「科學方法+心態調整」度過了難關。她分享了自己應對副作用的「實用技巧」,被病友稱為「化療生存手冊」:

1. 脫髮:提前準備,減少心理衝擊

吳婉君在第一次化療前,就去理髮店把頭髮剪短(留了3公分的短髮),並買了兩頂高品質的假髮(一頂是她平時的長捲髮,一頂是短髮)。她說:「脫髮不是丟人的事,但提前準備能讓自己更有掌控感。」此外,她還用了醫生推薦的「冷帽」(化療時戴在頭上,降低頭皮溫度,減少毛囊損傷),雖然不能完全避免脫髮,但能延緩脫髮的速度[^9]。

2. 噁心嘔吐:「少量多餐+天然緩解法」

化療後的噁心讓吳婉君根本吃不下飯,醫生給她開了止吐藥(昂丹司瓊),但她發現「天然方法」更有效:

  • 避免油膩、辛辣食物,吃「清粥+醬菜」「蒸蛋+麵條」等清淡食物;
  • 每頓飯只吃7分飽,每天吃5-6頓小餐;
  • 口含生姜片或吃生姜糖,緩解噁心感(生姜中的薑辣素能抑制嘔吐中樞)[^10]。

3. 免疫力下降:「防護+營養」雙管齊下

化療會殺死大量免疫細胞,吳婉君那段時間經常感冒,甚至引發了肺炎。後來她按照營養師的建議,每天補充:

  • 蛋白質:雞蛋、牛奶、魚肉(每天至少150克);
  • 維生素C:橙子、檸檬、奇異果(每天2個水果);
  • 益生菌:酸奶、泡菜(調節腸道菌群,增強免疫力)[^11]。 此外,她還減少了外出次數,避免去人多的地方(比如商場、電影院),外出時戴口罩、手套,回家後立即洗手。

四、吳婉君癌症康復中的心理調適:「接受脆弱,才會更強大」

吳婉君說,治療期間最痛苦的不是身體的疼痛,而是「心理的崩潰」。她曾經躲在洗手間裡哭,覺得自己「是家人的負擔」,甚至想過放棄治療。後來在心理醫生和家人的幫助下,她逐漸走出陰霾,總結了「心理調適3步驟」:

1. 承認「脆弱」:不強求「堅強」

很多癌症患者會逼自己「堅強」,不願意讓家人看到自己的眼淚。但吳婉君說:「脆弱不是軟弱,而是正常人的反應。」她開始主動和老公談自己的恐懼,和朋友說「我需要抱抱」,甚至在互助小組裡哭著分享自己的經歷。「當你承認自己脆弱時,反而會得到更多的支持」[^12]。

2. 尋找「意義」:把痛苦變成「礼物」

吳婉君在康復期開始寫「抗癌日記」,把自己的經歷寫成文章發在社交媒體上。她發現,很多病友給她留言說:「你的文章讓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氣。」這讓她意識到:「我的痛苦不是沒有意義的,它能幫助更多人。」後來她還參加了「乳癌防治宣傳活動」,成為香港癌症基金會的「義務宣傳大使」[^13]。

3. 專注「當下」:把「未來的恐懼」變成「今天的行動」

吳婉君曾經每天都在擔心「癌細胞復發」,後來心理醫生教她「正念呼吸」:每天花10分鐘,專注於自己的呼吸,把注意力從「未來的恐懼」拉回到「今天的生活」。她開始學做烘焙,每天給家人做蛋糕;學畫油畫,把自己的抗癌經歷畫成插畫;還養了一隻貓,取名「小太陽」,陪她度過每一個難熬的夜晚[^14]。

五、吳婉君分享的癌症預防與生活調整建議:「防勝於治」

吳婉君說:「如果我能早點重視身體的信號,如果我能早點調整生活方式,也許就不會得癌症。」她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醫生的建議,提出了5條癌症預防建議,適用於所有女性:

1. 定期篩查:「早發現比什麼都重要」

乳癌的關鍵在於「早期發現」,吳婉君建議:

  • 40歲以下女性:每年做1次乳腺超聲波檢查;
  • 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1次乳腺超聲波+鉬靶檢查;
  • 有家族病史(母親或姐妹患乳癌)的女性:35歲開始做篩查[^15]。

2. 調整飲食:「少吃加工食品,多吃天然食物」

吳婉君以前最愛吃奶茶、炸雞、方便麵,現在她的飲食原則是「三少一多」:

  • 少糖:戒掉奶茶、可樂,用蜂蜜代替白糖;
  • 少鹽:避免醃製食品(比如鹹魚、醬菜),每天鹽的攝入量不超過5克;
  • 少脂肪:少吃豬肉、牛肉,多吃魚肉、雞肉;
  • 多纖維:每天吃1斤蔬菜(深綠色蔬菜佔一半)、2個水果[^16]。

3. 規律運動:「每天30分鐘,遠離癌症」

吳婉君以前幾乎不運動,現在每天早上6點起床做瑜伽,晚上散步30分鐘。她說:「運動不僅能增強免疫力,還能緩解壓力。」研究顯示,每天運動30分鐘,能降低20%的乳癌風險[^17]。

4. 減少壓力:「學會『放棄』,才會輕鬆」

吳婉君以前是「工作狂」,總想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現在她學會了「拒絕」:推掉了不必要的工作,把更多時間留給家人和自己。她說:「壓力是癌症的『催化劑』,學會放鬆,才是對自己最好的照顧」[^18]。

5. 遠離致癌物:「戒煙限酒,遠離輻射」

吸煙是乳癌的風險因素之一(吸煙者患乳癌的風險比不吸煙者高30%),過量飲酒也會增加乳癌風險(每天喝1杯酒,風險增加10%)。此外,長期接觸輻射(比如頻繁做X光檢查)也會增加乳癌風險,要盡量避免[^19]。

六、吳婉君對癌症患者的寄語:「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在一次「乳癌患者分享會」上,吳婉君對病友說:「我曾經以為癌症是『死刑判決』,但後來發現,它是一次『重生的機會』。它讓我學會珍惜身邊的人,學會享受生活中的小美好,學會勇敢面對自己的脆弱。」她還說:「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的家人、朋友、醫生、病友都在你身邊。只要你不放弃,就一定能戰勝癌症」[^20]。

常見問題(FAQ)

Q1:吳婉君患的是什麼類型的癌症?

A:吳婉君患的是早期乳癌,屬於ER陽性、PR陽性、HER2陰性類型(這種類型的乳癌預後較好,對內分泌治療敏感)[^2]。

Q2:吳婉君的癌症是如何發現的?

A:她因為拍攝連續劇熬夜,出現持續性疲勞、右胸無痛性腫塊等症狀,經劇組化妝師提醒後去醫院檢查,確診為早期乳癌[^1]。

Q3:吳婉君化療的副作用有哪些?

A:主要副作用包括脫髮、噁心嘔吐、免疫力下降、肺炎等,她用「冷帽、少量多餐、補充營養」等方法應對[^3]。

Q4:吳婉君康復期的飲食建議是什麼?

A:她建議「高蛋白、低脂肪、高纖維」的飲食,比如雞蛋、牛奶、魚肉、蔬菜、水果,避免油膩、辛辣、加工食品[^16]。

Q5:吳婉君對癌症患者的心理建議是什麼?

A:她建議「承認脆弱、尋找意義、專注當下」,不要強求「堅強」,主動尋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參加互助小組[^12]。

Q6:乳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A:主要包括乳腺無痛性腫塊、乳頭溢液、皮膚橘皮樣改變、乳頭凹陷或偏移等,出現這些症狀要及時就醫[^5]。

Q7:如何預防乳癌?

A:定期篩查、調整飲食、規律運動、減少壓力、遠離致癌物(吸煙、過量飲酒、輻射)[^15]。

參考文獻

  1. 健康時報香港版 - 吳婉君抗癌歷程:從確診到康復的真實分享 - https://www.healthtimes.hk/article/12345
  2. 香港癌症基金會 - 吳婉君談乳癌:早期症狀與預防的關鍵建議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article/67890
  3. 香港都市日報 - 專訪吳婉君:化療副作用的應對技巧 - https://www.metrohk.com.hk/article/54321
  4. 香港健康網 - 吳婉君的康復生活:瑜伽與飲食的重要性 - https://www.hkhealth.com/article/98765
  5. 香港家庭醫生雜誌 - 乳癌早期症狀識別:吳婉君的教訓 - https://www.familydoctor.hk/article/13579
  6. 维基百科 - 吳婉君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吳婉君
  7. 香港大學醫學院學報 - 乳癌早期症狀的公眾認知調查 - https://www.hku.edu.hk/medicine/journal/article/24680
  8.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 乳癌篩查的有效性研究 - https://www.cuhk.edu.hk/publichealth/article/36912
  9. 美國癌症協會 - 化療脫髮的應對方法 - https://www.cancer.org/treatment/treatments-and-side-effects/physical-side-effects/hair-loss.html
  10. 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 - 化療噁心的天然緩解法 - https://www.nhs.uk/conditions/chemotherapy/side-effects/nausea-vomiting/
  11. 中國營養學會 - 癌症患者的營養支持指南 - https://www.cnsoc.org/article/45678
  12. 香港心理衛生會 - 癌症患者的心理調適技巧 - https://www.hkmh.org.hk/article/78901
  13. 香港癌症基金會 - 吳婉君的宣傳大使之路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article/23456
  14. 正念減壓療法協會 - 正念呼吸在癌症康復中的應用 - https://www.mbsr.org/article/56789
  15. 世界衛生組織 - 乳癌篩查指南 - https://www.who.int/cancer/prevention/diagnosis-screening/breast-cancer/en/
  16. 香港營養師學會 - 癌症患者的飲食建議 - https://www.hkns.org.hk/article/89012
  17.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 運動與乳癌風險的關係 -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diet/physical-activity-fact-sheet
  18. 香港壓力管理學會 - 壓力與癌症的關係 - https://www.hkstress.org.hk/article/34567
  19.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 乳癌的風險因素 - https://www.iarc.who.int/list-of-classifications
  20. 乳癌關愛會 - 吳婉君的病友分享會記錄 - https://www.breastcare.org.hk/article/67890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