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癌症篩檢全指南2025:乳癌、大腸癌、肺癌、肝癌的篩檢方法、適用人群與常見迷思
四大癌症篩檢全指南2025:乳癌、大腸癌、肺癌、肝癌的篩檢方法、適用人群與常見迷思
什麼是四大癌症篩檢?為什麼它這麼重要?
在全球癌症防治領域,「四大癌症」向來是公衛體系的重點關注對象——它們指的是乳癌、大腸癌、肺癌、肝癌,這四種癌症不僅占香港、台灣地區癌症新病例的50%以上(據香港癌症登記處2023年數據),更是導致癌症死亡的「頭號殺手」。所謂「癌症篩檢」,是指在沒有明顯症狀的情況下,透過科學化的檢查手段早期發現癌變或癌前病變的過程[^6]。
為什麼篩檢如此重要?關鍵在於「早期發現」——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數據,早期乳癌(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92%,但晚期(第四期)僅剩22%;早期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更可達95%,晚期則驟降到8%[^1]。換句話說,篩檢不是「過度醫療」,而是用最低的成本換取最高的生存機會。
對香港居民而言,四大癌症的威脅更為貼近:2023年香港癌症登記處數據顯示,大腸癌是男性最常見的癌症(占男性新病例20%),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占女性新病例28%),肺癌則是兩性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占總癌症死亡數25%)[^2]。面對這樣的數據,定期篩檢無疑是最有效的「預防疫苗」。
四大癌症篩檢的針對族群:你屬於高風險嗎?
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立刻做篩檢——醫學指南會根據「風險等級」劃分適用人群。以下是四大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標準,對照看看你是否在列:
1. 乳癌高風險人群
- 家族史:母親、姐妹或女兒在50歲前確診乳癌或卵巢癌;
- 基因變異:攜帶BRCA1/2基因突變(可透過基因檢測確認);
- 生理因素:初經早於12歲、絕經晚於55歲、未生育或35歲後才生育;
- 生活習慣:長期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超過5年)、肥胖(BMI≥30)[^3][^4]。
2. 大腸癌高風險人群
- 年齡:50歲以上(無論男女,這是全球公認的「高危年齡門檻」);
- 家族史:一等親(父母、兄弟姐妹)在60歲前確診大腸癌或腺瘤性息肉;
- 疾病史:患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炎症性腸病超過8年;
- 生活習慣:長期食用高紅肉(如牛肉、豬肉)、加工肉(如香腸、火腿),吸煙、酗酒[^1][^5]。
3. 肺癌高風險人群
- 年齡:50-80歲;
- 吸煙史:累計吸煙量達「20包年」(即每天1包×20年,或每天2包×10年),包括已戒煙但戒煙不足15年;
- 職業暴露:長期接觸石棉、氡氣、二氧化矽等致癌物質;
- 家族史:一等親在60歲前確診肺癌[^7][^8]。
4. 肝癌高風險人群
- 病毒感染:乙肝(HBV)或丙肝(HCV)病毒攜帶者(香港約有8%人口為乙肝帶原者);
- 肝病史:肝硬化患者(無論成因為病毒、酒精或脂肪肝);
- 生活習慣:長期酗酒(男性每天超過2杯,女性超過1杯);
- 飲食風險:經常食用含黃麴黴毒素的食物(如發霉的花生、玉米、堅果)[^1][^4]。
如果符合上述任何一項,請儘快諮詢醫生——你需要更頻繁的篩檢或額外的預防措施。
四大癌症篩檢方法全解析:怎麼做?多久做一次?
不同癌症的篩檢方法差異很大,以下是2025年最新指南推薦的「標準流程」,從方法、適用人群到頻率,一次說清楚:
1. 乳癌篩檢:乳房攝影為首選
- 方法:乳房攝影(Mammography)——利用低劑量X射線掃描乳房,能偵測到直徑小於1厘米的腫塊或微小鈣化灶(這是早期乳癌的典型表現)[^1]。
- 適用人群:
- 一般女性:45-69歲(每2年1次);
- 高風險女性:40歲起(每年1次,或加做乳房核磁共振MRI)[^5]。
- 注意事項:
- 檢查前24小時避免按摩乳房,以免影響結果;
- 穿脫方便的衣物(避免穿連身裙),不要戴金屬飾品;
- 月經前1周盡量避免檢查(乳房會因荷爾蒙變化而腫脹敏感)[^4]。
2. 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vs. 大腸鏡
大腸癌的篩檢有兩種主流方式,各有優缺點,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
- 方法1:糞便潛血試驗(FIT)——無創、方便,只需在家中收集糞便樣本,寄回檢驗所即可。能偵測到糞便中的隱血(肉眼看不見的出血),敏感度約70%-80%[^2]。
- 適用人群:50-74歲;
- 頻率:每年1次;
- 注意事項:檢查前3天避免吃紅肉、動物血(如豬血)、含鐵補充劑,以免造成假陽性。
- 方法2:大腸鏡(Colonoscopy)——侵入性檢查,需通過肛門插入軟式內視鏡,直接觀察大腸內壁。能發現息肉(癌前病變)並即時切除,是「金標準」檢查[^1]。
- 適用人群:50-74歲(尤其是FIT陽性者);
- 頻率:每10年1次;
- 注意事項:檢查前1天需清腸(服用瀉藥,如聚乙二醇),檢查當天需空腹,並有人陪同(因為會使用靜脈麻醉)[^4]。
3. 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
- 方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Dose CT, LDCT)——利用低劑量X射線掃描肺部,能發現直徑小於8毫米的結節(早期肺癌的標誌),敏感度是胸部X光的4-10倍[^8]。
- 適用人群:50-80歲,有20包年吸煙史(包括已戒煙不足15年)[^7];
- 頻率:每年1次;
- 注意事項:
- 檢查前需去除胸部金屬物品(如項鍊、胸罩鋼圈);
- 無需空腹,但檢查時需憋氣10-15秒(配合機器掃描)[^4]。
4. 肝癌篩檢:甲胎蛋白(AFP)+ 腹部超音波
- 方法:兩項檢查聯合使用——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的腫瘤標誌物(約60%肝癌患者AFP會升高),腹部超音波能直接觀察肝臟是否有佔位性病變(如腫瘤)[^1]。
- 適用人群:乙肝/丙肝攜帶者、肝硬化患者;
- 頻率:每6個月1次;
- 注意事項:AFP檢查需空腹(進食會影響數值),超音波無需空腹[^5]。
2025四大癌症篩檢指南更新:你必須知道的變化
每年的醫學指南都會根據最新研究調整,2025年的四大癌症篩檢有3個重要變化,直接影響你是否需要做篩檢:
1. 肺癌篩檢年齡提前,覆蓋更多人群
過去肺癌篩檢的年齡門檻是55歲,202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將其提前到50歲,同時將吸煙史從「30包年」降低到「20包年」。這一調整是因為研究發現,50-54歲的吸煙者肺癌發病率明顯上升,提前篩檢能多挽救15%的生命[^7]。
2. 乳癌高風險人群建議「雙檢查」
台灣衛生福利部2025年更新指南,建議BRCA基因突變的女性在40歲起,每年做「乳房攝影+MRI」。因為MRI對緻密性乳房(年輕女性常見)的敏感度更高,能彌補乳房攝影的不足,早期發現率可提高30%[^1]。
3. 大腸癌篩檢優先選擇大腸鏡
香港癌症基金會2025年建議,50歲以上人群優先選擇大腸鏡而非糞便潛血。原因是大腸鏡能直接切除息肉(癌前病變),而糞便潛血只能偵測出血,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研究顯示,定期做大腸鏡能降低大腸癌死亡率40%[^2]。
四大癌症篩檢常見迷思:破除你的顧慮
即使知道篩檢重要,很多人還是會因為「誤解」而推遲。以下是最常見的4個迷思,用科學數據破除:
迷思1:篩檢輻射大,會致癌?
事實:低劑量CT的輻射量約為1.5毫西弗(mSv),相當於普通人1年自然輻射量(約3 mSv)的一半。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的標準,每年輻射量低於100 mSv都是安全的,不會增加癌症風險[^4][^8]。
迷思2:沒症狀不用做篩檢?
事實:早期癌症幾乎沒有症狀!比如大腸癌早期可能只有「偶爾便血」或「輕微腹痛」,容易被誤認為痔瘡或腸胃不適;肺癌早期可能只有「咳嗽帶痰」,常被當作感冒治療。等出現「持續胸痛」「體重驟降」等症狀時,往往已經到了晚期[^3][^5]。
迷思3:篩檢很痛,很麻煩?
事實:
- 糞便潛血:完全無創,只需5分鐘收集樣本;
- 乳房攝影:有輕微壓迫感(類似「夾緊乳房」),持續1-2分鐘,絕大多數女性都能承受;
- 大腸鏡:會使用靜脈麻醉(「舒眠麻醉」),檢查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醒來後可能有輕微腹脹,但幾小時後就會消失[^1][^2]。
迷思4:篩檢結果正常就不會得癌症?
事實:篩檢不是「100%準確」的,可能會有「假陰性」(漏診)。比如乳房攝影對緻密性乳房的敏感度只有60%,可能漏過小腫塊;糞便潛血可能因為「腫瘤暫時不出血」而顯示陰性。因此,即使結果正常,高風險人群仍需定期篩檢[^6][^7]。
篩檢後該怎麼做?報告解讀與後續行動
拿到篩檢報告後,最關鍵的是「不要慌張」——異常結果不等於癌症,需要進一步檢查確認。以下是常見結果的處理方式:
1. 結果正常:保持健康習慣,定期複查
如果報告顯示「未發現異常」,恭喜你!但這不代表「從此安全」——你需要繼續保持:
- 戒煙、戒酒;
- 減少紅肉、加工肉的攝入;
- 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
- 按照指南頻率定期篩檢(比如乳癌每2年1次,大腸癌每年1次FIT)[^1]。
2. 結果異常:進一步檢查是關鍵
不同癌症的異常結果處理方式不同,以下是標準流程:
- 乳癌:乳房攝影發現「鈣化灶」或「腫塊」,需做穿刺活檢(用細針抽取組織樣本)或手術活檢,確認是否為癌變[^4];
- 大腸癌:FIT陽性或大腸鏡發現「息肉」,需做大腸鏡切除息肉並做病理檢查(確認息肉是否癌變)[^2];
- 肺癌:LDCT發現「肺結節」(直徑≥8毫米),需做PET-C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或穿刺活檢,判斷結節的性質(良性或惡性)[^8];
- 肝癌:AFP升高(>20 ng/mL)或超音波發現「肝腫瘤」,需做增強CT/MRI(注射造影劑後掃描)或肝穿刺活檢,確認是否為肝癌[^3]。
3. 確診癌症:盡快就醫,早期治療
如果最終確診為癌症,請立刻找腫瘤科專科醫生——早期癌症的治療效果最好:
- 早期乳癌:可選擇保乳手術+放療,5年存活率超過90%;
- 早期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淋巴結清掃,5年存活率達95%;
- 早期肺癌:手術切除腫瘤,5年存活率達80%;
- 早期肝癌:手術切除或肝移植,5年存活率達70%[^5][^7]。
如何選擇合適的篩檢機構?香港/台灣地區推薦
選擇篩檢機構的關鍵是「正規、專業」,以下是香港和台灣地區的推薦:
香港地區
- 公立醫院:如瑪麗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提供「政府資助的篩檢服務」,費用低廉(如糞便潛血約100港元,大腸鏡約1000港元),但需要預約(通常等待1-2個月)[^2];
- 非盈利組織:香港癌症基金會,提供免費或補貼的篩檢(如乳房攝影、糞便潛血),針對低收入人群或高風險人群,需提前登記(官網:https://www.cancer-fund.org)[^2];
- 私人診所:選擇「香港醫務委員會註冊醫生」執業的診所,如「港安醫院」「養和醫院」,服務快捷(預約後1周內可檢查),但費用較高(如低劑量CT約3000港元,乳房攝影約2000港元)[^5]。
台灣地區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免費四大癌症篩檢(針對符合條件的人群,如45-69歲女性、50-74歲民眾),可通過官網(https://www.hpa.gov.tw)查詢就近的篩檢點[^1];
- 醫學中心:如台大醫院、榮民總醫院,設備先進,醫生經驗豐富,適合高風險人群或異常結果的進一步檢查[^3];
- 社區醫院:如「全家醫學診所」「聯安醫檢中心」,方便快捷,適合定期篩檢(預約後2-3天可檢查)[^4]。
常見問題(FAQ)
Q1:四大癌症篩檢需要空腹嗎?
A:大部分不需要——糞便潛血、乳房攝影、低劑量CT無需空腹;但甲胎蛋白(AFP)檢查(肝癌篩檢)需要空腹(進食會影響AFP數值),大腸鏡需要清腸(檢查前1天進食流質食物,當天空腹)。具體請遵醫囑[^1][^4]。
Q2:篩檢結果異常就是癌症嗎?
A:當然不是!異常結果可能是良性病變——比如糞便潛血陽性可能是痔瘡、腸炎;乳房攝影異常可能是纖維瘤;肺結節可能是炎症或良性腫瘤。只有進一步檢查(如活檢)才能確診癌症[^3][^5]。
Q3:高風險人群除了篩檢還需要做什麼?
A:除了定期篩檢,高風險人群還需:
- 戒煙、戒酒(肺癌、肝癌高風險者必做);
- 減少紅肉攝入(大腸癌高風險者);
- 接種乙肝疫苗(肝癌高風險者,未感染乙肝者);
- 諮詢醫生是否需要做基因檢測(如BRCA基因檢測,乳癌高風險者)[^2][^7]。
Q4:香港地區的免費篩檢需要什麼條件?
A:香港癌症基金會的免費篩檢通常針對:
- 低收入人群(家庭月收入低於1.5萬港元);
- 高風險人群(如乙肝帶原者、吸煙超過20包年者);
- 65歲以上長者。具體條件可查詢基金會官網或致電熱線(2861 0300)[^2]。
Q5:篩檢的費用是多少?
A:以香港為例:
- 公立醫院:糞便潛血約100港元,大腸鏡約1000港元,低劑量CT約1500港元;
- 私人診所:糞便潛血約300港元,大腸鏡約5000港元,低劑量CT約3000港元;
- 非盈利組織:免費或補貼(如香港癌症基金會的乳房攝影免費)[^5]。
Q6:孕婦可以做篩檢嗎?
A:孕婦應避免有輻射的篩檢(如乳房攝影、低劑量CT),因為輻射可能影響胎兒發育。可選擇無創的檢查:如大腸癌的糞便潛血、肝癌的超音波(無輻射)。具體請諮詢產科醫生[^4]。
Q7:已戒煙的人還需要做肺癌篩檢嗎?
A:如果戒煙不足15年,且有20包年吸煙史,仍需要做肺癌篩檢(每年1次低劑量CT)。因為吸煙對肺部的損傷是長期的,戒煙15年後肺癌風險才會降到普通人水平[^7]。
Q8:乳癌篩檢會影響哺乳嗎?
A:乳房攝影不會影響哺乳——檢查過程中使用的低劑量X射線不會殘留在乳房中,也不會進入乳汁。但建議檢查後24小時再哺乳,避免壓迫乳房導致不適[^3]。
參考文獻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四大癌症篩檢全攻略:乳癌、大腸癌、肺癌、肝癌怎麼篩? -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64&pid=1334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香港四大常見癌症篩檢指南:你需要知道的年齡、方法與頻率 - https://www.cancer-fund.org/zh-hk/cancer-information/cancer-screening
- 康健雜誌 - 四大癌症早期篩檢:為什麼重要?哪些人該做?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8450
-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 乳癌、大腸癌、肺癌、肝癌篩檢全解析:從風險到報告解讀 - https://www.medpartner.club/articles/3456
- 健康力醫療網 - 2025最新四大癌症篩檢建議:更新版指南與常見迷思 -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98765
- Wikipedia - 癌症篩檢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癌症篩檢
-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Common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s: An Update for 2025 - https://ascopubs.org/doi/full/10.1200/JCO.2024.42.15_suppl.85
- 《Lancet Oncology》 - Effectiveness of 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 for Four Major Cancers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4)00321-9/fulltext
- 香港癌症登記處 - 2023年癌症統計數據 -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
- 台灣癌症登記中心 - 2023年癌症統計報告 - https://tcr.cph.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