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四大癌症篩檢全指南2025:乳癌、大腸癌、肺癌、肝癌筛检要点一次掌握

四大癌症篩檢全指南2025:乳癌、大腸癌、肺癌、肝癌筛检要点一次掌握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四大癌症篩檢全指南2025:乳癌、大腸癌、肺癌、肝癌筛检要点一次掌握

癌症是香港人健康的「頭號殺手」。根據衛生署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4年的數據,香港每年新增逾3萬宗癌症個案,其中乳癌、大腸癌、肺癌、肝癌佔比高達62%,是影響港人生命健康的「四大兇手」[^1]。令人惋惜的是,這些癌症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疼痛、出血或體重驟降時,病情往往已發展至中晚期,治愈率大幅下降。

四大癌症篩檢,正是對抗癌症的「第一道防線」:透過科學檢查,在無症狀時發現潛在的癌變或癌前病變(如大腸息肉),及時干預就能將癌症「扼殺在萌芽狀態」。2025年,隨著醫學技術進步與指南更新,四大癌症篩檢的標準也有了新調整。本文將結合香港權威機構(衛生署、醫管局、中文大學醫院)的最新指南,為你全面解析四大癌症篩檢的適用人群、檢查項目、頻率、誤區及後續處理,幫你真正掌握「早發現、早治療」的關鍵。

什麼是四大癌症篩檢?為什麼它是抗癌的第一道防線?

四大癌症篩檢,指針對香港最常見的乳癌、大腸癌、肺癌、肝癌所設計的「無症狀人群檢查計劃」。與「診斷性檢查」(出現症狀後確診)不同,篩檢的核心是「早期發現」——透過簡單、安全的檢查,找出「看似健康但有潛在癌症風險」的人。

為什麼篩檢這麼重要?

癌症的治愈率與分期密切相關:

  • 早期乳癌(第1期)治愈率高達95%以上,但晚期(第4期)僅約20%[^2];
  • 早期大腸癌(第1期)治愈率超過90%,晚期則降至10%以下[^3];
  • 早期肺癌(第1期)治愈率約70%,晚期僅5%左右[^4];
  • 早期肝癌(第1期)治愈率約60%,晚期不足5%[^5]。

換句話說,篩檢能讓你在癌症「還小」的時候發現它,此時治療手段更簡單(如手術切除息肉)、副作用更小,生存機會大幅提升。

四大癌症篩檢的適用人群與年齡門檻(2025最新)

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四大癌症篩檢——篩檢的重點是「高風險人群」。以下是香港權威機構2025年的最新建議:

1. 乳癌篩檢:45-69歲女性為核心,高風險者提前

  • 常規篩檢人群:45-69歲女性(無論有無症狀);
  • 高風險人群
  • 有家族史(母親、姐妹或女兒患乳癌);
  • 攜帶BRCA1/BRCA2基因突變;
  • 曾患乳腺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 建議40歲起每年做一次乳房X光造影(或結合磁力共振MRI)[^6]。

2. 大腸癌篩檢:50-75歲所有人都要做

  • 常規篩檢人群:50-75歲居民(無論性別、有無症狀);
  • 高風險人群
  • 有家族史(一級親屬患大腸癌);
  • 曾患大腸息肉或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 建議40歲起每5年做一次腸鏡檢查[^7]。

3. 肺癌篩檢:50-74歲吸煙者為重點

  • 常規篩檢人群:50-74歲,且符合以下任一條件:
  • 現時吸煙(每天1包以上,持續10年);
  • 過去15年內戒煙(吸煙史同上);
  • 高風險人群
  • 有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肺癌);
  • 長期接觸石棉、氡氣等致癌物; 建議每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8]。

4. 肝癌篩檢:乙型肝炎帶菌者、肝硬化患者必做

  • 常規篩檢人群
  • 乙型肝炎病毒(HBV)帶菌者(香港約10%人口為帶菌者);
  • 肝硬化患者(無論病因);
  • 有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肝癌);
  • 頻率:每6個月做一次「甲胎蛋白(AFP)+腹部超聲波」檢查[^9]。

快速對比表:四大癌症篩檢適用人群

| 癌種 | 常規篩檢年齡 | 高風險人群定義 | 建議頻率 | |--------|--------------|----------------|----------| | 乳癌 | 45-69歲女性 | 家族史/BRCA突變 | 每2年 | | 大腸癌 | 50-75歲 | 家族史/息肉病史 | 每年(大便隱血)/每10年(腸鏡) | | 肺癌 | 50-74歲 | 吸煙史/致癌物接觸 | 每年 | | 肝癌 | 無年齡限制 | 乙肝帶菌者/肝硬化 | 每6個月 |

四大癌症篩檢的檢查項目與流程(詳解)

不同癌症的篩檢項目各有不同,以下是2025年香港醫管局推薦的「標準流程」:

1. 乳癌篩檢:乳房X光造影(Mammogram)是黃金標準

  • 檢查項目:乳房X光造影(首選)、磁力共振(MRI,用於高風險人群);
  • 流程
  1. 脫去上衣,穿上檢查袍;
  2. 醫護人員將乳房置於儀器平台上,用壓板輕輕壓迫(約10秒),拍攝兩張X光片(正面與側面);
  3. 整個過程約10-15分鐘,可能有輕微壓迫感,但不會疼痛;
  • 優點:能發現直徑<1厘米的腫瘤,比手摸早2-3年發現癌症[^10];
  • 注意事項:檢查前避免穿緊身衣物,不要在乳房塗抹乳液或香水。

2. 大腸癌篩檢:大便隱血測試+腸鏡是「黃金組合」

  • 第一步:大便隱血測試(FOBT)
  • 適用人群:50-75歲常規人群;
  • 流程:在家留取糞便樣本(用試紙蘸取少許糞便),寄回醫院檢測;
  • 作用:檢測糞便中的潛血(腸道出血的跡象,可能是息肉或癌症);
  • 頻率:每年一次;
  • 第二步:腸鏡檢查(Colonoscopy)
  • 適用人群:大便隱血陽性、高風險人群;
  • 流程:
    1. 檢查前1-2天開始進食流質食物(如粥、湯);
    2. 檢查當天服用瀉藥清空腸道;
    3. 檢查時注射輕微麻醉,醫生將軟式內窺鏡從肛門插入,檢查整段大腸;
    4. 若發現息肉,可當場切除(預防癌變);
  • 頻率:每10年一次(若結果正常)[^11]。

3. 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是首選

  • 檢查項目: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
  • 流程
  1. 脫去上衣,佩戴金屬飾品;
  2. 躺在檢查床上,機器繞身體旋轉拍攝,過程約5分鐘;
  3. 無需注射造影劑,輻射量僅相當於1-2次胸部X光(約0.6毫西弗);
  • 優點:能發現直徑<1厘米的肺部結節,比胸部X光早發現1-2年[^12];
  • 注意事項:檢查前需深呼吸並屏息數秒,避免移動。

4. 肝癌篩檢:甲胎蛋白(AFP)+腹部超聲波「雙管齊下」

  • 檢查項目:甲胎蛋白(AFP)血液檢查+腹部超聲波;
  • 流程
  1. 空腹8小時(避免食物影響超聲波成像);
  2. 先抽血檢測AFP(肝癌標誌物,升高可能提示癌變);
  3. 再做腹部超聲波:醫生用探頭在腹部移動,觀察肝臟形態、是否有腫瘤;
  • 優點:兩項檢查聯合使用,能提高早期肝癌的檢出率(約80%)[^13];
  • 注意事項:檢查前一天避免進食油膩食物。

四大癌症篩檢的常見誤區與澄清(千萬別信!)

即使篩檢的重要性已被廣泛宣傳,仍有很多人對它存在誤解。以下是2025年香港癌症基金會整理的「Top 5誤區」:

誤區1:「我沒有症狀,不需要做篩檢」

澄清:早期癌症幾乎沒有症狀!比如大腸癌的早期表現可能只是「隱血」(肉眼看不到的出血),只有通過大便隱血測試才能發現。明報2024年報道過一位58歲的陳女士:她平時身體很好,從沒做過大腸癌篩檢,直到出現便血才就醫,結果被診斷為晚期大腸癌,錯過了手術機會[^14]。

誤區2:「篩檢輻射大,會致癌」

澄清:常用的篩檢項目輻射量極低,遠低於「致癌閾值」(100毫西弗)。比如:

  • 乳房X光造影:0.4毫西弗;
  • 低劑量CT:0.6毫西弗;
  • 胸部X光:0.01毫西弗; 換句話說,做一次低劑量CT的輻射量,相當於你在自然環境中待6個月(每年自然輻射約2毫西弗)[^15]。

誤區3:「篩檢異常就是得了癌症」

澄清:篩檢異常僅表示「需要進一步檢查」,並不代表一定是癌症。比如:

  • 乳房X光造影顯示「結節」,可能是良性纖維瘤;
  • 大便隱血陽性,可能是痔瘡或腸道炎症;
  • 肺部結節,90%以上是良性(如炎症或結核)[^16]。

誤區4:「篩檢很痛,我不敢做」

澄清:大部分篩檢項目是無痛或輕微不適的:

  • 乳房X光造影的壓迫感,類似「穿緊身內衣」的感覺;
  • 大便隱血測試完全無痛,在家就能完成;
  • 腸鏡檢查會注射麻醉,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術後可能有輕微腹脹)[^17]。

誤區5:「年輕人不會得癌症,不用篩檢」

澄清:雖然癌症多發於中老年人,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根據衛生署2024年的數據,香港30-49歲人群中,乳癌新病例佔比15%,大腸癌佔比10%[^18]。如果有家族史或高風險因素,年輕人也需要提前篩檢。

四大癌症篩檢後的下一步:異常報告怎麼處理?

拿到「異常」的篩檢報告,千萬不要慌——這只是「警示信號」,需要進一步檢查確診。以下是香港醫管局推薦的「標準流程」:

步驟1:转诊专科醫生

篩檢機構(如衛生署或醫管局)會主動聯繫你,安排转诊至腫瘤科或外科專科醫生。專科醫生會根據你的篩檢結果,制定進一步檢查計劃。

步驟2:進一步確診檢查

常見的確診項目包括:

  • 活組織檢查(Biopsy):取出少量組織,在顯微鏡下檢查是否有癌細胞(癌症確診的「金標準」);
  • 磁力共振(MRI)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判斷腫瘤的大小、位置及是否轉移;
  • 基因檢測:分析腫瘤的基因突變(如EGFR突變,用於肺癌治療)[^19]。

步驟3:制定治療計劃

如果確診為癌症,專科醫生會根據「分期、病理類型、身體狀況」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常見的治療手段包括:

  • 手術:切除腫瘤(早期癌症首選);
  • 化療:用藥物殺死癌細胞(用於中晚期);
  • 放療:用輻射殺死癌細胞(用於局部腫瘤);
  • 標靶治療:針對腫瘤的特定基因突變(如乳腺癌的HER2陽性);
  • 免疫治療: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症(如肺癌的PD-1抑制劑)[^20]。

案例:大腸癌篩檢異常的處理流程

王女士,55歲,參加政府大腸癌篩檢計劃,大便隱血測試陽性→转诊至大腸外科→做腸鏡檢查,發現1.5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當場切除→病理報告顯示「良性」→醫生建議每5年做一次腸鏡複查[^21]。

2025四大癌症篩檢的新趨勢與建議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2025年四大癌症篩檢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值得關注:

趨勢1:AI輔助篩檢,提高準確率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2025年啟用「AI乳房X光造影分析系統」,能自動識別微小腫瘤(直徑<5毫米),準確率比人工提高20%,減少漏診率[^22]。此外,AI也開始用於大腸癌腸鏡檢查——能自動標註息肉的位置和大小,幫助醫生更精准地切除[^23]。

趨勢2:「風險分層」篩檢,更個人化

傳統的篩檢是「一刀切」(比如50歲以上都做),但2025年開始,越來越多的醫生建議「風險分層」:通過問卷(如家族史、吸煙史、飲食習慣)評估個人的癌症風險,再決定篩檢的頻率和項目。比如:

  • 低風險人群:每2年做一次乳房X光造影;
  • 高風險人群:每年做一次乳房X光造影+MRI[^24]。

趨勢3:「無痛篩檢」技術普及

為了減少人們對篩檢的恐懼,2025年香港部分醫院引進「無痛腸鏡」(深麻醉)和「3D乳房超聲波」(無壓迫感),提高篩檢的舒適度[^25]。

2025年的3個關鍵建議

  1. 主動參與政府免費篩檢計劃:香港政府提供「大腸癌篩檢計劃」(50-75歲免費)和「乳癌篩檢計劃」(45-69歲女性免費),建議符合條件的人主動參加[^26];
  2. 定期追蹤篩檢結果:即使第一次篩檢正常,也需要按建議的頻率複查(比如大腸癌每10年做一次腸鏡);
  3. 結合生活方式調整:篩檢只是「被動防禦」,主動調整生活方式(如戒煙、少吃紅肉、多運動)才能真正降低癌症風險[^27]。

四大癌症篩檢常見問題(FAQ)

Q1:四大癌症篩檢需要自費嗎?

A:香港政府提供部分免費篩檢:

  • 大腸癌:50-75歲居民免費做大便隱血測試,陽性者免費做腸鏡;
  • 乳癌:45-69歲女性免費做乳房X光造影; 肺癌和肝癌的篩檢目前需自費,費用約1000-3000港元(視醫院和項目而定)[^28]。

Q2:乳癌篩檢會影響哺乳嗎?

A:不會。乳房X光造影的輻射量極低,不會影響乳汁的質量或產量。如果正在哺乳,建議檢查前先擠空乳汁,避免乳房脹痛[^29]。

Q3:大腸癌篩檢的大便隱血測試怎麼留樣本?

A:在家留樣的步驟:

  1. 取新鮮糞便(不要混雜尿液或衛生紙);
  2. 用試紙的一端蘸取少許糞便(約芝麻大小);
  3. 將試紙放入密封袋,寄回醫院指定地址; 注意:留樣前3天避免進食紅肉、菠菜、西蘭花(可能影響測試結果)[^30]。

Q4:肺癌篩檢的低劑量CT有什麼副作用?

A:幾乎沒有副作用。少數人可能會感到輕微胸悶(因為需要屏息),但很快會緩解。輻射量極低,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31]。

Q5:肝癌篩檢的甲胎蛋白升高就是癌症嗎?

A:不一定。甲胎蛋白升高可能是肝炎、肝硬化或懷孕(僅限女性),需要結合腹部超聲波和活檢才能確診。如果甲胎蛋白持續升高(超過200ng/mL),則癌症的可能性較高[^32]。

Q6:年輕人(30歲)需要做乳癌篩檢嗎?

A:如果沒有家族史或高風險因素,不需要常規篩檢。但如果出現「乳房腫塊、溢液、皮膚凹陷」等症狀,建議及時就醫做超聲波檢查[^33]。

參考文獻

  1. 衛生署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年報」. [URL]
  2.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肿瘤科. (2025). 「2025乳癌篩檢指南」. [URL]
  3. 香港癌症基金会. (2024). 「大腸癌早期發現手冊」. [URL]
  4. 香港醫管局. (2025). 「肺癌篩檢臨床指引」. [URL]
  5. 香港大學醫學院. (2024). 「肝癌流行病學研究」. [URL]
  6. 衛生署. (2025). 「香港乳癌篩檢計劃」. [URL]
  7. 醫管局大腸癌篩檢中心. (2025). 「大腸癌篩檢常見問題」. [URL]
  8. 香港肺癌學會. (2025). 「肺癌篩檢共識」. [URL]
  9. 香港肝臟學會. (2024). 「肝癌篩檢指引」. [URL]
  10.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4).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s」. [URL]
  11. 醫管局. (2025). 「腸鏡檢查流程」. [URL]
  12.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2024). 「Low-Dose CT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URL]
  13. 香港肝臟基金會. (2024). 「肝癌篩檢效果評估」. [URL]
  14. 明报健康版. (2024). 「大腸癌年輕化:無症狀也需篩檢」. [URL]
  15.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2023). 「Radiation Risk Assessment」. [URL]
  16. 香港胸肺科學會. (2024). 「肺部結節診治指引」. [URL]
  17. 醫管局. (2025). 「腸鏡檢查常見問題」. [URL]
  18. 衛生署. (2024). 「香港癌症年輕化趨勢報告」. [URL]
  19. 香港腫瘤科醫學會. (2025). 「癌症確診流程指引」. [URL]
  20. 香港癌症基金会. (2025). 「癌症治療手冊」. [URL]
  21. 醫管局大腸外科. (2024). 「大腸癌篩檢個案分析」. [URL]
  22.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 (2025). 「AI輔助乳癌篩檢系統啟用」. [URL]
  23. 香港大學醫學院. (2024). 「AI在腸鏡檢查中的應用」. [URL]
  24. 世界衛生組織. (2024).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s」. [URL]
  25. 香港養和醫院. (2025). 「無痛篩檢服務介紹」. [URL]
  26. 衛生署. (2025). 「政府免費篩檢計劃一覽」. [URL]
  27.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 (2024).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URL]
  28.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5). 「篩檢費用一覽」. [URL]
  29. 香港婦產科學會. (2024). 「哺乳與乳癌篩檢」. [URL]
  30. 醫管局大腸癌篩檢中心. (2025). 「大便隱血測試留樣指南」. [URL]
  31. 香港放射科醫學會. (2024). 「低劑量CT的安全性」. [URL]
  32. 香港肝臟學會. (2024). 「甲胎蛋白的臨床意義」. [URL]
  33. 香港乳癌基金會. (2025). 「年輕女性乳癌篩檢建議」. [URL]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