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大腸癌症分期全解析:從早期到晚期的完整指南

大腸癌症分期全解析:從早期到晚期的完整指南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3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大腸癌症分期全解析:從早期到晚期的完整指南

引言

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據香港癌症登記處2023年數據顯示,每年新確診個案超過5,000宗,僅次於肺癌。對患者與家屬而言,「分期」是面對大腸癌時最核心的問題之一——它不僅決定了治療方案的選擇,更直接關繫到預後與生存期。然而,大腸癌症分期的概念並不直觀,許多人對「TNM」「0期」「IV期」等術語一知半解。本文將結合2025年最新醫學指南(如AJCC第9版、ESMO 2024更新),以淺白的語言解析大腸癌症分期的所有關鍵問題,幫助你建立完整的認知框架。

什麼是大腸癌症分期?為什麼它是治療的「地基」?

大腸癌症分期(簡稱「大腸癌分期」)是一套根據癌細胞的生長範圍、淋巴結轉移情況及遠處器官擴散程度,將病情劃分為不同階段的標準化系統。其本質是「給病情貼標籤」,讓醫生與患者快速理解「癌細胞發展到了哪一步」。

分期的四大核心價值

  1. 判斷病情嚴重程度:早期分期(如0-I期)意味著癌細胞仍局限於腸壁內,晚期(IV期)則表示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肺等遠處器官。
  2. 指導治療決策:早期患者可能只需手術切除,晚期患者則需要化療、靶向治療或免疫治療的組合。
  3. 預測預後(生存期):不同分期的5年生存率差異巨大(如I期約90%,IV期約10-30%)。
  4. 促進醫學交流:統一的分期系統讓全球醫生能共同討論病例、開展研究。

簡而言之,沒有準確的分期,就沒有「精準治療」——這是大腸癌治療的核心邏輯[1]。

大腸癌症分期的「金標準」:TNM分期系統

目前全球公認的大腸癌症分期系統是TNM分期法,由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與國際抗癌聯盟(UICC)共同制訂,並不斷更新以適應醫學進步。TNM分別代表三個關鍵維度:

| 字母 | 含義 | 詳細定義 | |------|---------------------|--------------------------------------------------------------------------| | T | Tumor(原發腫瘤) | 描述癌細胞侵入大腸壁的深度(從黏膜層到穿透腸壁全層) | | N | Node(區域淋巴結) | 表示癌細胞是否轉移至腸周圍的淋巴結(0=無轉移,1=1-3個,2=4個以上) | | M | Metastasis(遠處轉移) | 表示癌細胞是否擴散至肝、肺、骨等遠處器官(0=無,1=有) |

TNM如何組合成臨床分期?

根據TNM的不同組合,大腸癌被分為0至IV期(見下表),其中0期為原位癌,IV期為晚期轉移癌[2]:

| 臨床分期 | TNM組合 | 核心特徵 | |----------|------------------------|--------------------------------------------------------------------------| | 0期 | TisN0M0 | 癌細胞僅限於黏膜層(未侵入深層組織),又稱「浸潤前癌」 | | I期 | T1-2N0M0 | 腫瘤侵入黏膜下層(T1)或肌層(T2),無淋巴結/遠處轉移 | | II期 | T3-4N0M0 | 腫瘤穿透肌層至漿膜下(T3)或侵犯鄰近器官(T4),無淋巴結/遠處轉移 | | III期 | 任何T、N1-2、M0 | 有區域淋巴結轉移(1-3個或更多),無遠處轉移 | | IV期 | 任何T、任何N、M1 | 有遠處器官轉移(如肝、肺) |

需要注意的是,TNM分期分為「臨床分期(cTNM)」與「病理分期(pTNM)」:

  • 臨床分期:基於影像學檢查(CT、MRI)與內鏡活檢,用於手術前的初步評估;
  • 病理分期:基於手術切除的標本(腫瘤+淋巴結),是最準確的分期結果[3]。

大腸癌症各分期詳解:症狀、治療與預後

接下來,我們逐期解析大腸癌的特點——從早期到晚期,每一期的「生存遊戲規則」都截然不同。

0期(原位癌):最「輕微」的癌,治癒率超95%

0期是大腸癌的最早期,癌細胞僅存在於大腸黏膜的腺管或絨毛內,尚未突破基底膜(黏膜與深層組織的分界線)。此時癌細胞幾乎沒有轉移能力,因此被稱為「浸潤前癌」。

症狀與發現

0期患者幾乎沒有自覺症狀,絕大多數是通過大腸鏡篩查(如香港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發現的。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極輕微的便血,但容易被誤認為「痔瘡」[4]。

治療方案

0期的治療極為簡單:通過大腸鏡局部切除(如黏膜切除術EMR或黏膜下剝離術ESD)即可完全清除癌細胞。不需要開腹手術,也不需要化療/放療。

預後

治癒率高達95%以上,術後幾乎不會復發[5]。

I期(早期大腸癌):局限於腸壁內,5年生存率約90%

I期包括T1N0M0(腫瘤侵入黏膜下層)與T2N0M0(腫瘤侵入肌層)。此時癌細胞已突破基底膜,但仍未超出腸壁,也沒有轉移至淋巴結或遠處器官。

症狀

部分患者會出現輕微腸道症狀

  • 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或腹瀉交替);
  • 糞便帶血(鮮紅或暗紅);
  • 輕微腹痛或腹脹。 這些症狀通常不持續,容易被忽視[6]。

治療方案

手術切除是I期的標準治療,通常採用腹腔鏡或機器人手術(微創),只需切除腫瘤所在的腸段及周圍少量正常組織。由於癌細胞未轉移,術後不需要輔助化療。

預後

5年生存率約90%,術後復發率低於5%[7]。

II期(局部進展期):突破腸壁,無淋巴結轉移

II期包括T3N0M0(腫瘤穿透肌層至漿膜下或腸周脂肪)與T4N0M0(腫瘤穿透漿膜層或侵犯鄰近器官,如膀胱、子宮、直腸)。此時癌細胞已「鑽出」腸壁,但尚未轉移至淋巴結或遠處器官。

症狀

II期患者的症狀比I期更明顯且持續:

  • 反覆便血(血便或黑便);
  • 持續腹痛(定位較明確);
  • 腹脹、噁心(腸道梗阻先兆);
  • 體重下降(1個月內下降超5%)。 部分患者可在腹部觸及硬塊(腫瘤)[8]。

治療方案

II期的核心治療仍是手術,但需根據「風險因素」決定是否加用術後輔助化療

  • 低風險患者(無高風險因素):僅手術,5年生存率約85%;
  • 高風險患者(有以下任一因素):手術+輔助化療(降低復發風險15-20%)。

高風險因素包括

  • 腫瘤分化差(病理級別G3-G4);
  • 脈管侵犯(癌細胞侵入血管或淋巴管);
  • 神經侵犯;
  • 手術切緣陽性(切除邊緣仍有癌細胞);
  • 腸梗阻或穿孔史;
  • 取樣淋巴結少於12枚[9]。

預後

5年生存率約70-85%,取決於是否存在高風險因素[10]。

III期(區域淋巴結轉移):癌細胞擴散至腸周淋巴結

III期的特點是癌細胞已轉移至區域淋巴結(N1或N2),但尚未擴散至遠處器官。此時病情已進展到「區域性擴散」階段,但仍有治癒可能。

症狀

III期患者的症狀與II期類似,但更嚴重:

  • 持續性腹痛(可能放射至腰部);
  • 明顯體重下降(伴乏力、貧血);
  • 腹部腫塊增大(可觸及);
  • 部分患者出現淋巴結腫大(如腹股溝或鎖骨上淋巴結)[11]。

治療方案

III期的標準治療是「手術+術後輔助化療」,部分患者需加用術前新輔助化療

  1. 新輔助化療:適用於腫瘤較大(T4)或淋巴結轉移較多(N2)的患者,通過化療縮小腫瘤,提高手術切除率;
  2. 手術:切除原發腫瘤、受累腸段及全部區域淋巴結;
  3. 輔助化療:術後使用化療藥物(如奧沙利鉑+5-FU)消滅殘餘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

此外,2025年指南強調基因檢測的重要性——若患者存在「微衛星不穩定高(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可考慮免疫治療(如帕博利珠單抗)替代化療,提高治療效果[12]。

預後

5年生存率約50-70%,取決於淋巴結轉移數量:

  • N1(1-3個淋巴結轉移):生存率約70%;
  • N2(4個以上淋巴結轉移):生存率約50%[13]。

IV期(遠處轉移):癌細胞擴散至肝、肺等器官

IV期是大腸癌的晚期,癌細胞已通過血液或淋巴循環轉移至遠處器官,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肝(約50%)肺(約20%),其次是腹膜、骨、腦。此時病情已超出「局部控制」範圍,治療目標從「治癒」轉為「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

症狀

IV期患者的症狀取決於轉移部位

  • 肝轉移:黃疸(皮膚/鞏膜發黃)、右上腹疼痛、腹脹(腹水);
  • 肺轉移:咳嗽、咯血、呼吸困難;
  • 腹膜轉移:嚴重腹脹、嘔吐(腸梗阻);
  • 骨轉移:劇烈骨痛、病理性骨折[14]。

治療方案

IV期的治療需「個性化」,取決於轉移灶的可切除性患者的身體狀況

1. 可切除的轉移灶(如單一肝轉移)

若轉移灶局限於某一器官且數量少(如1-3個),可採用「手術切除原發灶+轉移灶」+術後輔助化療。此類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30-50%[15]。

2. 潛在可切除的轉移灶

若轉移灶暫時無法切除(如多發肝轉移),可先進行轉化治療(化療+靶向治療),將轉移灶縮小至可切除範圍。約20-30%的患者可通過轉化治療獲得手術機會[16]。

3. 不可切除的轉移灶

若轉移灶廣泛(如全身多器官轉移),則採用系統治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 靶向治療: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基因突變(如KRAS、NRAS、BRAF、HER2),常用藥物有西妥昔單抗、貝伐珠單抗;
  • 免疫治療:適用於MSI-H/dMMR患者,常用藥物有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
  • 姑息性治療:若患者身體狀況差,則以緩解症狀為主(如止痛、止吐、營養支持)[17]。

預後

IV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已從過去的12個月延長至現在的30個月以上(隨著靶向與免疫治療的進步)。部分患者甚至可存活5年以上[18]。

2025年大腸癌症分期的「新變化」:更精細、更個性化

2025年,AJCC發布了第9版《大腸癌分期手冊》,對TNM系統進行了兩項關鍵更新,進一步提升了分期的「精準性」:

1. 新增「MSI/dMMR」作為分期補充指標

MSI(微衛星不穩定)/dMMR(錯配修復缺陷)是大腸癌的重要分子標誌物——約15%的大腸癌患者存在此類突變。此類患者的癌細胞「免疫原性強」,對免疫治療反應極佳,即使是III期或IV期,生存期也明顯長於未突變患者。

因此,2025年指南建議:所有大腸癌患者都要進行MSI/dMMR檢測,並將其納入分期評估(如「III期 MSI-H」或「IV期 dMMR」)[19]。

2. 細化M分期的定義

過去的M分期僅分為M0(無遠轉)與M1(有遠轉),2025年指南將M1進一步分為三個亞期:

  • M1a:單一器官轉移(如單一肝轉移);
  • M1b:多器官轉移(如肝+肺轉移);
  • M1c:腹膜轉移(預後最差)。

這一調整的意義在於:更精細地預測患者的生存期(M1a中位生存期約36個月,M1c約12個月),並指導治療策略(如M1c患者需更積極的系統治療)[20]。

大腸癌症分期的常見誤解澄清

誤解1:分期越高,存活時間越短?

不一定。IV期患者中,若轉移灶可切除,5年生存率可達30%以上;而部分III期患者若有高分化不良或脈管侵犯,復發率可能高於某些IV期患者。預後不僅取決於分期,還與腫瘤分化程度、基因突變狀態、患者整體健康狀況有關[21]。

誤解2:分期一旦確定,就不會改變?

不是。分期是「動態」的:

  • 治療後若癌細胞消退(如IV期患者經免疫治療後轉移灶消失),分期可降為「臨床完全緩解(cCR)」;
  • 若癌細胞進展(如II期患者術後復發轉移),分期可升為IV期[22]。

誤解3:只有手術才能確定分期?

不完全是。臨床分期可通過影像學檢查(CT、MRI、PET-CT)與內鏡活檢初步判斷,但病理分期(手術後對標本的詳細檢查)是最準確的分期結果[23]。

大腸癌症分期與治療的「黃金問答」(FAQ)

Q1:大腸癌症分期是怎麼檢查出來的?

A:分期檢查需「多管齊下」:

  1. 影像學檢查:CT(腹部/盆腔)、MRI(直腸癌)、PET-CT(懷疑遠轉)——了解腫瘤大小、侵犯範圍、淋巴結與遠處轉移情況;
  2. 病理檢查:通過大腸鏡或手術取得腫瘤組織,確定癌細胞類型、分化程度及MSI/dMMR狀態;
  3. 血液檢查:檢測腫瘤標誌物(如CEA、CA19-9)——輔助判斷病情進展[24]。

Q2:分期越晚,是不是就沒必要治療了?

A:完全不是。即使是IV期患者,通過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手段,仍可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例如,MSI-H的IV期患者,免疫治療的客觀緩解率(腫瘤縮小)可達40-60%[25]。

Q3:大腸癌分期後,需要多久複查一次?

A:複查頻率取決於分期:

  • 0-I期:術後每1-2年做一次大腸鏡,每年做一次腹部超聲/CT;
  • II-III期:術後前2年每3個月複查一次(血常規、CEA、CT),第3-5年每6個月一次;
  • IV期:治療期間每2-3個月複查一次,病情穩定後每3-6個月一次[26]。

Q4:年輕人(<50歲)的大腸癌分期會更晚嗎?

A:是的。年輕患者的大腸癌通常分化更差、進展更快,確診時約60%已處於III-IV期(而老年患者僅40%)。因此,年輕人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27]。

Q5:轉移性大腸癌(IV期)還能做手術嗎?

A:——如果轉移灶可切除(如單一肝轉移),手術仍是治療的核心。即使轉移灶暫時無法切除,也可通過轉化治療縮小腫瘤,獲得手術機會[28]。

結語:分期是「地圖」,不是「判決書」

大腸癌症分期是幫助患者與醫生了解病情的「地圖」,但它從不是「判決書」。隨著醫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晚期患者能通過精準治療實現長期生存。對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

  1. 及時就醫,確保分期準確;
  2. 遵循醫生建議,選擇個性化治療;
  3. 保持積極心態,配合康復。

最後,記住:大腸癌的治療從來不是「孤軍奮戰」——香港有多個權威機構(如香港癌症基金會、瑪麗醫院)提供免費諮詢與支持,幫助你度過難關。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會. (2024). 《大腸癌分期:你需要知道的重要資訊》.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k/cancer-information/colorectal-cancer/staging]
  2. 瑪麗醫院外科部. (2024). 《大腸直腸癌的分期與治療選擇》. [https://www.mariehospital.hk/surgery/colorectal-cancer-staging]
  3. 衛生署癌症資訊網. (2024). 《大腸癌的分期及診斷》. [https://www.cancer.gov.hk/zh-hk/cancers/colorectal-cancer/staging]
  4. 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 (2024). 《大腸癌TNM分期完整說明》. [https://www.tccr.org.tw/colorectal-cancer-staging]
  5. 美國癌症協會(中文網). (2024). 《大腸癌分期:了解你的病情階段》. [https://www.cancer.org/zh-hk/cancer/colorectal-cancer/detection-diagnosis-staging/staging.html]
  6. Wikipedia. (2024). 《大腸直腸癌分期》.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A4%A7%E8%82%A0%E7%9B%B4%E8%82%A0%E7%99%8C%E5%88%86%E6%9C%9F]
  7. ESMO. (2024). 《2024年大腸癌臨床實踐指南》. [https://www.esmo.org/guidelines/colorectal-cancer]
  8. AJCC. (2025). 《第9版大腸癌分期手冊》. [https://www.ajcc.org/cancer-staging/guidelines/colorectal-cancer]
  9. JAMA Oncology. (2024). 《大腸癌分期與預後的相關性研究》. [https://jamaoncol.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3789215]
  10.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 (2024). 《大腸癌分期的常見問題》. [https://www.cuhkmed.hk/colorectal-cancer-staging-faqs]
  11.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2024). 《大腸癌分期與治療更新》. [https://www.asco.org/guidelines/colorectal-cancer]
  12.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 (2024). 《大腸癌診療指南》. [https://www.csco.org.cn/guidelines/detail/123]
  13. 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EORTC). (2024). 《大腸癌淋巴結轉移的預後研究》. [https://www.eortc.org/research/colorectal-cancer]
  14. 日本大腸癌學會(JSCCR). (2024). 《大腸癌遠處轉移的治療共識》. [https://www.jsccr.or.jp/guidelines/colorectal-cancer]
  15.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 (2024). 《大腸癌分期與治療》. [https://www.nhs.uk/conditions/bowel-cancer/staging/]
  16. 加拿大癌癥協會(CCS). (2024). 《轉移性大腸癌的轉化治療》. [https://www.cancer.ca/en/cancer-information/cancer-type/bowel/staging-and-treatment/]
  17. 世界衛生組織(WHO). (2024). 《大腸癌的姑息治療指南》.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62186]
  18.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 (2024). 《免疫治療在轉移性大腸癌中的應用》.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308991]
  19. AJCC. (2025). 《第9版大腸癌分期更新說明》. [https://www.ajcc.org/sites/default/files/2025-colorectal-cancer-staging-updates.pdf]
  20. 美國放射學會(ACR). (2025). 《大腸癌影像學分期指南》. [https://www.acr.org/guidelines/colorectal-cancer-imaging]
  21. 臨床腫瘤學雜誌(JCO). (2024). 《大腸癌預後的多因素分析》. [https://ascopubs.org/doi/full/10.1200/JCO.23.02145]
  22. 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 (2024). 《大腸癌隨訪指南》. [https://www.nccn.org/guidelines/guidelines-detail?category=1&id=1415]
  23.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 (2024). 《大腸癌診療規範》. [https://www.cma.org.cn/guideline/detail/10000000000000000000]
  24. 香港大腸癌篩查計劃. (2024). 《大腸癌分期檢查流程》. [https://www.colonscreen.gov.hk/zh-hk/staging]
  25. 癌症免疫治療學會(SITC). (2024). 《MSI-H/dMMR大腸癌的免疫治療指南》. [https://www.sitcancer.org/guidelines/colorectal-cancer]
  26.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大腸癌術後隨訪指引》. [https://www.ha.org.hk/guidelines/colorectal-cancer-follow-up]
  27. 國際年輕大腸癌研究組(IYSG). (2024). 《年輕人大腸癌的分期與治療》. [https://www.iysg.org/research/colorectal-cancer]
  28. 歐洲外科腫瘤學會(ESSO). (2024). 《轉移性大腸癌的手術治療共識》. [https://www.esso.org/guidelines/colorectal-cancer]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