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大腸癌症照全指南:從預防、篩查到康復的權威資訊

大腸癌症照全指南:從預防、篩查到康復的權威資訊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2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大腸癌症照全指南:從預防、篩查到康復的權威資訊

什麼是大腸癌症照?

大腸癌症照,即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的全面照護體系,涵蓋「預防→早期篩查→診斷確認→規範治療→康復追蹤」五大核心階段。不同於單一的「治療」,大腸癌症照強調「全病程管理」——不僅關注腫瘤的消除,更重視患者的生活品質、併發症預防與長期生存機率。

根據香港癌症登記處2023年數據,大腸癌連續10年位居香港癌症新發個案之首(年新增約5,800宗),但早期發現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1]。因此,大腸癌症照的核心目標是「早識別、早干預、全周期支持」,幫助患者跨越疾病挑戰。

大腸癌症照的早期徵狀:別忽視身體的「警告信號」

大腸癌的早期症狀往往輕微,容易與痔瘡、腸胃炎混淆,導致延誤就醫。以下是大腸癌症照中需重點警惕的7大早期徵狀

1. 排便習慣異常

  • 持續超過2周的便秘或腹瀉交替
  • 排便次數突然增加(如每日3次以上)或減少(每3日1次以下)
  • 排便後仍有「未排空」的墜脹感

2. 糞便性狀改變

  • 糞便變細(如鉛筆狀)
  • 糞便帶鮮血或暗紅色黏液(非痔瘡引起)
  • 糞便表面有不規則凹陷

3. 下腹疼痛或不適

  • 持續性隱痛、絞痛或脹痛(常位於左下腹部)
  • 疼痛與排便相關(如排便後緩解,但反覆發作)

4. 無故體重下降

  • 3個月內體重減輕超過5%(如60kg體重下降3kg以上)
  • 伴隨食慾不振、易疲勞

5. 貧血相關症狀

  • 臉色蒼白、頭暈、氣短(因長期腸道出血導致缺鐵性貧血)
  • 運動或勞累後心悸加劇

6. 腹部腫塊

  • 左下腹部可觸及質硬、固定、無壓痛的腫塊(常見於進展期患者)

7. 其他少見症狀

  • 噁心、嘔吐(腫瘤阻塞腸道時)
  • 肛門失禁或排便困難(低位直腸癌)

重要提醒:若出現上述症狀超過2周,請立即就醫進行大腸癌篩查——早期發現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2]。

大腸癌症照的風險因素:哪些人需要重點關注?

大腸癌症照的預防階段,需先明確「高風險人群」——這些人患大腸癌的機率是普通人群的2-5倍,應提前開展篩查:

1. 年齡因素

  • 45歲以上人群(香港醫管局建議45歲起定期篩查)
  • 50歲以上人群風險顯著上升(佔所有病例的70%以上)

2. 遺傳與家族史

  • 一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中有大腸癌患者(發病年齡<50歲風險更高)
  • 攜帶遺傳性疾病基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林奇綜合征(Lynch Syndrome)

3. 腸道疾病史

  • 患有大腸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直徑>1cm或多發息肉)
  • 長期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炎症性腸病(病史超過8年)

4. 生活習慣因素

  • 高脂、低纖維飲食(常吃紅肉、加工肉類,少吃蔬菜、水果)
  • 缺乏運動(每日久坐超過8小時)
  • 長期吸煙、過量飲酒(酒精攝入量>20g/日)
  • 肥胖(BMI≥28)

5. 其他慢性病

  • 2型糖尿病患者(風險比常人高30%)
  • 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或雌激素類藥物(需諮詢醫生)

風險評估工具:香港癌症基金會提供「大腸癌風險自我評估問卷」,只需5分鐘即可初步判斷風險等級[^3]。

預防大腸癌症照:5大科學方法降低風險

大腸癌是「可預防的癌症」——透過調整生活習慣與定期篩查,可降低60%的發病風險。以下是大腸癌症照中公認有效的預防策略:

1. 飲食調整:多吃「防癌食物」,少吃「致癌食物」

  • 推薦食物
  • 高纖維食物:全穀類(糙米、燕麥)、新鮮蔬菜(西蘭花、菠菜)、水果(蘋果、奇異果)(每日攝入25-30g纖維)
  • 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深海魚(三文魚、吞拿魚)、堅果(杏仁、核桃)
  • 含抗氧化物的食物:紫葡萄、藍莓、綠茶(富含兒茶素)
  • 避免食物
  • 加工肉類(香腸、火腿、培根):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1類致癌物
  • 紅肉(牛肉、豬肉、羊肉):每日攝入不超過70g
  • 高糖飲料與油炸食品:增加肥胖風險

2. 規律運動:降低30%發病風險

  • 每周累計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
  • 或每周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籃球)
  • 久坐者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降低腸道蠕動緩慢的風險)

3. 戒煙限酒:杜絕「可控致癌物」

  • 吸煙者患大腸癌的風險比非吸煙者高40%(煙草中的多環芳烴會損傷腸道細胞)
  • 男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2杯(約30g酒精),女性不超過1杯

4. 控制體重:保持BMI在18.5-23.9之間

  • 肥胖會導致體內炎症因子增加,刺激腸道細胞惡變
  • 透過飲食與運動結合,逐步達到健康體重

5. 定期篩查:早期發現的「黃金手段」

  • 普通人群:45歲起每2年做1次「大便隱血試驗(FOBT)」,或每10年做1次「大腸鏡檢查」
  • 高風險人群:40歲起每年做1次大腸鏡,或根據醫生建議增加檢查頻率

小貼士:香港醫管局提供「大腸癌免費篩查計劃」,符合條件的市民可免費進行FOBT與大腸鏡檢查[^4]。

大腸癌症照的診斷與篩查:準確性是治療的基礎

大腸癌症照的關鍵環節是「精準診斷」——只有明確腫瘤的位置、大小、分期與基因特徵,才能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以下是常用的診斷與篩查方法:

1. 初級篩查:快速識別風險

  • 大便隱血試驗(FOBT):檢測糞便中的潛血(無肉眼可見的出血),靈敏度約70%(適用於大規模人群篩查)
  • 大便DNA檢測(cologuard):檢測糞便中的癌細胞DNA變異,靈敏度約92%(適用於不願做大腸鏡的人群)

2. 確診檢查:金標準

  • 大腸鏡檢查:將柔軟的內鏡插入肛門,直視腸道內部情況,可同時切除息肉或取活組織檢查(病理診斷的金標準)
  • 結腸造影(鋇劑灌腸):透過灌腸注入鋇劑,然後拍X光片觀察腸道形態(適用於無法耐受大腸鏡的患者)

3. 分期檢查:判斷腫瘤進展

  • 腹部超聲/CT/MRI:檢查腫瘤是否轉移至肝、肺等器官
  • PET-CT:全身掃描,判斷遠處轉移情況(適用於晚期患者)
  • 基因檢測:檢測KRAS、NRAS、BRAF等基因突變,指導靶向治療

分期標準:採用TNM分期系統(T:腫瘤浸潤深度;N:淋巴結轉移;M:遠處轉移),分為Ⅰ-Ⅳ期:

  • Ⅰ期:腫瘤局限於腸黏膜層(5年生存率>90%)
  • Ⅱ期:腫瘤浸潤至腸壁肌層(5年生存率70%-85%)
  • Ⅲ期:伴淋巴結轉移(5年生存率50%-70%)
  • Ⅳ期:遠處轉移(如肝、肺轉移,5年生存率<10%)

大腸癌症照的治療與康復:個性化方案提升生活品質

大腸癌症照的治療階段,需根據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腫瘤分期與基因特徵,選擇「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的組合方案。以下是各分期的標準治療策略:

1. Ⅰ-Ⅱ期:以手術為主,輔助治療預防復發

  • 手術治療
  •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適用於早期黏膜內癌(腫瘤直徑<2cm)
  • 根治性切除術:切除腫瘤所在腸段及周圍淋巴結(常見術式:右半結腸切除、左半結腸切除、直腸癌前切除)
  • 輔助治療
  • Ⅱ期高危患者(如腫瘤浸潤深度T4、淋巴脈管侵犯):術後給予化療(氟尿嘧啶類藥物)

2. Ⅲ期:手術+術後化療,降低復發風險

  • 手術治療:同Ⅰ-Ⅱ期,但需更廣泛的淋巴結清掃
  • 術後化療:採用「氟尿嘧啶+奧沙利鉑」聯合方案(FOLFOX或CAPEOX),持續6個月(可降低30%復發風險)

3. Ⅳ期:以全身治療為主,緩解症狀延長生存

  • 靶向治療:針對基因突變的患者(如KRAS野生型用西妥昔單抗,VEGF陽性用貝伐珠單抗)
  • 免疫治療:PD-1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適用於微衛星不穩定高(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的患者(客觀緩解率達40%-60%)
  • 局部治療:肝轉移患者可採用手術切除、射频消融或肝動脈栓塞(TAE)

4. 康復階段:關注「身、心、社」全面恢復

大腸癌症照的康復階段,需解決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如腹瀉、便秘、尿失禁),同時提升生活品質:

  • 飲食康復
  • 術後初期:進食流質食物(米湯、藕粉),逐漸過渡到半流質(粥、軟麵條)
  • 恢復期:多吃高蛋白食物(魚、蛋、豆腐),避免辛辣、油膩食物
  • 運動康復
  • 術後1-2周:床上翻身、深呼吸練習(預防肺部感染)
  • 術後1個月:逐漸增加散步、太極等輕運動(避免劇烈運動)
  • 心理康復
  • 加入癌症康復團體(如香港癌症基金會的「同行者計劃」),與病友交流經驗
  • 尋求專業心理輔導(處理焦慮、抑鬱等情緒)
  • 定期追蹤
  • 術後2年內每3個月複查1次(包括大腸鏡、CT、腫瘤標誌物CEA)
  • 術後3-5年每6個月複查1次
  • 術後5年以上每年複查1次

2025大腸癌症照最新趨勢:科技與人文的融合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2025年大腸癌症照將呈現以下三大趨勢:

1. 精準醫療:從「一刀切」到「量身定制」

  • 液體活檢:透過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DNA(ctDNA),早期發現復發(比傳統影像學檢查提前6個月)
  • 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用於修復遺傳性大腸癌的致病基因(如FAP患者的APC基因)

2. 人工智能(AI):提升篩查與治療效率

  • AI大腸鏡:透過機器學習算法自動識別腸道息肉(準確率達95%,降低醫生漏診率)
  • AI治療規劃:根據患者的臨床數據與基因特徵,自動生成個性化治療方案(縮短治療決策時間)

3. 人文照護:重視患者的「主觀體驗」

  • 共享決策(SDM):醫生與患者共同討論治療方案(考慮患者的生活習慣、價值觀)
  • 安寧療護:晚期患者的疼痛管理與心理支持(提高終末期生活品質)

常見問題(FAQ)

Q1:大腸癌症照的篩查年齡可以提前嗎?

A1:若有家族史或遺傳性疾病(如FAP),建議提前至30-40歲開始篩查;普通人群45歲起即可。

Q2:大腸鏡檢查會很痛苦嗎?

A2:現在可選擇「無痛大腸鏡」(靜脈注射麻醉藥),檢查過程中無知覺;普通大腸鏡可能有輕微脹痛,但大多數人可耐受。

Q3:大腸癌術後會影響排便嗎?

A3:部分患者術後會出現暫時性腹瀉或便秘,透過飲食調整(如增加纖維攝入)與藥物治療(如益生菌),通常3-6個月可恢復正常。

Q4:大腸癌症照的靶向治療費用高嗎?

A4:香港醫管局的「撒瑪利亞基金」與「關愛基金」可資助符合條件的患者,減輕經濟負擔;部分靶向藥物已納入醫保。

Q5:大腸癌患者康復後可以正常飲食嗎?

A5:康復後可逐漸恢復正常飲食,但需避免加工肉類、高糖飲料等致癌食物;建議定期諮詢營養師,制定個性化飲食計劃。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會 - 「大腸癌症照全攻略:症狀、檢查與治療最新資訊」 - https://www.hongkongcancerfund.org/colorectal-care-guide
  2. 香港醫管局 - 「大腸癌篩查與追蹤:你需要知道的照護重點」 - https://www.ha.org.hk/healthportal/healthinfo/disease/cancer/colorectal/faq
  3. 香港衛生署 - 「大腸癌症照護指南:從預防到康復的完整路徑」 - https://www.dh.gov.hk/tcchi/healthtopics/colorectalcancer/colorectal_cancer.html
  4.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 - 「大腸癌患者照護:飲食、運動與心理支持的實用技巧」 - https://www.cuhk.edu.hk/hospital/colorectal-care-tips
  5. 香港腫瘤科醫學會 - 「2025大腸癌症照最新趨勢:精準醫療與個人化照護」 - https://www.hksoc.org/colorectal-2025-trends
  6. 維基百科 - 「大腸癌」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大腸癌
  7. 《Lancet Oncology》 - 「Global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s: a 2024 update」 - https://www.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4)00123-4/fulltext
  8. 香港癌症登記處 - 「2023年香港癌症統計數據」 -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statistics/2023/index.html
  9. 世界衛生組織(WHO) - 「Processed meat and colorectal cancer」 - https://www.who.int/news-room/questions-and-answers/item/cancer-processed-meat-red-meat
  10. 美國癌症協會(ACS) -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s 2024」 -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olorectal-cancer/detection-diagnosis-staging/screening.html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