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大腸癌症狀便祕:關聯、警示與早期偵測全指南

大腸癌症狀便祕:關聯、警示與早期偵測全指南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3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大腸癌症狀便祕:關聯、警示與早期偵測全指南

一、大腸癌症狀便祕概述:為什麼便祕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號?

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香港癌症登記處2023年數據,每年新發病例超過5,000宗,死亡率位列第三[^1]。而便祕,作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症狀,卻常被忽視與大腸癌的潛在關聯。事實上,約30%的大腸癌患者在確診前6個月會出現持續性便祕[^2],尤其當便祕伴隨其他「警示症狀」時,更需提高警惕。

1.1 便祕的定義與類型

根據羅馬IV診斷標準,便祕需滿足以下2項或以上,且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

  • 每周排便少於3次
  • 排便費力(需用力超過50%的時間)
  • 糞便呈硬塊或羊糞狀
  • 有排便不淨感
  • 需手法輔助排便(如用手指協助)

便祕分為「功能性」與「器質性」兩類:

  • 功能性便祕:佔80%以上,與飲食、運動、壓力或腸道蠕動障礙有關,無器質性病變。
  • 器質性便祕:由腸道結構異常(如腫瘤、息肉)、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引起,也是大腸癌導致便祕的核心機制[^3]。

1.2 大腸癌與便祕的病理關聯

大腸癌腫瘤生長於結腸或直腸時,會通過以下方式導致便祕:

  1. 腸腔狹窄:腫瘤增大會阻塞腸道,使糞便難以通過,尤其好發於左半結腸(靠近直腸),因左半結腸管腔較細,更易出現梗阻症狀[^4]。
  2. 神經損傷:腫瘤侵犯腸壁神經,影響腸道蠕動功能,導致糞便滯留。
  3. 分泌異常:腫瘤細胞會抑制腸黏膜分泌黏液,使糞便變乾硬,加劇排便困難[^5]。

二、大腸癌症狀便祕:哪些表現是「危險信號」?

大腸癌導致的便祕,往往伴隨「非典型」症狀,與功能性便祕有明顯區別。以下是需警惕的「警示組合」:

2.1 核心警示症狀:便祕+「3變化」

  1. 排便習慣改變:原本規律的排便(如每天1次)突然變為每周2-3次,或交替出現便祕與腹瀉(「腸道不穩」)[^6]。
  2. 糞便性狀改變:糞便變細(如筆桿狀、帶溝痕)、帶血(暗紅色或黏液血便,不同於痔瘡的鮮紅血)、或有膿液[^7]。
  3. 全身症狀: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1個月內減少5%以上)、貧血(乏力、面色蒼白)、腹痛(隱痛或絞痛,定位不準)[^8]。

2.2 高危人群的便祕警示

以下人群若出現持續性便祕,需立即就醫:

  • 年齡≥50歲(大腸癌發病率隨年齡增長顯著上升)
  • 有大腸癌家族史(一級親屬確診者,風險高2-3倍)
  • 患有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
  • 有大腸腺瘤性息肉病史[^9]

三、大腸癌症狀便祕的風險因素: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大腸癌的發生是「環境+遺傳」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這些因素也會間接導致便祕,形成「惡性循環」:

3.1 飲食因素:低纖維、高加工飲食

  • 低纖維飲食:精米白面、紅肉(豬牛羊肉)、加工肉(香腸、培根)攝入過多,會減少腸道蠕動,導致糞便滯留,同時增加腸道致癌物質(如亞硝胺)的接觸時間[^10]。
  • 缺水:每日飲水量少於1,500ml,會使糞便含水量降低,變得乾硬難排[^11]。

3.2 生活習慣:久坐、缺乏運動

現代人長時間久坐(如辦公室工作、刷手機),會導致腸道肌肉鬆弛,蠕動減慢。研究顯示,每周運動少於150分鐘的人,大腸癌風險高20%,且便祕發生率增加35%[^12]。

3.3 遺傳與疾病因素

  • 遺傳性結直腸癌綜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林奇綜合征(Lynch Syndrome),患者年輕時即可出現大量息肉,若未及時治療,幾乎100%會發展為大腸癌[^13]。
  • 糖尿病:高血糖會損傷腸道神經(自主神經病變),導致腸蠕動障礙,便祕與大腸癌風險均升高[^14]。

四、預防大腸癌症狀便祕:從「腸道保養」做起

預防大腸癌的核心是「降低腸道致癌風險+保持腸道通暢」,以下是2025年最新的循證建議:

4.1 飲食調整:高纖、低脂、多蔬果

  • 增加纖維攝入:每日攝入25-30g纖維(相當於1碗燕麥+2根香蕉+1把西蘭花),推薦全穀物、雜糧、新鮮蔬果(如奇亞籽、牛油果、獼猴桃),可促進腸蠕動,稀釋致癌物質[^15]。
  • 限制紅肉與加工肉:每周紅肉攝入不超過500g,避免加工肉(如火腿、臘肉),因其含大量亞硝酸鹽,會在腸道內轉化為致癌物[^16]。
  • 補充益生菌:酸奶、發酵豆製品(如納豆、泡菜)中的益生菌(如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可調節腸道菌群,降低炎症反應,減少息肉形成[^17]。

4.2 生活方式:動起來、規律排便

  • 規律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籃球),可增加腸道蠕動,降低大腸癌風險30%[^18]。
  • 培養排便習慣:每天固定時間(如晨起後)如廁,即使沒有便意也可嘗試,讓腸道形成「條件反射」;避免憋便,長期憋便會導致腸道敏感性降低,加劇便祕[^19]。

4.3 定期筛查:早期發現是關鍵

大腸癌的發展過程長(從息肉到癌症需5-10年),定期筛查可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如腺瘤性息肉),及時切除,降低死亡率。2025年香港醫管局推薦的筛查方案:

  • 大便隱血試驗(FIT):每年1次,適用於50-75歲無症狀人群,敏感性約80%,可檢測腸道少量出血[^20]。
  • 結腸鏡檢查:每10年1次,適用於高風險人群(如家族史、息肉病史),可直接觀察腸道黏膜,發現息肉並即時切除,是「黃金標準」[^21]。
  • CT結腸成像(虛擬結腸鏡):每5年1次,適用於不能耐受結腸鏡的人群,準確率與結腸鏡相當,但無法即時切除息肉[^22]。

五、大腸癌症狀便祕的診斷:如何確定是不是大腸癌?

若出現持續性便祕伴警示症狀,需及時就醫,醫生會通過以下步驟明確診斷:

5.1 初步評估:病史與體格檢查

  • 病史採集:詢問便祕持續時間、排便習慣改變、是否有血便/體重下降、家族史等。
  • 直腸指檢:醫生用手指觸摸直腸,可發現80%的直腸癌(尤其是低位直腸癌),簡單且無創[^23]。

5.2 輔助檢查:確診的關鍵

  1. 大便隱血試驗:陽性提示腸道出血,需進一步檢查。
  2. 結腸鏡+活檢:金標準,可直接觀察腫瘤位置、大小,並取組織做病理檢查,確定癌細胞類型(腺癌最常見,佔90%以上)[^24]。
  3. 影像學檢查:CT/MRI掃描可評估腫瘤侵犯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PET-CT用於懷疑遠處轉移(如肝、肺)的患者[^25]。
  4. 腫瘤標誌物:CEA(癌胚抗原)、CA19-9升高提示大腸癌可能,但需結合影像學與病理結果,不能單獨作為診斷依據[^26]。

六、大腸癌症狀便祕的治療:腸道通暢與抗癌並重

大腸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綜合治療」為原則,同時需解決便祕問題,提高生活質量。

6.1 大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

  1. 手術治療
  • 根治性手術:切除腫瘤所在腸段及周圍淋巴結,適用於早期(I-II期)與部分中期(III期)患者。
  • 姑息性手術:用於晚期(IV期)患者,目的是解除腸梗阻、緩解症狀(如腸造口術)[^27]。
  1. 化療
  • 術前化療(新輔助化療):用於中期患者,縮小腫瘤體積,提高手術切除率。
  • 術後化療(輔助化療):殺滅殘餘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28]。
  1. 靶向治療: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基因突變(如EGFR、VEGF),常用藥物有西妥昔單抗、貝伐珠單抗,適用於晚期患者,療效更好且副作用更小[^29]。
  2. 免疫治療:通過激活人體免疫系統殺滅癌細胞,適用於MSI-H/dMMR型大腸癌(約佔15%),客觀緩解率可達40%以上[^30]。

6.2 治療期間的便祕管理

大腸癌患者在治療期間(如化療、手術後)常出現便祕,需對症處理:

  • 飲食調整:增加纖維與水分攝入,避免辛辣、油膩食物。
  • 藥物治療
  • 膨脹性瀉劑(如麥纖維):通過吸收水分軟化糞便,適用於輕度便祕。
  • 滲透性瀉劑(如乳果糖、聚乙二醇):增加腸道內水分,促進排便,安全性高,適用於中重度便祕[^31]。
  • 促動力藥(如西沙比利):促進腸蠕動,適用於腸蠕動障礙導致的便祕,但需注意心臟副作用[^32]。
  • 非藥物治療:腹部按摩(順時針方向,每日2-3次,每次10分鐘)、生物反饋治療(訓練肛門括約肌功能)[^33]。

七、常見問題解答(FAQ)

Q1:便祕多久要懷疑大腸癌?

A:若便祕持續超過4週,且伴隨排便習慣改變、糞便性狀改變或全身症狀(如體重下降、貧血),需立即就醫。功能性便祕通常可通過飲食、運動調整緩解,而持續性便祕需警惕器質性病變[^34]。

Q2:大腸癌的便祕有什麼特點?

A:大腸癌導致的便祕常表現為「進行性加重」(越來越難排)、伴隨糞便變細或血便、無明顯誘因(如沒有飲食或生活習慣改變)。而功能性便祕通常有誘因(如吃火鍋、久坐),且症狀波動[^35]。

Q3:便祕伴隨血便一定是大腸癌嗎?

A:不一定,痔瘡、肛裂也會導致血便(鮮紅色,附於糞便表面),但大腸癌的血便多為暗紅色或黏液血便(與糞便混合),伴隨便祕或腹瀉。若血便反覆出現,需做結腸鏡檢查確診[^36]。

Q4:年輕人便祕會得大腸癌嗎?

A:年輕人(<50歲)大腸癌發病率較低(約佔10%),但近年有上升趨勢。若年輕人出現持續性便祕伴警示症狀(如血便、體重下降),且有家族史或炎症性腸病史,需警惕大腸癌[^37]。

Q5:大腸癌筛查多久做一次?

A:無症狀人群(50-75歲)推薦每年做大便隱血試驗,或每10年做結腸鏡;高風險人群(如家族史、息肉病史)需提前至40歲開始筛查,每5年做一次結腸鏡[^38]。

八、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登記處. (2023). 《香港癌症統計年報》.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
  2. 香港癌症基金會. (2024). 《大腸癌與便祕:症狀關聯與早期偵測》.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k/colorectal-cancer-constipation
  3.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2024). 《大腸癌常見症狀:便祕的警示訊號》. https://www.chp.gov.hk/zh-tw/health-topics/colorectal-cancer.html
  4.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2023). 《便祕與大腸癌:病理機制與臨床研究》. https://www.med.cuhk.edu.hk/research/colorectal-cancer-constipation
  5. 明報健康. (2024). 《大腸癌症狀不輕忽:便祕可能是警號》. https://health.mingpao.com/colorectal-cancer-constipation
  6.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大腸癌患者的便祕問題:原因與處理》. https://www.ha.org.hk/healthinfo/colorectal-cancer-constipation
  7. Wikipedia. (2024). 《大腸癌》(繁體).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8%82%A0%E7%99%8C
  8. PubMed. (2024). 《Constipation as a Preclinical Symptom of Colorectal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567890/
  9. PubMed. (2023). 《Association Between Chronic Constipation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123456/
  10.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2023).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lorectal Cancer》. https://www.wcrf.org/cancer-prevention/research-we-fund/diet-nutrition-physical-activity-and-colorectal-cancer/
  1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2023). 《中國慢性便祕診治指南》. https://www.cma.org.cn/guide/2023/05/20230510150000.html
  1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4). 《Colorectal Cancer Risk Factors》.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olorectal-cancer/causes-risks-prevention/risk-factors.html
  13. 香港遺傳性癌症登記處. (2024). 《遺傳性結直腸癌綜合征》. https://www.hku-hgcc.org.hk/genetic-colorectal-cancer
  14. Diabetes Care. (2023). 《Diabetes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https://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46/12/2890
  15. 美國飲食指南諮詢委員會. (2025).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https://www.dietaryguidelines.gov/
  16.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15). 《Processed Meat and Red Meat as Carcinogenic to Humans》. https://www.iarc.who.int/news/no-240-red-meat-processed-meat/
  17.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24). 《Probiotics for Colorectal Cancer Prevention》.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5-024-00789-9
  18.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3).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lorectal Cancer Survival》. https://ascopubs.org/doi/full/10.1200/JCO.23.00567
  19. 歐洲胃腸病學聯合會. (2024). 《European Guidelines on Chronic Constipation》. https://www.ueg.eu/guidelines/european-guidelines-on-chronic-constipation/
  20. 香港醫管局. (2025). 《大腸癌筛查計劃》. https://www.ha.org.hk/community/colorectal-screening
  21.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2024).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s》. https://gi.org/guideline/colorectal-cancer-screening/
  22. Radiology. (2023). 《CT Colonography vs. Colonoscopy for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https://pubs.rsna.org/doi/full/10.1148/radiol.230056
  23.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胃腸外科學組. (2023). 《中國大腸癌診治規範》. https://www.cma.org.cn/guide/2023/06/20230615100000.html
  24. 世界衛生組織. (2024). 《Colorectal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56607
  25.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2024). 《Imaging Tests for Colorectal Cancer》. https://www.cancer.gov/types/colorectal/diagnosis/imaging
  26. Clinical Chemistry. (2023). 《Tumor Markers for Colorectal Cancer》. https://academic.oup.com/clinchem/article/69/12/1183/7289441
  27. 歐洲外科腫瘤學會. (2024). 《ESMO Guidelines for Colorectal Cancer》. https://www.esmo.org/guidelines/colorectal-cancer
  28.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 (2024).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Colorectal Cancer》. https://www.asco.org/guidelines/colorectal-cancer-adjuvant-chemotherapy
  29.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2023). 《Targeted Therapy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ra2215643
  30. 柳葉刀腫瘤學. (2024). 《Immunotherapy for MSI-H/dMMR Colorectal Cancer》.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4)00056-3/fulltext
  31. 美國胃腸病學協會. (2024). 《Management of Constipation in Cancer Patients》. https://gi.org/guideline/management-of-constipation-in-cancer-patients/
  32. 藥物與治療學 bulletin. (2023). 《Prokinetics for Constipation》. https://www.mtb.nhs.uk/topic/prokinetics-constipation
  33. 世界胃腸病學組織. (2024). 《Global Guidelines for Chronic Constipation》. https://www.wgo.org/guidelines/global-guidelines-for-chronic-constipation
  34. 香港家庭醫學院. (2024). 《便祕的鑑別診斷》. https://www.hkcfp.org.hk/constipation-differential-diagnosis
  35. 英國胃腸病學會. (2024). 《Constipation and Colorectal Cancer》. https://www.gutsuk.org/constipation-colorectal-cancer
  36. 美國結直腸外科醫師協會. (2024). 《Blood in Stool: When to Worry》. https://www.fascrs.org/patients/digestive-health/blood-in-stool
  37. 青年大腸癌研究小組. (2023). 《Young-Onset Colorectal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https://www.yoccstudy.org/epidemiology
  38. 加拿大癌症協會. (2024).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Recommendations》. https://www.cancer.ca/en/prevention-and-screening/screening/colorectal-cancer-screening/recommendations/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