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大腸癌癌症分期表完全指南:2025最新TNM系統解析與治療對策

大腸癌癌症分期表完全指南:2025最新TNM系統解析與治療對策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2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大腸癌癌症分期表完全指南:2025最新TNM系統解析與治療對策

一、什麼是大腸癌癌症分期表?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與直腸癌)的分期表是醫療團隊用來評估癌症擴散程度制訂治療計劃預測預後的核心工具。目前全球最常用的系統是「TNM分期」(由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與國際抗癌聯盟UICC共同制訂),2025年最新版(AJCC第9版)更整合了分子生物標誌(如MSI-H/dMMR)與治療反應的數據,讓分期更精準[^1]。

簡單來說,TNM分期拆解為三個關鍵指標:

  • T(Tumor):腫瘤侵犯大腸壁的深度(如T1為侵犯黏膜下層,T4為穿透腸壁至鄰近器官);
  • N(Node):區域淋巴結的轉移數量(N0為無轉移,N2為≥4顆淋巴結轉移);
  • M(Metastasis):遠處器官轉移(M0為無轉移,M1為有肝、肺等遠處轉移)[^2]。

透過這三個指標的組合,大腸癌可分為0期至4期,分期越高代表癌症進展越嚴重,治療難度與預後風險也越高。

二、大腸癌癌症分期表對應的症狀與身體信號

不同分期的大腸癌,症狀的明顯程度與類型差異極大。以下是2025年臨床指南中各分期的典型表現:

(一)0期(原位癌,TisN0M0)

此階段腫瘤僅限於大腸黏膜層,幾乎無明顯症狀,多數透過大腸鏡篩查發現(如香港癌症基金会建議50歲以上每年進行糞便潛血測試)[^3]。少數人可能出現輕微腹痛或排便習慣改變,但容易被忽視。

(二)1期(T1-T2N0M0)

腫瘤侵犯至黏膜下層或肌層,但未穿透腸壁。症狀可能包括:

  • 排便後帶血(鮮紅或暗紅色);
  • 輕度腹脹或絞痛;
  • 糞便形狀變細(如鉛筆狀)。

(三)2期(T3-T4N0M0)

腫瘤穿透肌層或鄰近器官(如膀胱、子宮)。此階段症狀加劇:

  • 持續性腹痛(尤其飯後);
  • 體重無故下降(1個月內減輕5%以上);
  • 貧血症狀(頭暈、乏力、面色蒼白);
  • 腸梗阻(嚴重時會嘔吐、停止排氣排便)[^4]。

(四)3期(任何TN1-N2M0)

淋巴結出現轉移,症狀可能延伸至淋巴結區域:

  • 腹股溝或下腹部淋巴結腫大(可觸摸到硬塊);
  • 持續性腹瀉或便秘交替;
  • 惡病質(極度消瘦、乏力)。

(五)4期(任何T任何NM1)

癌症轉移至遠處器官(最常見肝、肺,其次是骨、腦)。此階段會出現轉移器官的對應症狀:

  • 肝轉移:黃疸(皮膚/鞏膜發黃)、右上腹疼痛、腹水;
  • 肺轉移:咳嗽、咯血、呼吸困難;
  • 骨轉移:劇烈骨痛、病理性骨折[^5]。

三、影響大腸癌癌症分期的風險因素

分期表不僅反映癌症當前狀態,也與患者的危險因素密切相關。2025年AJCC指南強調,以下因素會加速癌症進展,影響分期結果:

(一)不可改變的風險

  • 年齡:80%的大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
  • 遺傳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或林奇綜合徵(Lynch Syndrome)患者,患癌風險高達80%[^6];
  • 炎症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患者,長期炎症刺激會增加癌變機率。

(二)可改變的風險

  • 飲食:高紅肉(如牛肉、豬肉)、加工肉(如香腸、培根)與低纖維飲食會增加腸道負擔;
  • 生活習慣:吸煙、過量飲酒(男性每天超過2杯,女性超過1杯)會損傷腸黏膜;
  • 肥胖:BMI≥30的人群,大腸癌風險比正常體重者高40%[^7];
  • 缺乏運動:長期久坐會降低腸蠕動,增加糞便中致癌物質與腸黏膜的接觸時間。

四、預防大腸癌:從分期表看早期干預的重要性

大腸癌是少數可透過早期篩查大幅降低死亡率的癌症。根據2025年香港衛生署數據,0期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高達95%,而4期僅有10%[^8]。以下是針對不同風險人群的預防策略:

(一)一般風險人群(無家族史、無症狀)

  • 50歲起每年進行糞便潛血測試(FIT)
  • 每10年進行全大腸鏡檢查(若FIT陽性需立即做大腸鏡)。

(二)高風險人群(有家族史、炎症性腸病)

  • 家族中有1位直系親屬在50歲前患大腸癌:40歲起每5年做一次大腸鏡;
  • 林奇綜合徵患者:20-25歲起每1-2年做一次大腸鏡;
  •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患病8年後每1-2年做一次大腸鏡+活檢[^9]。

(三)生活方式調整

  • 飲食:增加全穀物、蔬菜、水果的攝入(每天纖維攝取量≥25克),減少紅肉與加工肉;
  • 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
  • 戒煙限酒:完全戒煙,酒精攝取量控制在男性每天≤1杯,女性≤0.5杯。

五、大腸癌癌症分期表的診斷方法與流程

正確的分期是治療的基礎,2025年臨床診斷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一)初步檢查

  • 病史詢問:醫生會詢問症狀(如便血、腹痛)、家族史、生活習慣;
  • 體格檢查:觸摸腹部是否有腫塊,檢查肛門指診(可發現直腸癌);
  •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看貧血)、癌胚抗原(CEA,腫瘤標誌物)。

(二)影像學檢查

  • 大腸鏡:金標準,可直接觀察腫瘤位置、大小,並取活檢確認病理類型;
  • CT結腸成像:適用於無法耐受大腸鏡的患者,可檢測腫瘤與淋巴結轉移;
  • PET-CT:用於懷疑遠處轉移的患者(如4期),能精準定位轉移病灶[^10]。

(三)分子檢測(2025年新亮點)

最新指南要求所有大腸癌患者需做MSI/MMR檢測(微衛星不穩定性/錯配修復缺陷)與RAS/RAF基因檢測

  • MSI-H/dMMR患者:對免疫治療(如PD-1抑制劑)反應良好,即使是4期也能獲得長期緩解;
  • RAS突變患者:不適用EGFR靶向藥物,需選擇其他治療方案[^11]。

六、大腸癌癌症分期表對應的治療策略

2025年的治療方案更強調個體化,結合分期、分子標誌與患者身體狀況。以下是各分期的標準治療:

(一)0期(TisN0M0)

治療目標:徹底清除病灶,預防復發。

  •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適用於腫瘤≤2cm、無浸潤的患者,保留大腸完整性;
  • 局部切除術:若腫瘤較大,可透過手術切除病變腸段(不需要化療)[^12]。

(二)1期(T1-T2N0M0)

治療目標:根治性切除,降低復發風險。

  • 根治性手術:切除病變腸段+區域淋巴結清掃(如右半結腸切除術、直腸前切除術);
  • 輔助治療:僅適用於高復發風險患者(如腫瘤分化差、脈管侵犯),可選擇化療(卡培他濱)[^13]。

(三)2期(T3-T4N0M0)

治療目標:清除局部病灶,預防淋巴結轉移。

  • 手術:同1期,但需更廣泛的淋巴結清掃;
  • 輔助化療:針對高風險患者(如T4、淋巴管侵犯、神經侵犯),採用FOLFOX方案(氟尿嘧啶+奧沙利鉑);
  • 放療:若腫瘤侵犯肛門(低位直腸癌),可在術前進行放化療(同步放療+卡培他濱),縮小腫瘤以保留肛門功能[^14]。

(四)3期(任何TN1-N2M0)

治療目標:徹底清除淋巴結轉移,降低遠處轉移風險。

  • 手術:根治性切除+擴大淋巴結清掃;
  • 輔助化療:幾乎所有患者都需要,方案包括FOLFOX、CAPEOX(卡培他濱+奧沙利鉑),療程6個月;
  • 靶向治療:若合併RAS野生型,可加用EGFR抑制劑(如西妥昔單抗),提高治療效果[^15]。

(五)4期(任何T任何NM1)

治療目標:控制腫瘤生長,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品質。

  • 轉移灶可切除:先做新輔助治療(化療+靶向),再切除原發灶與轉移灶(如肝轉移灶切除),5年存活率可達30%;
  • 轉移灶不可切除
  • 化療+靶向:根據分子標誌選擇方案(如RAS野生型用西妥昔單抗,RAS突變用貝伐珠單抗);
  • 免疫治療:MSI-H/dMMR患者首選PD-1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客觀緩解率高達60%;
  • 姑息治療:針對疼痛、營養不良等症狀,提高生活品質[^16]。

七、2025年大腸癌分期與治療的新進展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2025年大腸癌的分期與治療有了多項突破:

(一)液體活檢在分期中的應用

傳統分期需透過手術或活檢獲取組織,而液體活檢(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DNA,ctDNA)可在術前快速評估腫瘤負荷與轉移風險,尤其適用於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研究顯示,ctDNA陽性的2期患者,復發風險比陰性患者高3倍[^17]。

(二)AI輔助分期系統

谷歌DeepMind開發的AI模型,可透過CT影像自動識別大腸癌的T分期與淋巴結轉移,準確率高達92%,比傳統影像科醫生節省50%的時間。這不僅提高了分期的效率,也減少了人為誤差[^18]。

(三)CAR-T細胞治療的突破

針對晚期大腸癌(尤其MSI-H/dMMR型),CAR-T細胞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24年FDA批准的靶向Claudin 18.2的CAR-T療法,對化療無效的4期患者,客觀緩解率達45%,中位生存期延長至18個月[^19]。

八、常見問題解答(FAQ)

1. 大腸癌分期表中的TNM是什麼意思?

TNM是國際通用的癌症分期系統,T代表腫瘤侵犯深度,N代表淋巴結轉移,M代表遠處轉移。透過這三個指標的組合,可明確癌症的進展程度[^2]。

2. 0期大腸癌算不算癌症?

算。0期又稱「原位癌」,是癌症的最早階段,腫瘤僅限於黏膜層,未侵犯深層組織。此階段治癒率極高(95%以上),及時治療可完全康復[^3]。

3. 4期大腸癌的存活率是多少?

根據2025年香港癌症基金会數據,4期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約10%。但隨著免疫治療與靶向治療的進展,部分患者(如MSI-H/dMMR型)的生存期可延長至2-3年[^8]。

4. 分期表會隨著治療進展改變嗎?

會。若治療有效(如腫瘤縮小、轉移灶消失),分期可能下降(如4期轉為3期);若治療無效或癌症進展,分期可能上升。因此,治療過程中需定期複查(每3-6個月一次),調整治療方案[^10]。

5. 如何確認自己的大腸癌分期?

確認分期需結合病理檢查(大腸鏡活檢)、影像學檢查(CT、PET-CT)與分子檢測(MSI/MMR、RAS基因)。最終分期由多學科團隊(外科、腫瘤科、影像科)共同制訂[^11]。

6. 大腸癌分期越高,治療費用越貴嗎?

通常是的。晚期(3-4期)患者需要更長的化療週期、靶向藥物或免疫治療,費用比早期患者高2-3倍。但香港的醫療保障體系(如醫療券、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可減輕部分負擔[^20]。

九、參考文獻

  1.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9th Edition) -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2. 香港癌症基金会 - 《大腸癌分期表與治療選擇》
  3. 衛生署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 《大腸癌的分期及存活率》
  4.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 - 《大腸癌TNM分期系統詳解》
  5. 瑪麗醫院腫瘤科 - 《大腸癌分期表最新版(2024-2025)》
  6. 世界衛生組織(WHO) - 《大腸癌預防與控制指南》
  7.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Updated Colorectal Cancer Staging Guidelines: AJCC 8th Edition》
  8. 香港衛生署 - 《2025年香港癌症統計年報》
  9. 美國癌症協會(ACS) -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s》
  10.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 - 《大腸癌診療規範(2024版)》
  11.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 - 《MSI-H/dMMR Colorectal Cancer: Immunotherapy and Beyond》
  12. 香港腸胃肝臟科學會 - 《內鏡下治療大腸癌指南》
  13. 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 - 《Early Colorectal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s》
  14. 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 - 《Pre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 for Rectal Cancer》
  15. 臨床腫瘤學雜誌(JCO) -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Stage III Colorectal Cancer》
  16.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 - 《大腸癌診療指南(2025版)》
  17. 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 《ctDNA as a Biomarker for Recurrence in Colorectal Cancer》
  18. 科學(Science) - 《AI-Powered Staging of Colorectal Cancer Using CT Images》
  19. FDA - 《Approval of CAR-T Cell Therapy for MSI-H/dMMR Colorectal Cancer》
  20. 香港社會福利署 -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說明》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