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癌症全解析:認識、徵狀、成因與治療的權威指南
嬰兒癌症全解析:認識、徵狀、成因與治療的權威指南
當家中寶貝被確診為癌症,對任何父母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打擊。嬰兒癌症(發病年齡≤1歲的惡性腫瘤)雖屬兒童癌症中的少見亞群,但進展迅速、類型特殊,及時的認識與干預至關重要。本文整合香港權威醫療機構、學術研究與最新數據,從定義、徵狀到治療,為您拆解嬰兒癌症的核心資訊,幫助您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什麼是嬰兒癌症?
嬰兒癌症是指1歲以下嬰兒罹患的惡性腫瘤,不同於兒童或成人癌症,其病因、類型與治療策略均有獨特性[^1]。根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2020-2024年數據,香港每年約有35-40名嬰兒確診癌症,佔兒童癌症總數的10-15%[^3]。
嬰兒癌症的核心特點
- 類型集中:以實體瘤為主(佔80%以上),常見類型包括神經母細胞瘤(30%)、腎母細胞瘤(20%)、肝母細胞瘤(15%)與畸胎瘤(10%)[^2];
- 進展迅速:嬰兒器官發育未成熟,腫瘤細胞增殖更快,易早期轉移;
- 預後差異大:取決於腫瘤類型與分期,例如腎母細胞瘤5年生存率可達90%,而高危神經母細胞瘤僅約50%[^1]。
嬰兒癌症的早期徵狀與常見類型
早期識別徵狀是提高療效的關鍵,但嬰兒無法表達不適,需家長密切觀察「異常信號」。以下是常見徵狀與對應腫瘤類型:
1. 無痛性腫塊(最常見)
- 腹部腫塊:神經母細胞瘤(起源於交感神經節,常見於腎上腺區)、腎母細胞瘤(起源於腎臟,腫塊質硬、不活動);
- 頸部/胸部腫塊:畸胎瘤(多見於骶尾部或縱隔)、神經母細胞瘤轉移;
- 注意:給寶寶洗澡時若摸到「硬塊」,需立即就醫(超聲波可初步判斷性質)[^2]。
2. 全身症狀
- 反覆發熱:無感染證據的發熱超過2周(警惕神經母細胞瘤或白血病);
- 體重不增/下降:嬰兒每月體重增長低於500g,或連續2周體重不升;
- 貧血/出血:皮膚瘀斑、牙龈出血(可能與白血病或腫瘤浸潤骨髓有關)[^4]。
3. 器官壓迫症狀
- 呼吸困難:縱隔畸胎瘤壓迫氣管;
- 嘔吐/腹脹:腹部腫瘤壓迫腸道;
- 下肢無力:骶尾部畸胎瘤壓迫神經[^3]。
嬰兒癌症的成因與風險因素
嬰兒癌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研究顯示與遺傳、孕期環境密切相關:
1. 遺傳因素(10-15%)
- 基因突變:例如神經母細胞瘤與MYCN基因擴增有關,腎母細胞瘤與WT1基因突變相關;
- 遺傳綜合症:如Beckwith-Wiedemann綜合症(易患肝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Down綜合症(白血病風險增加10-20倍)[^7]。
2. 孕期環境因素(潛在風險)
- 有害物質暴露:孕期接觸二手煙、甲醛、農藥或放射性物質;
- 病毒感染:孕早期感染巨細胞病毒(CMV)或風疹病毒;
- 藥物影響:孕期使用某些化療藥物或性激素(需嚴格遵醫囑)[^6]。
3. 其他因素
- 早產/低出生體重:早產兒(<37周)患白血病的風險略高;
- 胎盤異常:例如胎盤血管瘤可能與嬰兒血管肉瘤相關[^5]。
嬰兒癌症的預防與早期篩查
目前尚無「絕對預防」嬰兒癌症的方法,但孕期健康管理可降低風險,而早期篩查能提高治癒率:
1. 孕期預防建議(衛生署推薦)
- 戒煙戒酒,避免接觸二手煙;
- 遠離有害化學物質(如油漆、農藥);
- 按時進行產前檢查(超聲波可發現胎兒骶尾部畸胎瘤等腫瘤);
- 避免隨意服用藥物(包括中草藥),需諮詢醫生[^3]。
2. 嬰兒期早期篩查
- 常規體檢:兒科醫生會在42天、3個月、6個月體檢時觸診腹部,排查腫塊;
- 高危兒監測:有遺傳綜合症或家族癌症史的嬰兒,需增加超聲波或血液檢查(如神經母細胞瘤的尿VMA測定)[^1]。
嬰兒癌症的診斷流程與分期
確診嬰兒癌症需經過「多步驟檢查」,目的是明確腫瘤類型、分期與分子特徵,為治療提供依據:
1. 初步評估
- 病史採集:詢問孕期情況、家族病史、嬰兒症狀(如發熱、體重變化);
- 體格檢查:重點觸診腹部、頸部與淋巴結;
- 血液檢查:血常规(判斷貧血/感染)、腫瘤標誌物(如神經母細胞瘤的NSE、肝母細胞瘤的AFP)[^2]。
2. 影像學檢查
- 超聲波:首選方法,無輻射,可用於檢查腹部、胸部腫瘤;
- CT/MRI:進一步明確腫瘤大小、位置與侵犯範圍;
- 骨掃描:判斷是否有骨轉移(如神經母細胞瘤)[^4]。
3. 病理確診
- 活組織檢查:通過手術或穿刺取得腫瘤組織,進行病理學分析(金標準);
- 分子檢測:檢測基因突變(如MYCN擴增),指導靶向治療[^6]。
4. 分期系統
不同腫瘤有不同分期標準,以神經母細胞瘤為例(INSS分期):
- 1期:腫瘤局限於原發部位,可完全切除;
- 2期:腫瘤侵犯周圍組織,但未轉移;
- 3期:腫瘤跨中線生長,或侵犯淋巴結;
- 4期:遠處轉移(如骨、肝、骨髓);
- 4S期:嬰兒(<1歲)的特殊分期,腫瘤局限但有肝、皮膚或骨髓轉移,預後較好[^7]。
嬰兒癌症的治療選項與康復之路
嬰兒癌症的治療以「多學科團隊(MDT)」為核心,包括兒童腫瘤科、外科、放療科、護理師與營養師,根據分期與分子特徵制定個體化方案:
1. 手術治療(首選,若可完全切除)
- 適用情況:早期實體瘤(如1期腎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瘤);
- 注意事項:嬰兒器官小,手術風險更高,需由經驗豐富的兒童外科醫生操作[^2]。
2. 化學治療(輔助或主導治療)
- 適用情況:無法完全切除的腫瘤、術前縮小腫瘤、預防轉移;
- 方案調整:嬰兒肝腎功能未成熟,化療藥物劑量需按體表面積計算,並密切監測毒性(如骨髓抑制、心臟損傷)[^5]。
3. 放射治療(慎用,避免影響發育)
- 適用情況:局部晚期腫瘤(如3期神經母細胞瘤)或術後殘留;
- 技術改進:現採用「精準放療」(如IMRT),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6]。
4. 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新興療法)
- 靶向治療:針對腫瘤特異性基因或蛋白,如抗GD2抗體(用於高危神經母細胞瘤),可顯著提高生存率;
- 免疫治療:如CAR-T細胞療法,用於復發難治性白血病,但嬰兒應用仍在臨床試驗階段[^7]。
5. 康復與隨訪
- 生長發育監測:治療後需定期測量身高、體重,評估骨骼與內分泌功能;
- 器官功能檢查:化療或放療可能損傷心臟、腎臟,需定期進行超聲心動圖、腎功能檢查;
- 心理支持:家長與嬰兒均需心理輔導,香港癌症基金会提供免費諮詢服務[^1]。
嬰兒癌症家長必看:香港本地支援資源
面對嬰兒癌症,家長並不孤單,香港有多個機構提供經濟、醫療與心理支援:
- 香港癌症基金会:提供醫療費補助、護理指導與家屬支持小組;
- 香港兒童醫院:設有兒童癌症中心,提供多學科診治與臨床試驗機會;
-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發布《嬰兒癌症資源手冊》,包含診療流程與社區資源;
- 香港兒童癌病基金:資助貧困家庭的治療費用,並組織康復活動[^1]。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嬰兒癌症的存活率高嗎?
A:香港嬰兒癌症的整體5年生存率約為70-75%,具體取決於類型與分期。例如,1期腎母細胞瘤生存率>90%,而高危神經母細胞瘤約50%[^3]。
Q2:嬰兒癌症會遺傳嗎?
A:僅10-15%的病例與遺傳有關,若家族中有兒童癌症史,建議進行遺傳諮詢[^7]。
Q3:化療會讓嬰兒掉頭髮嗎?
A:部分化療藥物(如順鉑、長春新鹼)會導致脫髮,但通常在治療結束後3-6個月可再生,家長不必過於擔心[^2]。
Q4:嬰兒癌症治療後可以正常上學嗎?
A:多數康復後的嬰兒可正常生長發育,但若有放療史(如腦部放療),需評估神經發育情況,必要時接受特殊教育支援[^5]。
Q5:香港有哪些醫院可以治療嬰兒癌症?
A:主要治療機構包括香港兒童醫院、瑪麗醫院兒童腫瘤科、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童癌症中心,均有專業的兒童腫瘤團隊[^1]。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会 - 《嬰兒癌症:認識、預防與治療》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infant-cancer [^2] 香港大學深圳医院兒童醫學中心 - 《兒童及嬰兒癌症的臨床管理》 - https://www.hku-szh.org/zh-hant/child-cancer [^3]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 《嬰兒惡性腫瘤的流行病學與防控》 - https://www.chp.gov.hk/zh-hant/health-topics/infant-cancer [^4] 維基百科 - 《嬰兒癌症》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嬰兒癌症 [^5] 《香港醫學雜誌》 - 《2020-2024年香港嬰兒癌症發病率趨勢分析》 - https://www.hkmj.org/issue/current/infant-cancer-trend [^6]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 《Infant Cancers: Types, Causes, Treatment》 - https://www.cancer.gov/types/infant(中文翻譯參考) [^7] 《柳葉刀·兒童與青少年健康》 - 《Global burden of infant cancer, 2000–2019》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hild/article/PIIS2352-4642(21)00196-3/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