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幼兒癌症:全面指南——症狀、原因、診斷、治療與支援

幼兒癌症:全面指南——症狀、原因、診斷、治療與支援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幼兒癌症:全面指南——症狀、原因、診斷、治療與支援

什麼是幼兒癌症?

幼兒癌症,又稱兒童癌症,是指發生在14歲或以下兒童身上的惡性腫瘤。與成人癌症不同,幼兒癌症通常起源於胚胎組織,且多數與遺傳因素有關,而非生活方式或環境因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兒童癌症相對罕見,每年全球約有40萬名兒童被診斷出癌症,佔所有癌症病例的不到1%[^1]。然而,兒童癌症是兒童因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資源有限的國家。

在香港,根據香港兒童癌病基金的統計,每年約有180至200名兒童被診斷出癌症,其中最常見的類型包括白血病(約佔30%)、腦瘤(約佔20%)和神經母細胞瘤(約佔10%)[^2]。儘管兒童癌症的發病率較低,但對家庭和社會的影響深遠,因此提高公眾認知和早期識別至關重要。

幼兒癌症的常見類型

幼兒癌症可分為多種類型,每種類型都有其獨特的特徵和治療方法。以下是最常見的幾種:

  1. 白血病(Leukemia):這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約佔所有病例的30%。白血病是血液和骨髓的癌症,主要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ALL在兒童中更為常見,治癒率較高[^3]。

  2. 腦瘤(Brain Tumors):腦瘤是第二常見的兒童癌症,約佔20%。常見類型包括髓母細胞瘤、星形細胞瘤和室管膜瘤。腦瘤的症狀取決於腫瘤的位置和大小,可能包括頭痛、嘔吐和行為改變[^4]。

  3. 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這是一種起源於神經組織的癌症,常見於嬰兒和幼兒。腫瘤通常發生在腎上腺或腹部,可能導致腹痛、腫塊和骨痛[^5]。

  4. 威爾姆氏瘤(Wilms Tumor):這是一種腎臟癌症,主要影響3至4歲的兒童。症狀包括腹部腫塊、腹痛和血尿[^6]。

  5. 淋巴瘤(Lymphoma):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影響淋巴系統。症狀可能包括無痛性腫塊、發熱和體重下降[^7]。

  6. 軟組織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如橫紋肌肉瘤,起源於肌肉、脂肪或其他軟組織。症狀取決於腫瘤位置,可能包括腫塊或疼痛[^8]。

  7. 骨肉瘤(Osteosarcoma):一種骨癌,常見於青少年,影響長骨如股骨或脛骨。症狀包括骨痛和腫脹[^9]。

了解這些類型有助於家長和醫護人員識別潛在的警訊,並及時尋求醫療協助。

幼兒癌症的流行病學

全球範圍內,兒童癌症的發病率因地區而異。高收入國家的發病率較高,部分原因是診斷能力較強和登記系統較完善。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數據,兒童癌症的發病率在亞洲地區約為每百萬兒童120至150例,而在歐洲和北美則高達每百萬兒童150至180例[^10]。

在香港,兒童癌症的發病率穩定,每年約有180至200例新診斷病例。男孩的發病率略高於女孩,比例約為1.2:1。此外,某些癌症類型在特定年齡組更為常見,例如白血病在2至5歲兒童中高發,而骨肉瘤則在青少年中更常見[^11]。

儘管兒童癌症的發病率較低,但治癒率在過去幾十年顯著提高。在發達國家,兒童癌症的整體5年生存率已從1960年代的不到30%上升至如今的80%以上[^12]。這一進步歸功於診斷技術的改進、治療方案的優化以及多學科團隊的協作。

然而,生存率的提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治療相關的長期副作用和晚期效應。許多兒童癌症幸存者在成年後可能面臨心血管疾病、繼發性癌症和不孕等問題[^13]。因此,長期追蹤和支援服務對於改善幸存者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幼兒癌症症狀/早期徵狀

識別幼兒癌症的早期徵狀對於提高治癒率至關重要。然而,由於症狀可能與常見兒童疾病相似,容易被忽視。家長和照顧者應警惕以下持續性或無法解釋的症狀[^14]:

一般性症狀

  • 持續性發熱:無感染跡象的發熱,持續超過兩週。
  • 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兒童在沒有節食或增加活動量的情況下體重顯著下降。
  • 極度疲勞:兒童表現出異常的疲倦或虛弱,影響日常活動。
  • 食慾不振:長期缺乏食慾或拒絕進食。
  • 夜間盜汗:嚴重的夜間出汗,導致床單濕透。

特定癌症的症狀

不同類型的癌症可能表現出特定的症狀:

  1. 白血病
    • 蒼白或皮膚蒼白(貧血)
    • 容易瘀傷或出血(如鼻血、牙齦出血)
    • 骨痛或關節痛
    • 反覆感染(由於免疫系統受損)
  2. 腦瘤
    • 持續性頭痛,尤其在早晨或嘔吐後加劇
    • 嘔吐(常為噴射性)
    • 視力問題(如複視、視力模糊)
    • 行為或性格改變
    • 平衡或協調問題
  3. 神經母細胞瘤
    • 腹部腫塊或腫脹
    • 骨痛或跛行
    • 眼周瘀傷(熊貓眼)
    • 腹痛或便秘
  4. 威爾姆氏瘤
    • 無痛性腹部腫塊
    • 腹痛
    • 血尿
    • 高血壓
  5. 淋巴瘤
    • 無痛性頸部、腋下或腹股溝腫塊
    • 發熱、盜汗、體重下降(B症狀)
    • 皮膚瘙癢
    • 呼吸困難或咳嗽(縱隔腫塊)

早期識別的重要性

早期診斷顯著提高治癒率。例如,早期白血病的治癒率可超過90%,而晚期則降至50%以下[^15]。家長應定期觀察兒童的健康狀況,並在發現任何異常時及時諮詢醫生。醫生可能會進行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如超聲波、CT或MRI)或活組織檢查以確診。

常見誤區

  1. 「兒童不會得癌症」:這是錯誤觀念。雖然罕見,但兒童確實會患癌症,且早期識別至關重要。
  2. 「症狀一定是普通疾病」:許多症狀(如發熱、疲勞)確實常見,但若持續存在或合併多種症狀,應進一步檢查。
  3. 「癌症會遺傳」:大多數兒童癌症並非遺傳,僅約5-10%與遺傳綜合徵相關[^16]。

幼兒癌症病因/成因/風險因素

幼兒癌症的病因複雜,目前尚未完全明確。與成人癌症不同,兒童癌症通常與生活方式因素(如吸菸、飲食)無關,而更多與遺傳、發育和環境因素有關[^17]。

主要風險因素

1. 遺傳因素

  • 遺傳綜合徵:約5-10%的兒童癌症與遺傳綜合徵有關,例如:
    • 唐氏綜合徵(增加白血病風險)
    • 李-佛美尼綜合徵(增加多種癌症風險)
    • 神經纖維瘤病(增加神經系統腫瘤風險)[^18]
  • 家族史:若兄弟姐妹或父母曾患兒童癌症,風險可能略微增加,但整體仍較低。

2. 發育因素

  • 胚胎發育異常:許多兒童癌症起源於胚胎組織,如神經母細胞瘤和威爾姆氏瘤。這些腫瘤由發育過程中的細胞分化異常引起。
  • 細胞突變:兒童時期細胞分裂活躍,可能增加突變風險。某些突變(如RET基因突變)與神經母細胞瘤相關[^19]。

3. 環境因素

  • 輻射暴露:產前或兒童期暴露於高劑量輻射(如放射治療)可能增加白血病和甲狀腺癌風險。
  • 化學物質:某些化學物質(如苯、殺蟲劑)可能與兒童癌症相關,但證據尚不充分[^20]。
  • 母親孕期因素
    • 母親孕期吸菸或飲酒可能增加風險
    • 某些藥物(如化療藥物)或感染(如EB病毒)可能影響胎兒發育[^21]

4. 免疫因素

  • 免疫系統異常:先天或後天免疫缺陷(如愛滋病)可能增加淋巴瘤風險。
  • 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乙肝病毒)與特定兒童癌症相關[^22]。

誤解與事實

  1. 誤解:「手機輻射會導致兒童腦瘤」
    事實:目前無確鑿證據支持手機輻射與兒童腦瘤的直接關聯[^23]。

  2. 誤解:「疫苗會引起兒童癌症」
    事實:疫苗不僅不會引起癌症,還能預防某些與癌症相關的感染(如乙肝疫苗預防肝癌)[^24]。

  3. 誤解:「有機食品可預防兒童癌症」
    事實:雖然健康飲食重要,但無證據表明有機食品能預防兒童癌症[^25]。

預防可能性

大多數兒童癌症無法預防,因為主要風險因素(如遺傳、發育異常)不可控。然而,以下措施可能有助於降低風險: - 避免孕期暴露於已知致癌物(如輻射、化學物質) - 接種疫苗(如乙肝、HPV疫苗)預防相關感染 - 促進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飲食、規律運動)[^26]

預防幼兒癌症

如前所述,大多數幼兒癌症無法預防,因為它們主要由遺傳和發育因素引起。然而,某些措施可能有助於降低風險或早期發現[^27]。

一級預防(降低風險)

  1. 孕期保健
    • 避免吸菸、飲酒和藥物濫用
    • 定期產檢,監測胎兒發育
    • 避免暴露於有害化學物質和輻射[^28]
  2. 兒童期保健
    • 接種推薦疫苗(如乙肝、HPV疫苗)
    • 限制不必要的醫療輻射(如CT掃描)
    • 避免接觸環境致癌物(如二手菸、殺蟲劑)[^29]
  3. 遺傳諮詢
    • 有家族遺傳病史的家庭可考慮遺傳諮詢和檢測
    • 高風險兒童可進行監測(如李-佛美尼綜合徵患者定期腦部MRI)[^30]

二級預防(早期發現)

由於無法預防大多數兒童癌症,早期識別至關重要: 1. 定期兒童健康檢查: - 香港衛生署提供的兒童健康服務包括定期體檢 - 醫生會評估生長發育並檢查異常徵象[^31]

  1. 家長監測
    • 了解兒童癌症的警訊症狀(如持續發熱、無痛性腫塊)
    • 記錄症狀持續時間和變化
    • 及時就醫,不輕視持續性症狀[^32]
  2. 高風險群體篩查
    • 某些遺傳綜合徵患者(如視網膜母細胞瘤家族史)可進行定期篩查
    •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風險)需定期眼科檢查[^33]

三級預防(減少復發和併發症)

  1. 治療後追蹤
    • 癌症幸存者需終身定期追蹤
    • 監測晚期效應(如心臟毒性、繼發性癌症)[^34]
  2. 健康生活方式
    • 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重
    • 規律運動,增強免疫力
    • 避免吸菸和過量飲酒(成年後)[^35]

預防的局限性

必須強調,目前沒有確切的方法可以預防大多數兒童癌症。研究仍在進行中,例如: - 探索環境因素與兒童癌症的關聯 - 開發遺傳風險評估工具 - 研究免疫預防的可能性[^36]

幼兒癌症診斷/篩查/分期

幼兒癌症的診斷是一個多步驟過程,需要專業醫療團隊的協作。早期和準確的診斷對於制定有效治療方案至關重要[^37]。

診斷流程

1. 初步評估

  • 病史詢問:醫生會詳細詢問症狀開始時間、持續時間、家族史等。
  • 身體檢查:全面檢查兒童,特別注意腫塊、肝脾腫大、神經系統異常等。
  • 初步檢查:血液檢查(全血細胞計數、肝腎功能)、尿液分析等[^38]。

2. 影像學檢查

根據疑似癌症類型選擇適當檢查: - 超聲波:無輻射,適用於腹部腫塊(如威爾姆氏瘤)。 - CT掃描:提供詳細橫斷面影像,適用於胸部、腹部和骨盆。 - MRI:對軟組織和神經系統腫瘤(如腦瘤)更敏感。 - 骨掃描:檢測骨轉移(如神經母細胞瘤、骨肉瘤)。 - PET-CT:評估全身代謝活動,有助於分期和復發監測[^39]。

3. 實驗室檢查

  • 血液檢查
    • 全血細胞計數:檢測貧血、白血球異常(白血病)
    • 生化檢查:肝腎功能、電解質、乳酸脫氫酶(LDH)
    • 腫瘤標誌物:如甲胎蛋白(AFP,肝母細胞瘤)、兒茶酚胺(神經母細胞瘤)[^40]
  • 骨髓檢查
    • 抽吸和活組織檢查:評估骨髓是否受累(白血病、淋巴瘤)
    • 染色體分析:檢測特定基因異常(如費城染色體)[^41]
  • 腦脊液檢查
    • 腰椎穿刺:檢測腦脊液中的癌細胞(白血病、腦瘤)[^42]

4. 病理學診斷

  • 活組織檢查:獲取腫瘤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分析,是確診的金標準。
  • 病理類型:確定癌症類型(如腺癌、肉瘤)。
  • 分子檢測:檢測特定基因突變或融合基因(如EWSR1-FLI1在尤因肉瘤中),指導標靶治療[^43]。

篩查方法

由於兒童癌症罕見且缺乏有效篩查工具,一般不推薦常規篩查。但以下情況可考慮: 1. 高風險兒童: - 遺傳綜合徵患者(如視網膜母細胞瘤家族史)定期眼科檢查 - 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定期血液檢查[^44]

  1. 機會性篩查
    • 常規兒童健康檢查時注意異常徵象
    • 疫苗接種或就診時評估生長發育[^45]

癌症分期系統

分期確定癌症擴散程度,指導治療和預後評估。常用系統包括:

1. TNM系統

  • T(腫瘤):原發腫瘤大小和局部侵犯
  • N(淋巴結):淋巴結轉移情況
  • M(轉移):遠處轉移(如肺、肝、骨、中樞神經系統)[^46]

2. 兒童癌症特定分期

  • 白血病:基於風險因素(如年齡、白血球計數、細胞遺傳學)分為標準風險、高風險等。
  • 神經母細胞瘤:INSS(國際神經母細胞瘤分期系統)或INRGSS(國際神經母細胞瘤風險分組系統)。
  • 威爾姆氏瘤:NWTS(國家威爾姆氏瘤研究組)分期[^47]。

分期示例(神經母細胞瘤)

分期 特徵
I期 局限性腫瘤,可完全切除,無淋巴結轉移
II期 局部腫瘤,不能完全切除,同側淋巴結可能轉移
III期 跨中線腫瘤,或雙側淋巴結轉移
IV期 遠處轉移(骨、骨髓、肝等)
IVS期 特殊類型,局限原發腫瘤但肝、皮膚或骨髓轉移(常見於嬰兒)[^48]

診斷挑戰

  1. 非特異性症狀:許多症狀與常見疾病相似,延誤診斷。
  2. 檢查限制:兒童可能無法配合某些檢查(如MRI),需要鎮靜或麻醉。
  3. 罕見類型:某些兒童癌症極其罕見,診斷經驗不足[^49]。

香港的診斷資源

  • 公立醫院:醫院管理局轄下兒童癌症中心(如瑪嘉烈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提供全面診斷服務。
  • 香港兒童醫院:專科診斷和治療設施。
  • 私營醫療:部分私營醫院提供診斷服務,但費用較高[^50]。

治療幼兒癌症

幼兒癌症的治療是一個多學科過程,需要兒科腫瘤科醫生、外科醫生、放射腫瘤科醫生、護士、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員的協作。治療方案根據癌症類型、分期、分子特徵和兒童整體狀況個性化制定[^51]。

主要治療方法

1. 手術治療

  • 目的:切除原發腫瘤,獲取組織樣本進行病理診斷。
  • 適用癌症:實體腫瘤(如威爾姆氏瘤、神經母細胞瘤、腦瘤)。
  • 手術類型
    • 腫瘤切除術:完全或部分切除腫瘤
    • 活組織檢查:獲取樣本進行診斷
    • 二次手術:對於殘留腫瘤的再次切除[^52]
  • 香港實踐:香港兒童醫院和瑪嘉烈醫院擁有專業兒科外科團隊,採用微創手術技術減少創傷[^53]。

2. 化學治療(化療)

  • 原理:使用藥物殺死快速分裂的癌細胞。
  • 給藥方式:靜脈注射、口服、肌肉注射或鞘內注射(直接進入腦脊液)。
  • 常見藥物
    • 長春新鹼(Vincristine)
    • 阿黴素(Doxorubicin)
    • 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
    • 順鉑(Cisplatin)[^54]
  • 治療週期:通常以「週期」為單位(如每3週一次),持續數月至數年。
  • 副作用管理
    • 惡心嘔吐:使用止吐藥(如昂丹司瓊)
    • 骨髓抑制:輸血或使用生長因子(如G-CSF)
    • 感染預防:抗生素預防和隔離措施[^55]

3. 放射治療(放療)

  • 原理:使用高能射線殺死癌細胞。
  • 適用癌症:腦瘤、尤因肉瘤、霍奇金淋巴瘤等。
  • 技術進步
    • 調強放療(IMRT):精準照射腫瘤,減少對正常組織損傷
    • 質子治療:減少對周圍組織的輻射劑量,特別適用於兒童[^56]
  • 香港資源:香港兒童醫院配備先進放療設備,包括質子治療中心[^57]。
  • 長期副作用:生長遲緩、認知障礙、繼發性癌症等,需謹慎使用。

4. 造血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

  • 原理:用健康幹細胞替換受損的骨髓,恢復造血功能。
  • 類型
    • 自體移植:使用患者自身幹細胞
    • 異體移植:使用捐贈者幹細胞(親屬或非親屬)
  • 適用情況
    • 高風險白血病復發後
    • 某些實體腫瘤(如神經母細胞瘤)高劑量化療後[^58]
  • 香港實踐:瑪嘉烈醫院和威爾斯親王醫院設有兒科幹細胞移植中心[^59]。

5. 標靶治療

  • 原理:針對癌細胞特定分子靶點的藥物,減少對正常細胞的損傷。
  • 常見藥物
    • 伊馬替尼(Imatinib):針對費城染色體陽性白血病
    • 克唑替尼(Crizotinib):針對ALK陽性神經母細胞瘤
    • 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抗血管生成藥物[^60]
  • 優勢:副作用較傳統化療輕,特別適用於特定基因突變患者。

6. 免疫治療

  • 原理:增強免疫系統識別和攻擊癌細胞的能力。
  • 類型
    • 單株抗體:如狄諾塞麥(Dinutuximab)用於神經母細胞瘤
    • CAR-T細胞治療:改造T細胞識別癌細胞,用於白血病和淋巴瘤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派姆單抗(Pembrolizumab)[^61]
  • 香港進展:香港兒童醫院已開展CAR-T臨床試驗[^62]。

治療方案示例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 標準風險
    • 誘導緩解:長春新鹼、類固醇、門冬醯胺酶(4週)
    • 鞏固治療:多藥聯合化療(8週)
    • 維持治療:口服化療(6-巰基嘌呤、甲氨蝶呤)持續2-3年[^63]

神經母細胞瘤(高危險組)

  • 誘導治療:多藥化療(順鉑、依托泊苷等)
  • 手術:切除原發腫瘤
  • 高劑量化療+幹細胞移植
  • 放射治療:原發部位和轉移灶
  • 免疫治療:狄諾塞麥+IL-2[^64]

支援性治療

  1. 疼痛管理
    • 藥物:對乙醯氨基酚、非類固醇抗炎藥、鴉片類藥物
    • 非藥物:放鬆技巧、遊戲治療[^65]
  2. 營養支援
    • 營養師評估和個性化飲食計劃
    • 管灌或靜脈營養(嚴重營養不良時)[^66]
  3. 感染預防
    • 抗生素預防
    • 疫苗接種(滅活疫苗)
    • 隔離措施[^67]

治療挑戰

  1. 治療相關毒性
    • 心臟毒性(阿黴素)
    • 腎毒性(順鉑)
    • 神經毒性(長春新鹼)[^68]
  2. 心理社會影響
    • 焦慮和抑鬱
    • 學習中斷
    • 家庭壓力[^69]
  3. 經濟負擔
    • 香港公立醫院治療費用較低,但私營醫療和新型治療費用高昂
    • 香港兒童癌病基金提供經濟援助[^70]

新興治療趨勢(2025年展望)

  1. 精準醫療
    • 基因測序指導個性化治療
    • 液體活檢監測治療反應[^71]
  2. 免疫治療進展
    • 新型CAR-T細胞治療
    • 雙特异性抗體[^72]
  3. 減毒治療策略
    • 根據治療反應調整強度
    • 減少長期副作用[^73]
  4. 遠程醫療
    • 居家化療監測
    • 遠程諮詢服務[^74]

支援與康復

幼兒癌症的治療不僅關注疾病本身,還需全面照顧兒童及其家庭的心理、社會和教育需求。長期追蹤和支援服務對於改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75]。

心理社會支援

1. 兒童心理支援

  • 遊戲治療:通過遊戲表達情緒,減輕焦慮。
  • 藝術治療:繪畫、音樂等創作幫助處理情緒。
  • 認知行為治療:幫助兒童應對治療相關恐懼和疼痛。
  • 同儕支援:與其他癌症兒童交流,減少孤獨感[^76]。

2. 家庭支援

  • 家長諮詢:心理學家提供情緒支援和應對策略。
  • 家長互助小組:分享經驗和資源。
  • 臨床社工服務:協助解決家庭、經濟和就業問題。
  • 臨終關懷:對於晚期患者,提供舒緩治療和靈性支援[^77]。

3. 兄弟姐妹支援

  • 資訊提供:用兒童能理解的方式解釋疾病。
  • 活動參與:邀請參與醫院活動,減少被忽視感。
  • 個別諮詢:處理嫉妒、恐懼等情緒[^78]。

教育支援

  1. 醫院學校
    • 香港兒童醫院設有醫院學校,維持住院兒童的學習。
    • 個別化教育計劃(IEP)適應治療需求[^79]。
  2. 返校支援
    • 與學校溝通治療情況和特殊需求。
    • 提供教師培訓,了解癌症兒童的學習挑戰。
    • 安排同學教育,減少歧視和誤解[^80]。
  3. 補習服務
    • 香港兒童癌病基金提供免費補習服務。
    • 線上學習平台適應治療期間的學習需求[^81]。

營養與康復

  1. 營養管理
    • 治療期間:高蛋白、高熱量飲食,應對食慾不振。
    • 治療後:均衡飲食,恢復生長發育。
    • 特殊飲食:如放療後口腔潰瘍的軟食[^82]。
  2. 物理治療
    • 維持肌肉力量和關節活動度。
    • 改善平衡和協調能力(特別是腦瘤患者)。
    • 預防治療相關機能障礙[^83]。
  3. 職業治療
    • 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改善精細動作和認知功能。
    • 適應學習環境(如輔助工具)[^84]。

長期追蹤

兒童癌症幸存者需終身定期追蹤,監測晚期效應: 1. 常見晚期效應: - 心血管疾病(蒽環類藥物相關) - 繼發性癌症(放療相關) - 生長發育遲緩 - 不孕不育 - 認知障礙[^85]

  1. 追蹤計劃
    • 治療結束後首年:每3個月一次
    • 2-5年:每6個月一次
    • 5年後:每年一次
    • 內容:體格檢查、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心臟評估等[^86]
  2. 香港資源
    • 香港兒童醫院設有兒童癌症幸存者門診。
    • 醫院管理局提供長期追蹤服務[^87]。

社區支援資源

  1. 香港兒童癌病基金(CCF)
    • 服務:經濟援助、住宿服務(「愛心之家」)、教育支援、心理諮詢。
    • 活動:營會、工作坊、家庭活動[^88]。
  2. 香港兒童醫院
    • 服務:專科門診、支援小組、社區外展。
    • 設施:兒童友善環境、遊戲室、學習空間[^89]。
  3. 醫院管理局
    • 服務:公立醫院治療、社區護理、轉介服務。
    • 計劃:關愛基金援助項目[^90]。
  4. 其他組織
    • 香港癌症基金會:支援服務和教育資源。
    •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和社區支援[^91]。

生活質量提升

  1. 休閒活動
    • 許願計劃(如Make-A-Wish)實現兒童心願。
    • 運動計劃:適應性運動(如游泳、瑜伽)[^92]。
  2. 家庭活動
    • 家庭營會:提供家庭休憩和交流機會。
    • 節日慶祝:減少治療對家庭生活的影響[^93]。
  3. 過渡期支援
    • 青少年至成人醫療的過渡計劃。
    • 職業培訓和就業支援[^94]。

香港本地資源

香港擁有完善的兒童癌症診治和支援網絡,以下為主要資源[^95]:

醫療機構

  1. 香港兒童醫院
    • 地址:九龍京士柏加士居道30號
    • 服務:專科診斷、治療、長期追蹤、支援服務
    • 特色:兒科腫瘤中心、質子治療設施、醫院學校[^96]
  2. 瑪嘉烈醫院兒童癌症中心
    • 地址:新界葵涌瑪嘉烈醫院路
    • 服務:綜合兒童癌症治療、幹細胞移植
    • 特色:臨床試驗中心、家庭支援服務[^97]
  3. 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科腫瘤科
    • 地址: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
    • 服務:診斷、治療、研究
    • 特色: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研究[^98]
  4. 其他公立醫院
    • 伊利沙伯醫院、瑪麗醫院、屯門醫院等提供兒童癌症服務[^99]

支援組織

  1. 香港兒童癌病基金(CCF)
    •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02號集成中心21樓
    • 電話:(852) 2866 0606
    • 網站:www.ccf.org.hk
    • 服務:經濟援助、住宿、教育、心理支援[^100]
  2. 香港癌症基金會
    • 地址:香港鰂魚涌英皇道1065號東達中心1301室
    • 電話:(852) 3656 0800
    • 網站:www.cancer-fund.org
    • 服務:支援中心、資訊、活動[^101]
  3. 香港紅十字會
    • 地址:香港夏愨道紅十字會總部
    • 電話:(852) 2802 0021
    • 網站:www.redcross.org.hk
    • 服務:輸血服務、社區支援[^102]

政府資源

  1. 衛生防護中心
  2. 醫院管理局
    • 網站:www.ha.org.hk
    • 服務:公立醫院服務、資訊[^104]
  3. 社會福利署

教育支援

  1. 醫院學校
    • 香港兒童醫院醫院學校
    • 瑪嘉烈醫院醫院學校[^106]
  2. 教育局

經濟援助

  1. 關愛基金
    • 項目:兒童癌症醫療援助
    • 申請:透過公立醫院社會工作部[^108]
  2. 香港兒童癌病基金
    • 項目:醫療費用津貼、生活援助[^109]

研究與教育

  1. 香港大學兒科系
  2. 香港中文大學兒科系

常見問題(FAQ)

1. 幼兒癌症可以預防嗎?

大多數幼兒癌症無法預防,因為它們通常與遺傳因素或隨機基因突變有關。然而,避免已知的環境風險因素(如輻射暴露)可能有助於降低風險。孕期保健(如避免吸菸和飲酒)和兒童期疫苗接種(如乙肝疫苗)也是重要的預防措施[^112]。

2. 幼兒癌症的治癒率是多少?

在香港,兒童癌症的整體5年生存率約為80%,但具體取決於癌症類型和分期。例如,白血病的治癒率可達90%,而某些晚期腦瘤的治癒率則較低。早期診斷和現代治療方法的進步顯著提高了生存率[^113]。

3. 治療幼兒癌症有哪些方法?

主要治療方法包括化療、手術、放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治療方案根據癌症類型、分期和兒童的整體健康狀況個性化制定。多學科團隊會綜合考慮治療效果和潛在副作用[^114]。

4. 治療後的長期副作用有哪些?

長期副作用可能包括生長遲緩、學習困難、心血管問題、繼發性癌症和不孕。定期追蹤和健康管理至關重要。香港兒童醫院等機構提供專門的幸存者門診服務,監測和管理這些晚期效應[^115]。

5. 香港有哪些支援組織可以幫助?

香港兒童癌病基金(CCF)是主要的支援組織,提供經濟援助、住宿服務(「愛心之家」)、教育支援和心理諮詢。香港兒童醫院和醫院管理局也提供全面的醫療和支援服務。其他組織如香港癌症基金會和香港紅十字會也提供相關支援[^116]。

6. 幼兒癌症會遺傳嗎?

大多數兒童癌症並非遺傳,僅約5-10%與遺傳綜合徵相關。有家族遺傳病史的家庭可考慮遺傳諮詢和檢測。醫生會評估個體風險並提供適當建議[^117]。

7. 如何識別幼兒癌症的早期徵狀?

家長應警惕持續性或無法解釋的症狀,如發熱、體重下降、極度疲勞、無痛性腫塊、容易瘀傷等。若症狀持續超過兩週或合併多種異常,應及時就醫。定期兒童健康檢查也有助於早期發現[^118]。

8. 治療期間如何照顧兒童的心理健康?

治療期間,兒童可能面臨焦慮、恐懼和抑鬱。遊戲治療、藝術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是有效的心理支援方法。家長的陪伴和鼓勵至關重要。香港兒童癌病基金等組織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119]。

9. 癌症治療會影響兒童的學習嗎?

是的,治療可能導致學習中斷和認知困難。醫院學校和個別化教育計劃(IEP)可幫助維持學習。香港兒童癌病基金提供免費補習服務,教育局也有特殊教育支援[^120]。

10. 如何支援癌症兒童的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可能感到被忽視、恐懼或嫉妒。提供適齡的疾病資訊、邀請參與醫院活動、安排個別諮詢都是有效的支援方法。香港兒童癌病基金舉辦家庭活動,促進兄弟姐妹的參與[^121]。

參考文獻

  1. 世界衛生組織 - 兒童癌症
  2. 香港兒童癌病基金 - 研究與統計
  3. 醫院管理局 - 兒童癌症
  4. 香港兒童醫院 - 兒童癌症資訊
  5. 衛生防護中心 - 兒童癌症
  6. 明報健康網 - 幼兒癌症的早期徵狀
  7. Wikipedia - Childhood cancer
  8. PubMed - Childhood cancer: a global overview
  9. 香港兒童癌病基金 - 認識兒童癌症
  10.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 兒童癌症統計
  11. 香港兒童醫院 - 流行病學數據
  12.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 兒童癌症生存率
  13. 兒童腫瘤學組 - 晚期效應
  14. 香港兒童癌病基金 - 症狀識別
  15. 英國兒童癌症研究 - 早期診斷重要性
  16. 遺傳學與兒童癌症
  17. 兒童癌症病因研究
  18. 遺傳綜合徵與癌症風險
  19. 神經母細胞瘤分子機制
  20. 環境因素與兒童癌症
  21. 孕期因素研究
  22. 感染與兒童癌症
  23. 手機輻射研究
  24. 疫苗與癌症預防
  25. 有機食品與癌症
  26. 預防策略綜述
  27. 預防局限性討論
  28. 孕期保健指南
  29. 兒童期預防措施
  30. 遺傳諮詢實踐
  31. 香港兒童健康服務
  32. 家長監測工具
  33. 高風險篩查建議
  34. 長期追蹤指南
  35. 健康生活方式建議
  36. 預防研究前沿
  37. 診斷流程標準
  38. 初步評估方法
  39. 影像學技術進展
  40. 腫瘤標誌物應用
  41. 骨髓檢查實踐
  42. 腦脊液檢測
  43. 分子病理學進展
  44. 高風險篩查策略
  45. 機會性篩查
  46. TNM分期系統
  47. 兒童癌症分期
  48. 神經母細胞瘤分期
  49. 診斷挑戰分析
  50. 香港診斷資源
  51. 治療原則
  52. 手術治療進展
  53. 香港兒科外科
  54. 化療藥物指南
  55. 副作用管理
  56. 放療技術進步
  57. 香港質子治療
  58. 幹細胞移植適應症
  59. 香港移植中心
  60. 標靶治療藥物
  61. 免疫治療類型
  62. 香港CAR-T試驗
  63. ALL治療方案
  64. 神經母細胞瘤治療
  65. 疼痛管理指南
  66. 營養支援實踐
  67. 感染預防策略
  68. 治療毒性
  69. 心理社會影響
  70. 經濟負擔研究
  71. 精準醫療趨勢
  72. 免疫治療進展
  73. 減毒治療策略
  74. 遠程醫療應用
  75. 支援服務綜述
  76. 兒童心理支援
  77. 家庭支援模式
  78. 兄弟姐妹支援
  79. 醫院學校服務
  80. 返校支援策略
  81. 補習服務
  82. 營養管理指南
  83. 物理治療實踐
  84. 職業治療應用
  85. 晚期效應監測
  86. 追蹤計劃建議
  87. 香港追蹤服務
  88. 香港兒童癌病基金服務
  89. 香港兒童醫院支援
  90. 醫院管理局計劃
  91. 其他組織資源
  92. 休閒活動計劃
  93. 家庭活動
  94. 過渡期支援
  95. 香港資源目錄
  96. 香港兒童醫院資訊
  97. 瑪嘉烈醫院服務
  98. 威爾斯親王醫院
  99. 其他公立醫院
  100. 香港兒童癌病基金聯絡
  101. 香港癌症基金會
  102. 香港紅十字會
  103. 衛生防護中心
  104. 醫院管理局
  105. 社會福利署
  106. 醫院學校
  107. 教育局
  108. 關愛基金
  109. CCF經濟援助
  110. 香港大學
  111. 香港中文大學
  112. 預防問題
  113. 治癒率數據
  114. 治療方法
  115. 長期副作用
  116. 支援組織
  117. 遺傳問題
  118. 症狀識別
  119. 心理健康
  120. 學習影響
  121. 兄弟姐妹支援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