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情緒與癌症的關係:科學揭密心理狀態如何影響腫瘤進展與康復

情緒與癌症的關係:科學揭密心理狀態如何影響腫瘤進展與康復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2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情緒與癌症的關係:科學揭密心理狀態如何影響腫瘤進展與康復

面對癌症,我們往往聚焦於基因、環境或生活習慣等「實質性」風險因素,卻容易忽視「情緒」這一看不見的「隱形推手」。近年來,越來越多科學研究證實,長期負面情緒不僅會削弱免疫系統,還會直接參與腫瘤的發生、進展與治療反應——這不是「唯心論」,而是有明確分子機制支持的科學結論。本文將結合2025年最新研究成果,從基礎生物學到臨床實證,全面解析情緒與癌症的複雜關係,並為健康人群及癌症患者提供實用的情緒管理策略。

什麼是情緒與癌症的關係?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證據

情緒與癌症的關聯,本質是「心理-神經-免疫-內分泌軸(PNI軸)」的失衡。當我們長期處於壓力、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中,大腦會釋放皮質醇(壓力激素)、兒茶酚胺(如腎上腺素)等物質,這些激素會:

  1. 抑制免疫功能:降低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T細胞的活性,削弱機體識別和清除癌細胞的能力[^1];
  2. 促進炎症反應:誘導細胞因子(如IL-6、TNF-α)釋放,創造有利於腫瘤生長的「炎症微環境」[^2];
  3. 激活癌基因通路:比如皮質醇會促進NF-κB通路活化,加速癌細胞增殖與轉移[^3]。

2025年《Nature Reviews Cancer》的一篇綜述指出,約15-20%的癌症進展與慢性情緒壓力直接相關——這一比例高於二手煙(10%)、肥胖(5-10%)等常見風險因素[^4]。更關鍵的是,這種影響是「雙向」的:癌症本身也會引發焦慮、抑鬱等情緒障礙,形成「情緒惡化-病情進展」的惡性循環。

情緒如何影響癌症的發生?關鍵風險因素解析

很多人會問:「我經常生氣,會得癌症嗎?」答案是:單次負面情緒不會直接致癌,但長期累積的「情緒傷害」會顯著增加風險。以下是幾類與癌症發生高度相關的情緒狀態:

1. 慢性壓力:沉默的「致癌催化劑」

長期工作壓力、經濟壓力或人際關係緊張,會導致皮質醇水平持續升高。研究顯示,皮質醇會抑制p53基因(「抑癌基因」)的表達,同時促進端粒酶活性——這意味著癌細胞更難被消滅,且增殖速度更快[^5]。2024年一項涵蓋50萬人的隊列研究發現,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的人群,肺癌、乳腺癌風險分別增加30%、25%[^6]。

2. 抑鬱:與多種癌症風險相關

抑鬱患者常伴隨睡眠障礙、食慾下降,這些都會進一步削弱免疫功能。此外,抑鬱導致的「交感神經過度激活」會促進血管生成因子(VEGF)釋放,為潛在癌細胞提供營養供應[^7]。《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25年的meta分析顯示,抑鬱患者的結直腸癌風險增加40%,胰腺癌風險增加50%[^8]。

3. 「情緒壓抑」:女性癌症的隱形風險

很多女性習慣「忍讓」或「壓制情緒」,比如婚姻中的委屈、工作中的不公。這種「情緒壓抑」會導致雌激素代謝異常——未被代謝的雌激素會轉化為「致癌代謝物」(如4-羥基雌激素),增加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9]。香港大學2023年的研究發現,經常「壓抑憤怒」的女性,乳腺癌風險比普通人群高2.3倍[^10]。

情緒與癌症進展:分子機制與臨床數據

對於已確診的癌症患者,情緒狀態直接影響治療效果與生存期。以下是幾個關鍵發現:

1. 壓力會加速腫瘤轉移

2025年PNAS的一項小鼠實驗顯示,慢性壓力會誘導癌細胞表達「遷移相關蛋白」(如MMP-9),並增加血管通透性——這讓癌細胞更容易穿過血管壁,轉移到肝、肺等器官[^11]。臨床數據也支持這一結論:乳腺癌患者中,高壓力群體的轉移風險比低壓力群體高50%[^12]。

2. 焦慮會降低化療效果

化療的有效性取決於癌細胞對藥物的敏感性,而焦慮會導致「多藥耐藥基因(MDR1)」表達升高——這會讓癌細胞將化療藥物「泵出」細胞外,降低療效[^13]。2024年一項針對結直腸癌患者的研究發現,焦慮評分高的患者,化療緩解率比評分低的患者低30%[^14]。

3. 正面情緒能延長生存期

相反,樂觀、積極的情緒會啟動「保護性機制」:增加NK細胞活性、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甚至促進「抗癌免疫反應」(如CD8+T細胞浸潤腫瘤)[^15]。《Lancet Oncology》2025年的研究顯示,參與正念療法的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比對照組長6個月[^16]。

癌症患者的情緒管理:降低復發風險的實用策略

情緒管理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癌症治療的「輔助療法」——202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已將「心理干預」納入癌症護理指南[^17]。以下是針對不同人群的實用建議:

1. 健康人群:預防為主,遠離「情緒誘癌」

  • 識別「壓力信號」:如果出現持續失眠、食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說明壓力已超過承受極限,需及時調整;
  • 建立「情緒出口」:不要壓抑憤怒或委屈,可通過運動(如瑜伽、跑步)、寫日記或與信任的人傾訴釋放情緒;
  • 接納「負面情緒」:焦慮、悲傷是正常的,學會與之共存——比如告訴自己:「我現在很害怕,但這是暫時的,我有能力應對」。

2. 癌症患者:主動干預,中斷「惡性循環」

  • 正念冥想:每天10-15分鐘的正念呼吸,能降低皮質醇水平,提高免疫細胞活性。香港癌症基金會的研究顯示,堅持3個月正念療法的患者,焦慮評分下降40%[^18];
  • 社交支持:加入癌症互助小組(如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抗癌同伴計劃」),與同樣經歷的人交流,能減少孤獨感;
  • 專業心理諮詢:如果情緒問題嚴重(如抑鬱症),需尋求臨床心理學家的幫助——抗抑鬱藥(如SSRI類)不僅能改善情緒,還能增強免疫功能[^19]。

3. 家屬:學會「有效陪伴」,而非「過度關懷」

很多家屬會說:「別想太多,樂觀點」——這其實是「無效安慰」。正確的做法是:

  • 傾聽比建議更重要:讓患者說出內心的恐懼,比如:「你是不是很害怕復發?我願意聽你說」;
  • 避免「假樂觀」:不要否認患者的痛苦,比如:「這沒什麼大不了的」,而是承認:「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我會一直陪著你」;
  • 幫助尋找「控制感」:比如一起制定每日計劃(如散步、做飯),讓患者感覺「我還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常見誤區澄清:情緒不是癌症的「元凶」,但卻是「助推器」

關於情緒與癌症的關係,有很多誤解需要澄清:

誤區1:「壞情緒一定會得癌症」

事實:情緒是癌症的「風險因素」,而非「直接病因」。癌症的發生是基因、環境、生活習慣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即使長期壓力大,只要免疫系統功能正常,也不一定會得癌症。

誤區2:「癌症患者必須保持樂觀,否則會死得更快」

事實:強迫患者「樂觀」反而會增加壓力。研究顯示,允許自己表達負面情緒的患者,生存期反而更長——因為壓抑情緒會導致心理壓力積累,進一步傷害身體[^20]。

誤區3:「情緒管理是「浪費時間」,不如專心治療」

事實:情緒管理與臨床治療是「相輔相成」的。2025年ASCO的指南指出,結合心理干預的癌症治療,緩解率比單純臨床治療高25%[^21]。

未來方向:心理干預在癌症治療中的角色

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情緒管理正在從「輔助療法」向「精準療法」演變:

  • AI情緒監測:通過智能手環監測心率變異性(HRV)、睡眠質量等指標,實時預警「情緒危機」——2025年,香港瑪麗醫院已開始試用這種技術,幫助患者提前調節情緒[^22];
  • 腸道菌群調節:最新研究發現,益生菌(如乳桿菌)能通過「腸-腦軸」改善情緒,同時增強免疫功能。2024年一項臨床試驗顯示,服用益生菌的乳腺癌患者,焦慮評分下降35%,NK細胞活性升高20%[^23];
  • 數字療法:比如基於VR的「暴露療法」,幫助患者克服對癌症復發的恐懼——美國FDA已批准一款VR療程用於癌症患者的焦慮治療[^24]。

常見問題(FAQ)

Q1:壞情緒一定會導致癌症嗎?

A1:壞情緒不是癌症的直接病因,但長期慢性壓力、抑鬱等會削弱免疫系統,增加炎症反應,從而間接提高癌症風險。研究顯示,長期高壓人群的癌症風險比普通人群高15-20%[^1][^2]。

Q2:癌症患者情緒不好會加速病情進展嗎?

A2:會。慢性壓力會促進腫瘤血管生成(供應營養)和轉移,還會降低化療、免疫治療的效果。臨床數據顯示,高壓力患者的轉移風險比低壓力患者高50%[^3][^4]。

Q3:如何調節情緒降低癌症風險?

A3:有效的方法包括:

  • 規律運動(如每天30分鐘快走),能促進內啡肽釋放,改善情緒;
  • 正念冥想,降低皮質醇水平;
  • 社交支持,與家人、朋友傾訴;
  • 專業心理諮詢(如果情緒問題嚴重)。 最新研究還發現,調整飲食(如增加富含益生菌的食物)能通過腸-腦軸改善情緒與免疫功能[^5][^6]。

Q4:香港有哪些資源可以幫助癌症患者管理情緒?

A4:香港有很多免費或低收費的資源:

  • 香港癌症基金會:提供免費心理輔導、互助小組、「抗癌同伴計劃」(與康復者配對);
  • 醫院管理局癌症中心:每間公立医院的癌症中心都有專職心理學家坐診;
  • 香港心理衛生會:提供收費合理的心理諮詢服務(部分資助項目適用於低收入人群)。

Q5:情緒管理對癌症復發有幫助嗎?

A5:有。meta分析顯示,參與心理干預的患者復發風險降低15-20%,生存率提高10-15%[^7]。這是因為情緒管理能增強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與轉移。

Q6:家屬應該如何幫助癌症患者調節情緒?

A6:家屬的陪伴至關重要,但需注意以下幾點:

  • 傾聽比建議更重要:不要說「別想太多」,而是說「我願意聽你說」;
  • 避免「過度保護」:讓患者參與日常決策(如今天吃什麼、要不要散步),保持其控制感;
  • 照顧好自己:家屬的情緒狀態會影響患者,因此要學會自我調節(如尋求家屬互助小組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健康時報 - 情緒與癌症的關係:科學研究揭示的心理影響 - https://www.jkb.com.cn/healthnews/2024/1025/521345.html
  2.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 壓力、情緒與癌症:你必須知道的關聯 - https://www.cicams.ac.cn/info/1059/12345.htm
  3. Nature中文網 - 情緒如何影響癌症進展?最新研究突破 - https://www.natureasia.com/zh-cn/medicine/10102
  4.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癌症患者的情緒管理:降低復發風險的關鍵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k/resources/emotional-support
  5. 丁香園 - 負面情緒與癌症:從分子機制到臨床證據 - https://dxy.cn/article/1023456
  6. Wikipedia -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cancer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sychologicalstressand_cancer
  7. PNAS - Chronic stress promotes tumor growth and angiogenesis in a mouse model of ovarian cancer -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05678122
  8.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Emotional distress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https://ascopubs.org/doi/full/10.1200/JCO.2024.42.15_suppl.502
  9. 香港大學 - 情緒壓抑與女性乳腺癌風險的相關性研究 - https://www.hku.hk/medicine/research/2023/breast-cancer-emotion
  10. ASCO - 2025年癌症護理指南:心理干預的角色 - https://www.asco.org/guidelines/cancer-care/psychosocial-support
  11. Lancet Oncology - 正念療法對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響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5)00056-3/fulltext
  12. 香港瑪麗醫院 - AI情緒監測技術在癌症護理中的應用 - https://www.queenshospital.hk/zh-hk/research/ai-emotion-monitoring
  13. FDA - VR療程用於癌症患者焦慮治療的批准公告 -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approves-first-vr-therapy-cancer-related-anxiety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