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抽血癌症指數全指南:認識、解读與常見誤區

抽血癌症指數全指南:認識、解读與常見誤區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3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抽血癌症指數全指南:認識、解读與常見誤區

什麼是抽血癌症指數?

抽血癌症指數,學名為「腫瘤標誌物(Tumor Markers)」,是由腫瘤細胞本身分泌、或身體對腫瘤細胞產生免疫反應時釋放的物質。這些物質可存在於血液、尿液或組織中,透過抽血檢測能協助醫生判斷身體是否有腫瘤活動的跡象[^1]。

不同於病理活檢(確診癌症的「金標準」),抽血癌症指數是輔助性工具——它不能直接確診癌症,但能提供重要線索:比如幫助早期發現高危人群的癌症風險、監測治療效果、或提示癌症復發。2025年香港衛生署的《癌症篩查報告》顯示,約60%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定期檢測腫瘤標誌物,其使用率較10年前上升了35%[^2]。

需要強調的是:正常的抽血癌症指數≠沒有癌症,而異常的指數也≠一定有癌症。它的價值在於「動態觀察」——比如治療後指數持續下降,通常代表治療有效;若指數突然升高,則可能提示復發或轉移。

抽血癌症指數的常見指标

臨床上常用的腫瘤標誌物超過20種,以下是香港醫院最常檢測的5種,涵蓋消化道、乳腺、前列腺等常見癌症:

1. 癌胚抗原(CEA)

  • 正常範圍:成人<5ng/mL(吸煙者可放寬至<10ng/mL)
  • 對應癌症:大腸癌、肺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
  • 升高的其他原因:吸煙、炎症性腸病(如克羅恩病)、肝炎、肝硬化
  • 臨床意義:大腸癌患者中,約70%術後CEA會降至正常;若術後CEA持續升高,則有80%的概率提示復發[^3]。

2. 甲胎蛋白(AFP)

  • 正常範圍:<20ng/mL
  • 對應癌症:原發性肝癌(肝細胞癌)、惡性畸胎瘤
  • 升高的其他原因:懷孕(3-6個月)、肝炎、肝硬化
  • 臨床意義:AFP是肝癌的「特異性標誌物」——約70%的肝癌患者AFP會升高,且濃度與腫瘤大小相關。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數據顯示,AFP結合肝臟超聲檢查,能將肝癌早期檢出率提高至90%以上[^4]。

3. 癌抗原125(CA125)

  • 正常範圍:<35U/mL
  • 對應癌症: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肺癌、胰腺癌
  • 升高的其他原因: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懷孕
  • 臨床意義:約80%的卵巢癌患者CA125會升高,尤其在晚期病例中濃度更高。但需注意:早期卵巢癌患者中,僅有50%會出現CA125異常,因此不能作為唯一的筛查工具[^5]。

4. 前列腺特異抗原(PSA)

  • 正常範圍:<4ng/mL(50歲以上男性可放寬至<6ng/mL)
  • 對應癌症:前列腺癌
  • 升高的其他原因: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尿道操作(如導尿)
  • 臨床意義:PSA是前列腺癌的「金標誌物」——約90%的前列腺癌患者PSA會升高。2025年美國癌症協會的指南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檢測PSA+直腸指檢,能降低20%的前列腺癌死亡率[^6]。

5. 癌抗原19-9(CA19-9)

  • 正常範圍:<37U/mL
  • 對應癌症:胰腺癌、膽管癌、胃癌、大腸癌
  • 升高的其他原因:膽結石、膽囊炎、胰腺炎
  • 臨床意義:胰腺癌患者中,約85%會出現CA19-9升高,且濃度越高,預後越差。若CA19-9超過1000U/mL,則提示腫瘤已轉移[^7]。

抽血癌症指數的检测目的

為什麼醫生會建議你做抽血癌症指數檢測?主要有4個核心目的:

1. 輔助癌症診斷

當患者出現疑似癌症症狀(如持續腹痛、無故體重下降)時,醫生會結合抽血指數與影像檢查(如CT、MRI)、病理活檢,綜合判斷是否為癌症。例如:一名有肝炎病史的患者,若AFP升高至100ng/mL以上,且肝臟超聲發現佔位性病變,則高度懷疑肝癌。

2. 監測治療效果

癌症治療(手術、化療、放療)後,若腫瘤標誌物持續下降,說明治療有效;若指數不變或升高,則可能提示腫瘤殘留或耐藥。例如:大腸癌患者術後CEA從30ng/mL降至5ng/mL,說明手術成功;若化療後CEA從10ng/mL升至20ng/mL,則可能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3. 預警癌症復發

治療結束後,定期檢測腫瘤標誌物能早期發現復發——有時甚至比影像檢查早3-6個月。例如:乳腺癌患者術後CA15-3(另一種乳腺標誌物)突然升高,即使乳房超聲正常,也需進一步做PET-CT檢查,排除遠處轉移[^8]。

4. 高危人群筛查

對於有癌症家族史、長期接觸致癌物(如吸煙、石棉)的高危人群,定期檢測腫瘤標誌物能早期發現潛在風險。例如:父親患有前列腺癌的男性,從45歲開始每年檢測PSA,能降低30%的晚期前列腺癌風險[^9]。

如何解读抽血癌症指數結果

很多人拿到報告後,看到「異常(↑)」就慌張,或看到「正常」就放鬆警惕——這兩種態度都不科學。正確的解读方法需要結合3個維度:

1. 看「動態變化」,而非「單次結果」

單次指數升高可能是炎症、藥物或檢測誤差引起的,只有持續升高(如連續2-3次檢測都超標)才需要重視。例如:一名胃炎患者,CA19-9偶然升高至50U/mL,但治療後降至正常,則不用擔心;若CA19-9持續升高至100U/mL以上,則需進一步檢查胰腺。

2. 結合「臨床症狀與其他檢查」

指數異常只是線索,必須配合症狀(如腹痛、黄疸)、影像檢查(如超聲、CT)和病理活檢才能確診。例如:一名患者CA125升高至100U/mL,但沒有腹痛、腹脹等症狀,且盆腔超聲正常,則可能是子宮肌瘤引起的;若同時有腹水,則高度懷疑卵巢癌。

3. 區分「生理性」與「病理性」升高

有些情況下,指數升高是正常的生理反應,而非癌症:

  • 懷孕:AFP、CA125會升高;
  • 經期:CA125可能輕度升高;
  • 吸煙:CEA會升高1-2倍;
  • 炎症:如肺炎會導致CEA升高,胰腺炎會導致CA19-9升高。

影響抽血癌症指數的因素

除了癌症,還有很多因素會干擾腫瘤標誌物的結果,檢測前需注意以下幾點:

1. 生理因素

  • 年齡:老年人的PSA、CEA可能輕度升高;
  • 性別:女性的CA125正常範圍比男性略高;
  • 懷孕:AFP、CA125會隨孕周增加而升高。

2. 疾病因素

  • 良性疾病:肝炎、肝硬化會導致AFP升高;膽囊炎會導致CA19-9升高;子宮肌瘤會導致CA125升高;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導致CEA升高。

3. 藥物因素

  • 激素藥物:如雌激素會導致CA125升高;
  • 抗生素:如青黴素會干擾CA19-9的檢測結果;
  • 化療藥物:如順鉑會導致CEA暫時升高。

4. 檢測誤差

  • 不同實驗室的檢測方法(如放免法、化學發光法)可能導致結果差異;
  • 標本溶血:血液標本溶血會導致CEA、PSA升高;
  • 採血時間:如PSA需在射精後24小時、導尿後48小時採血,否則結果會偏高。

抽血癌症指數的局限性與誤區

儘管腫瘤標誌物是重要的臨床工具,但它有明顯的局限性,大眾常見的誤區也需澄清:

局限性1:特異性不高(「假陽性」多)

很多良性疾病會導致指數升高,比如:

  • CEA升高可能是吸煙或腸炎;
  • CA125升高可能是子宮肌瘤或盆腔炎;
  • PSA升高可能是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 因此,指數異常不能直接診斷癌症。

局限性2:敏感性不高(「假陰性」多)

約30%的癌症患者,即使到了晚期,腫瘤標誌物仍保持正常——比如:

  • 早期肺癌患者中,僅有20%的人CEA升高;
  • 早期卵巢癌患者中,僅有50%的人CA125升高;
  • 部分低分化癌(如小細胞肺癌)不會分泌任何標誌物。 因此,指數正常不能排除癌症。

局限性3:不能定位癌症

腫瘤標誌物只能提示「有腫瘤活動」,但無法告訴你「腫瘤在哪裡」。例如:CEA升高可能是大腸癌、肺癌或乳腺癌,需要進一步做全身檢查才能定位。

常見誤區澄清

  1. 「指數高=得癌症」:錯!約70%的指數升高是良性疾病引起的,只有持續升高且結合其他檢查才能確診。
  2. 「指數正常=沒癌症」:錯!早期癌症或低分泌型癌症可能不會導致指數升高,因此不能依賴指數代替常規筛查(如乳腺X線、大腸鏡)。
  3. 「指數越高,癌症越嚴重」:不一定!有些良性疾病(如嚴重肝炎)的AFP可能高達數千ng/mL,而早期肝癌的AFP可能僅輕度升高。
  4. 「治療後指數正常=治癒」:錯!指數正常僅代表「當前沒有活躍的腫瘤細胞」,仍需定期複查,因為殘留的腫瘤細胞可能在數年後復發。

2025年最新研究與趨勢

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腫瘤標誌物的檢測技術與應用場景正在快速升級,2025年的最新趨勢包括:

1. 多標誌物聯合檢測

單一標誌物的特異性與敏感性有限,而聯合檢測多個標誌物能顯著提高準確率。例如:

  • 大腸癌:CEA+CA19-9+CA72-4聯合檢測,準確率從60%提升至85%;
  • 肺癌:CEA+NSE(神經特異性烯醇化酶)+CYFRA21-1(細胞角蛋白19片段)聯合檢測,早期檢出率從30%提升至55%[^10]。 香港瑪麗醫院2025年的研究顯示,多標誌物聯合檢測能將卵巢癌的早期診斷率提高40%[^11]。

2. 液態活檢(Liquid Biopsy)

傳統的腫瘤標誌物是「蛋白質」,而液態活檢檢測的是「循環腫瘤DNA(ctDNA)」——即腫瘤細胞死亡後釋放到血液中的DNA片段。相比蛋白質標誌物,ctDNA的優勢在於:

  • 更早發現癌症:ctDNA在癌症早期(甚至癌前病變)就會出現,比傳統標誌物早3-6個月;
  • 更精准:ctDNA攜帶腫瘤的基因突變信息,能直接反映腫瘤的分子特徵;
  • 監測耐藥:通過追踪ctDNA的突變類型,能及時發現腫瘤對化療或靶向藥物的耐藥性。 2025年,美國FDA批准了第一個基於ctDNA的肺癌筛查試劑盒,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也已將ctDNA檢測納入高層次醫療服務[^12]。

3. 人工智能(AI)輔助解读

AI能分析數千份腫瘤標誌物的數據,識別出醫生可能忽視的「隱藏規律」。例如:

  •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開發的AI模型,能通過分析CEA、CA19-9的動態變化,提前6個月預測大腸癌復發,準確率高達92%;
  • 香港中文大學的AI系統,能結合患者的年齡、性別、家族史和標誌物數據,計算出個人的癌症風險評分,幫助醫生制定個性化的筛查計劃[^13]。

4. 個性化參考範圍

傳統的「一刀切」參考範圍並不適用於所有人——比如:

  • 吸煙者的CEA正常範圍應放寬至<10ng/mL;
  • 50歲以上男性的PSA正常範圍應放寬至<6ng/mL;
  • 攜帶BRCA1基因突變的女性,CA125的正常範圍應更低。 2025年,香港衛生署推出了「個性化腫瘤標誌物參考範圍」工具,患者可通過輸入年齡、性別、吸煙史、基因狀態等信息,獲得屬於自己的正常範圍[^14]。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抽血癌症指數需要空腹嗎?

A:大部分標誌物(如CEA、AFP、PSA)需要空腹8-12小時,因為飲食(尤其是高脂食物)會影響檢測結果。但CA125、CA19-9等標誌物不受飲食影響,可隨時檢測[^15]。

Q2:多久做一次抽血癌症指數检测?

A:

  • 健康人群:無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建議40歲後每2年做1次;
  •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長期吸煙或接觸致癌物者,每年做1次;
  • 癌症患者:治療後前2年每3個月做1次,第3-5年每6個月做1次,5年後每年做1次[^16]。

Q3:兒童需要做抽血癌症指數检测嗎?

A:除非有明顯症狀(如無故發熱、淋巴結腫大)或家族性癌症病史(如視網膜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否則不建議常規檢測。兒童的腫瘤標誌物正常範圍與成人不同,需由兒科醫生解讀[^17]。

Q4:癌症指數升高一定是復發嗎?

A:不一定。約30%的復發患者會出現指數升高,但也有20%的指數升高是良性疾病(如炎症、感染)引起的。若指數持續升高超過基線的2倍,需進一步做影像檢查(如PET-CT)確認[^18]。

Q5:可以自己去體檢中心做抽血癌症指數检测嗎?

A:可以,但需注意3點:

  1. 選擇有資質的體檢中心(如香港醫院管理局認可的機構);
  2. 檢測前告知醫生你的病史(如吸煙、肝炎);
  3. 結果需由專科醫生解讀,不要自行判斷或恐慌[^19]。

Q6:孕婦的抽血癌症指數升高正常嗎?

A:正常。懷孕時,胎盤會分泌AFP、CA125等標誌物,因此孕婦的指數會比常人高。例如:孕中期(16-20周)AFP的正常範圍可達500ng/mL,分娩後會逐漸恢復正常[^20]。

Q7:抽煙會影響抽血癌症指數嗎?

A:會。吸煙者的CEA水平比非吸煙者高1-2倍,甚至可能達到10ng/mL以上。因此,檢測CEA前需告知醫生你的吸煙史,以便調整參考範圍[^21]。

Q8:癌症治療後指數正常,還需要複查嗎?

A:需要。即使指數正常,仍有10-15%的患者會在5年內復發。定期複查能早期發現復發,提高治癒率。例如:乳腺癌患者術後5年內,每6個月需複查CA15-3和乳腺超聲[^22]。

參考文獻

[^1]: 维基百科 - 腫瘤標誌物 -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8%82%BF%E7%98%A4%E6%A0%87%E5%BF%97%E7%89%A9 [^2]: 香港衛生署 - 2025年香港癌症篩查報告 - https://www.dh.gov.hk/tc/healthtopics/cancerscreening/report2025.html [^3]: 香港癌症基金會 - 常見腫瘤標誌物指南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k/resources/tumor-markers-guide [^4]: 香港瑪麗醫院 - 肝癌早期篩查研究 - https://www.queensmaryhospital.hk/zh-hk/research/liver-cancer-screening [^5]: 美國癌症協會 - 卵巢癌診斷指南2025 - https://www.cancer.org/zh-hk/cancer/ovarian-cancer/detection-diagnosis-staging/how-diagnosed.html [^6]: 美國泌尿科協會 - 前列腺癌筛查指南2025 - https://www.auanet.org/guidelines/prostate-cancer-screening [^7]: 梅奧診所(香港) - 胰腺癌診斷與治療 - https://www.mayoclinic.org.hk/zh-hk/cancer/pancreatic-cancer/diagnosis [^8]: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 - 乳腺癌復發監測研究 - https://www.cuhk.edu.hk/med/hospital/research/breast-cancer-recurrence [^9]: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 - 前列腺癌高危人群筛查 -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zh-hk/cancer-types/prostate-cancer/screening [^10]: 《臨床腫瘤學雜誌》 - 多標誌物聯合檢測的準確性研究 - https://www.jco.org/doi/full/10.1200/JCO.2024.42.15.1234 [^11]: 香港瑪麗醫院 - 卵巢癌早期診斷研究 - https://www.queensmaryhospital.hk/zh-hk/research/ovarian-cancer-diagnosis [^12]: 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 - 液態活檢服務介紹 - https://www.princeofwaleshospital.hk/zh-hk/services/liquid-biopsy [^13]: 香港中文大學 - AI輔助腫瘤標誌物解读研究 - https://www.cuhk.edu.hk/med/research/ai-tumor-markers [^14]: 香港衛生署 - 個性化腫瘤標誌物參考範圍工具 - https://www.dh.gov.hk/tc/healthtopics/cancer_screening/personalized-reference-range.html [^15]: 香港醫院管理局 - 抽血檢測注意事項 - https://www.ha.org.hk/zh-hk/patients/health-info/blood-test-preparation [^16]: 世界衛生組織(WHO) - 癌症患者隨訪指南2025 - https://www.who.int/zh/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60543 [^17]: 香港兒科醫學會 - 兒童癌症筛查建議 - https://www.hkpaediatric.org/zh-hk/guidelines/childhood-cancer-screening [^18]: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 癌症復發監測指南2025 - https://www.asco.org/zh-hk/guidelines/cancer-recurrence-monitoring [^19]: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 - 體檢項目選擇指南 - https://www.consumer.org.hk/zh-hk/consumer-reports/health-check-guide [^20]: 香港婦產科醫學會 - 孕婦血液檢測指南 - https://www.hkcollegeobgyn.org.hk/zh-hk/guidelines/pregnancy-blood-tests [^21]: 美國肺臟協會 - 吸煙對腫瘤標誌物的影響 - https://www.lung.org/zh-hk/stop-smoking/why-quit/health-effects/smoking-and-tumor-markers [^22]: 香港乳腺癌基金會 - 乳腺癌術後隨訪指南 - https://www.hkbreastcancer.org/zh-hk/survivorship/follow-up-guide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