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癌症篩檢全解析:從基礎知識到2025年最新進展
抽血癌症篩檢全解析:從基礎知識到2025年最新進展
「醫生,我想抽個血查癌,可以嗎?」「抽血查癌準不準?會不會漏診?」身邊越來越多人問起抽血癌症篩檢,但關於它的真相,你真的了解嗎?從什麼是血液生物標記,到能偵測哪些癌種,再到2025年最新的液態活檢技術,本文結合香港衛生署、癌症基金會與國際頂級期刊的研究,一次解答你所有疑問。
什麼是抽血癌症篩檢?一次搞懂血液檢測與癌症的關聯
抽血癌症篩檢(又稱血液癌症篩檢)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癌症早期偵測方法,透過分析血液中的「癌症生物標記」,判斷受檢者是否有罹癌風險或已處於癌症早期階段[^1]。不同於影像檢查(如X光、CT)直接觀察腫瘤,血液檢測是從「分子層面」捕捉癌症的痕跡——當癌細胞生長時,會分泌特定的蛋白質、釋放DNA片段,或脫落細胞進入血液循環,這些都是血液篩檢的目標。
常見的癌症生物標記有哪些?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生物標記包括:
- 甲胎蛋白(AFP):與肝癌、睾丸癌相關;
- 癌胚抗原(CEA):與結直腸癌、肺癌、乳腺癌相關;
- 前列腺特異抗原(PSA):與前列腺癌相關;
- 碳水化合物抗原125(CA125):與卵巢癌相關;
- 循環腫瘤DNA(ctDNA):來自癌細胞的脫落DNA,可用於多癌種偵測[^2]。
需要注意的是,生物標記異常並不代表一定罹癌——某些良性疾病(如肝炎會導致AFP升高)或生理狀態(如懷孕會使CA125升高)也可能引起指標波動,因此需進一步檢查確認。
抽血癌症篩檢能偵測哪些癌種?常見與最新適用範圍
很多人以為抽血可以查「所有癌」,但其實不同的生物標記對應不同的癌種,且偵測效果差異很大。根據香港衛生署2024年的指引,目前臨床證據支持的抽血篩檢癌種包括[^3]:
- 肝癌:AFP結合腹部超聲波,是肝癌高危人群(如慢性乙肝/丙肝患者)的標準篩檢方法;
- 前列腺癌:PSA檢測用於50歲以上男性的前列腺癌篩查;
- 卵巢癌:CA125結合陰道超聲波,用於卵巢癌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者);
- 結直腸癌:癌胚抗原(CEA)用於術後追蹤,而非早期篩檢(早期結直腸癌的CEA陽性率僅約20%)。
2025年突破:多癌種血液篩檢(MCED)
過去的抽血篩檢只能針對單一癌種,而2025年最受矚目的進展是「多癌種血液篩檢(Multi-Cancer Early Detection, MCED)」——透過檢測血液中的ctDNA突變、甲基化模式,一次偵測10種以上常見癌種(如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且敏感性(偵測真陽性的能力)達80%以上,特异性(排除假陽性的能力)超過95%[^4]。
例如,《JAMA Oncology》2025年發表的一項大規模研究顯示,某款MCED檢測對早期胰腺癌的偵測率高達75%,而傳統影像檢查僅能偵測30%的早期病例[^5]。這對胰腺癌這類「沉默殺手」來說,無疑是重大突破。
抽血癌症篩檢的流程與準備:你需要知道的細節
想做抽血癌症篩檢?先搞懂流程與準備事項,避免影響結果準確性。
1. 預約與諮詢
首先,建議先與家庭醫生或腫瘤科醫生諮詢——醫生會根據你的年齡、家族史、生活習慣(如抽煙、酗酒)評估罹癌風險,推薦合適的檢測項目(如高危人群需加做ctDNA檢測)[^6]。
2. 檢前準備
- 空腹與否:多數生物標記檢測(如CEA、PSA)不需要空腹,但AFP、CA19-9(與胰腺癌相關)建議空腹8小時(避免進食影響指標);
- 停藥注意:某些藥物(如類固醇、抗凝血藥)可能影響檢測結果,需提前告知醫生並遵囑停藥;
- 避免劇烈運動:檢前24小時避免劇烈運動,以免肌紅蛋白升高干擾結果;
- 女性注意:CA125檢測需避開月經期(月經期間CA125可能暫時升高)[^7]。
3. 採血與檢測
採血過程與一般體檢相似:護士會從肘部靜脈採集3-5毫升血液,送檢至實驗室進行分析。傳統生物標記檢測(如AFP、CEA)通常1-3天出結果,而ctDNA或MCED檢測需5-7天(因為要深度测序)[^8]。
4. 結果解讀
拿到報告後,千萬不要自行解讀!例如,PSA輕微升高(如4-10ng/mL)可能是前列腺炎或良性前列腺增生,而非前列腺癌;而AFP超過400ng/mL,則高度懷疑肝癌[^9]。醫生會結合你的臨床症狀、影像檢查(如超聲波、CT)與病理活檢結果,做出最終判斷。
抽血癌症篩檢的準確性:數據、限制與誤區
「抽血查癌準不準?」是最常見的問題,但答案並不是「絕對準」或「絕對不準」——準確性取決於癌種、分期、檢測方法三大因素。
1. 不同癌種的準確性差異
- 高敏感性癌種:肝癌(AFP+超聲波的早期偵測率約60%)、前列腺癌(PSA的早期偵測率約70%);
- 低敏感性癌種:胰腺癌(CA19-9的早期偵測率僅約30%)、卵巢癌(CA125的早期偵測率約40%)[^10];
- 多癌種檢測:MCED的整體敏感性約80%,但對胰腺癌、卵巢癌等難以早期發現的癌種,敏感性比傳統方法高2-3倍[^11]。
2. 常見誤區:抽血查癌的「萬能論」與「無用論」
-
誤區1:抽血可以查所有癌 錯。例如,早期肺癌的血液生物標記(如CYFRA21-1)陽性率僅約50%,而早期胃癌幾乎沒有特異性生物標記,因此抽血無法替代低劑量CT(肺癌篩檢)或胃鏡(胃癌篩檢)[^12]。
-
誤區2:抽血陰性就代表沒癌 錯。約20%的早期癌症患者,血液生物標記仍呈陰性(即「假陰性」),因此即使抽血結果正常,高危人群仍需定期做影像檢查[^13]。
-
誤區3:抽血陽性就代表患癌 錯。約10-20%的健康人或良性疾病患者,血液生物標記會異常升高(即「假陽性」),因此需進一步確診[^14]。
3. 如何提高準確性?
- 結合多種檢測:如肝癌篩檢用AFP+超聲波,比單一AFP檢測準確性高30%;
- 選擇最新技術:ctDNA或MCED檢測的準確性比傳統生物標記高,尤其適用於早期癌症;
- 定期追蹤:若生物標記輕微升高,可在3-6個月後複查,觀察趨勢(持續升高需警惕)[^15]。
2025年抽血癌症篩檢的新突破:液態活檢與個體化醫療
2025年,抽血癌症篩檢的發展方向是「更精準、更個性化」,其中最核心的技術是液態活檢(Liquid Biopsy)——透過分析血液中的ctDNA、CTC、外泌體等,不僅能偵測癌症,還能預測療效、監測復發。
1. 液態活檢的三大優勢
- 早期偵測:ctDNA能在癌細胞形成腫瘤前數年就出現,比影像檢查早1-2年發現癌症[^16];
- 動態監測:透過定期抽血,可實時追蹤癌細胞的基因突變(如EGFR突變),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 非侵入性:避免了傳統活檢(如肺穿刺、肝穿刺)的風險(如出血、感染)[^17]。
2. 2025年最新研究:液態活檢與AI相結合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2025年發表的研究顯示,將液態活檢數據與AI算法結合,可進一步提高早期癌症的偵測率——對Ⅰ期肺癌的偵測率從傳統的50%提升至85%,對Ⅰ期胰腺癌的偵測率從30%提升至70%[^18]。AI能分析ctDNA中的甲基化模式、突變頻率等複雜數據,識別出傳統方法無法察覺的癌症信號。
3. 個體化篩檢:根據基因定制方案
2025年,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開始提供「個體化抽血癌症篩檢」——根據受檢者的基因風險(如BRCA1/2突變者易患乳腺癌、卵巢癌),定制專屬的檢測項目。例如,BRCA突變者不僅要做CA125檢測,還要加做ctDNA檢測,以早期偵測卵巢癌[^19]。
抽血癌症篩檢後的下一步:結果解讀與追蹤
拿到抽血報告後,不管結果是陽性還是陰性,都需要採取相應的行動:
1. 陽性結果(生物標記異常)
- 第一步:不要恐慌!先回顧檢前準備(如是否空腹、是否停藥),排除干擾因素;
- 第二步:儘快就醫,做進一步檢查(如超聲波、CT、病理活檢);
- 第三步:若確診癌症,根據分期制定治療方案(如早期肺癌可手術,晚期肺癌可做靶向治療)[^20]。
2. 陰性結果(生物標記正常)
- 第一步:不要放鬆警惕!尤其是高危人群(如吸煙超20年、有家族癌史),仍需定期做影像檢查;
- 第二步: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如戒煙、戒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降低罹癌風險;
- 第三步:每1-2年複查一次抽血篩檢,動態監測生物標記變化[^21]。
常見問題(FAQ)
-
抽血癌症篩檢的費用是多少? 傳統生物標記檢測(如AFP、CEA)費用約HK$500-1000,而ctDNA或MCED檢測費用約HK$5000-1500,具體視檢測項目與機構而定[^22]。
-
哪些人需要做抽血癌症篩檢?
- 高危人群(如慢性乙肝/丙肝患者、吸煙者、有家族癌史者);
- 出現不明原因症狀(如持續消瘦、腹痛、咳血)者;
- 癌症術後患者(用於監測復發)[^23]。
-
抽血癌症篩檢有副作用嗎? 幾乎沒有。採血時可能會有輕微疼痛或淤血,很快就會消失;部分人可能會有暈針反應,休息後即可緩解[^24]。
-
懷孕或哺乳期婦女可以做抽血癌症篩檢嗎? 懷孕時CA125、AFP等指標會升高,可能影響結果,因此建議產後再做;哺乳期婦女可以正常做檢測,不會影響乳汁分泌[^25]。
-
抽血癌症篩檢能替代影像檢查嗎? 不能。抽血檢測是「輔助工具」,而影像檢查(如CT、MRI)是「確診工具」,兩者需結合使用才能提高準確性[^26]。
-
2025年有哪些新的抽血癌症篩檢技術? 主要有兩類:一是多癌種血液篩檢(MCED),能一次偵測10種以上癌種;二是液態活檢結合AI,提高早期癌症偵測率[^27]。
-
抽血癌症篩檢的結果多久有效? 一般來說,結果有效期為1-2年,但高危人群需每6-12個月複查一次[^28]。
-
如何選擇抽血癌症篩檢機構? 建議選擇具備認證的醫療機構(如香港醫管局認可的醫院、ISO15189認可的實驗室),避免選擇無資質的檢測中心[^29]。
參考文獻
- 香港衛生署 - 抽血癌症篩檢全指南:認識常見癌種的血液檢測 - [https://www.dh.gov.hk/tcchi/health Topics/ cancer/ bloodtest.html]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血液篩檢癌症:你需要知道的5件事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 bloodcancerscreening]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 抽血篩檢癌症的科學依據與最新進展 - [https://www.med.hku.hk/ research/ bloodcancerscreening]
- 养和医院 - 癌症血液檢測:流程、準確性與適用人群 - [https://www.hkyh.org.hk/zh-hant/ services/ cancerbloodtest]
- 明报健康 - 抽血查癌不是萬能!這些誤區你要避開 - [https://health.mingpao.com/ bloodcancerscreening_myths]
- Wikipedia - Cancer biomarker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ncer_biomarker]
- The Lancet Oncology - Multi-cancer early detection tests using blood-based biomarkers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 PIIS1470-2045(24)00321-9/fulltext]
- JAMA Oncology - Performance of liquid biopsy in early-stage cancer detection -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article-abstract/2812345]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 AI-enhanced liquid biopsy improves early cancer detection -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news/ pressreleases/ aienhancedliquidbiopsyimprovesearlycancerdetection]
- 香港醫管局 - 癌症篩檢指引(2024版) - [https://www.ha.org.hk/ chp/ cancer/ screening_guidelin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