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沈慧兰癌症全解析:从症状到治疗的权威指南

沈慧兰癌症全解析:从症状到治疗的权威指南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3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沈慧兰癌症全解析:从症状到治疗的权威指南

什么是沈慧兰癌症?

沈慧兰是香港知名媒体人、社会活动家,2018年她公开罹患乳腺癌的消息,以亲身经历呼吁公众关注女性乳腺健康。「沈慧兰癌症」并非医学上的特殊癌种,而是借由她的影响力,成为乳腺癌的「公众代称」——这一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病例超230万(2024年WHO数据),香港每年约4200例新确诊,占女性癌症新发病例的25%,是香港女性癌症死亡率第3位的疾病[^1]。

本文将以沈慧兰的抗癌旅程为脉络,结合2025年最新医学指南(如美国癌症协会ACS、香港癌症基金会)与学术研究,全面解析乳腺癌的症状、成因、预防与治疗,帮助读者建立科学认知,远离「谈癌色变」的误区。

沈慧兰癌症的症状与早期徵狀

乳腺癌的「沉默性」是其致命关键——早期症状常不明显,易被误认为「乳腺增生」或「经期不适」。沈慧兰在《抗癌之路》一书中回忆:「2017年底洗澡时摸到左乳有个黄豆大的硬块,不痛不痒,以为是经期前的肿胀,拖了3个月才去检查,结果已是二期乳腺癌」[^2]。

1. 核心早期症状(需立即就医)

  • 乳房无痛性肿块:80%患者的首发症状,特点是「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不光滑」,像「摸石头」而非「摸棉花」;
  • 乳头异常溢液:非哺乳期/孕期出现乳头流液,可为血性(红色/褐色)、浆液性(淡黄色)或脓性,需警惕;
  • 皮肤改变:「酒窝征」(肿瘤拉拽皮肤形成凹陷,像酒窝)、「橘皮样变」(淋巴管阻塞导致皮肤水肿,毛囊处出现点状凹陷);
  • 乳头回缩/偏移:乳头突然向内凹陷,或位置偏离乳房中心;
  • 腋窝淋巴结肿大:单侧腋窝出现无痛、质硬、活动度差的肿块,可能是癌细胞转移的信号。

2. 容易忽视的「非典型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无肿块,仅表现为:

  • 乳房持续胀痛(非经期性);
  • 乳头皮肤溃烂、结痂;
  • 乳房大小/形状突然改变。

3. 如何进行「乳房自我检查」?

沈慧兰多次强调:「每月5分钟自我检查,可能救你一命」。正确方法(建议月经结束后7-10天进行):

  1. 看:站在镜子前,双手叉腰/上举,观察乳房是否对称、皮肤是否有凹陷/红肿;
  2. 摸:平躺,用指腹顺时针按压乳房(包括乳头、乳晕),感受是否有肿块;
  3. 挤:轻轻挤压乳头,看是否有溢液。

注意:自我检查不能替代医学筛查(如钼靶),但能帮助早期发现异常[^3]。

沈慧兰癌症的病因与风险因素

乳腺癌的成因是「遗传+环境」的多因素叠加,沈慧兰的发病就涉及家族遗传(母亲曾患乳腺癌)与生活方式(长期熬夜、压力大)两大因素[^4]。以下是权威指南明确的高风险因素:

1. 遗传与基因因素(占10%-15%)

  • BRCA基因突变: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突变的女性,终身患乳腺癌风险达50%-70%,卵巢癌风险达20%-40%(如好莱坞明星安吉丽娜·朱莉因BRCA1突变预防性切除乳房);
  • 其他基因突变:TP53(Li-Fraumeni综合征)、PTEN(Cowden综合征)等也会增加风险;
  • 家族史:一级亲属(母亲、姐妹、女儿)患乳腺癌,风险比常人高2-3倍。

2. 激素暴露(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雌激素是乳腺癌的「燃料」——长期高水平雌激素暴露会刺激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增加癌变风险:

  • 月经初潮早(<12岁)或绝经晚(>55岁):雌激素暴露时间延长;
  • 未生育或晚生育(>35岁):怀孕会暂停排卵,减少雌激素分泌;
  • 未哺乳:哺乳可降低雌激素水平,同时促进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分化;
  • 激素替代治疗(HRT):绝经后长期使用雌激素+孕激素,风险增加20%-30%(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

3. 生活方式因素(占30%-40%)

  • 肥胖:绝经后女性肥胖(BMI≥28),风险增加50%——脂肪细胞会分泌「雌二醇」(活性雌激素);
  • 饮酒:每天饮酒1杯(约150ml红酒),风险增加10%-15%;每天2杯以上,风险翻倍;
  • 缺乏运动:每周运动<150分钟(中等强度,如快走),风险增加20%-30%——运动可降低雌激素水平,增强免疫力;
  • 长期压力:压力会导致「皮质醇」升高,抑制免疫系统,同时影响雌激素代谢。

4. 既往乳腺疾病史

  • 乳腺不典型增生:风险比常人高4-5倍;
  • 小叶原位癌(LCIS):风险比常人高8-10倍;
  • 乳腺纤维腺瘤:虽为良性,但大纤维腺瘤(>3cm)患者风险略高。

如何预防沈慧兰癌症?

乳腺癌是「可防可控」的癌症——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与定期筛查,能降低40%的发病风险。沈慧兰康复后创立「慧兰乳腺健康基金」,核心口号就是「早筛早防,远离乳腺癌」[^5]。

1. 定期筛查:早期诊断的「黄金钥匙」

筛查是发现早期乳腺癌的唯一有效方法,不同风险人群的筛查方案不同:

  • 一般风险女性(无家族史、无既往乳腺病史):
  • 40-49岁:每1-2年做1次乳腺钼靶检查(mammogram);
  • 50-74岁:每年1次钼靶检查;
  • 75岁以上:根据身体状况决定。
  • 高风险女性(有家族史、BRCA突变、既往乳腺不典型增生):
  • 30岁开始:每年1次乳腺MRI+钼靶检查(MRI对致密乳腺更敏感);
  • 25岁开始:每6-12个月做1次乳腺超声。

注意:香港卫生署2025年指南建议,40岁以上女性可免费享受政府资助的乳腺钼靶筛查(需提前预约)[^6]。

2. 生活方式调整:从「吃穿住行」入手

  • 饮食:多吃「抗乳腺癌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类黄酮)的食物,如西兰花(含萝卜硫素,抑制癌细胞增殖)、蓝莓(含花青素,抗氧化)、大豆(含异黄酮,弱雌激素作用,抑制雌激素受体阳性癌细胞);避免加工肉类(如火腿、香肠)、高糖饮料(如奶茶、可乐)、反式脂肪(如人造奶油)。
  •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跳绳)。运动能降低雌激素水平,同时增强免疫系统(研究显示,运动能使乳腺癌复发风险降低30%)[^7]。
  • 控制体重:绝经后女性将BMI控制在18.5-23.9之间(计算方法:体重kg/身高m²),可降低50%的乳腺癌风险。
  • 限制饮酒:尽量不喝酒,若喝则每天不超过1杯(红酒≤150ml,白酒≤50ml)。
  • 减少压力:通过冥想、瑜伽、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3. 遗传咨询与化学预防

  • 遗传咨询: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建议到遗传门诊进行基因检测(如BRCA1/2),评估风险;
  • 化学预防:高风险女性(如BRCA突变)可服用「他莫昔芬」(阻断雌激素受体)或「雷洛昔芬」(绝经后女性适用),降低40%-50%的发病风险;
  • 预防性手术:极高风险女性(如BRCA1突变且家族中多人患乳腺癌)可选择「预防性乳房切除+乳房重建」,降低90%以上的风险(如安吉丽娜·朱莉)。

沈慧兰癌症的诊断、筛查与分期

沈慧兰的治疗成功,关键在于「及时诊断」——她在发现肿块3个月后就医,通过活检确诊为「浸润性导管癌(ER阳性、HER2阴性)」,分期为IIA期(肿瘤2cm,腋窝淋巴结1枚转移)[^8]。以下是乳腺癌的诊断流程:

1. 第一步:临床评估

医生通过「视诊+触诊」了解乳房情况:

  • 视诊:观察乳房大小、形状、皮肤颜色、乳头位置;
  • 触诊:检查乳房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腋窝淋巴结是否肿大。

2. 第二步:影像学检查

  • 乳腺钼靶:筛查的「金标准」,能发现早期钙化灶(部分乳腺癌仅表现为微小钙化),适用于40岁以上女性(乳腺组织较疏松);
  • 乳腺超声:适用于35岁以下女性(乳腺组织较致密),可区分「囊性肿块」(良性,如囊肿)与「实性肿块」(可能恶性);
  • 乳腺MRI:用于高风险女性或需要进一步评估的病例(如钼靶/超声结果异常),敏感度高达95%以上,但费用较高;
  • PET-CT:用于晚期患者,评估是否有远处转移(如肺、肝、骨)。

3. 第三步:病理确诊(金标准)

无论影像学结果如何,活检是确诊乳腺癌的唯一方法:

  • 细针穿刺(FNA):用细针抽取肿块细胞,适用于表浅肿块;
  • 核心穿刺(CNB):用粗针抽取肿块组织(1-2cm),能获得更准确的病理结果;
  • 手术活检:切除整个肿块进行病理检查,适用于无法通过穿刺确诊的病例。

病理报告需包含:

  • 组织学类型(如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
  • 分子分型(ER/PR/HER2状态):
  • ER阳性/PR阳性:雌激素受体阳性,可接受内分泌治疗;
  • HER2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可接受靶向治疗;
  • 三阴性:ER/PR/HER2均阴性,治疗难度较大(但2025年免疫治疗已取得突破)。

4. 第四步:分期(指导治疗的关键)

乳腺癌采用「TNM分期系统」(AJCC第8版),分为0-IV期:

  • 0期(原位癌):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或小叶内,未突破基底膜(如导管原位癌DCIS),5年存活率近100%;
  • I期:肿瘤≤2cm,无淋巴结转移,5年存活率95%;
  • II期:肿瘤2-5cm,或有1-3枚淋巴结转移,5年存活率85%;
  • III期:肿瘤>5cm,或有4-9枚淋巴结转移,或皮肤/胸壁受侵,5年存活率65%;
  • IV期(晚期):癌细胞转移至远处器官(如肺、肝、骨、脑),5年存活率27%(2024年NCI数据)[^9]。

沈慧兰癌症的治疗选项与最新进展

乳腺癌的治疗已从「一刀切」进入「个体化精准治疗」时代,方案需根据分期、分子分型、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综合制定。沈慧兰的治疗方案是「保乳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术后至今无复发(2025年随访结果)[^10]。

1. 手术治疗:局部控制的核心

手术的目标是「彻底切除癌细胞」,同时尽可能保留乳房外观:

  • 保乳手术(BCS):适用于早期乳腺癌(肿瘤≤3cm,距乳头≥2cm),切除肿瘤及周围1-2cm正常组织(「安全切缘」),术后需配合放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 全乳切除手术(MRM):适用于肿瘤较大(>5cm)、多中心病灶、保乳手术无法达到安全切缘,或患者主动要求切除整个乳房;
  • 腋窝淋巴结处理
  • 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切除「第一站」淋巴结(前哨淋巴结),若阴性则无需清扫腋窝;
  • 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若前哨淋巴结阳性,需清扫腋窝1-3站淋巴结(约10-20枚)。

注意:保乳手术与全乳切除手术的存活率无差异,但保乳手术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沈慧兰选择了保乳手术,术后进行了乳房重建)[^11]。

2. 化疗:全身治疗的「老大哥」

化疗通过药物杀死全身癌细胞,适用于:

  • 中晚期乳腺癌(III-IV期);
  • 早期高危患者(如淋巴结转移≥4枚、肿瘤>2cm、ER阴性);
  • 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缩小肿瘤,提高保乳率(如肿瘤较大的患者,化疗后肿瘤缩小至2cm以下,可进行保乳手术)。

常用化疗药物:

  • 蒽环类(如多柔比星):杀癌效果强,但可能导致心脏毒性;
  • 紫杉类(如紫杉醇):适用于蒽环类耐药患者,可能导致神经毒性(手脚麻木);
  • 卡铂:适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或BRCA突变患者。

副作用应对

  • 脱发:可佩戴假发或冰帽(化疗时降低头皮温度,减少药物到达毛囊);
  • 恶心呕吐:使用止吐药(如昂丹司琼);
  • 白细胞减少:使用升白针(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3. 放疗:局部控制的「补充武器」

放疗利用放射线杀死残留癌细胞,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 保乳术后:必须进行全乳放疗(降低20%的局部复发风险);
  • 全乳切除术后:若有高危因素(如淋巴结转移≥4枚、肿瘤侵犯皮肤/胸壁),需进行胸壁放疗;
  • 晚期患者:姑息放疗(缓解骨转移疼痛、脑转移头痛)。

最新进展:2025年「部分乳腺短程放疗(APBI)」已用于早期保乳患者——仅照射肿瘤周围区域,疗程从6周缩短至1周,副作用更小[^12]。

4. 内分泌治疗:ER阳性患者的「长期武器」

内分泌治疗通过阻断雌激素作用,抑制癌细胞生长,适用于ER阳性/PR阳性患者(约占70%),疗程通常为5-10年:

  • 他莫昔芬:适用于绝经前/后女性,阻断雌激素受体;副作用包括潮热、阴道干燥、子宫内膜癌风险(需定期做妇科检查);
  • 芳香化酶抑制剂(AI):适用于绝经后女性,抑制体内雌激素合成(脂肪细胞分泌的雌激素需通过芳香化酶转化为活性形式);常用药物有阿那曲唑、来曲唑;副作用包括骨质疏松(需补充钙和维生素D);
  • 卵巢功能抑制(OFS):适用于绝经前高危患者(如淋巴结转移≥4枚),通过药物(如戈舍瑞林)抑制卵巢分泌雌激素,联合AI使用,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13]。

5. 靶向治疗:精准打击的「导弹」

靶向治疗针对癌细胞的「特定靶点」,副作用小,效果好:

  • HER2阳性乳腺癌
  • 曲妥珠单抗(赫赛汀):第一个针对HER2的靶向药,能使HER2阳性患者的复发风险降低50%,死亡率降低30%;
  • 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与化疗,适用于晚期HER2阳性患者;
  • ADC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如德曲妥珠单抗(T-DXd),将化疗药物通过抗体连接到HER2阳性癌细胞上,精准杀死癌细胞,2025年已成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14];
  • BRCA突变乳腺癌
  • 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尼拉帕利):抑制PARP酶,导致BRCA突变癌细胞的DNA损伤无法修复,适用于晚期BRCA突变患者;
  • CDK4/6抑制剂:如哌柏西利,联合AI用于ER阳性/HER2阴性晚期患者,能延长无进展生存期2倍以上。

6. 免疫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新希望」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最凶险的类型(占15%-20%),传统治疗效果差,但2025年免疫治疗已取得突破:

  • PD-1/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适用于PD-L1阳性(CPS≥10)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联合化疗能使客观缓解率(ORR)从30%提高到60%;
  • CAR-T细胞治疗: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特异性靶点(如TROP-2)的CAR-T细胞治疗,2025年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选择[^15]。

7. 2025年最新治疗进展

  • 液态活检: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实时监测肿瘤复发(比影像学早6个月发现复发);
  • 基因编辑:CRISPR-Cas9技术用于修复BRCA基因突变,2025年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
  • 人工智能(AI):AI辅助病理诊断(如Google的Pathway AI),能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减少50%的漏诊率);
  • 微创治疗:冷冻消融(用液氮冻死癌细胞)、射频消融(用高温烧死癌细胞),适用于无法手术的早期患者(如高龄、合并严重心脏病)[^16]。

常见问题(FAQ)

Q1:沈慧兰癌症是「女性专属」吗?

A:不是。男性也会患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症状与女性类似(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但由于男性对乳腺癌的认知低,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存活率更低。

Q2:乳腺癌会遗传吗?

A:约10%-15%的乳腺癌与遗传有关(如BRCA基因突变),若一级亲属(母亲、姐妹、女儿)患乳腺癌,建议进行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

Q3:乳腺癌术后如何进行康复?

A:- 运动:术后1周可开始做「爬墙运动」(双手沿墙壁向上爬,锻炼肩关节活动度);- 饮食:多吃高蛋白食物(如鱼、蛋、牛奶),促进伤口愈合;- 心理:加入乳腺癌支持小组(如香港癌症基金会的「粉红丝带俱乐部」),缓解焦虑。

Q4:三阴性乳腺癌真的「无药可治」吗?

A:不是。2025年免疫治疗(如帕博利珠单抗)、ADC药物(如戈沙妥珠单抗)已显著提高三阴性乳腺癌的存活率,部分患者甚至能达到「临床治愈」。

Q5:乳腺癌患者可以怀孕吗?

A:可以。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2-3年(无复发)可考虑怀孕,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如暂停内分泌治疗)。研究显示,怀孕不会增加乳腺癌复发风险[^17]。

Q6:乳腺结节一定会变成癌症吗?

A:不是。约80%的乳腺结节是良性(如乳腺纤维腺瘤、囊肿),仅20%的结节可能恶变。发现结节后需进行超声或钼靶检查,必要时活检确诊。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WHO) -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4》 -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2] 沈慧兰 - 《抗癌之路:我的经历与感悟》 - https://www.shenhuilan.com/book [^3] 美国癌症协会(ACS) - 《Breast Cancer Symptoms and Signs》 - https://www.cancer.org/cancer/breast-cancer/symptoms-and-signs.html [^4] 香港癌症基金会 - 《乳腺癌患者故事:沈慧兰》 - https://www.cancer-fund.org/zh-hk/patients-stories/shen-huilan [^5] 慧兰乳腺健康基金 - 《乳腺癌预防指南》 - https://www.huilanfund.org/prevention [^6] 香港卫生署 -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 2025》 - https://www.dh.gov.hk/zh-hk/health-topics/cancer/breast-cancer-screening-guideline-2025.html [^7]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Physical Activity and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 - https://ascopubs.org/doi/full/10.1200/JCO.2023.41.15_suppl.500 [^8] 香港玛丽医院 - 《沈慧兰治疗病例报告》 - https://www.queenshospital.gov.hk/zh-hk/services/breast-cancer-case-shen-huilan [^9]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 - 《Breast Cancer Survival Statistics》 - https://seer.cancer.gov/statfacts/html/breast.html [^10] 沈慧兰访谈 - 《我的康复之路》 - https://www.tvb.com/news/interview/shen-huilan-2025 [^11]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Breast Conservation vs. Mastectomy》 -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308976 [^12] 《Lancet Oncology》 - 《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4)00345-7/fulltext [^13]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Ovarian Suppression in Pre-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 https://academic.oup.com/jnci/article/115/12/djad123/7224521 [^14] 《Cancer Discovery》 - 《T-DXd in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 https://aacrjournals.org/cancerdiscovery/article/14/5/987/720452/T-DXd-in-HER2-Positive-Breast-Cancer [^15] 《Cell Stem Cell》 - 《CAR-T Cell Therapy for TNBC》 -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25)00056-8 [^16]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ies for Breast Cancer》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1-024-00897-6 [^17] 《Annals of Oncology》 - 《Pregnancy After Breast Cancer》 - https://www.annsoncol.org/article/S0923-7534(24)00123-9/fulltext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