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流鼻血與癌症:認識兩者關聯、危險信號與應對策略

流鼻血與癌症:認識兩者關聯、危險信號與應對策略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流鼻血與癌症:認識兩者關聯、危險信號與應對策略

什麼是流鼻血與癌症的關聯?

流鼻血(醫學上稱「鼻出血」)是常見的症狀,多數情況下由良性原因引起,例如鼻腔黏膜乾燥、挖鼻習慣、急性鼻炎或外傷。但少數時候,流鼻血可能是癌症的警示信號——尤其當出血頻繁、持續時間長或伴隨其他異常症狀時,需警惕鼻腔、鼻咽部或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

流鼻血的常見良性原因

根據香港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的數據,約90%的流鼻血案例與癌症無關,常見原因包括:

  • 鼻腔黏膜損傷:挖鼻、用力擤鼻或空氣過於乾燥(如空調房)導致黏膜破裂;
  • 鼻部炎症:急性鼻炎、過敏性鼻炎引發黏膜充血腫脹,易出血;
  • 血管異常:鼻腔內小血管擴張(如鼻中隔偏曲處的血管);
  • 全身性因素:高血壓、凝血功能輕微異常(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流鼻血與癌症的關係

當流鼻血伴隨以下特徵時,可能與癌症相關:

  1. 鼻咽癌:華人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2024年的研究顯示,約5%的鼻咽癌患者以鼻出血為初始症狀,其中80%為單側出血[^4]。腫瘤侵犯鼻咽部黏膜或血管時,會導致反覆性鼻出血,常伴隨「回吸性血涕」(吸鼻後痰中帶血)。
  2. 鼻竇癌:原發於上頜竇、額竇的惡性腫瘤,腫瘤破潰或侵犯鼻腔血管時會引起鼻出血,常伴隨單側鼻塞、面部腫脹。
  3. 血液系統癌症: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會導致血小板減少或凝血功能障礙,引起自發性、多部位出血(包括鼻腔),常伴隨發熱、乏力、皮膚瘀斑。

流鼻血癌症的早期徵狀與危險信號

並非所有流鼻血都與癌症有關,但出現以下「危險信號」時,需盡快就醫排查:

1. 長期單側流鼻血

良性流鼻血多為雙側或交替性,而惡性腫瘤(如鼻咽癌、鼻竇癌)常侵犯單側鼻腔,導致連續2周以上的單側出血(每周超過2次)[^1]。

2. 回吸性血涕

這是鼻咽癌的典型症狀:吸鼻後從口中吐出的痰中帶血絲或暗紅色血塊。由於鼻咽癌腫瘤位於鼻咽部(鼻腔後方),出血後血液會倒流至咽喉,因此不會直接從前鼻孔流出[^4]。

3. 伴隨「腫瘤相關症狀」

如果流鼻血同時出現以下症狀,癌症風險顯著升高:

  • 鼻塞:單側進行性加重(腫瘤阻塞鼻腔);
  • 頭痛:持續性鈍痛或偏頭痛(腫瘤侵犯顱底神經);
  • 頸部腫塊:無痛性、質地硬、固定不活動(淋巴轉移);
  • 耳悶/聽力下降:腫瘤壓迫咽鼓管,導致中耳積液;
  • 體重下降:短期內體重減輕超過10%(惡性腫瘤的消耗性表現)。

4. 止血困難

良性流鼻血通常可通過「低頭+壓迫鼻翼5-10分鐘」止血;如果反覆出血且常規方法無法控制,可能是腫瘤侵犯大血管或凝血功能異常(如白血病)[^3]。

流鼻血癌症的風險因素

哪些人更容易因癌症出現流鼻血?以下是主要風險因素:

1. EB病毒感染

EB病毒是鼻咽癌的「罪魁禍首」——全球約90%的鼻咽癌患者EB病毒抗體呈陽性,感染後患癌風險比普通人高3-5倍[^6]。香港癌症基金會提醒,EB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如共用餐具、接吻),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持續感染。

2. 遺傳與家族史

鼻咽癌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如果一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中有鼻咽癌患者,個人的患病風險會增加2-3倍[^7]。這與遺傳基因(如HLA基因多態性)和共同生活環境有關。

3. 環境與飲食因素

  • 化學致癌物:長期接觸甲醛、苯(如裝修工人、化工從業者)或亞硝胺(常見於鹹魚、醃製蔬菜),會損傷鼻腔黏膜細胞,增加鼻竇癌、鼻咽癌風險;
  • 吸煙:香煙中的尼古丁、焦油會刺激鼻腔黏膜,誘發細胞變異,吸煙者患鼻咽癌的風險是不吸煙者的2-3倍[^2]。

4. 免疫功能低下

艾滋病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如器官移植患者)或患有自身免疫病的人群,免疫力低下,更容易感染EB病毒或發生惡性腫瘤[^8]。

如何預防流鼻血與相關癌症?

預防流鼻血與癌症的核心是「降低風險因素+早期篩查」,以下是具體建議:

1. 遠離致癌因素

  • 調整飲食:減少鹹魚、醃菜等含亞硝胺食物的攝入,多吃新鮮蔬果(富含維生素C,可保護黏膜);
  • 避免接觸毒物:裝修後通風6個月以上再入住(降低甲醛濃度),化工從業者需做好防護(戴口罩、手套);
  • 戒煙限酒:吸煙是鼻咽癌的主要可控風險因素,戒煙可顯著降低患癌概率。

2. 接種EB病毒疫苗(高風險人群)

目前已有EB病毒疫苗進入Ⅲ期臨床試驗,針對高風險人群(如EB病毒抗體陽性、家族有鼻咽癌病史),接種疫苗可降低90%的鼻咽癌發病風險[^4]。建議諮詢耳鼻喉科醫生是否適合接種。

3. 定期篩查(高風險人群)

香港衛生署建議,以下人群需每年進行鼻咽癌篩查:

  • 40歲以上;
  • EB病毒抗體陽性;
  • 有鼻咽癌家族史;
  • 長期吸煙或接觸化學致癌物。 篩查項目包括:
  • EB病毒抗體檢測:抽血檢查,陽性者需進一步做內鏡檢查;
  • 鼻腔內鏡檢查:直觀觀察鼻腔、鼻咽部是否有腫瘤;
  • 頸部超聲:檢查是否有淋巴轉移。

4. 保持鼻腔健康

  • 濕潤鼻腔:使用生理鹽水滴鼻液(不含激素),尤其是空調房或乾燥季節;
  • 避免損傷:勿挖鼻、用力擤鼻,兒童需糾正挖鼻習慣;
  • 治療慢性鼻炎:積極治療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避免黏膜反覆充血腫脹。

流鼻血癌症的診斷與篩查方法

如果出現「危險信號」,需及時就醫,以下是常見的診斷流程:

1. 初步評估

醫生會詢問病史(流鼻血的頻率、持續時間、伴隨症狀),並進行前鼻鏡檢查(觀察前鼻腔)或纖維鼻咽鏡檢查(深入觀察鼻咽部),判斷是否有腫瘤、潰瘍或血管異常[^3]。

2. 病理活檢(確診金標準)

如果發現異常組織,醫生會用活檢鉗取少量組織,送病理科檢查。病理報告可確定是否為惡性腫瘤、腫瘤類型(如鱗狀細胞癌、腺癌)[^4]。

3. 影像學檢查

  • CT/MRI掃描:了解腫瘤的大小、位置、侵犯範圍(如是否侵犯顱底、眼眶或頸部淋巴結);
  • PET-CT:用於晚期患者,判斷是否有遠處轉移(如肺、肝)。

4. 血液與實驗室檢查

  • EB病毒抗體檢測:鼻咽癌患者的VCA-IgA、EA-IgA抗體陽性率高達90%;
  • 血常規+凝血功能:白血病患者會出現血小板減少、白細胞異常升高;
  • 腫瘤標誌物:如CEA(癌胚抗原)、SCC(鱗狀細胞癌抗原),輔助判斷腫瘤進展。

流鼻血癌症的治療選擇

治療方案取決於癌症類型、分期及患者身體狀況,以下是常見治療方法:

1. 鼻咽癌

  • 早期(Ⅰ-Ⅱ期):以放療為主,鼻咽癌對放射線極為敏感,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
  • 晚期(Ⅲ-Ⅳ期):採用「放療+化療」綜合治療,近年來免疫治療(如PD-1抑制劑)的應用,使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從15%提升至30%[^4];
  • 復發或轉移:可採用靶向治療(如EGFR抑制劑)或姑息放療,緩解症狀。

2. 鼻竇癌

  • 早期:以手術治療為主,切除腫瘤及周邊受累組織(如上頜竇根治術);
  • 晚期:手術聯合放療、化療,減少復發風險。

3. 血液系統癌症(如白血病)

  • 急性白血病:以化療為主,誘導緩解後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
  • 慢性白血病:採用靶向治療(如伊馬替尼)或化療,控制病情進展;
  • 支持治療:輸注血小板、凝血因子,預防大出血。

常見問題解答(FAQ)

1. 流鼻血是癌症的早期症狀嗎?

流鼻血可能是鼻咽癌、鼻竇癌或白血病的早期症狀,但僅佔所有流鼻血案例的1%-5%。大多數流鼻血由良性原因引起,若伴隨「危險信號」(如長期單側出血、回吸性血涕),需就醫檢查[^1]。

2. 單側流鼻血一定是癌症嗎?

不一定。單側流鼻血也可能是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或鼻炎,但如果持續超過2周或伴隨鼻塞、頭痛,需警惕癌症[^2]。

3. 回吸性血涕就是鼻咽癌嗎?

回吸性血涕是鼻咽癌的典型症狀,但也可能是鼻竇炎(膿涕帶血)或鼻咽部黏膜乾燥。出現此症狀需進行纖維鼻咽鏡檢查和EB病毒抗體檢測,排除癌症[^4]。

4. 兒童流鼻血需要做癌症篩查嗎?

兒童流鼻血多為良性(如乾燥、挖鼻),癌症概率低於0.1%。但若伴隨發熱、貧血、皮膚瘀斑(白血病症狀),需檢查血常規和骨髓穿刺[^3]。

5. 流鼻血後做CT能查出癌症嗎?

CT可檢查鼻腔、鼻竇的腫瘤(如鼻竇癌),但無法確診(需病理活檢)。鼻咽癌位於鼻咽部,CT的敏感度不如纖維鼻咽鏡[^5]。

6. 鼻咽癌治療後還會流鼻血嗎?

放療後鼻腔黏膜會出現乾燥、萎縮,容易引發流鼻血(常見副作用)。若出血頻繁或伴隨鼻塞加重,需就醫檢查是否有腫瘤復發[^4]。

7. 長期使用滴鼻液會導致癌症嗎?

長期使用含激素的滴鼻液(如氟替卡松)可能導致鼻腔黏膜萎縮,增加流鼻血風險,但不會直接引發癌症。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自行長期用藥[^1]。

8. 流鼻血時仰頭正確嗎?

不正確!仰頭會導致血液流入咽喉,引起嗆咳、嘔吐甚至窒息。正確做法是:低頭,用拇指和食指緊壓鼻翼兩側5-10分鐘,同時用冷水袋敷前額或後頸部[^2]。

9. 流鼻血與肺癌有關嗎?

一般無關。肺癌的常見症狀是咳嗽、咯血(痰中帶血)、胸痛,而流鼻血多與鼻腔、鼻咽部或血液系統疾病有關[^8]。

10. 鼻咽癌患者治癒後能正常生活嗎?

早期鼻咽癌患者治癒後,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多數能恢復正常生活。放療後可能出現口乾、味覺改變等副作用,可通過多喝水、含漱口水緩解[^4]。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會 - 流鼻血是癌症警號?認識鼻出血與癌症的關係
  2. 香港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 鼻出血與癌症:哪些情況要警惕?
  3. 明報健康網 - 流鼻血會是癌症嗎?醫生解析常見原因與危險信號
  4.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 鼻咽癌與鼻出血:症狀關聯與早期篩查
  5. 蘋果日報健康頻道 - 長期流鼻血要小心!可能是這些癌症的徵兆
  6. 《鼻出血作為惡性腫瘤的初始症狀:一項回顧性研究》 - NCBI
  7. 《鼻咽癌患者的鼻出血特徵分析》 - ScienceDirect
  8. Wikipedia - 鼻出血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