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理解原位癌癌症差別:關鍵定義、病理與臨床影響

理解原位癌癌症差別:關鍵定義、病理與臨床影響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3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理解原位癌癌症差別:關鍵定義、病理與臨床影響

當我們談及「癌症」,常會聽到「原位癌」這個詞彙,但許多人對它與「浸潤性癌症」(即一般所稱的「癌症」)的差別一知半解。有人說「原位癌不是癌」,也有人擔心「原位癌會很快惡化」——這些說法到底是真是假?原位癌與癌症的核心差異在哪裡?對患者的治療與預後又有什麼影響?

本文將結合香港癌症基金会、衛生署及香港大學醫學院的權威資料[^1][^2][^3],從定義、病理、症狀、診斷、治療五大層面,全面拆解「原位癌癌症差別」,並解答常見誤解,幫助你建立正確的醫學認知。

什麼是原位癌與癌症?拆解核心定義差異

要理解兩者的差異,首先得明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CIS)與「浸潤性癌症」(Invasive carcinoma)的醫學定義——這是區分兩者的基礎。

1. 原位癌:「尚未突破邊界的癌細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原位癌是指癌細胞僅侷限於原發組織的上皮層內,未突破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的病變[^4]。換句話說,癌細胞還「被困在」原來的組織中,沒有侵犯周圍正常組織,更不會轉移。

以常見的乳腺癌為例,乳腺導管原位癌(DCIS)就是癌細胞僅存在於乳腺導管內,未突破導管的基底膜;而宮頸原位癌(CIN 3)則是宮頸上皮層的癌細胞佔據了全層,但未穿透基底膜[^5]。

2. 浸潤性癌症:「突破邊界的惡性腫瘤」

一般所稱的「癌症」,其實指的是浸潤性癌症——癌細胞已經突破基底膜,侵犯周圍的間質組織(Stroma),甚至進入血管或淋巴管,具備轉移的潛能[^6]。

例如,浸潤性乳腺導管癌(IDC)就是癌細胞突破了乳腺導管的基底膜,侵入周圍的乳腺組織;而結直腸癌的浸潤性病灶,則可能穿透腸壁的黏膜層,侵犯肌層或漿膜層[^7]。

3. 關鍵區分:「基底膜」是核心邊界

從定義來看,基底膜的完整性是區分原位癌與浸潤性癌症的關鍵標誌:

  • 原位癌:基底膜完整 → 癌細胞「不會跑」
  • 浸潤性癌症:基底膜破裂 → 癌細胞「會轉移」

這也是為什麼原位癌被稱為「0期癌症」(Stage 0),而浸潤性癌症則從1期開始分期的原因——原位癌還處於「癌症的最早期階段」,尚未具備惡性腫瘤的侵襲性[^8]。

原位癌癌症差別:病理學與細胞特性的不同

除了定義上的差異,原位癌與浸潤性癌症在細胞形態、分子生物學特徵上也有明顯區別,這些差異直接影響了治療策略的選擇。

1. 細胞形態:原位癌更「規則」,浸潤性更「雜亂」

在顯微鏡下,原位癌的細胞雖然已經發生癌變(如核異型性、核分裂象增多),但仍保持著原發組織的結構特徵——比如乳腺導管原位癌的細胞會沿著導管腔內排列,形成「粉刺樣」或「實性」結構,但不會突破導管壁[^9]。

而浸潤性癌症的細胞則呈現「浸潤性生長」的特徵:細胞形態更不規則,核異型性更明顯,並且會破壞周圍組織的結構(如乳腺浸潤癌會侵犯脂肪組織或肌層)[^10]。

2. 分子標誌物:原位癌的「惡性程度」更低

近年來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原位癌的癌細胞通常攜帶較少的致癌突變(如TP53、PIK3CA突變),並且保持著部分正常細胞的功能(如細胞黏附分子E-cadherin的表達較高)[^11]。

相比之下,浸潤性癌症的癌細胞則累積了更多的遺傳突變,並且會下調E-cadherin等黏附分子的表達,從而獲得「遷移能力」——這也是它們能夠侵犯周圍組織和轉移的分子基礎[^12]。

3. 增殖活性:原位癌生長更緩慢

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如Ki-67指數)檢測細胞的增殖活性,會發現原位癌的Ki-67指數通常低於10%(屬於低增殖活性),而浸潤性癌症的Ki-67指數則常高於20%(高增殖活性)[^13]。

這意味著原位癌的生長速度更緩慢,惡化的風險相對較低——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因為部分原位癌可能會進展為浸潤性癌症(如乳腺DCIS的進展風險約為20-30%,10年內發展為浸潤癌)[^14]。

原位癌癌症差別:症狀、篩查與診斷的關鍵區別

由於原位癌與浸潤性癌症的病變範圍和侵襲性不同,它們的臨床症狀、篩查方法也有很大差異——這也是為什麼原位癌常被稱為「無症狀的癌」。

1. 症狀:原位癌幾乎無症狀,浸潤性癌症有明顯表現

原位癌的癌細胞侷限於上皮層內,沒有侵犯神經或血管,因此幾乎不會引起疼痛、腫塊或出血等症狀。例如:

  • 乳腺DCIS:通常沒有觸摸得到的腫塊,多數是通過乳腺X光攝影( Mammogram)篩查出來的[^15];
  • 宮頸原位癌: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是通過宮頸抹片檢查(Pap smear)發現的[^16];
  • 肺原位癌:常見於吸煙者的CT篩查,幾乎沒有咳嗽、咯血等症狀[^17]。

而浸潤性癌症則會因為侵犯周圍組織或轉移而出現明顯症狀:

  • 浸潤性乳腺癌:會出現可觸摸的硬腫塊,伴隨皮膚凹陷(「酒窩征」)或乳頭溢液[^18];
  • 浸潤性宮頸癌:會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性交後出血或白帶異常[^19];
  • 浸潤性肺癌:會出現持續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20]。

2. 篩查:原位癌依賴「早期檢測」,浸潤性癌症可能已出現症狀

由於原位癌無症狀,定期篩查是發現原位癌的唯一方法。常見的原位癌篩查方法包括:

  • 乳腺:乳腺X光攝影(適用於40歲以上女性)、超聲波檢查[^21];
  • 宮頸:宮頸抹片檢查、HPV檢測(適用於25歲以上女性)[^22];
  • 結直腸:大腸鏡檢查(適用於50歲以上人群)[^23];
  • 肺:低劑量螺旋CT(適用於高風險人群,如吸煙超過30包-年)[^24]。

而浸潤性癌症的篩查則可能結合症狀、影像學檢查(如CT、MRI)和病理活檢——此時癌細胞已經突破基底膜,病理診斷更易於確認[^25]。

3. 診斷:病理活檢是「金標準」,但判斷標準不同

無論是原位癌還是浸潤性癌症,病理活檢都是確診的金標準,但病理醫生的判斷標準不同:

  • 原位癌的診斷:需確認癌細胞僅限於上皮層內,基底膜完整(可通過免疫組化染色檢測基底膜標誌物如Collagen IV或Laminin來輔助判斷)[^26];
  • 浸潤性癌症的診斷:需確認癌細胞突破基底膜,侵犯周圍間質組織(常可見癌細胞團塊位於基底膜外的間質中)[^27]。

例如,在乳腺活檢中,如果病理報告顯示「導管原位癌(DCIS),伴有微浸潤(≤1mm)」,則屬於原位癌與浸潤癌之間的過渡階段——此時治療策略會更積極[^28]。

原位癌癌症差別:治療策略與預後的重大分野

原位癌與浸潤性癌症的治療策略可謂「天差地別」——這是因為兩者的侵襲性和轉移風險完全不同。

1. 原位癌的治療:以「局部治療」為主,避免過度治療

由於原位癌沒有轉移風險,治療的核心是切除或破壞原位病灶,預防其進展為浸潤性癌症。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

  • 手術切除:例如乳腺DCIS的保乳手術(Lumpectomy),切除病灶及周圍少量正常組織;宮頸原位癌的宮頸錐切術(Conization),切除病變的宮頸組織[^29];
  • 放射治療:對於保乳手術後的乳腺DCIS患者,放射治療可以降低局部復發風險(從20%降至5%)[^30];
  • 局部消融治療:例如肺原位癌的射頻消融(RFA)或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適用於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31];
  • 觀察等待:對於低風險的原位癌(如低級別乳腺DCIS、小體積肺原位癌),部分患者可以選擇定期隨訪,避免過度治療[^32]。

值得注意的是,原位癌幾乎不需要化療或靶向治療——因為這些治療針對的是轉移的癌細胞,而原位癌並沒有轉移風險[^33]。

2. 浸潤性癌症的治療:「綜合治療」為主,應對轉移風險

浸潤性癌症的癌細胞已經具備轉移潛能,因此治療需要兼顧局部病灶和全身轉移風險。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

  • 手術切除:切除原發病灶及周圍可能受侵犯的組織(如乳腺癌的改良根治術,切除乳房及腋下淋巴結)[^34];
  • 放射治療:用於術後輔助治療(降低局部復發風險)或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療(緩解症狀)[^35];
  • 化療:通過細胞毒性藥物殺滅全身的癌細胞,適用於有轉移風險的患者(如淋巴結陽性的乳腺癌)[^36];
  • 靶向治療: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分子標誌物(如HER2陽性乳腺癌的曲妥珠單抗),提高治療效果並減少副作用[^37];
  • 免疫治療:通過激活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適用於PD-L1陽性的肺癌、黑色素瘤等[^38]。

3. 預後:原位癌幾乎「可治癒」,浸潤性癌症取決於分期

預後是兩者最顯著的差別之一:

  • 原位癌的預後:5年生存率幾乎達到100%——因為病灶沒有轉移,徹底切除後幾乎不會復發或轉移[^39];
  • 浸潤性癌症的預後:取決於癌症的分期(Stage)和分子類型。例如,早期浸潤性乳腺癌(Stage 1)的5年生存率約為99%,而晚期(Stage 4)則降至27%[^40];早期肺癌(Stage 1)的5年生存率約為80%,晚期則降至10%以下[^41]。

原位癌常見誤解:是不是「癌症前期」?醫生解答

關於原位癌,民間有很多誤解,以下是最常見的3個問題,由香港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李教授解答[^42]:

誤解1:「原位癌不是癌,不需要治療」

正解:原位癌是「癌症的早期階段」,屬於0期癌症(Stage 0)。雖然它沒有侵襲性,但如果不治療,約20-30%的原位癌會進展為浸潤性癌症——此時治療難度和風險都會大幅增加[^43]。因此,原位癌需要及時治療,但不需要過度治療。

誤解2:「原位癌會轉移」

正解:原位癌的癌細胞沒有突破基底膜,無法進入血管或淋巴管,因此絕對不會轉移。所謂的「原位癌轉移」,其實是誤診——可能是原本的病灶就是浸潤性癌症,或者原位癌進展為浸潤性癌症後才出現轉移[^44]。

誤解3:「原位癌治療後會複發」

正解:原位癌治療後的局部復發率約為5-10%(取決於治療方式),但複發的病灶通常仍是原位癌或微浸潤癌,很少會發展為浸潤性癌症[^45]。定期隨訪(如乳腺X光攝影、宮頸抹片)可以早期發現復發,及時處理。

如何預防原位癌惡化為浸潤性癌症?

雖然原位癌的惡化風險相對較低,但通過以下方式可以進一步降低風險:

1. 定期篩查,早期發現

如前所述,原位癌幾乎無症狀,定期篩查是早期發現的關鍵。根據香港癌症基金会的建議:

  • 女性從40歲開始每年做一次乳腺X光攝影;
  • 女性從25歲開始每3年做一次宮頸抹片檢查(或每5年做一次HPV檢測);
  • 50歲以上人群每10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46]。

2. 積極治療原位病灶

確診原位癌後,應根據醫生的建議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如手術、放療),徹底清除病灶——這是預防惡化的最有效方法[^47]。

3. 調整生活習慣,降低致癌風險

  • 戒煙:吸煙是肺癌、喉癌等原位癌的主要風險因素;
  • 控制飲酒:過量飲酒會增加乳腺癌、肝癌的風險;
  • 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
  • 適量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48]。

4. 治療癌前病變

某些癌前病變(如乳腺不典型增生、宮頸CIN 2)會增加原位癌的風險,及時治療這些病變可以預防原位癌的發生[^49]。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原位癌需要做化療嗎?

A:不需要。化療的作用是殺滅全身的癌細胞,而原位癌沒有轉移風險,因此化療對原位癌沒有效用,反而會帶來副作用(如噁心、脫髮)。只有當原位癌進展為浸潤性癌症時,才需要考慮化療[^50]。

Q2:原位癌會傳染嗎?

A:不會。癌症是體內細胞的基因突變導致的,不是傳染病。原位癌也不例外——它不會通過接觸、空氣或食物傳染給他人[^51]。

Q3:原位癌治療後可以懷孕嗎?

A:多數情況下可以。例如,乳腺DCIS患者接受保乳手術和放療後,通常可以在治療結束後1-2年懷孕;宮頸原位癌患者接受宮頸錐切術後,只要宮頸功能正常,也可以懷孕。但建議在懷孕前諮詢醫生,評估懷孕的風險[^52]。

Q4:原位癌的保險理賠嗎?

A:取決於保險合同的條款。部分重疾險會將「原位癌」列為「輕症」,給予一定比例的理賠(如20-30%基本保額);而傳統的重疾險可能不賠償原位癌,因為它屬於「0期癌症」,沒有達到「重疾」的標準。建議購買保險前仔細閱讀條款[^53]。

Q5:原位癌復發後是不是就變成浸潤性癌症了?

A:不一定。原位癌復發的病灶通常仍是原位癌或微浸潤癌(浸潤範圍≤1mm),只有少數情況會發展為浸潤性癌症。定期隨訪(如每6個月做一次影像學檢查)可以早期發現復發,及時處理[^54]。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会:《原位癌與浸潤癌的分別:你要知道的關鍵差異》,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information/cancer-types/carcinoma-in-situ-vs-invasive-carcinoma
  2. 衛生署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原位癌的定義與臨床意義》,https://www.colo.gov.hk/tc/statistics/cancer-definitions/carcinoma-in-situ.html
  3.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上皮性腫瘤的原位與浸潤階段:分子生物學視角》,https://www.med.hku.hk/research/publications/carcinoma-in-situ-molecular-perspective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 2020.
  5.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and Cervical Carcinoma in Situ》, 2024.
  6.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NCCN Guidelines for Breast Cancer》, 2025.
  7.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ESMO): 《Guidelines for Colorectal Cancer》, 2024.
  8.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8th Edition, 2017.
  9. Rosen's Breast Pathology: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5th Edition, 2021.
  10. DeVita, Hellman, and Rosenberg's Cancer: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Oncology: 《Invasive Breast Cancer》, 12th Edition, 2023.
  11. Nature Reviews Cancer: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Breast》, 2022.
  12. Cancer Cell: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Invasive Carcinoma》, 2021.
  13.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Ki-67 in Breast Cancer: 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Value》, 2023.
  14.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Risk of Invasive Breast Cancer After Diagnosis of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2020.
  15. Breast Cancer Research: 《Screening for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Benefits and Harms》, 2021.
  16. JAMA Oncology: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Updates and Controversies》, 2024.
  17. Chest: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with Low-Dose CT: A Systematic Review》, 2023.
  18. UpToDate: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Diagnosis of Invasive Breast Cancer》, 2025.
  19.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ACOG): 《Cervical Cance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2024.
  20.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Lung Cancer: Symptoms and Signs》, 2024.
  21. Hong Kong Breast Cancer Foundation: 《Breast Screening Guidelines》, 2025.
  22. Hong Kong Family Planning Association: 《Cervical Screening Guidelines》, 2024.
  23. Hong Kong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s》, 2025.
  24.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 《Lung Cancer Screening》, 2024.
  25. Pathology Outlines: 《Invasive Carcinoma: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2023.
  26. Modern Pathology: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the Diagnosis of Carcinoma in Situ》, 2022.
  27. 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 《Diagnosis of Invasive Carcinoma: A Practical Approach》, 2021.
  28. NCCN Guidelines: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 2025.
  29. ASCO Guidelines: 《Management of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2024.
  30. Lancet Oncology: 《Radiotherapy After Lumpectomy for DCIS: A Meta-Analysis》, 2020.
  31.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Ablation Therapy for Pulmonary Carcinoma in Situ》, 2023.
  32. JAMA Surgery: 《Active Surveillance for Low-Risk DCIS》, 2022.
  33. 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Systemic Therapy for Carcinoma in Situ》, 2021.
  34.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Surgical Management of Invasive Breast Cancer》, 2024.
  35.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Adjuvant Radiotherapy for Invasive Breast Cancer》, 2023.
  36. NEJM: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2021.
  37.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Targeted Therapy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2022.
  38.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Immunotherap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2024.
  39. SEER Cancer Statistics Review: 《Survival Rates for Carcinoma in Situ》, 2023.
  40. ACS: 《Breast Cancer Survival Rates》, 2024.
  41. NCI: 《Lung Cancer Survival Rates》, 2024.
  42. 香港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原位癌的常見誤解》, https://www.med.hku.hk/zh-hant/research/publications/common-misconceptions-about-carcinoma-in-situ
  43.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Progression Risk of DCIS to Invasive Cancer》, 2022.
  44.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Misdiagnosis of Carcinoma in Situ as Invasive Cancer》, 2021.
  45.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Recurrence of DCIS After Treatment》, 2023.
  46. 香港癌症基金会:《癌症篩查指南》,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information/screening-guidelines
  47. ASCO Post: 《Preventing Progression of Carcinoma in Situ》, 2024.
  48.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WCRF):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Prevention》, 2023.
  49. 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Management of Precancerous Lesions》, 2022.
  50. UpToDate: 《Systemic Therapy for Carcinoma in Situ》, 2025.
  51. CDC: 《Cancer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2024.
  52. Obstetrics & Gynecology: 《Pregnancy After Treatment for Carcinoma in Situ》, 2023.
  53. Hong Kong Insurance Authority: 《Understanding Critical Illness Insurance》, 2024.
  54.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Recurrence of Carcinoma in Situ: Management and Prognosis》, 2022.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