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癌症藥物副作用:全面管理指南與支持資源
理解癌症藥物副作用:全面管理指南與支持資源
本文僅供科普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如有健康疑慮,請諮詢註冊醫生。
什么是癌症藥物副作用
癌症藥物副作用是指在接受抗癌藥物治療期間,患者可能經歷的不良反應或身體變化。這些副作用是由於藥物不僅攻擊癌細胞,同時也可能影響身體的正常細胞和功能所導致的。了解這些副作用對於患者及其家屬至關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癌症藥物副作用的種類和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藥物類型、劑量、治療持續時間以及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約75%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經歷某種程度的副作用,其中約20%可能需要調整治療方案[^1]。
癌症藥物的類型及其相關副作用
癌症藥物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大類,每類都有其特定的副作用特點:
- 化學治療藥物:這是最傳統的抗癌藥物,通過干擾細胞分裂過程來阻止癌細胞生長。常見副作用包括:
- 惡心和嘔吐
- 脫髮
- 骨髓抑制(導致貧血、感染風險增加、出血傾向)
- 疲勞
- 口腔潰瘍
- 腹瀉或便秘
- 靶向治療藥物:這些藥物專門針對癌細胞中的特定分子或通路,因此理論上對正常細胞的影響較小。然而,它們仍可能引起:
- 皮膚問題(如疹子、乾燥、瘙癢)
- 腹瀉
- 肝功能異常
- 高血壓
- 疲勞
- 免疫治療藥物:這類藥物通過增強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其獨特副作用包括:
- 免疫相關不良事件(如皮疹、結腸炎、肺炎)
- 內分泌問題(如甲狀腺功能異常)
- 疲勞
- 發熱和寒戰
- 激素治療藥物:主要用於激素敏感性癌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常見副作用有:
- 熱潮紅
- 性慾減退
- 骨質疏鬆
- 情緒變化
- 體重增加
- 放射治療:雖然嚴格來說不是藥物,但常與藥物治療結合使用。其副作用通常局限於治療區域,可能包括:
- 皮膚刺激
- 疲勞
- 治療區域特定器官功能受損
根據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的數據,不同類型的癌症藥物導致嚴重副作用(3級或以上)的發生率有所不同:化學治療約為35-40%,靶向治療約為15-20%,免疫治療約為10-15%,而激素治療則低於10%[^2]。
副作用發生的機制
了解癌症藥物副作用發生的機制有助於患者和家屬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癌症藥物副作用的產生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細胞毒性作用:許多傳統化學治療藥物無法完全區分癌細胞和正常快速分裂的細胞(如骨髓細胞、毛囊細胞、口腔和腸道黏膜細胞),這導致了脫髮、骨髓抑制和口腔潰瘍等常見副作用[^3]。
免疫系統激活:免疫治療藥物通過激活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但有時這種激活可能過度,導致免疫系統攻擊正常組織,引發免疫相關不良事件[^4]。
特定靶點影響:靶向治療藥物雖然設計用於針對癌細胞中的特定分子,但這些分子也可能存在於某些正常細胞中,從而導致特定器官的副作用[^5]。
代謝途徑干擾:某些藥物可能干擾身體的正常代謝過程,導致如疲勞、食慾改變等全身性症狀[^6]。
個體差異:患者的遺傳背景、年齡、性別、整體健康狀況以及同時使用的其他藥物都可能影響副作用的发生率和嚴重程度。國際臨床腫瘤學雜誌的研究指出,遺傳因素可能解釋約20-30%的副作用個體差異[^7]。
副作用的時間特點
癌症藥物副作用可根據其出現時間分為以下幾類:
急性副作用:通常在治療後幾小時至幾天內出現,如惡心、嘔吐、過敏反應等。這類副作用通常可以通過預防性用藥得到有效控制[^8]。
亞急性副作用:在治療後幾天至幾週內出現,如骨髓抑制、口腔潰瘍、腹瀉等。這類副作用需要密切監測和及時處理[^9]。
慢性副作用:可能在治療結束後數月甚至數年才出現,或持續存在,如心臟毒性、神經病變、繼發性癌症等。這類副作用需要長期追蹤和管理[^10]。
延遲性副作用:某些藥物(特別是免疫治療藥物)可能在治療結束後相當長時間才出現副作用,這需要患者和醫療團隊保持長期警惕[^11]。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數據顯示,約60%的患者會經歷急性副作用,40%會經歷亞急性副作用,而約15%的患者可能面臨慢性或延遲性副作用的挑戰[^12]。
預防癌症藥物副作用
預防癌症藥物副作用是癌症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依從性。雖然不是所有副作用都可以完全預防,但通過適當的策略可以減輕其嚴重程度和發生率。
治療前的評估與準備
在開始癌症藥物治療前,全面的評估和準備工作對於預防副作用至關重要:
全面健康評估:醫療團隊應進行詳細的健康評估,包括:
- 完整的病史和體格檢查
- 基線血液檢查(包括全血細胞計數、肝功能、腎功能等)
- 心臟功能評估(特別是對於可能引起心臟毒性的藥物)
- 神經系統評估(特別是對於可能引起神經毒性的藥物)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指南,這些基線評估有助於識別高風險患者,並制定個體化的預防策略[^13]。
藥物審查:詳細審查患者目前正在使用的所有藥物(包括處方藥、非處方藥、中藥和保健品),以識別可能的藥物相互作用。研究表明,約30%的癌症患者同時使用五種或以上藥物,增加了藥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風險[^14]。
遺傳因素評估:某些遺傳變異可能影響患者代謝藥物的能力,從而增加副作用風險。例如,DPYD基因突變可能增加氟尿嘧啶類藥物的毒性風險。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建議對高風險藥物進行藥物基因學檢測,以指導個體化用藥[^15]。
心理社會評估: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社會支持系統和應對能力,因為這些因素可能影響患者對副作用的感知和應對能力。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數據顯示,良好的心理社會支持可以減輕約25%的主觀副作用感受[^16]。
預防性用藥策略
針對常見的癌症藥物副作用,預防性用藥是有效的預防策略:
惡心和嘔吐的預防:
- 根據藥物的致吐風險等級,選擇適當的止吐藥物組合
- 高致吐風險藥物(如順鉑)應使用5-HT3拮抗劑、NK1受體拮抗劑和地塞米松的三聯療法
- 中等致吐風險藥物可使用5-HT3拮抗劑和地塞米松的雙聯療法
- 低致吐風險藥物可考慮單藥預防或按需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南指出,適當的預防性止吐治療可以將化療相關的惡心和嘔吐發生率從超過70%降至低於20%[^17]。
骨髓抑制的預防:
- 對於高風險患者,可考慮使用白細胞生長因子(如G-CSF)預防中性粒細胞減少
- 對於貧血風險高的患者,可考慮預防性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
- 定期監測血細胞計數,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顯示,預防性使用G-CSF可將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的風險降低約50%[^18]。
過敏反應的預防:
- 對於已知有高過敏風險的藥物(如紫杉醇),應預先使用抗組胺藥、皮質類固醇和H2拮抗劑
- 在首次使用或劑量增加時,應考慮較慢的輸注速度和密切監測
國際臨床腫瘤學雜誌的研究報告稱,適當的預防性用藥可將紫杉醇相關的嚴重過敏反應發生率從約5%降至低於1%[^19]。
黏膜炎的預防:
- 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
- 使用冷凍療法(口腔含冰塊)對於某些藥物(如5-FU)可能有效
- 考慮使用口腔保護劑或生長因子漱口水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指南建議,這些措施可將嚴重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降低約30-40%[^20]。
生活方式調整與支持措施
除了藥物預防外,生活方式調整和支持措施對於預防和管理癌症藥物副作用同樣重要:
營養支持:
- 治療前進行營養評估,糾正已有的營養不良
- 根據治療方案和預期副作用,制定個體化的飲食計劃
- 考慮諮詢營養師,獲取專業建議
研究表明,良好的營養狀態可以降低約30%的治療相關副作用風險,並提高治療耐受性[^21]。
體力活動:
- 在治療前建立適度的運動習慣
- 根據個人能力制定安全的運動計劃
- 考慮諮詢物理治療師,獲取指導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規律的體力活動可以減輕疲勞、改善情緒,並可能降低某些副作用的嚴重程度[^22]。
壓力管理:
- 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漸進性肌肉放鬆等
- 考慮參加心理支持項目或諮詢
- 維持社交活動和愛好,保持生活質量
數據顯示,有效的壓力管理可以改善患者對治療的耐受性,並減輕約20-25%的主觀副作用感受[^23]。
教育與自我管理:
- 充分了解治療方案、可能的副作用及應對措施
- 學會識別需要立即報告醫療團隊的症狀
- 保持詳細的副作用記錄,包括類型、嚴重程度、持續時間和緩解因素
香港醫院管理局的報告指出,良好的患者教育可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減少約40%的與副作用相關的急診就診[^24]。
個體化預防策略
由於每位患者的情況不同,預防癌症藥物副作用的策略應該是個體化的:
風險分層:根據患者的特徵(如年齡、併發症、基因型等)和治療方案,評估發生特定副作用的風險,並制定相應的預防策略。
劑量調整:對於高風險患者,可考慮調整起始劑量或給藥方案,以減輕副作用風險。
治療方案選擇:在某些情況下,可選擇副作用譜更適合患者情況的替代藥物或治療方案。
密切監測:對於高風險患者,應增加監測頻率,以便早期發現和處理副作用。
世界衛生組織強調,個體化的預防策略可以顯著提高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維持或提高生活質量[^25]。
香港癌症篩查資源
癌症篩查是早期發現癌症的重要手段,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香港擁有完善的癌症篩查體系和資源,為市民提供多種篩查服務。了解這些資源有助於市民及早發現潛在健康問題,從而減少對強烈癌症藥物治療的需求及其相關副作用。
香港常見癌症篩查項目
香港針對高發癌症提供多種篩查服務,主要包括:
- 大腸癌篩查:
- 目標人群:61至70歲香港居民(逐步擴展至50至75歲)
- 篩查方法: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IT),若結果異常則進行大腸鏡檢查
- 政府資助計劃:大腸癌篩查計劃提供資助篩查服務
- 頻率:每兩年一次
- 成效: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數據,定期篩查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約30%[^26]
- 乳腺癌篩查:
- 目標人群:44至69歲女性,特別是有家族史或其他風險因素者
- 篩查方法:乳房X光造影檢查( mammography)
- 提供機構:衛生署轄下的女性健康服務、私家醫院和診所
- 頻率:一般每兩年一次,高風險人群可能需要更頻繁
- 成效:香港癌症基金會報告指出,定期篩查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約20-25%[^27]
- 子宮頸癌篩查:
- 目標人群:25至64歲有性經驗女性
- 篩查方法:子宮頸抹片檢查或人類乳頭瘤病毒(HPV)DNA測試
- 政府資助計劃:衛生署的子宮頸癌篩查計劃提供資助服務
- 頻率:傳統抹片建議每年一次,HPV測試可延長至每5年一次
- 成效: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規律篩查可降低子宮頸癌發病率高達80%[^28]
- 肝癌篩查:
- 目標人群: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者
- 篩查方法:腹部超音波檢查和甲胎蛋白(AFP)血液測試
- 提供機構: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私家醫院和診所
- 頻率:高風險人群建議每6個月一次
- 成效: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研究顯示,定期篩查可提高早期肝癌發現率,從而提高5年生存率從不到10%至超過50%[^29]
- 肺癌篩查:
- 目標人群:55至74歲重度吸煙者(吸煙指數≥30包年)
- 篩查方法:低劑量電腦掃描(LDCT)
- 提供機構:部分公立醫院和私家醫院(目前尚未有全港性資助計劃)
- 頻率:每年一次
- 成效:國際臨床腫瘤學雜誌報告稱,LDCT篩查可降低肺癌死亡率約20%[^30]
香港公立醫療系統篩查資源
香港公立醫療系統提供多種癌症篩查服務,部分由政府資助:
衛生署服務:
- 綜合性健康服務中心:提供基本健康評估和部分癌症篩查服務
- 女性健康服務:提供乳腺癌和子宮頸癌篩查
- 長者健康服務:為65歲以上長者提供健康評估和部分篩查服務
- 學生健康服務:為學生提供健康教育,培養健康生活習慣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數據,衛生署每年處理約50萬人次篩查服務[^31]。
醫院管理局服務:
- 普通科門診:提供基本健康評估和轉介服務
- 專科門診:為高風險人群提供專業篩查服務
- 大腸癌篩查計劃:全港性資助篩查計劃,逐步擴展至更多年齡組
- 社區健康中心:提供健康教育和部分篩查服務
香港醫院管理局報告顯示,其轄下設施每年進行約80萬人次癌症相關檢查[^32]。
政府資助計劃:
- 大腸癌篩查計劃:為合資格居民提供資助篩查服務
- 子宮頸癌篩查計劃:為合資格女性提供資助篩查服務
- 預防性健康服務計劃:為特定人群提供健康評估和篩查服務
這些計劃每年覆蓋約30萬香港居民[^33]。
私家醫療系統篩查資源
香港私家醫療系統提供多樣化和高品質的癌症篩查服務:
私家醫院篩查中心:
- 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提供全面癌症篩查套餐
- 養和醫院健康檢查中心:提供多種癌症篩查選項
- 嘉諾撒醫院健康評估中心:提供個人化篩查服務
- 仁安醫院健康檢查中心:提供針對不同風險的篩查套餐
這些中心通常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檢查、諮詢和跟進[^34]。
專科診所:
- 腸胃肝臟科專科診所:專注於大腸癌和肝癌篩查
- 婦產科專科診所:提供乳腺癌和子宮頸癌篩查
- 胸肺科專科診所:提供肺癌篩查和評估
- 泌尿科專科診所:提供前列腺癌篩查
專科診所通常提供更專業的評估和個別化建議[^35]。
健康檢查中心:
- 香港體檢中心:提供多種癌症篩查套餐
- 美國醫療中心:提供全面健康評估和癌症篩查
- 康健國際健康管理中心:提供個人化篩查計劃
- 卓健醫療中心:提供多種篩查選項和跟進服務
這些中心通常提供靈活的預約和快速的檢查結果[^36]。
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篩查資源
香港多個社區和非政府組織也提供癌症篩查相關服務: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癌症教育中心:提供篩查資訊和教育
- 流動健康服務車:到社區提供基本篩查服務
- 篩查資助計劃:為經濟困難人士提供資助
- 社區健康講座:提高篩查意識和知識
香港癌症基金會每年服務約10萬人次,提供篩查相關服務[^37]。
香港防癌會:
- 防癌教育中心:提供篩查資訊和諮詢
- 社區篩查活動:組織社區篩查日和活動
- 專業諮詢服務:提供篩查決策支持
- 義工篩查推廣:通過義工網絡推廣篩查
該會每年接觸約5萬市民,推廣癌症篩查[^38]。
地區組織和社區中心:
- 地區康健中心:提供基本健康評估和篩查轉介
- 長者中心:為長者提供篩查資訊和支持
- 家庭服務中心:為家庭提供篩查資訊和協助
- 地區性健康活動:組織篩查推廣活動
這些組織每年接觸約20萬市民,提供篩查相關服務[^39]。
篩查資訊獲取渠道
獲取準確的癌症篩查資訊對於做出明智決策至關重要:
官方網站和應用程式:
- 衛生署網站:提供官方篩查指南和資訊
- 醫院管理局網站:提供公立醫療系統篩查服務資訊
- 大腸癌篩查計劃網站:提供計劃詳情和預約
- HA Go 應用程式:提供預約和健康資訊
這些平台每年獲得約500萬次訪問[^40]。
健康諮詢熱線:
- 衛生署健康教育熱線:提供一般健康資訊
- 醫院管理局熱線:提供服務查詢和預約
- 香港癌症基金會熱線:提供癌症相關諮詢
- 香港防癌會熱線:提供防癌資訊和支援
這些熱線每年處理約10萬個查詢[^41]。
社區健康活動:
- 健康講座:由專業人員主講的篩查資訊講座
- 展覽和展位:在公共場所設置的資訊站
- 健康篩查日:社區組織的篩查推廣活動
- 媒體宣傳活動:通過大眾媒體推廣篩查
這些活動每年接觸約100萬市民[^42]。
篩查決策輔助工具
幫助市民做出篩查決策的輔助工具:
風險評估工具:
- 個人癌症風險評估:評估個人患癌風險的線上工具
- 家族史評估:評估遺傳風險的工具
- 生活方式評估:評估生活習慣對癌症風險的影響
- 篩查適合度評估:評估個人是否適合特定篩查
這些工具每年約有20萬次使用[^43]。
決策輔助工具:
- 篩查利弊分析工具:幫助權衡篩查的好處和風險
- 個人化篩查建議:根據個人情況提供篩查建議
- 篩查成本效益分析:幫助了解篩查的經濟考量
- 篩查時間表工具:幫助規劃個人篩查時間表
這些工具每年約有10萬次使用[^44]。
跟進和提醒系統:
- 篩查提醒服務:提醒市民進行定期篩查
- 結果跟進系統:幫助跟進篩查結果和後續步驟
- 醫療記錄整合:整合不同篩查結果的工具
- 健康變化追蹤:追蹤健康變化的應用程式
這些系統每年服務約30萬人次[^45]。
篩查質保證和監測
確保篩查服務質量的措施:
質量保證機制:
- 篩查標準和指引:制定和更新篩查質量標準
- 專業認證:為篩查服務提供者提供認證
- 設施認可:確保篩查設施符合標準
- 人員培訓:為篩查人員提供持續培訓
香港醫院管理局每年進行約200次篩查質量審核[^46]。
成效監測:
- 篩查率監測:監測不同人群的篩查參與率
- 篩查結果分析:分析篩查結果和發現率
- 治療結果追蹤:追蹤篩查發現病例的治療結果
- 成本效益分析:評估篩查計劃的成本效益
這些監測活動每年產生約50份報告[^47]。
服務改善機制:
- 用戶反饋系統:收集用戶對篩查服務的反饋
- 不斷改進計劃:基於數據和反饋改進服務
- 創新技術引入:引入新技術提高篩查效果
- 最佳實踐分享:分享和推廣最佳篩查實踐
這些機制每年實施約100項改進措施[^48]。
香港擁有全面的癌症篩查資源和服務網絡,通過公立醫療系統、私家醫療機構、社區組織和多種資訊渠道,為市民提供便捷的篩查服務。定期參與適當的癌症篩查不僅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提高治療成功率,還可以減少對強烈藥物治療的需求,從而減少相關副作用風險,提高生活質量。
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
癌症診斷和治療過程對患者及其家屬都是巨大的挑戰。除了醫療治療外,全面的支持服務對於幫助患者應對癌症藥物副作用、提高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至關重要。香港擁有豐富的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資源,涵蓋心理、社交、實務和經濟等多個方面。
心理支持服務
心理支持是癌症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於患者和家屬應對診斷和治療帶來的情緒衝擊:
個別心理輔導:
- 服務內容:由專業心理學家或輔導員提供的一對一心理支持
- 目標:幫助處理焦慮、抑鬱、恐懼等情緒問題
- 提供機構:香港醫院管理局心理服務、香港癌症基金會、私家心理診所
- 形式:面對面、電話或視像輔導
- 收費:公立機構通常免費或收費低廉;私家服務收費約為每節港幣800-2,000元
研究顯示,接受心理輔導的癌症患者,其抑鬱症狀減輕約40%,生活質量提高約30%[^49]。
小組輔導和支持小組:
- 服務內容:由專業人士帶領的患者或家屬小組活動
- 目標:提供情感支持、經驗分享和應對策略
- 提供機構:香港癌症基金會、香港防癌會、醫院管理局
- 形式:定期小組會議、工作坊、網上小組
- 收費:大多數免費或象徵式收費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數據顯示,參加支持小組的患者,其治療依從性提高約25%,副作用管理能力增強約35%[^50]。
家庭輔導:
- 服務內容:針對整個家庭系統的輔導和支持
- 目標:改善家庭溝通、增強家庭應對能力、處理家庭關係變化
- 提供機構:香港家庭福利會、醫院管理局社會工作部、香港癌症基金會
- 形式:家庭會談、家庭工作坊、家庭活動日
- 收費:非政府組織通常免費或低收費
數據顯示,接受家庭輔導的家庭,其家庭功能改善約45%,患者情緒狀況改善約30%[^51]。
哀傷輔導:
- 服務內容:為面臨喪失或經歷喪親的個人及家庭提供專業輔導
- 目標:幫助處理哀傷情緒、適應生活變化、重建生活意義
- 提供機構:香港撒瑪利亞會、醫院管理局、寧養服務機構
- 形式:個別輔導、哀傷支持小組、紀念活動
- 收費:大多數免費
研究表明,專業的哀傷輔導可以降低複雜哀傷風險約50%,幫助個人更好地重建生活[^52]。
實務支持服務
實務支持服務幫助患者和家屬應對癌症治療過程中的日常挑戰:
交通支援:
- 服務內容:為前往治療的患者提供交通協助
- 目標:解決交通困難,確保患者能夠按時接受治療
- 提供機構:醫院管理局義工服務、香港癌症基金會、社區組織
- 形式:義司機接送、交通津貼、專車接送服務
- 申請資格:通常需要醫療證明或社會工作人員轉介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數據顯示,交通支援服務每年幫助約5,000名患者,減少了約30%的治療缺席率[^53]。
家居照護支援:
- 服務內容:為家居患者提供照護協助
- 目標:改善家居生活質量,減輕家屬照顧負擔
- 提供機構:醫院管理局社區護理服務、非政府組織、私家護理公司
- 形式:家居護理、個人照顧、家務協助
- 收費:公立服務基於經濟狀況收費;私家服務收費約為每小時港幣150-400元
研究顯示,接受家居照護支援的患者,其住院風險降低約25%,生活質量提高約35%[^54]。
兒童照顧支援:
- 服務內容:為患病家長的子女提供照顧服務
- 目標:確保兒童在父母治療期間得到適當照顧
- 提供機構:香港家庭福利會、社區中心、兒童服務機構
- 形式:暫託服務、課後照顧、活動營
- 收費:部分免費,部分象徵式收費
數據顯示,這項服務每年幫助約1,000個家庭,減輕了約40%的家長照顧壓力[^55]。
實用資訊和指導:
- 服務內容:提供癌症相關實用資訊和指導
- 目標:增強患者和家屬的知識和應對能力
- 提供機構:香港癌症基金會、香港防癌會、醫院管理局
- 形式:資訊冊子、工作坊、網上資源、諮詢服務
- 收費:大多數免費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調查顯示,獲得充分資訊的患者,其治療決策滿意度提高約50%,副作用管理能力增強約45%[^56]。
經濟支持服務
癌症治療可能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多項經濟支持服務可以幫助患者和家屬應對這些挑戰:
財政援助:
- 服務內容: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提供直接財政支援
- 目標:減輕治療相關的經濟負擔
- 提供機構:社會福利署、醫院管理局醫療費用减免、慈善基金會
- 形式:現金援助、醫療費用資助、藥物資助計劃
- 申請資格:通常需要經濟狀況評估和醫療證明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數據顯示,財政援助服務每年幫助約3,000名患者,平均每名患者獲得約港幣20,000元資助[^57]。
藥物資助計劃:
- 服務內容:為需要昂貴藥物的患者提供藥物資助
- 目標:確保患者能夠獲得所需藥物,不受經濟因素限制
- 提供機構:醫院管理局撒瑪利亞基金、香港癌症基金會、藥廠資助計劃
- 形式:藥物費用資助、藥物借用計劃、專案申請
- 申請資格:基於臨床需求和經濟狀況評估
醫院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撒瑪利亞基金每年資助約10,000名患者,總金額超過港幣5億元[^58]。
保險諮詢和協助:
- 服務內容:幫助患者了解和申請保險賠償
- 目標:確保患者獲得應有的保險福利
- 提供機構:香港保險業監管局、消費者委員會、非政府組織
- 形式:諮詢服務、申請協助、投訴處理
- 收費:大多數免費
研究顯示,獲得專業保險諮詢的患者,其保險賠償成功率提高約35%,平均獲得賠償金額增加約25%[^59]。
就業支援:
- 服務內容:為希望繼續工作或重返工作的患者提供支援
- 目標:幫助患者在治療期間或之後維持就業
- 提供機構:勞工處、平等機會委員會、僱主聯合會、非政府組織
- 形式:職業輔導、工作安排協調、權益諮詢
- 收費:大多數免費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數據顯示,接受就業支援的患者,其就業率提高約30%,工作滿意度提高約40%[^60]。
社交和休閒支持服務
社交和休閒活動對於維持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休閒和興趣小組:
- 服務內容:組織各類休閒和興趣活動
- 目標:提供正常化生活體驗,促進社交互動
- 提供機構:香港癌症基金會、社區中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 形式:興趣班、活動小組、社交聚會
- 收費:部分免費,部分象徵式收費
研究顯示,參與休閒活動的患者,其抑鬱症狀減輕約35%,生活滿意度提高約45%[^61]。
運動和康復計劃:
- 服務內容:為癌症患者提供適合的運動和康復活動
- 目標:改善身體功能,減輕治療副作用,提高生活質量
- 提供機構:醫院管理局物理治療部、香港體育學院、非政府組織
- 形式:運動班、康復訓練、戶外活動
- 收費:公立服務通常免費或低收費;私家服務收費較高
香港大學的研究顯示,參與運動計劃的患者,其疲勞程度減輕約40%,身體功能提高約30%[^62]。
社交活動和聚會:
- 服務內容:組織社交活動和聚會
- 目標:促進社交網絡建立,減少孤立感
- 提供機構:香港癌症基金會、香港防癌會、社區組織
- 形式:聚餐、旅行、節日慶祝活動
- 收費:部分免費,部分需要分擔費用
數據顯示,參與社交活動的患者,其社交滿意度提高約50%,孤立感減少約45%[^63]。
義工探訪和陪伴:
- 服務內容:由義工提供探訪和陪伴服務
- 目標:提供情感支持,減輕孤獨感
- 提供機構:醫院管理局義工服務、香港癌症基金會、社區組織
- 形式:定期的探訪、電話關懷、活動陪伴
- 收費:免費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數據顯示,接受義工探訪的患者,其情緒狀況改善約35%,生活滿意度提高約30%[^64]。
教育和資訊服務
適當的教育和資訊可以幫助患者和家屬更好地理解疾病和治療,做出明智的決策:
患者教育課程:
- 服務內容:提供癌症相關的教育課程
- 目標:增強患者和家屬的疾病知識和自我管理能力
- 提供機構: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基金會、大學醫學院
- 形式:講座、工作坊、課程
- 收費:大多數免費
研究顯示,參加患者教育課程的人,其疾病知識增加約60%,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約45%[^65]。
資源中心:
- 服務內容:提供癌症相關的書籍、小冊子和其他資源
- 目標:提供可靠和全面的資訊來源
- 提供機構:香港癌症基金會資源中心、醫院管理局圖書館、大學圖書館
- 形式:圖書館、在線資源庫、資訊站
- 收費:大多數免費
香港癌症基金會資源中心每年接待約20,000人次訪問,提供超過10,000項資源借閱[^66]。
網上資訊平台:
- 服務內容:提供網上癌症相關資訊和支持
- 目標:提供便捷的資訊獲取渠道
- 提供機構:香港癌症基金會、醫院管理局、衛生署
- 形式:網站、手機應用程式、社交媒體
- 收費:免費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網站每年獲得超過200萬次訪問,手機應用程式下載量超過50,000次[^67]。
專家諮詢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專業人士的諮詢服務
- 目標:解答患者和家屬的疑問,提供專業建議
- 提供機構:香港癌症基金會、醫院管理局、專業學會
- 形式:諮詢熱線、網上諮詢、面對面諮詢
- 收費:大多數免費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諮詢熱線每年處理約15,000個查詢,滿意度評分達4.8/5[^68]。
特殊群體支持服務
針對特定患者群體的特殊需求,香港提供多項專門支持服務:
兒童和青少年癌症患者支持:
- 服務內容:專為兒童和青少年癌症患者設計的支持服務
- 目標:滿足年輕患者的特殊需求,幫助他們應對治療挑戰
- 提供機構:香港兒童癌症基金會、醫院管理局兒童癌症中心
- 形式:兒童遊戲治療、教育支援、青少年活動
- 收費:大多數免費
香港兒童癌症基金會每年服務約500名兒童和青少年癌症患者,提供超過20,000小時服務[^69]。
長者癌症患者支持:
- 服務內容:專為長者癌症患者設計的支持服務
- 目標:滿足長者患者的特殊需求,提供適齡支持
- 提供機構:香港老年學會、醫院管理局長者服務、社區中心
- 形式:長者活動、健康講座、社交聚會
- 收費:大多數免費或低收費
數據顯示,接受專門長者支持服務的患者,其治療依從性提高約35%,生活質量提高約30%[^70]。
少數族裔癌症患者支持:
- 服務內容:為非華語癌症患者提供語言和文化適應的支持服務
- 目標:消除語言和文化障礙,確保平等獲得服務
- 提供機構:香港少數族裔權益關注組織、醫院管理局多元文化服務
- 形式:翻譯服務、文化適應活動、多語言資訊
- 收費:大多數免費
研究顯示,接受多語言支持服務的少數族裔患者,其服務滿意度提高約50%,治療依從性提高約40%[^71]。
晚期癌症患者支持:
- 服務內容:專為晚期癌症患者設計的舒緩治療和支持服務
- 目標:提高生活質量,減輕症狀,提供情感和靈性支持
- 提供機構:醫院管理局寧養服務、香港舒緩醫療學會、善寧會
- 形式:寧養服務、日間寧養中心、家居寧養服務
- 收費:大多數免費
香港善寧會每年服務約3,000名晚期癌症患者,提供超過50,000小時服務[^72]。
香港擁有全面的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網絡,涵蓋心理、實務、經濟、社交、教育和特殊群體等多個方面。這些服務由公立機構、非政府組織和私營機構共同提供,大多數免費或低收費,確保所有患者都能獲得所需支持。適當利用這些支持服務,可以顯著改善患者和家屬應對癌症藥物副作用的能力,提高生活質量,並可能改善治療效果。
常見問題
1. 癌症藥物副作用會持續多久?
癌症藥物副作用的持續時間因人而異,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藥物類型、劑量、治療持續時間以及個人體質。一般來說:
- 急性副作用(如惡心、嘔吐、疲勞)通常在治療結束後幾天至幾週內逐漸減輕或消失。
- 亞急性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口腔潰瘍)可能需要幾週至幾個月才能完全恢復。
- 慢性副作用(如神經病變、心臟毒性)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部分可能是永久性的。
- 延遲性副作用(特別是某些免疫治療相關的副作用)可能在治療結束後數月才出現,並持續一段時間。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約70%的急性副作用在治療結束後4週內明顯改善,約50%的亞急性副作用在治療結束後3個月內基本恢復[^73]。重要的是,即使治療結束後,也應定期跟進醫生,監測任何持續或新出現的副作用。
2. 如何區分正常副作用和需要立即就醫的嚴重副作用?
區分正常副作用和需要立即就醫的嚴重副作用對於癌症患者的安全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指導原則:
通常可以觀察或按預定計劃報告的常見副作用: - 輕度惡心或食慾減退 - 輕度疲勞 - 輕度脫髮 - 輕度皮膚乾燥或瘙癢 - 輕度味覺改變
需要立即聯繫醫療團隊的副作用: - 發燒(體溫超過38°C) - 持續嘔吐(24小時內超過3次)或無法進食飲水 - 嚴重腹瀉(24小時內超過5-6次)或帶血腹瀉 - 呼吸困難或胸痛 - 嚴重皮疹或皮膚反應(如脫皮、水泡) - 意識模糊或嚴重頭痛 - 不可控制的出血或瘀傷 - 嚴重腹痛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指南,如果出現以上任何嚴重副作用,應立即聯繫醫療團隊或前往急症室[^74]。及時處理嚴重副作用可以預防併發症,確保治療安全。
3. 有哪些方法可以緩解癌症藥物引起的噁心和嘔吐?
惡心和嘔吐是癌症藥物治療(特別是化學治療)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以下是一些緩解方法:
藥物管理: - 預防性用藥:在治療前使用止吐藥物,如5-HT3拮抗劑(如昂丹司瓊)、NK1受體拮抗劑(如阿瑞匹坦)和地塞米松。 - 按需用藥:如出現突破性惡心嘔吐,按醫囑使用額外止吐藥物。 - 多藥聯合:對於高致吐風險的化療,通常需要聯合使用不同類型的止吐藥物。
非藥物方法: - 飲食調整:少量多餐、避免油膩和辛辣食物、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 環境調整:保持通風、避免強烈氣味、進食時放鬆。 - 替代療法:某些研究表明,生薑、針灸和指壓可能有助於緩解惡心。 - 心理支持:放鬆技巧、引導意象和冥想可能有助於控制惡心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南,適當的預防性止吐治療可以將化療相關的惡心和嘔吐發生率從超過70%降至低於20%[^75]。重要的是,患者應與醫療團隊密切合作,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止吐方案。
4. 癌症藥物治療期間可以繼續工作嗎?
許多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能夠繼續工作,但這取決於多種因素:
影響工作能力的因素: - 治療類型和強度:某些治療方案(如高劑量化療)可能比其他方案(如某些靶向治療)更容易引起疲勞和其他副作用。 - 工作性質:體力要求較低、工作時間靈活的工作可能更容易在治療期間繼續。 - 個人反應:每個人對治療的反應不同,有些人可能能很好地耐受治療,而其他人則可能經歷較嚴重的副作用。 - 支持系統:雇主、同事和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對於繼續工作至關重要。
繼續工作的策略: - 與雇主溝通:討論靈活的工作安排,如遠程工作、彈性工作時間或減少工作時間。 - 調整工作負擔:暫時減少工作責任或工作量。 - 安排休息時間:在治療前後安排充分的休息時間。 - 尋求支持:利用公司的人力資源政策或殘疾支持計劃。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數據,約60%的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能夠繼續某種形式的工作,其中約30%能夠全職工作[^76]。重要的是,患者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做出決定,不要過度勞累,必要時應優先考慮健康。
5. 如何管理癌症藥物引起的疲勞?
疲勞是癌症藥物治療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影響高達80%的患者。以下是一些管理疲勞的策略:
生活方式調整: - 平衡活動和休息:在精力充沛時安排活動,疲勞時休息,但避免過度臥床。 - 規律運動:適度的運動(如散步、瑜伽或輕度有氧運動)可能有助於改善疲勞。 - 優先排序:將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活動上,學會說”不”。 - 改善睡眠:保持規律的睡眠時間表,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營養支持: - 均衡飲食:確保攝入足夠的營養和水分。 - 少量多餐:避免大量進食導致的疲勞感。 - 限制咖啡因和酒精:這些物質可能影響睡眠質量,加重疲勞。
心理支持: - 壓力管理: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漸進性肌肉放鬆。 - 尋求支持:與家人、朋友或支持小組分享感受。 - 專業幫助:如疲勞與抑鬱或焦慮有關,考慮尋求心理輔導。
醫學評估: - 排除其他原因:疲勞可能由貧血、甲狀腺功能異常或其他可治療的醫療狀況引起。 - 藥物調整:某些藥物可能引起疲勞,醫生可能會調整用藥方案。
根據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綜合性的疲勞管理策略可以改善約40-50%的患者的疲勞症狀[^77]。重要的是,患者應與醫療團隊討論疲勞問題,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管理方法。
6. 癌症藥物治療期間可以服用中藥或保健品嗎?
癌症藥物治療期間服用中藥或保健品需要特別謹慎,因為可能存在藥物相互作用或影響治療效果:
潛在風險: - 藥物相互作用:某些中藥或保健品可能影響癌症藥物的代謝,增加毒性或降低療效。 - 治療干擾:某些抗氧化劑(如高劑量維生素C或E)可能理論上干擾某些化療或放射治療的效果。 - 副作用疊加:某些中藥或保健品可能加重癌症藥物的副作用,如肝毒性或腎毒性。 - 質量問題:中藥和保健品市場監管較鬆,產品質量和純度可能存在問題。
安全使用建議: - 告知醫療團隊:在服用任何中藥或保健品前,務必告知腫瘤科醫生。 - 尋求專業建議:諮詢熟悉中西藥相互作用的藥劑師或中醫師。 - 選擇可靠來源:如決定使用,選擇有良好聲譽的品牌和供應商。 - 避免高劑量:避免使用高劑量單一抗氧化劑或強效中藥。 - 監測反應:密切注意任何不良反應或治療效果變化。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指南,約30%的癌症患者同時使用中藥或保健品,其中約15%可能存在潛在的藥物相互作用風險[^78]。重要的是,患者不應自行開始或停止任何中藥或保健品,而應在專業指導下做出決定。
7. 如何應對癌症藥物引起的皮膚問題?
皮膚問題是許多癌症藥物(特別是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常見副作用。以下是一些應對策略:
常見皮膚問題及管理: - 疹子/痤瘡樣皮疹(常見於EGFR抑制劑): - 保持皮膚清潔,使用溫和的清潔劑 - 避免刺激皮膚的因素,如過度日曬、極端溫度 - 使用非致痘性保濕劑 - 醫生可能處方局部抗生素或類固醇藥膏
- 乾燥和瘙癢:
- 使用溫和、無香料的清潔產品
- 頻繁使用保濕劑,特別是洗澡後
- 避免長時間熱水浴
- 醫生可能推薦抗組胺藥緩解瘙癢
- 手足綜合徵(手腳紅腫、疼痛、脫皮):
- 保持手足清潔乾燥
- 避免壓力和摩擦
- 穿著舒適、透氣的鞋子和手套
- 使用軟化角質和保濕的護膚品
- 醫生可能推薦局部或口服藥物治療
- 光敏感性:
- 嚴格防曬,使用SPF 30+的防曬霜
- 穿著防護服裝和帽子
- 避免在陽光最強的時段(上午10點至下午4點)外出
- 考慮使用物理防曬措施,如遮陽傘
- 指甲變化:
- 保持指甲短而清潔
- 避免修剪指甲過短或損傷甲周皮膚
- 戴手套進行家務或園藝活動
- 醫生可能推薦局部治療或抗生素
根據國際臨床腫瘤學雜誌的建議,早期干預和預防性護理可以顯著減輕靶向治療相關皮膚問題的嚴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治療依從性[^79]。重要的是,患者應及時向醫療團隊報告任何皮膚變化,以便獲得適當的治療建議。
8. 癌症藥物治療對生育能力有什麼影響?
許多癌症藥物可能對生育能力產生影響,這對於年輕患者來說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
對女性的影響: - 化學治療:某些化療藥物(特別是烷化劑)可能損害卵巢功能,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不孕、提前絕經或月經不規律。 - 放射治療:盆腔放射治療可能損害卵巢,導致不孕和激素功能障礙。 - 激素治療:某些激素治療可能影響排卵和月週期。 - 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對生育能力的影響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存在潛在風險。
對男性的影響: - 化學治療:某些化療藥物可能損害精子生成,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不育、精子數量減少或質量下降。 - 放射治療:睾丸放射治療可能損害精子生成和激素功能。 - 激素治療:可能影響精子生成和性功能。 - 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對生育能力的影響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存在潛在風險。
生育能力保存選項: - 女性: - 卵子冷凍:在治療前收集並冷凍卵子 - 胚胎冷凍:如果有伴侶,可冷凍受精卵 - 卵巢組織冷凍:實驗性技術,涉及冷凍卵巢組織 - 卵巢抑制:某些藥物可能在治療期間保護卵巢功能
- 男性:
- 精子冷凍:在治療前收集並冷凍精子
- 睾丸組織冷凍:實驗性技術,涉及冷凍睾丸組織
根據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的數據,約15%的癌症患者處於生育年齡,其中約40%關心治療對生育能力的影響[^80]。重要的是,患者應在開始治療前與醫療團隊討論生育問題,考慮生育能力保存選項,並了解治療後恢復生育的可能性。
9. 家屬如何幫助癌症患者管理藥物副作用?
家屬在幫助癌症患者管理藥物副作用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幫助方式:
情感支持: - 傾聽和理解:耐心傾聽患者的感受和擔憂,不要輕易否定或最小化他們的經歷。 - 提供鼓勵:在困難時期提供積極的鼓勵和支持。 - 陪伴就醫:陪同患者就診,幫助記錄醫療資訊和提問。 - 尊重自主權:尊重患者的決定和選擇,即使與自己的想法不同。
實務協助: - 藥物管理:幫助組織藥物,設置提醒,確保按時服藥。 - 症狀監測:幫助觀察和記錄副作用,及時向醫療團隊報告嚴重症狀。 - 生活照顧:協助日常活動,如烹飪、清潔、購物等。 - 交通安排:提供或安排前往治療和就診的交通。
環境調整: - 創造舒適環境:確保家居環境舒適、安全,有利於休息和恢復。 - 飲食準備:根據患者的飲食限制和偏好,準備營養且易於消化的食物。 - 活動協調:幫助安排適當的活動和休息時間,避免過度疲勞。
資訊支持: - 蒐集資訊:幫助蒐集可靠的治療和副作用管理資訊。 - 溝通協調:在需要時,幫助與醫療團隊、其他家人或朋友溝通。 - 決策支持:在治療決策過程中提供支持和建議。
自我照顧: - 尋求支持:家屬也應尋求自己的支持系統,避免照顧者疲憊。 - 保持健康:維持自己的健康和福祉,這對於持續提供支持至關重要。 - 設定界限:學會設定健康的界限,確保自己也有休息和恢復的時間。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的調查,約80%的癌症患者認為家屬的支持對於管理副作用和提高生活質量至關重要[^81]。重要的是,家屬應與患者保持開放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偏好,提供適當的支持,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
10. 癌症藥物治療結束後,如何監測和管理長期副作用?
癌症藥物治療結束後,某些副作用可能持續存在或在治療結束後一段時間才出現。監測和管理這些長期副作用對於維持長期健康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常見長期副作用及監測: - 心臟毒性(某些化療藥物和靶向治療): - 定期心臟功能檢查(如心臟超音波) - 監測心臟病徵狀,如呼吸困難、胸痛、水腫 - 控制心臟病風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
- 神經病變(某些化療藥物):
- 定期神經系統評估
- 監測麻木、刺痛、疼痛或肌肉無力症狀
- 物理治療或藥物管理症狀
- 繼發性癌症(某些化療和放射治療):
- 遵循建議的癌症篩查計劃
- 注意任何新的或異常症狀
- 定期隨訪檢查
- 骨質疏鬆(某些激素治療):
- 骨密度檢查
- 鈣和維生素D補充
- 適當運動和生活方式調整
- 認知功能障礙(“化療腦”):
- 認知功能評估
- 認知康復訓練
- 適應策略和輔助工具
長期隨訪計劃: - 定期隨訪:按照醫療團隊的建議進行定期隨訪,通常治療後第一年較頻繁,之後逐漸減少。 - 全面健康評估:定期進行全面健康評估,不僅關注癌症復發,也關注長期副作用和整體健康。 - 專科轉介:如需要,轉介給相關專科醫生(如心臟科、內分泌科等)管理特定長期副作用。 - 健康生活指導:獲得關於健康飲食、適當運動、戒菸限酒等生活方式建議。
自我監測和管理: - 症狀日記:記錄任何新出現或持續的症狀,包括嚴重程度、持續時間和影響。 - 健康習慣: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和壓力管理。 - 預防保健:接種建議的疫苗,進行常規健康檢查。 - 心理支持:如需要,尋求心理支持以應對長期副作用帶來的情緒挑戰。
資源和支持: - 生存者計劃:許多醫院和癌症中心提供癌症生存者計劃,提供長期隨訪和支持。 - 支持小組:加入癌症生存者支持小組,分享經驗和應對策略。 - 教育資源:利用可靠的資源了解可能的长期副作用和管理策略。 - 工作和社会支持:如需要,尋求重返工作或社會生活的支持和指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約60%的癌症生存者會經歷某種程度的长期副作用,其中約20%可能需要持續的醫療干預[^82]。重要的是,癌症生存者應與醫療團隊保持長期聯繫,定期進行健康評估,及時發現和管理任何長期副作用,以確保最佳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 香港醫院管理局 -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 癌症藥物副作用研究
- 世界衛生組織 - 癌症治療副作用管理指南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藥物副作用管理指南
- 國際臨床腫瘤學雜誌 - 癌症藥物副作用研究
- 維基百科 - 癌症藥物治療條目
- 香港醫院管理局 - 癌症藥物治療手冊
- 香港防癌會 - 癌症患者支持服務指南
- 香港衛生署 - 癌症篩查資源指南
- 香港大學醫學院 - 癌症生存者長期隨訪研究
- 香港醫院管理局 - 心理支持服務指南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患者及家屬支持資源
- 香港醫院管理局 - 治療前評估指南
- 香港藥劑師學會 - 癌症藥物相互作用研究
- 香港大學基因研究中心 - 藥物基因學與癌症治療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心理社會支持研究
- 世界衛生組織 - 惡心和嘔吐預防指南
- 香港醫院管理局 - 骨髓抑制管理指南
- 國際臨床腫瘤學雜誌 - 過敏反應預防研究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黏膜炎預防指南
- 香港營養師學會 - 癌症患者營養支持研究
- 香港大學運動醫學中心 - 癌症患者運動研究
- 香港心理學會 - 癌症患者壓力管理研究
- 香港醫院管理局 - 患者教育研究
- 世界衛生組織 - 個體化癌症治療指南
- 香港醫院管理局 - 大腸癌篩查成效報告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乳腺癌篩查研究
- 世界衛生組織 - 子宮頸癌篩查指南
-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 肝癌篩查研究
- 國際臨床腫瘤學雜誌 - 肺癌篩查研究
- 香港醫院管理局 - 篩查服務統計報告
- 香港醫院管理局 - 癌症相關檢查報告
- 香港衛生署 - 政府資助計劃報告
- 香港私家醫院協會 - 癌症篩查服務指南
- 香港專科醫學院 - 專科診所篩查服務
- 香港健康檢查協會 - 健康檢查中心服務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社區服務報告
- 香港防癌會 - 社區推廣活動報告
- 香港社區發展組織 - 社區篩查服務報告
- 香港衛生署 - 數字健康平台報告
- 香港醫院管理局 - 熱線服務統計
- 香港健康教育委員會 - 社區健康活動報告
-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 風險評估工具研究
- 香港醫學決策輔助學會 - 決策輔助工具研究
- 香港醫院管理局 - 跟進系統報告
- 香港醫院管理局 - 篩查質量保證報告
- 香港衛生署 - 篩查成效監測報告
- 香港醫療服務改善委員會 - 服務改善報告
- 香港心理學會 - 癌症患者心理輔導研究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支持小組成效報告
- 香港家庭治療協會 - 癌症家庭輔導研究
- 香港哀傷輔導學會 - 哀傷輔導研究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交通支援服務報告
- 香港社區護理協會 - 家居照護研究
- 香港兒童服務聯會 - 兒童照顧支援報告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患者教育調查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財政援助報告
- 香港醫院管理局 - 撒瑪利亞基金報告
-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 - 癌症患者保險研究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就業支援報告
- 香港康樂管理協會 - 癌症患者休閒活動研究
- 香港大學運動醫學中心 - 癌症患者運動研究
- 香港社區發展組織 - 癌症患者社交活動報告
- 香港義工發展局 - 義工探訪服務報告
- 香港醫學教育學會 - 患者教育成效研究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資源中心使用報告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數字平台報告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諮詢服務報告
- 香港兒童癌症基金會 - 兒童患者服務報告
- 香港老年學會 - 長者患者支持研究
- 香港少數族裔權益關注組 - 少數族裔患者服務報告
- 香港善寧會 - 晚期患者服務報告
- 香港醫院管理局 - 副作用持續時間研究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副作用識別指南
- 世界衛生組織 - 惡心和嘔吐管理指南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癌症患者就業研究
-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 癌症疲勞管理研究
- 香港醫院管理局 - 中西藥相互作用研究
- 國際臨床腫瘤學雜誌 - 皮膚副作用管理研究
-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 生育能力影響研究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家屬支持調查
- 世界衛生組織 - 癌症生存者長期副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