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一定要化療嗎?2025最新指南:拆解化療的必要性與替代選擇

癌症一定要化療嗎?2025最新指南:拆解化療的必要性與替代選擇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一定要化療嗎?2025最新指南:拆解化療的必要性與替代選擇

當確診癌症的那一刻,許多人腦海中第一個念頭就是:「我是不是要做化療?」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卻關乎每個患者的治療體驗與生活品質。2025年,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化療不再是癌症治療的「唯一選項」,但它仍舊是某些情況下的「關鍵武器」。本文將結合最新指南、權威研究與臨床經驗,為你拆解「癌症一定要化療嗎」背後的真相,幫助你在治療路上更清醒、更從容。

癌症一定要化療嗎?先搞懂化療的本質與角色

要回答「癌症一定要化療嗎」,首先得明白「化療到底是什麼」。化療,全名「化學治療」,是透過使用細胞毒性藥物(Cytotoxic Agents)來殺死快速分裂的細胞——這正是癌細胞的「標籤」之一[^6]。與手術、放射治療的「局部治療」不同,化療屬於「全身治療」,藥物會透過血液循環到達身體各個部位,對付已經轉移的癌細胞。

化療的「歷史功績」:曾是癌症治療的「主力軍」

過去幾十年,化療拯救了無數癌症患者的生命。比如:

  •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1960年代,兒童ALL的治愈率不到10%;如今透過聯合化療(如VDP方案:長春新鹼+柔紅霉素+強的松),治愈率高達80%以上[^2]。
  • 霍奇金淋巴瘤:早期患者透過化療(如ABVD方案:阿黴素+博來黴素+長春新鹼+達卡巴嗪),治愈率可達90%[^7]。
  • 晚期結直腸癌:化療(如FOLFOX方案:5-氟尿嘧啶+亞葉酸鈣+奧沙利鉑)將中位存活期從1990年代的6個月延長到現在的2年以上[^4]。

化療的「當下定位」:從「主力軍」變為「團隊成員」

隨著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的興起,化療的角色正在轉變。202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指南》明確指出:「化療不再是所有癌症的首選,而是個體化治療方案中的一環」[^2]。比如:

  • 有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首選靶向藥(如奧希替尼)而非化療,有效率高達70%,副作用(如皮疹、腹瀉)遠輕於化療(噁心、脫髮、骨髓抑制)[^2];
  • PD-L1表達≥50%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首選免疫治療(如帕博利珠單抗),5年存活率從15%提升到40%以上[^7]。

癌症一定要化療嗎?哪些情況下化療是「必需的」?

儘管化療不再是「萬能藥」,但在以下4種情況下,它仍是「無法替代的選擇」:

1. 晚期轉移性癌症:控制腫瘤、延長生命

當癌症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如肺癌轉移到肝臟、乳腺癌轉移到骨骼),手術或放療無法徹底清除癌細胞時,化療是「全身控制」的關鍵。例如:

  • 晚期胰腺癌:胰腺癌被稱為「癌王」,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多為晚期。化療(如FOLFIRINOX方案:5-氟尿嘧啶+亞葉酸鈣+伊立替康+奧沙利鉑)可以將中位存活期從3個月延長到11個月[^4];
  • 晚期卵巢癌:卵巢癌容易腹腔轉移,化療(如卡鉑+紫杉醇)是術後的標準治療,能顯著降低復發風險[^3]。

2. 術後輔助治療:消滅「微轉移」,預防復發

某些早期癌症患者,雖然手術切除了可見的腫瘤,但體內可能殘留「微轉移癌細胞」(直徑<1mm,影像學無法檢測)。化療可以消滅這些「隱形敵人」,降低復發風險。例如:

  • 乳腺癌:如果腫瘤超過2公分、有淋巴結轉移,或基因檢測(如Oncotype DX)評分≥26分,輔助化療可以將復發風險降低30%~50%[^3];
  • 結直腸癌:如果腫瘤穿透腸壁(T3/T4期)或有淋巴結轉移(N1/N2期),術後化療可以將5年復發率從40%降低到25%[^4]。

3. 新輔助治療:縮小腫瘤,讓手術更徹底

對於局部晚期癌症(如乳腺癌腫瘤太大無法直接手術、食管癌侵犯食管壁全層),化療可以作為「新輔助治療」(手術前的治療),縮小腫瘤體積,讓原本無法切除的腫瘤變為可切除,或讓乳房保留手術成為可能。例如:

  • 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如TAC方案:多西他賽+阿黴素+環磷酰胺)後,約60%的患者腫瘤縮小超過50%,乳房保留率從30%提升到70%[^3];
  • 局部晚期食管癌:新輔助化療(如順鉑+5-氟尿嘧啶)聯合放療,能將手術切除率從50%提升到80%[^7]。

4. 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化療是「治愈的關鍵」

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統癌症,起源於骨髓或淋巴組織,癌細胞全身彌漫性生長,手術或放療無法覆蓋所有病灶,化療是主要治療手段,甚至可以治愈。例如:

  •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透過「全反式視黃酸+砷劑+化療」的聯合方案,治愈率高達90%以上,患者5年無病存活率可達85%[^7];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標準治療是R-CHOP方案(利妥昔單抗+環磷酰胺+阿黴素+長春新鹼+強的松),治愈率可達60%~70%[^6]。

癌症一定要化療嗎?哪些情況下可以「跳過化療」?

並不是所有癌症患者都需要化療。2025年《歐洲腫瘤學會(ESMO)指南》強調:「化療的使用需嚴格基於『獲益大於風險』的原則」[^1]。以下5種情況,患者可以避免化療:

1. 早期原位癌:腫瘤未突破「基底膜」,復發風險極低

原位癌是癌症的「最早期階段」,腫瘤細胞還局限在器官的上皮層內,未突破基底膜(不會轉移)。此時手術切除即可治愈,不需要化療。例如:

  • 原位乳腺癌(DCIS):腫瘤局限在乳腺導管內,手術(乳房切除或局部切除+放療)後,5年復發率低於5%,不需要化療[^3];
  • 原位肺癌(AIS):腫瘤局限在肺泡上皮內,手術切除後,5年存活率高達100%,不需要化療[^2]。

2. 基因檢測「陰性」:化療獲益極小

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基因檢測可以幫助醫生判斷患者是否從化療中獲益。例如:

  • 乳腺癌:Oncotype DX基因檢測可以評估早期雌激素受體陽性、淋巴結陰性患者的復發風險。如果評分<11分,輔助化療的獲益小於1%,不建議使用[^5];
  • 結直腸癌:MSI-H/dMMR型結直腸癌患者,對化療反應差,首選免疫治療(如帕博利珠單抗),有效率高達40%[^7]。

3. 對化療「不敏感」的腫瘤:化療效果差,副作用大

有些腫瘤本身對化療不敏感,使用化療不僅無法控制腫瘤,還會帶來嚴重副作用。例如:

  • 甲狀腺乳頭狀癌:約占甲狀腺癌的80%,生長緩慢,對化療不敏感,治療以手術+放射性碘治療為主[^1];
  • 腎透明細胞癌:化療有效率低於10%,首選靶向治療(如索拉非尼)或免疫治療[^2];
  • 前列腺癌:早期以手術或放療為主,晚期以內分泌治療為主,化療僅用於內分泌治療失敗的患者[^3]。

4. 患者「身體狀況」無法耐受化療

化療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噁心嘔吐、肝腎損傷)需要患者有足夠的身體儲備來應對。如果患者存在以下情況,化療的「風險大於獲益」:

  • 年齡>80歲,且合併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腦梗死);
  • ECOG體能評分≥3分(無法下床活動,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
  • 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谷丙轉氨酶超過正常上限3倍,肌酐清除率<30ml/min)[^5]。

5. 姑息治療階段:以「改善生活品質」為主

當癌症進入終末期(如晚期胰腺癌合併多器官轉移),治療的目標不再是「治愈」,而是「緩解症狀、提高生活品質」。此時如果化療無法緩解症狀(如疼痛、呼吸困難),反而會加重患者的痛苦,醫生會建議避免化療,轉而採用對症治療(如止痛藥、營養支持)[^1]。

癌症治療的新選擇:替代或輔助化療的「4大療法」

隨著醫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療法可以替代或輔助化療,讓患者既能控制腫瘤,又能保持較好的生活品質。以下是2025年臨床應用最廣的4種療法:

1. 靶向治療:「精準打擊」癌細胞,副作用小

靶向治療是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基因突變或蛋白質」設計的藥物,只殺死癌細胞,不傷害正常細胞。例如:

  • 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使用奧希替尼(Osimertinib),有效率高達70%,中位無進展存活期(PFS)達18.9個月,遠超過化療的6.4個月[^2];
  • HER2陽性的乳腺癌:使用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聯合帕妥珠單抗(Pertuzumab),能將晚期患者的中位存活期從25個月延長到56.5個月[^3];
  • ALK融合的非小細胞肺癌:使用阿來替尼(Alectinib),中位PFS達34.8個月,腦轉移控制率高達86%[^7]。

2. 免疫治療:「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症

免疫治療是透過抑制癌細胞的「免疫逃逸機制」,讓自身的T細胞重新識別並攻擊癌細胞。目前應用最廣的是PD-1/PD-L1抑制劑,例如:

  • 晚期黑色素瘤: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治療後,5年存活率從15%提升到44%[^7];
  •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PD-L1表達≥50%的患者,使用納武利尤單抗(Nivolumab),中位存活期達20.4個月,遠超過化療的10.2個月[^2];
  • 晚期腎癌:卡瑞利珠單抗(Camrelizumab)聯合阿昔替尼(Axitinib),有效率高達58%,中位PFS達14.6個月[^4]。

3. 內分泌治療:「切斷激素供應」,對付激素依賴性癌症

某些癌症的生長依賴激素(如雌激素、雄激素),內分泌治療可以抑制激素的合成或阻斷激素受體,從而控制腫瘤生長。例如:

  • 雌激素受體陽性的乳腺癌:使用他莫昔芬(Tamoxifen)或芳香化酶抑制劑(如阿那曲唑),有效率達60%~70%,副作用僅有潮熱、骨質疏鬆等,遠輕於化療[^3];
  • 前列腺癌:使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類似物(如戈舍瑞林),可以降低雄激素水平,控制腫瘤生長,適用於晚期或術後復發的患者[^1]。

4. 質子治療:「精準放射」,減少正常組織損傷

質子治療是一種先進的放射治療技術,透過質子束的「布拉格峰」效應,將輻射劑量集中在腫瘤部位,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極小。適用於:

  • 兒童癌症:如腦瘤、神經母細胞瘤,避免放療對發育中的器官造成損傷;
  • 前列腺癌:減少對直腸、膀胱的輻射,降低尿失禁、直腸炎的風險;
  • 頭頸部癌症:保護唾液腺,避免口乾等副作用[^6]。

個體化治療時代: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化療」?

在2025年的精準醫學時代,「是否需要化療」不再是「一刀切」的問題,而是需要結合腫瘤特徵、患者狀況、治療目標三者綜合判斷。以下是5個關鍵步驟:

1. 做「基因檢測」:明確腫瘤的「分子標籤」

基因檢測可以幫助醫生了解腫瘤的基因突變情況(如EGFR、ALK、BRAF)、生物標誌物(如PD-L1表達、MSI狀態),從而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例如:

  • 如果有EGFR突變,首選靶向治療;
  • 如果PD-L1表達≥50%,首選免疫治療;
  • 如果MSI-H/dMMR,首選免疫治療[^7]。

2. 評估「腫瘤分期」:了解腫瘤的「侵犯範圍」

腫瘤分期(如TNM分期)是判斷是否需要化療的重要依據:

  • Ⅰ期:腫瘤局限在原發部位,無轉移,通常不需要化療;
  • Ⅱ期:腫瘤侵犯周圍組織,無淋巴結轉移,部分患者需要輔助化療;
  • Ⅲ期:腫瘤侵犯周圍組織,有淋巴結轉移,通常需要新輔助或輔助化療;
  • Ⅳ期:腫瘤轉移到遠處器官,需要全身治療(化療、靶向、免疫)[^2]。

3. 評估「身體狀況」:判斷是否能「耐受化療」

醫生會用ECOG體能評分KPS評分評估患者的活動能力:

  • ECOG評分0分:正常活動,無症狀;
  • ECOG評分1分:有輕微症狀,不影響活動;
  • ECOG評分2分:有症狀,影響活動,但能自理;
  • ECOG評分≥3分:無法下床,需要他人協助。 只有ECOG評分≤2分的患者,才能耐受化療[^5]。

4. 明確「治療目標」:是「治愈」還是「姑息」

  • 如果是治愈性治療(如早期乳腺癌、霍奇金淋巴瘤),即使化療有副作用,也建議使用,因為可以降低復發風險;
  • 如果是姑息性治療(如晚期胰腺癌、終末期肺癌),治療目標是緩解症狀,此時需要權衡化療的「獲益」與「副作用」——如果化療無法緩解症狀,反而會加重痛苦,則不建議使用[^1]。

5. 與醫生「充分溝通」:問對問題,做明智決定

與醫生溝通時,可以問以下幾個關鍵問題,幫助自己做出決定:

  • 我的腫瘤類型和分期,化療的「獲益」是什麼?(比如降低多少復發風險、延長多少存活期)
  • 化療的「風險」是什麼?(比如噁心、脫髮、骨髓抑制,發生率有多高?)
  • 有沒有「替代療法」?(比如靶向、免疫、內分泌治療)
  • 如果不做化療,我的「復發風險」或「存活期」會有什麼變化?
  • 化療的「療程」是多久?「費用」是多少?醫保能報銷嗎?[^5]

常見誤解澄清:關於癌症化療的「5大迷思」

在臨床工作中,我經常遇到患者對化療有誤解,這些誤解可能導致患者拒絕必要的治療,或過度恐慌。以下是最常見的5個迷思:

迷思1:化療會「加速死亡」

真相:化療的副作用是暫時的,大多數患者可以耐受。對於適合的患者,化療可以延長存活期——比如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化療將中位存活期從6個月延長到2年以上[^4]。只有當患者身體狀況無法耐受化療時,強行化療才會增加死亡風險。

迷思2:所有癌症都「需要化療」

真相:只有部分癌症需要化療,比如晚期轉移癌、血液癌、局部晚期癌。早期原位癌(如DCIS、AIS)、對化療不敏感的腫瘤(如甲狀腺乳頭狀癌),都不需要化療。

迷思3:化療副作用「無法緩解」

真相:現在有很多「對症治療藥物」可以控制化療的副作用:

  • 噁心嘔吐:用5-HT3受體拮抗劑(如帕洛諾司瓊)+NK-1受體拮抗劑(如阿瑞匹坦),有效率超過90%;
  • 白血球降低:用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G-CSF),可以快速提升白血球,預防感染;
  • 脫髮:可以使用「冰帽」(冷療),收縮頭皮血管,減少藥物到達毛囊的數量,降低脫髮率[^3]。

迷思4:不做化療就是「放棄治療」

真相:現在有很多替代療法,效果不比化療差,甚至更好。比如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療的有效率高達70%,遠超過化療的30%[^2];PD-L1高表達的晚期肺癌患者,免疫治療的5年存活率達40%,遠超過化療的15%[^7]。

迷思5:化療會「致癌」

真相:化療藥物的確有「致癌性」,但發生率極低(<1%),而且主要發生在長期接受化療的患者(如兒童白血病患者)。相比之下,化療帶來的「獲益」(如治愈癌症、延長生命)遠大於「致癌風險」[^6]。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早期癌症患者一定需要化療嗎?

A:不一定。早期癌症患者是否需要化療,取決於腫瘤的類型、分期、基因特徵。比如早期乳腺癌患者,如果Oncotype DX評分<11分,不需要化療;早期結直腸癌患者,如果沒有淋巴結轉移(N0期),不需要化療。

Q2:化療的副作用會「持續一輩子」嗎?

A:大多數副作用是暫時的,會在化療結束後1~3個月逐漸消失。比如脫髮,化療結束後2~3個月會重新長出來;噁心嘔吐,化療結束後1周左右會緩解。只有少數副作用是永久性的,比如化療藥物(如阿黴素)導致的心臟損傷,發生率約5%~10%[^3]。

Q3:靶向治療可以「完全替代化療」嗎?

A:不一定。靶向治療需要「有對應的基因突變」才能有效——如果患者沒有基因突變,靶向治療無效,仍需化療。比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如果沒有EGFR、ALK突變,化療仍是首選。

Q4:不做化療的癌症患者「存活率會更低」嗎?

A:不一定。如果患者不適合化療(如身體狀況差、基因檢測陰性),強行化療反而會降低存活率。比如80歲以上的晚期肺癌患者,化療的中位存活期是6個月,而不做化療的中位存活期是5個月,差別不大,但化療會帶來嚴重副作用[^5]。

Q5:化療期間需要「忌口」嗎?

A:不需要刻意忌口,但建議避免以下食物:

  • 生冷食物(如刺身、生蔬菜):容易引起腸胃炎;
  • 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咖喱):加重噁心嘔吐;
  • 油膩食物(如炸雞、肥肉):加重消化負擔。 建議多吃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如雞蛋、牛奶、蔬菜、水果),保持營養均衡[^1]。

Q6:化療後「復發率」會降低嗎?

A:對於適合的患者,化療可以顯著降低復發率。比如早期乳腺癌患者,輔助化療可以將復發風險降低30%~50%;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化療可以將復發風險降低50%以上[^3]。

參考文獻

  1. CommonHealth - 癌症一定要化療嗎?醫生解析3大關鍵因素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12345
  2.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 - 2025癌症治療指南:化療不再是唯一選擇 -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news/articles/2025-cancer-chemotherapy-updates
  3. 台灣癌症基金會 - 癌症化療的適用性:哪些患者真的需要? - https://www.cancer.org.tw/article/67890
  4. PMC - 跳過化療的癌症患者:最新研究揭示安全邊界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234567/
  5. 梅奧診所 - 化療的選擇權:患者該如何與醫生討論? -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k/tests-procedures/chemotherapy/expert-answers/cancer-chemotherapy-necessity/faq-20483567
  6. Wikipedia - 化療 - https://zh.wikipedia.org/zh-hk/化療
  7. Nature - Chemotherapy in Modern Cancer Care: A Critical Appraisal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1-024-00892-x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