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不是病?重新理解癌症的本質與治療思維

癌症不是病?重新理解癌症的本質與治療思維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3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不是病?重新理解癌症的本質與治療思維

什麼是「癌症不是病」?打破傳統認知的核心邏輯

「癌症不是病」這句話,時常讓人誤以為是「否定癌症的危害性」——事實上,它是對傳統癌症認知的根本反駁。傳統醫學將癌症視為「外來的敵人」:癌細胞是「叛變的細胞」,需要用手術、化療、放療等手段「徹底消滅」。但越來越多的權威研究顯示,癌症的本質更接近「身體在長期失衡下的適應性反應」[^1]。

從細胞生物學的角度看,癌細胞並非「外來入侵者」——它們來自我們體內的正常細胞。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數千個基因突變的細胞,這些細胞本應被DNA修復系統糾正,或被免疫細胞(如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清除[^2]。只有當身體的「防禦系統」長期失效(比如免疫功能下降、DNA修復能力減弱),突變細胞才會不斷累積,最終形成可以檢測到的腫瘤。換句話說,癌症是「身體平衡崩潰的結果」,而非「敵人入侵的開始」[^3]。

這種觀點並非空穴來風。2023年,《細胞》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追蹤了10萬名健康人的細胞突變情況,發現超過40%的人體內存在「癌前病變細胞」,但只有不到5%的人會發展成臨床可診斷的癌症[^4]。這意味著:癌細胞本身不是問題,「身體無法處理癌細胞」才是問題

癌症不是病的科學依據:身體的防禦與適應機制

要理解「癌症不是病」,必須先認識人體的兩大「抗癌系統」:DNA修復系統與免疫監控系統。

1. DNA修復系統:細胞的「自我糾錯軟件」

人體每個細胞的DNA每天都會受到各種傷害——紫外線、自由基、化學毒素,甚至細胞分裂時的錯誤。但細胞內有一套精密的「DNA修復機器」:比如Base Excision Repair(BER)負責修復單個鹼基的損傷,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負責修復大片段的DNA損傷[^5]。

研究顯示,健康人的DNA修復效率高達99.9%——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基因突變都會被及時糾正[^6]。只有當修復系統「疲勞」或「受損」(比如長期暴露於致癌物、營養不足),未修復的突變才會累積,最終導致細胞「失控生長」。

2. 免疫監控系統:身體的「癌細胞警察」

即使DNA修復失敗,免疫系統仍會發揮「最後一道防線」的作用。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可以識別癌細胞表面的「異常抗原」(比如突變的蛋白質),隨即啟動「細胞毒性反應」,殺死癌細胞[^7]。

但這套系統也會「失效」:比如長期壓力會導致皮質醇升高,抑制T細胞的活性;慢性炎症會破壞免疫細胞的「識別能力」;老化則會導致免疫細胞數量減少(稱為「免疫衰老」)[^8]。當免疫監控鬆懈,癌細胞就有機會「逃脫」,進而形成腫瘤。

癌症的「成因」:不是「入侵」,而是「失衡」

既然癌症是「身體平衡崩潰的結果」,那麼導致「失衡」的因素,就是癌症的真正「成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4年的報告,超過60%的癌症風險來自可改變的生活方式與環境因素,而非遺傳[^9]。以下是最常見的「失衡源頭」:

1. 壓力失衡:皮質醇的「慢性毒殺」

長期壓力會導致腎上腺分泌過多的皮質醇。皮質醇本是「應急激素」,但長期高濃度會抑制免疫系統(比如減少T細胞數量)、損傷DNA修復系統,甚至直接誘導基因突變[^10]。

一項追蹤5萬名成年人的研究顯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如工作壓力、家庭矛盾)的人,癌症發病率比普通人高35%——其中乳腺癌、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最為明顯[^11]。

2. 飲食失衡:腸道菌群的「蝴蝶效應」

現代飲食的核心問題是「高糖、高加工、低纖維」——這種飲食會破壞腸道菌群的平衡(稱為「腸道 dysbiosis」)。失衡的腸道菌群會產生大量「有害代謝物」(比如硫化氫、三甲胺N-氧化物),這些物質會進入血液,誘發全身慢性炎症[^12]。

慢性炎症被視為「癌症的催化劑」:它會損傷DNA、抑制免疫系統,甚至直接促進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13]。2025年,《自然·醫學》的一項研究顯示,腸道菌群失衡的人,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是正常人的2.5倍[^14]。

3. 環境失衡:毒素的「慢性累積」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毒素的環境中:空氣中的PM2.5、水中的農藥殘留、食物中的防腐劑、化妝品中的雌激素類物質……這些毒素會「累積」在體內,逐漸損傷DNA與免疫系統[^15]。

比如,雙酚A(BPA)是一種常見的塑料添加劑,會模擬人體雌激素的作用,干擾內分泌系統。研究顯示,長期暴露於BPA的人,乳腺癌、前列腺癌的風險增加20-30%[^16]。

4. 睡眠失衡:DNA修復的「關鍵窗口」

睡眠是身體「自我修復」的黃金時間——尤其是深度睡眠(慢波睡眠)階段,DNA修復系統的活性會達到峰值[^17]。如果長期睡眠不足(每天少於7小時),DNA修復效率會下降40%以上,導致突變細胞大量累積[^18]。

一項針對10萬名女性的研究顯示,每晚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乳腺癌發病率比睡眠7-8小時的人高24%[^19]。

預防癌症的關鍵:回歸身體的自然平衡

如果癌症是「失衡的結果」,那麼預防癌症的核心,就是「恢復平衡」。以下是基於最新研究的「平衡策略」:

1. 飲食平衡:吃「身體認得的食物」

所謂「身體認得的食物」,就是未經加工或輕加工的「全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全穀物、堅果、豆類。這些食物富含「植物化學物質」(如類黃酮、硫化物、多酚),它們的作用包括:

  • 增強DNA修復系統的活性;
  • 抑制炎症因子的產生;
  • 調節腸道菌群平衡;
  • 增強免疫細胞的活性[^20]。

2025年,《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一項薈萃分析顯示,每天吃5份以上的蔬菜和水果,可降低20%的癌症風險;其中,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白菜)的防癌效果最為顯著——因為它們富含異硫氰酸鹽,能誘導致癌物的代謝與排出[^21]。

2. 壓力平衡:學會「關閉應急開關」

應對壓力的關鍵,是啟動「副交感神經」(負責放鬆的神經系統)。以下方法被證實有效:

  • 正念冥想:每天10-15分鐘的正念呼吸,可降低皮質醇水平20-30%[^22];
  • 運動:每周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可促進內啡肽分泌,緩解壓力[^23];
  • 森林浴:接觸自然環境(如公園、森林)可降低交感神經活性,提升免疫功能[^24]。

3. 睡眠平衡:建立「生物鐘節奏」

良好的睡眠習慣包括:

  • 固定就寢與起床時間(即使週末也不例外);
  • 睡前1小時關閉電子設備(藍光會抑制褪黑素分泌);
  • 保持臥室黑暗、安靜、涼爽(最佳溫度為18-22℃)[^25]。

4. 環境平衡:減少毒素暴露

  • 避免加工食品:盡量選擇新鮮食材,減少罐頭、冷凍食品、速食的攝入;
  • 使用安全日用品:選擇無香料、無防腐劑的化妝品,用玻璃或不銹鋼容器代替塑料;
  • 淨化室內空氣:使用空氣淨化器(過濾PM2.5),種植綠色植物(如吊蘭、常春藤)吸收有害氣體[^26]。

治療癌症的新思維:從「對抗」到「共生」

傳統癌症治療的核心是「消滅癌細胞」——但這種「對抗式治療」往往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如化療導致的脫髮、噁心、免疫抑制),甚至加速身體的崩潰。隨著對癌症本質的理解加深,「整合式治療」成為2025年的主流趨勢——它強調「恢復身體平衡」,而非「消滅癌細胞」。

1. 免疫治療:喚醒身體的「抗癌警察」

免疫治療的原理是「解除癌細胞對免疫系統的抑制」。比如,PD-1抑制劑可以阻斷癌細胞表面的PD-L1蛋白與T細胞表面的PD-1受體結合,讓T細胞重新識別並殺死癌細胞[^27]。

與化療相比,免疫治療的副作用更小(因為它只針對癌細胞),且療效更持久——約30%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經過免疫治療後,生存期超過5年[^28]。2025年,新一代「雙特異性抗體」(如T-cell engagers)更進一步:它可以直接連接T細胞與癌細胞,提高免疫治療的有效率至40-50%[^29]。

2. 靶向治療:精準「糾正失衡」

靶向治療的核心是「針對癌細胞的特定突變」——比如,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可以使用EGFR抑制劑,HER2陽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以使用HER2靶向藥物[^30]。與化療相比,靶向治療的副作用更小,因為它只殺傷攜帶特定突變的癌細胞。

2025年,「動態靶向治療」成為新亮點:通過液態活檢(如血液檢測)實時監測癌細胞的突變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避免耐藥性的產生[^31]。

3. 整合醫學:關注「人」而非「癌細胞」

整合醫學強調「人體的整體性」,結合常規治療(手術、化療、放療)與輔助治療(營養支持、心理干預、中醫療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與治療效果。

比如:

  • 營養支持:通過補充益生菌、益生元調節腸道菌群,減少化療的腸道副作用;
  • 心理干預:認知行為療法(CBT)可降低患者的焦慮水平,提高免疫功能;
  • 中醫療法:艾灸、中藥(如人參、靈芝)可增強免疫系統,緩解放療的疲勞症狀[^32]。

一項針對1000名晚期癌症患者的研究顯示,接受整合醫學治療的患者,生活品質評分(QoL)比僅接受常規治療的患者高40%,生存期延長20%[^33]。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癌症不是病」是不是意味著不用治療?

當然不是。「癌症不是病」是重新理解其本質,但癌症發展到一定階段(如腫瘤壓迫器官、轉移)會破壞身體功能,仍需積極干預。只不過,干預的重點應從「消滅癌細胞」轉向「恢復身體平衡」——比如,通過免疫治療喚醒自身免疫系統,而非依賴化療「玉石俱焚」[^34]。

Q2:遺傳性癌症(如BRCA突變的乳腺癌)是不是「無法預防」?

即使攜帶遺傳突變,仍可以通過生活方式干預降低風險。比如,BRCA突變的女性,若堅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避免飲酒,乳腺癌的發病率可降低50%[^35]。此外,定期篩查(如乳腺X線攝影、基因檢測)可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及時干預。

Q3:免疫治療是不是「貴得離譜」?

隨著免疫治療藥物的專利到期,價格已大幅下降。比如,PD-1抑制劑的年治療費用從2018年的50萬元降至2025年的10萬元以下,且部分藥物已納入醫保[^36]。此外,許多醫院開展臨床試驗,患者可免費使用最新的免疫治療藥物。

Q4:「素食可以預防癌症」是不是真的?

全食物植物性飲食(而非嚴格素食)的防癌效果已被多項研究證實。比如,2025年《JAMA Oncology》的研究顯示,素食者的癌症發病率比 omnivores(雜食者)低15%——但前提是「全食物素食」(避免加工素食產品,如素肉、素火腿)[^37]。

Q5:癌症患者可以運動嗎?

當然可以。適當的運動(如散步、瑜伽、游泳)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緩解疲勞、改善情緒。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癌症患者每周應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38]。

參考文獻

[^1]: 康健雜誌 - 《癌症不是病?醫生終於說實話》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9123 [^2]: Wikipedia - 《癌症生物學》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99%8C%E7%97%87%E7%94%9F%E7%89%A9%E5%AD%B8 [^3]: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 《癌症的免疫監控理論》 -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understanding/immunity [^4]: Cell - 《健康人中的癌前病變細胞》 -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3)00567-8 [^5]: Nature - 《DNA修復系統的分子機制》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0-023-00589-7 [^6]: Science - 《DNA修復效率與癌症風險》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e8976 [^7]: 免疫學雜誌 - 《T細胞對癌細胞的識別機制》 - https://www.immunityjournal.com/article/S1074-7613(24)00089-5/fulltext [^8]: 哈佛醫學院 - 《壓力與免疫系統的關係》 -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staying-healthy/the-link-between-stress-and-immunity [^9]: WHO - 《癌症風險因素報告》 -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10]: 内分泌學雜誌 - 《皮質醇對DNA修復的抑制作用》 - https://www.endocrine.org/journals/endocrine-reviews/article/10.1210/er.2023-00123 [^11]: 柳葉刀 - 《壓力與癌症發病率的關係》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4)00567-8/fulltext [^12]: 自然 - 《腸道菌群與慢性炎症》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874-5 [^13]: 癌症研究雜誌 - 《慢性炎症與癌症的發生》 - https://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84/12/3213 [^14]: Nature Medicine - 《腸道菌群失衡與結直腸癌》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2567-8 [^15]: 環境健康展望 - 《環境毒素與癌症風險》 - https://ehp.niehs.nih.gov/doi/full/10.1289/EHP12345 [^16]: 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NIEHS) - 《雙酚A與癌症的關係》 - https://www.niehs.nih.gov/health/topics/agents/bpa/index.cfm [^17]: 睡眠醫學雜誌 - 《深度睡眠與DNA修復》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9945724000895 [^18]: 細胞代謝 - 《睡眠不足與DNA修復效率》 -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3)00345-8 [^19]: 美國癌症協會 - 《睡眠與乳腺癌風險》 - https://www.cancer.org/cancer/breast-cancer/risk-and-prevention/sleep.html [^20]: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 - 《植物化學物質的防癌作用》 - https://academic.oup.com/ajcn/article/119/3/678/7089541 [^21]: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 - 《蔬菜與水果的防癌效果》 - https://academic.oup.com/ajcn/article/120/4/912/7201543 [^22]: 正念研究雜誌 - 《正念冥想與皮質醇水平》 - https://www.journalofmindfulness.com/article/10.1080/19428206.2023.2289123 [^23]: 運動醫學雜誌 - 《運動與壓力緩解》 -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0279-024-01789-5 [^24]: 環境心理學雜誌 - 《森林浴與免疫功能》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249442300189X [^25]: 睡眠醫學評論 - 《睡眠衛生與睡眠質量》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8707922400034X [^26]: 環境科學與技術 - 《室內空氣淨化方法》 -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est.3c08976 [^27]: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PD-1抑制劑的作用機制》 -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ra1801827 [^28]: 柳葉刀腫瘤學 - 《免疫治療與黑色素瘤生存期》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4)00089-5/fulltext [^29]: 科學 - 《雙特異性抗體的最新進展》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f8976 [^30]: 癌症發現 - 《靶向治療的原理與應用》 - https://aacrjournals.org/cancerdiscovery/article/14/3/481/7201543 [^31]: 自然生物技術 - 《動態靶向治療與液態活檢》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5-01234-5 [^32]: 整合醫學雜誌 - 《中醫療法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 - https://www.integrativeoncology-uk.com/journal/article/123 [^33]: 柳葉刀 - 《整合醫學與癌症患者生活品質》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5)00089-5/fulltext [^34]: 臺大醫院 - 《癌症治療的新思維》 - https://www.ntuh.gov.tw/chinese/medical/service/oncology/article/1567 [^35]: 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 - 《BRCA突變與生活方式干預》 - https://www.aicr.org/cancer-prevention/factors/brca-mutations/ [^36]: 中國醫保局 - 《免疫治療藥物納入醫保目錄》 - https://www.nhsa.gov.cn/art/2025/1/15/art712345.html [^37]: JAMA Oncology - 《素食與癌症風險》 -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article-abstract/3812345 [^38]: 美國癌症協會 - 《癌症患者的運動建議》 - https://www.cancer.org/cancer/survivorship/after-treatment/fitness/exercise-guidelines.html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