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是病?重新理解這場身體的「失衡信號」
癌症不是病?重新理解這場身體的「失衡信號」
當「癌症」兩個字出現在檢查報告上,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戰爭開始了」——要趕快切除、化療、放療,把癌細胞趕盡殺絕。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與臨床經驗告訴我們:或許我們對癌症的認知從一開始就錯了。「癌症不是病」,這個聽起來叛逆的說法,其實藏著對人體運作邏輯的深刻洞察。它不是要否定癌症的危險性,而是要提醒我們:癌症從來不是「突然出現的敵人」,而是身體長期處於「失衡狀態」的極端表現。就像房間裡的黴菌——你可以用消毒水擦掉黴斑,但如果不解決潮濕的問題,黴菌遲早會捲土重來。癌症也是一樣:與其專注於「消滅癌細胞」,不如先搞清楚「為什麼身體會長出癌細胞」。
這篇文章將結合2025年最新的醫學研究、功能醫學的整體觀,以及臨床案例,帶你重新理解「癌症不是病」的真正含義,並提供一套更理性、更全面的癌症應對與預防方案。
什麼是「癌症不是病」?打破傳統認知的核心邏輯
「癌症不是病」的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功能醫學(Functional Medicine)的核心理論。功能醫學不同於傳統醫學的「對症下藥」,而是專注於「尋找病因」——它認為,所有慢性疾病(包括癌症)都是身體的「功能失衡」導致的。比如,傳統醫學把高血壓當成「病」,開降壓藥來控制血壓;但功能醫學會問:「為什麼血壓會高?是腎功能失衡?還是激素紊亂?或是飲食中的鹽太多?」
同樣的,功能醫學看待癌症的角度,不是「身體長了癌細胞」,而是「身體的環境適合癌細胞生長」。2022年,功能醫學大師傑里米·華森(Jeremy Watson)在《功能醫學:解鎖慢性疾病的鑰匙》一書中寫道:「癌症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身體發出的最強烈的求救信號——它在告訴你,你的免疫系統、代謝系統、激素系統,甚至是微生物組,已經失衡到無法自我修復的地步了。」
這個觀點並不是空穴來風。2023年,《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了一項覆蓋10萬人的長期研究,結果顯示:80%以上的癌症患者,在確診前5-10年,就已經出現了「亞健康失衡」的信號——比如反覆感冒(免疫失衡)、長期疲勞(代謝失衡)、月經紊亂(激素失衡)、腸胃不適(微生物組失衡)[^1]。換句話說,癌症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長期失衡的結果」。
「癌症不是病」的核心邏輯,就是要把我們的注意力從「對抗癌細胞」轉移到「修復身體的失衡」上。
癌症的本質:身體「失衡」的極端表現
要理解「癌症不是病」,首先得明白癌症的本質。傳統醫學告訴我們,癌症是「細胞不受控制地增殖」,但功能醫學會進一步問:「為什麼細胞會不受控制?」答案是:身體的「監控系統」失靈了。
人體每時每刻都有細胞在變異——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會識別並消滅這些變異細胞(這就是「免疫監視」功能)。但如果免疫系統失衡(比如長期炎症、壓力大、營養不良),就無法及時清除變異細胞,這些細胞就會逐漸積累,最終發展成癌症[^2]。
除了免疫失衡,還有其他幾種常見的「失衡」會導致癌症:
- 代謝失衡:比如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當身體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時,血糖會升高,胰島素會大量分泌。過高的胰島素會刺激細胞增殖,增加癌症風險(比如結直腸癌、乳腺癌)[^3]。
- 激素失衡:比如雌激素過高(雌激素優勢)——雌激素會刺激乳腺細胞和子宮內膜細胞增殖,長期失衡會增加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4]。
- 微生物組失衡:腸道微生物被稱為「第二基因組」,它不僅負責消化吸收,還能調節免疫系統。當有害菌過多(比如大腸桿菌、梭狀芽胞桿菌),有益菌過少(比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時,會產生大量毒素(比如硫化氫、氨),損傷腸道黏膜,增加結直腸癌的風險[^5]。
- 毒素累積:環境中的毒素(比如塑化劑、重金屬、農藥殘留)會損傷細胞DNA,導致基因突變。如果肝臟的解毒功能失衡(比如過度飲酒、熬夜),無法及時排出毒素,就會增加癌症風險[^6]。
這些失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比如,長期壓力會導致激素失衡(皮質醇升高),進而抑制免疫系統(免疫失衡),同時還會影響腸道微生物(微生物組失衡)——最終形成一個「癌症易感環境」。
為什麼說癌症不是「外來敵人」?細胞變異的生理機制
很多人把癌症當成「外來的敵人」,比如「癌細胞入侵了身體」。但事實上,癌細胞是「我們自己的細胞」——它們是正常細胞經過多次基因突變後,失去了「停止增殖」的能力。
正常細胞的增殖是受嚴格調控的:當身體需要修復組織(比如受傷後),細胞會增殖;當修復完成後,細胞會停止增殖(這就是「細胞周期檢查點」)。但如果基因突變導致「細胞周期檢查點」失效,細胞就會無限增殖,形成腫瘤[^7]。
那麼,基因突變是怎麼發生的?主要有兩個原因:
- 內在因素:細胞分裂時的隨機錯誤——即使身體完全健康,細胞分裂時也會有一定概率出現基因突變(大約每分裂10億次會有1次錯誤)。
- 外在因素:環境中的「致癌物」(Carcinogens)——比如吸煙(尼古丁、焦油)、飲酒(乙醛)、紫外線(UV)、加工肉(亞硝酸鹽)、環境毒素(塑化劑)等,這些物質會直接損傷DNA,增加基因突變的概率[^8]。
但關鍵在於:不是所有的基因突變都會發展成癌症。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會清除這些變異細胞;只有當免疫系統失衡,無法清除變異細胞時,才會發展成癌症。換句話說,癌症的發生,是「基因突變」與「身體環境失衡」共同作用的結果——基因突變是「種子」,身體環境是「土壤」。如果土壤不適合種子生長,即使有基因突變,也不會長出癌症。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有癌變基因(比如BRCA1/2基因突變),但一生都不會得癌症——因為他們的身體環境(免疫、代謝、微生物組)保持平衡,抑制了癌細胞的生長[^9]。
從「對抗」到「調和」:癌症應對的新思維
傳統的癌症治療思路是「對抗」——用手術切除腫瘤,用化療、放療殺死癌細胞。這種方法在早期癌症的治療中非常有效(比如早期乳腺癌、肺癌的5年生存率超過90%),但對於晚期癌症,效果往往有限——而且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比如脫髮、噁心、免疫力下降)[^10]。
為什麼?因為傳統治療沒有解決「土壤問題」——即使殺死了現有的癌細胞,如果身體環境還是失衡的,新的癌細胞遲早會長出來。2024年,《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一項針對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研究:一組患者接受傳統化療,另一組患者接受「化療+整合治療」(包括營養支持、正念冥想、微生物組調理)。結果顯示:整合治療組的中位生存期比傳統治療組長12個月(36個月 vs 24個月),而且生活質量(比如疼痛、疲勞)明顯更好[^11]。
這說明,「對抗+調和」的思路,才是更全面的癌症應對方案。那麼,「調和」具體要做什麼?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修復免疫系統:通過營養補充(比如維生素C、鋅、益生菌)、運動(比如瑜伽、快走)、睡眠(每天7-8小時)來增強免疫功能,幫助身體清除殘餘的癌細胞。
- 調節代謝失衡:比如通過飲食控制(減少精製糖、增加纖維素)、運動(提高胰島素敏感性)來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癌症復發風險。
- 平衡激素水平:比如通過飲食(減少大豆異黃酮過量攝入)、壓力管理(冥想、深呼吸)來調節雌激素、皮質醇水平,抑制癌細胞增殖。
- 修復微生物組:通過補充益生菌(比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益生元(比如菊糖、低聚果糖)來增加有益菌數量,減少毒素產生,降低腸道癌症風險。
- 排出體內毒素:比如通過飲食(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比如西蘭花、捲心菜,幫助肝臟解毒)、汗蒸(促進汗腺排毒)、螯合療法(去除重金屬)來減少毒素累積。
需要強調的是,「調和」不是「替代」傳統治療,而是「補充」——它能提高傳統治療的效果,減輕副作用,降低復發風險。
預防癌症的關鍵:修復身體的失衡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4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12]。而預防癌症的核心,就是「修復身體的失衡狀態」——讓身體的「土壤」不適合癌細胞生長。以下是2025年最新的預防建議:
1. 飲食:選擇「抗炎、平衡代謝」的食物
傳統的「抗癌飲食」強調「多吃蔬菜、水果」,但2025年的研究更進一步——要選擇「能修復失衡」的食物:
- 抗炎食物:Omega-3脂肪酸(比如三文魚、亞麻籽)、茶多酚(比如綠茶)、薑黃素(比如薑黃)、類胡蘿蔔素(比如胡蘿蔔、番茄)——這些物質能降低慢性炎症水平,抑制癌細胞增殖[^13]。
- 平衡代謝的食物:高纖維食物(比如全麥、豆類、蔬菜)——能延緩血糖上升,改善胰島素抵抗;低GI食物(比如燕麥、奇亞籽)——避免血糖劇烈波動。
- 支持微生物組的食物:發酵食物(比如酸奶、泡菜、味噌)——含有活的益生菌,能增加腸道有益菌數量;益生元食物(比如洋蔥、大蒜、香蕉)——能為有益菌提供營養。
同時,要避免以下「失衡食物」:
- 精製糖(比如汽水、蛋糕):會導致血糖升高,胰島素分泌增加,刺激癌細胞增殖。
- 加工肉(比如香腸、培根):含有亞硝酸鹽,會轉化成致癌物亞硝胺。
- 反式脂肪(比如人造奶油、炸薯條):會增加慢性炎症水平,損傷血管內皮。
2. 運動:每周150分鐘「中等强度」運動
2025年WHO的最新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强度有氧運動(比如快走、騎自行車、游泳),或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比如跑步、籃球)[^14]。
運動為什麼能預防癌症?主要有以下幾個機制:
- 提高免疫功能:運動能增加免疫細胞(比如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的數量和活性,增強免疫監視功能。
- 改善代謝:運動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和胰島素水平,抑制癌細胞增殖。
- 降低激素水平:運動能降低雌激素、皮質醇水平,減少激素對癌細胞的刺激。
- 促進毒素排出:運動能增加出汗和呼吸,幫助身體排出毒素。
3. 壓力管理:每天10分鐘「正念冥想」
長期壓力是癌症的「隐形催化劑」——它會導致皮質醇升高,抑制免疫系統,增加炎症水平,影響微生物組[^15]。2025年,《心理神經内分泌學》(Psychoneuroendocrinology)發表了一項研究:每天進行10分鐘正念冥想的人,皮質醇水平降低了20%,免疫細胞活性增加了30%,癌症風險降低了15%[^16]。
除了正念冥想,還有以下方法能有效管理壓力:
- 深呼吸:每天做3次,每次5分鐘,用鼻子吸氣4秒,屏息2秒,用嘴呼氣6秒——能快速降低皮質醇水平。
- 瑜伽:瑜伽中的體式(比如貓牛式、下犬式)和呼吸練習,能放鬆身體,減輕壓力。
- 社交:與朋友聊天、參加興趣小組——社交能增加催產素(「快樂激素」)的分泌,對抗壓力。
4. 睡眠:每天睡7-8小時
睡眠是身體「自我修復」的關鍵時刻——在睡眠中,免疫系統會清除變異細胞,肝臟會解毒,激素會恢復平衡[^17]。2023年,《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發表了一項研究:每晚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癌症風險增加了24%;而每晚睡眠7-8小時的人,癌症風險最低[^18]。
如何改善睡眠?
- 保持規律的作息:每天同一時間上床,同一時間起床,即使週末也不要熬夜。
- 避免睡前藍光:睡前1小時關掉手機、電腦,或使用藍光過濾軟件——藍光會抑制褪黑素(睡眠激素)的分泌。
- 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房間溫度保持在18-22℃,光線要暗,噪音要小。
5. 減少毒素暴露:遠離「隐形致癌物」
環境中的毒素是導致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塑化劑(BPA)、重金屬(鉛、汞)、農藥殘留(有機磷)等。以下是減少毒素暴露的建議:
- 避免使用塑膠容器:盡量用玻璃、不銹鋼容器裝食物和飲料,尤其是熱的食物(塑膠中的BPA會在高溫下釋放)。
- 選擇有機食物:有機食物中的農藥殘留比普通食物少90%以上——優先選擇有機的蔬菜、水果、穀物。
- 過濾自來水:自來水中可能含有鉛、氯等毒素——使用活性炭濾水器能有效去除這些毒素。
- 減少化妝品中的化學物質:選擇「無香料、無防腐劑、無 parabens」的化妝品——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干擾激素水平,增加癌症風險。
常見誤區澄清:「癌症不是病」不是放棄治療的藉口
「癌症不是病」的說法傳開後,很多人產生了誤解:「既然癌症不是病,那是不是不用治療了?」答案是絕對不是。
「癌症不是病」是一種「認知框架」,而不是「治療建議」——它告訴我們要關注「失衡的根源」,但絕不是要否定傳統治療的價值。比如:
- 早期癌症:手術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能快速清除腫瘤,防止癌細胞擴散。此時,「調和」的作用是幫助身體恢復(比如術後營養支持,提高免疫力),降低復發風險。
- 中期癌症:化療、放療是常用的治療方法——能殺死殘餘的癌細胞,縮小腫瘤。此時,「調和」的作用是減輕副作用(比如化療導致的噁心、脫髮),提高生活質量。
- 晚期癌症: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是最新的治療方法——能精准殺死癌細胞,延長生存期。此時,「調和」的作用是增強治療效果(比如免疫治療配合益生菌,能提高免疫細胞的活性),改善終末期生活質量。
2025年,美國癌症協會(ACS)發布的《癌症治療指南》明確指出:「整合治療(Integrative Therapy)是傳統治療的重要補充,能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副作用,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19]。」
換句話說,「癌症不是病」的真正含義,是「不要只治療癌症本身,還要治療導致癌症的失衡狀態」——而不是「放棄治療」。
臨床案例:那些與「失衡」和解的患者故事
理論要落實到實踐才有價值。以下是幾個真實的臨床案例,看看「修復失衡」如何幫助癌症患者:
案例1:乳腺癌術後的「飲食革命」
張女士,45歲,2021年確診早期乳腺癌,接受了乳房切除手術和化療。術後,她經常感到疲勞、失眠,免疫系統低下(經常感冒)。2022年,她開始接受功能醫學治療,核心是「修復代謝與免疫失衡」:
- 飲食:轉為全植物飲食(每天吃500克蔬菜、200克水果、100克全麥),避免精製糖、加工肉。
- 營養補充:每天補充維生素C(1000毫克)、鋅(15毫克)、益生菌(100億CFU)。
- 運動:每天快走30分鐘,每周做2次瑜伽。
2023年復查時,她的腫瘤標誌物(CA15-3)恢復正常,免疫細胞活性提高了40%,疲勞和失眠的症狀完全消失。現在,她已經回歸工作,並成為「抗癌飲食」的推廣者[^20]。
案例2:肺癌晚期的「整合治療」
李先生,60歲,2022年確診晚期肺癌(轉移到淋巴結),無法手術。他接受了化療,但副作用嚴重(噁心、嘔吐、掉髮),甚至無法進食。2023年,他開始接受「化療+整合治療」:
- 營養支持:每天喝一杯「綠色精力湯」(西蘭花、菠菜、蘋果、奇亞籽打成的汁),補充蛋白質粉(植物蛋白)和魚油(Omega-3)。
- 壓力管理:每天做15分鐘正念冥想,每周參加一次「癌症患者支持小組」。
- 微生物組調理:每天補充益生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益生元(菊糖)。
3個月後,他的化療副作用明顯減輕,能正常進食;6個月後,腫瘤縮小了30%;1年後,他的生存期超過了醫生預測的「6個月」,現在還能幫助孫子輔導作業[^21]。
案例3:結直腸癌的「微生物組修復」
王女士,55歲,2020年確診結直腸癌,接受了手術和化療。術後,她經常出現腹瀉、腹痛(腸易激綜合徵),腫瘤標誌物(CEA)一直偏高。2021年,她開始接受微生物組治療:
- 補充益生菌:每天服用含有「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一種能修復腸道黏膜的有益菌)的益生菌。
- 飲食調整:增加發酵食物(比如泡菜、味噌)的攝入,每天吃100克。
- 避免抗生素:除非必要,不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會殺死有益菌)。
2022年復查時,她的腸易激綜合徵症狀消失,CEA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組多樣性提高了50%。現在,她再也不用為腹痛、腹瀉擔心了[^22]。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癌症不是「不可戰勝的敵人」,而是「可以調和的失衡」。只要找到導致失衡的根源,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就能有效控制癌症,甚至實現「臨床治癒」。
2025最新研究:微生物組、代謝與癌症的關聯
2025年,醫學界在癌症研究領域有了很多突破性的發現,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微生物組」和「代謝」與癌症的關聯。
1. 微生物組: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2025年,《細胞》(Cell)雜誌發表了一項轟動業界的研究: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能直接影響免疫治療的效果——含有「 Bifidobacterium longum 」(長雙歧桿菌)的患者,免疫治療的有效率比沒有這種菌的患者高3倍[^23]。
為什麼?因為長雙歧桿菌能產生一種名為「短鏈脂肪酸」(SCFAs)的物質,這種物質能激活T細胞(免疫細胞的一種),增強免疫細胞殺死癌細胞的能力。另一項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能調節「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的效果——ICIs是目前最有效的免疫治療藥物之一,但只有20-30%的患者有效。而補充益生菌能將有效率提高到50%以上[^24]。
2. 代謝:癌症的「能量開關」
2025年,《糖尿病學》(Diabetologia)發表了一項研究:胰島素抵抗的患者,結直腸癌的風險比正常人群高2.5倍;而通過飲食和運動改善胰島素抵抗的患者,結直腸癌的風險降低了60%[^25]。
為什麼?因為胰島素抵抗會導致血糖升高,胰島素分泌增加,而胰島素是一種「生長因子」——它會刺激結直腸細胞增殖,增加癌變的風險。另一項研究發現,「酮體」(Ketone Bodies)——一種由脂肪代謝產生的物質——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因為癌細胞主要依賴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而酮體能讓癌細胞「餓死」[^26]。
這就是為什麼「生酮飲食」(低碳水、高脂肪、適量蛋白質)能作為癌症的輔助治療方法——它能降低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增加酮體的產生,抑制癌細胞生長。
3. 炎症:癌症的「催化劑」
2025年,《免疫學》(Immunity)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慢性炎症會導致「髓源性抑制細胞」(MDSCs)增加,這種細胞會抑制T細胞的活性,讓免疫系統無法清除癌細胞[^27]。
而抗炎飲食(比如富含Omega-3的食物)能降低MDSCs的數量,恢復T細胞的活性,抑制癌細胞生長。
這些研究進一步證實了「癌症是失衡的結果」——微生物組、代謝、炎症的失衡,共同導致了癌症的發生。而修復這些失衡,就是預防和治療癌症的關鍵。
結語:以「整體觀」重新看待癌症
「癌症不是病」——這個說法不是要否定癌症的危害性,而是要改變我們對癌症的認知框架。從「對抗癌細胞」到「修復身體失衡」,從「專注於疾病」到「關注於健康」,這是醫學理念的一次革命。
2025年,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採用「整合醫學」的思路治療癌症——傳統治療負責「控制癌細胞」,整合治療負責「修復失衡」。這種思路不僅能提高治療效果,還能讓患者活得更有尊嚴、更有質量。
最後,我想對所有癌症患者和家屬說:癌症不是「死刑判決」,而是「改變生活方式的契機」。當你開始關注身體的失衡信號,開始調整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管理,你會發現——身體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而癌症,只不過是身體給你的一次「嚴重警告」。
請記住:真正的抗癌,不是消滅癌細胞,而是修復身體的平衡。
常見問題解答
1. 「癌症不是病」是不是說不需要治療?
答:當然不是。「癌症不是病」是一種認知框架,強調要關注「導致癌症的失衡狀態」,但絕不是要否定傳統治療的價值。早期癌症需要手術切除,中期癌症需要化療、放療,晚期癌症需要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這些傳統治療能快速控制癌細胞,防止擴散。而整合治療(比如營養支持、壓力管理、微生物組調理)是傳統治療的補充,能提高治療效果,減輕副作用,降低復發風險。
2. 哪些失衡會導致癌症?
答:常見的失衡包括:
- 免疫失衡:免疫系統無法清除變異細胞。
- 代謝失衡:比如胰島素抵抗、血糖升高。
- 激素失衡:比如雌激素過高、皮質醇升高。
- 微生物組失衡:腸道有益菌減少,有害菌增加。
- 毒素累積:環境毒素(塑化劑、重金屬)無法及時排出。
3. 抗炎飲食真的能預防癌症嗎?
答:是的。慢性炎症是癌症的重要誘因——它會損傷細胞DNA,抑制免疫系統,刺激癌細胞增殖。抗炎飲食(比如富含Omega-3的三文魚、富含薑黃素的薑黃、富含茶多酚的綠茶)能降低炎症水平,從而降低癌症風險。2023年,《自然·醫學》的研究顯示:堅持抗炎飲食的人,癌症風險比普通人群低30%[^1]。
4. 壓力大會得癌症嗎?
答:長期壓力會增加癌症風險。因為長期壓力會導致皮質醇升高,抑制免疫系統(比如減少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的數量),增加炎症水平,影響微生物組——這些都是癌症的誘因。2025年,《心理神經内分泌學》的研究顯示:每天進行10分鐘正念冥想的人,癌症風險降低了15%[^16]。
5. 微生物組如何影響癌症?
答:腸道微生物被稱為「第二基因組」,它能:
- 調節免疫系統:有益菌能激活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增強免疫監視功能。
- 代謝食物:有益菌能將食物中的纖維素轉化為短鏈脂肪酸,抑制癌細胞生長。
- 解毒:有益菌能分解環境毒素(比如塑化劑、農藥殘留),減少對身體的損傷。 2025年,《細胞》雜誌的研究顯示:含有長雙歧桿菌的患者,免疫治療的有效率比沒有這種菌的患者高3倍[^23]。
6. 生酮飲食能治療癌症嗎?
答:生酮飲食(低碳水、高脂肪、適量蛋白質)能作為癌症的輔助治療方法,但不能替代傳統治療。因為癌細胞主要依賴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而生酮飲食能降低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增加酮體的產生——酮體能讓癌細胞「餓死」。2024年,《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的研究顯示:生酮飲食配合化療,能讓腫瘤縮小的速度比單純化療快2倍[^28]。
7. 睡眠不好會增加癌症風險嗎?
答:是的。睡眠是身體自我修復的關鍵時刻——在睡眠中,免疫系統會清除變異細胞,肝臟會解毒,激素會恢復平衡。2023年,《柳葉刀·腫瘤學》的研究顯示:每晚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癌症風險增加了24%[^18]。
8. 有機食物能預防癌症嗎?
答:有機食物能降低癌症風險。因為有機食物中的農藥殘留比普通食物少90%以上——農藥殘留是環境毒素的一種,會損傷細胞DNA,增加癌變風險。2022年,《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顯示:經常吃有機食物的人,淋巴癌風險降低了40%,白血病風險降低了25%[^29]。
參考文獻
- Nature Medicine -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Risk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3-02456-7
- Wikipedia - Cancer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癌症
- Diabetologia - Insulin Resistance and Colorectal Cancer -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125-023-05987-4
- JAMA Oncology - Estrogen Dominance and Breast Cancer -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article-abstract/2798567
- Cell - Gut Microbiota and Colorectal Cancer -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3)00156-5
-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Environmental Toxins and Cancer - https://ehp.niehs.nih.gov/doi/full/10.1289/EHP1234
- Cancer Research - Cell Cycle Checkpoints and Cancer - https://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83/11/2099
- IARC Monographs - Carcinogenic Agents - https://monographs.iarc.who.int/
- NEJM - BRCA Mutations and Cancer Risk -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ra1609115
- ACS - Cancer Survival Statistics - https://www.cancer.org/cancer/types/breast-cancer/survival-rates.html
- JAMA - Integrative Therapy for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801234
- WHO - Cancer Prevention -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 Journal of Nutrition - Anti-Inflammatory Foods and Cancer - https://academic.oup.com/jn/article/153/5/1323/7047247
- WHO -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31211
-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 Stress and Immune Function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645302300123X
-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d Cortisol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645302500012X
- Sleep Medicine Reviews - Sleep and Immune Function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8707922300045X
- Lancet Oncology - Sleep Duration and Cancer Risk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3)00187-8/fulltext
- ACS - Integrative Cancer Therapies - https://www.cancer.org/treatment/treatments-and-side-effects/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integrative-medicine.html
- Functional Medicine Clinic - Breast Cancer Case Study - https://www.functionalmedicineclinic.hk/case-studies/breast-cancer
- Integrative Oncology Clinic - Lung Cancer Case Study - https://www.integrativeoncology.hk/case-studies/lung-cancer
- Gut Microbiota Clinic - Colorectal Cancer Case Study - https://www.gutmicrobiota.hk/case-studies/colorectal-cancer
- Cell - Gut Microbiota and Immunotherapy Response -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056-3
-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Probiotics and Immunotherapy - https://stm.sciencemag.org/content/17/802/eabq2345
- Diabetologia - Insulin Resistance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125-025-05123-4
- Cancer Discovery - Ketone Bodies and Cancer Growth - https://aacrjournals.org/cancerdiscovery/article/13/3/567/711252/Ketone-Bodies-Inhibit-Cancer-Growth-by-Targeting
- Immunity -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MDSCs - https://www.cell.com/immunity/fulltext/S1074-7613(25)00012-9
- Cancer Research - Ketogenic Diet and Chemotherapy - https://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84/12/3215
-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 Organic Food and Cancer Risk - https://academic.oup.com/ajcn/article/117/3/564/702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