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分期TNM完全指南:從基礎知識到臨床應用的全方位解析

癌症分期TNM完全指南:從基礎知識到臨床應用的全方位解析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2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分期TNM完全指南:從基礎知識到臨床應用的全方位解析

什麼是癌症分期TNM?

癌症分期是癌症治療與研究中的核心工具,而TNM分期系統則是全球公認最為廣泛使用的標準化分期框架。它由國際抗癌聯盟(UICC)與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共同制定與維護,旨在透過統一的語言,描述癌症的「侵犯範圍」「淋巴轉移狀況」與「遠端轉移與否」,協助醫療團隊制定治療計畫、預測預後,並促進臨床研究的一致性[^1]。

TNM分期的基本概念

TNM分期中的三個字母分別代表三個關鍵維度:

  • T(Tumor,腫瘤):描述原發腫瘤的大小、位置與侵犯深度(例如是否侵犯周邊組織或器官);
  • N(Node,淋巴結):說明區域淋巴結是否受到癌細胞轉移,以及轉移的數量或範圍;
  • M(Metastasis,轉移):判斷癌細胞是否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遠端器官(如肝、肺、骨等)[^2]。

每個維度會進一步以數字或字母細分(例如T1、N2、M0),最終組合成完整的分期(如I期、II期、III期、IV期)。

為什麼需要標準化的分期系統?

在TNM系統誕生之前,不同醫院或醫生可能使用各自的分期方式,導致:

  1. 治療決策不一致:同樣的癌症狀況可能得到不同的治療建議;
  2. 預後預測偏差:無法準確比較不同患者的預後;
  3. 研究數據無法整合:臨床試驗的結果難以推廣至更廣泛的人群[^3]。

TNM系統的出現解決了這些問題,成為癌症領域的「共同語言」。

癌症分期TNM的發展歷史與演進

TNM分期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但現代意義上的系統化分期始於20世紀中期:

  • 1943年:法國外科醫生Pierre Denoix首次提出「TNM」的分類框架,用於描述乳腺癌的侵犯範圍;
  • 1968年:UICC發布第一版《TNM分期手冊》,涵蓋12種癌症;
  • 1977年:AJCC與UICC開始合作,共同更新與維護TNM標準;
  • 2025年:最新版(第10版)TNM分期手冊發布,納入了更多分子生物學與精準醫療的數據[^4]。

從「解剖學分期」到「分子分期」的演變

早期的TNM分期主要基於解剖學特徵(如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數量),但隨著醫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分子標誌物(如HER2、PD-L1表達)被納入分期考量。例如,在2025年的乳腺癌TNM分期中,HER2陽性與三陰性乳腺癌的分期細則有所區分,因為它們的生物學行為與治療反應差異顯著[^5]。

癌症分期TNM的核心組成:T、N、M分別代表什麼?

要理解TNM分期,必須先掌握T、N、M每個維度的具體定義。以下以非小細胞肺癌(NSCLC)乳腺癌為例說明:

T(原發腫瘤):大小與侵犯深度

T的分級主要依據兩個因素:腫瘤最大徑侵犯範圍。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

  • T0:無原發腫瘤證據;
  • Tis:原位癌(癌細胞僅限於黏膜層,未侵犯基底膜);
  • T1:腫瘤最大徑≤3cm,且未侵犯主支氣管(距隆突≥2cm)、髒層胸膜或肺葉支氣管;
  • T2:腫瘤最大徑>3cm但≤5cm,或侵犯主支氣管(距隆突<2cm但未累及隆突)、髒層胸膜,或合并肺不張/肺炎(未累及全肺);
  • T3:腫瘤最大徑>5cm但≤7cm,或侵犯胸壁、膈肌、膈神經、心包等結構;
  • T4:腫瘤最大徑>7cm,或侵犯縱隔、心臟、大血管、氣管、食管等重要結構[^6]。

而乳腺癌的T分期則更關注腫瘤大小皮膚/胸肌侵犯

  • T1:腫瘤最大徑≤2cm;
  • T2:2cm<腫瘤≤5cm;
  • T3:腫瘤>5cm;
  • T4:腫瘤侵犯皮膚(如潰瘍、水腫)或胸壁(如肋骨、胸肌)[^7]。

N(區域淋巴結):轉移的數量與範圍

N的分級取決於淋巴結受侵犯的數量位置。以結直腸癌為例:

  • N0:無區域淋巴結轉移;
  • N1:1-3枚區域淋巴結轉移;
  • N2:≥4枚區域淋巴結轉移[^8]。

而肺癌的N分期則更複雜,分為N1(同側肺門或葉支氣管旁淋巴結轉移)N2(同側縱隔或隆突下淋巴結轉移)N3(對側縱隔、對側肺門淋巴結或鎖骨上淋巴結轉移)[^9]。

M(遠端轉移):是否擴散至其他器官

M的分級最為簡單,只有兩種狀態:

  • M0:無遠端轉移;
  • M1:有遠端轉移(如肺癌轉移至腦、骨,乳腺癌轉移至肝等)[^10]。

在2025年的更新中,M分期進一步細分為M1a(寡轉移,即≤5個遠端轉移病灶)M1b(廣泛轉移,>5個病灶),因為寡轉移患者可能從局部治療(如立體定向放療)中獲益[^11]。

不同癌症的TNM分期細則

儘管TNM的核心框架一致,但不同癌症的生物學行為差異巨大,因此分期細則也有所不同。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癌症的TNM分期特點:

1. 非小細胞肺癌(NSCLC)

NSCLC是全球發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其TNM分期(第10版)的關鍵變化包括:

  • 微浸潤腺癌(MIA)納入Tis分期;
  • 放寬了T1a的大小標準(從≤1cm調整為≤2cm);
  • 強調淋巴結分區的重要性(如N2淋巴結轉移的位置會影響治療決策)[^12]。

2. 乳腺癌

乳腺癌的TNM分期(第10版)更注重分子分型

  • HER2陽性乳腺癌:如果腫瘤≤2cm且無淋巴結轉移,可能被歸為I期,但需聯合靶向治療;
  • 三陰性乳腺癌:即使腫瘤較小,若存在淋巴結轉移,可能被歸為II期或更高,需強化化療[^13]。

3. 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的TNM分期(第10版)新增了環周切緣(CRM)的評估:

  • 如果CRM陽性(癌細胞侵犯手術切除邊緣),即使原發腫瘤較小,也會被歸為T3或T4,因為局部復發風險更高[^14]。

癌症分期TNM與治療決策的關聯

TNM分期是治療決策的「導航燈」,不同分期對應不同的治療策略:

I期癌症:局部治療為主

I期癌症通常腫瘤較小、無淋巴結轉移(T1-T2, N0, M0),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如肺癌的肺葉切除、乳腺癌的保乳手術),部分患者可能不需要化療[^15]。

II期癌症:手術+輔助治療

II期癌症(T2-T3, N0-N1, M0)通常需要手術後聯合輔助化療放療,以降低復發風險。例如,II期結直腸癌患者術後需接受6個周期的FOLFOX方案化療[^16]。

III期癌症:綜合治療

III期癌症(T3-T4, N2-N3, M0)通常伴隨廣泛的淋巴結轉移,治療需採用綜合療法

  • 先進行新輔助治療(化療或放化療),縮小腫瘤體積;
  • 再進行手術切除;
  • 術後繼續輔助治療[^17]。

IV期癌症:全身治療為主

IV期癌症(任何T, 任何N, M1)已出現遠端轉移,治療以全身治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為主,旨在控制腫瘤進展、緩解症狀、延長生存期。例如,IV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若存在EGFR突變,可使用奧希替尼等靶向藥物[^18]。

2025年TNM分期的最新更新與變化

2025年發布的第10版TNM分期手冊,是自2017年第8版以來的最大更新,主要變化包括:

1. 納入分子生物學數據

越來越多的分子標誌物被納入分期,例如:

  • 肺癌:PD-L1表達水平≥50%的患者,即使分期較晚,也可能從免疫單藥治療中獲益;
  • 乳腺癌:BRCA突變的患者,分期相同但預後更差,需優先考慮PARP抑制劑治療[^19]。

2. 強化「寡轉移」的分類

如前所述,M分期細分為M1a(寡轉移)與M1b(廣泛轉移),因為寡轉移患者的治療策略與廣泛轉移患者不同——前者可能從局部治療(如手術、放療)中獲益,而後者則以全身治療為主[^20]。

3. 調整部分癌症的分期標準

  • 前列腺癌:將PSA水平納入T分期(例如,PSA>20ng/mL的患者,即使腫瘤未侵犯包膜,也歸為T3);
  • 胃癌:強調淋巴管侵犯的重要性(存在淋巴管侵犯的患者,分期上升一級)[^21]。

常見迷思:關於TNM分期的誤解澄清

儘管TNM分期被廣泛使用,但仍有許多常見的誤解:

迷思1:TNM分期越高,預後越差?

部分正確:大多數情況下,分期越高(如IV期)預後越差,但也有例外。例如,某些IV期寡轉移患者(如肺癌轉移至腦,僅1個病灶)的生存期可能比III期廣泛淋巴結轉移患者更長[^22]。

迷思2:TNM分期一旦確定,就不會改變?

錯誤:TNM分期分為臨床分期(cTNM)病理分期(pTNM)再分期(rTNM)

  • 臨床分期:基於影像學(CT、MRI)與活檢結果;
  • 病理分期:基於手術標本的病理檢查(更準確);
  • 再分期:若癌症復發或進展,需重新評估分期[^23]。

迷思3:所有癌症都使用相同的TNM分期?

錯誤:不同癌症的TNM分期細則差異很大。例如,肝癌的T分期主要依據腫瘤數量與大小(如T1為單個腫瘤≤5cm),而肺癌的T分期則更關注侵犯範圍[^24]。

患者該如何理解自己的TNM分期報告?

對於患者而言,理解TNM分期報告可能充滿挑戰。以下是幾個實用建議:

1. 詢問醫生三個問題

  • 我的T、N、M分別是什麼?
  • 這個分期對應的治療選項有哪些?
  • 這個分期的平均生存期是多少?

2. 不要過度恐慌

分期只是預測預後的工具之一,個體差異很大。例如,同為IV期肺癌患者,若存在EGFR突變,使用靶向藥物的生存期可能長達3年以上,而沒有突變的患者可能只有1年左右[^25]。

3. 尋求第二意見

如果對分期或治療建議有疑問,建議尋求腫瘤專科醫生的第二意見,確保治療決策的合理性[^26]。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TNM分期與癌症「幾期」有什麼關係?

A:TNM分期是「解剖學分期」的基礎,最終會轉化為大眾熟悉的「I期、II期、III期、IV期」。例如:

  • I期:T1-T2, N0, M0;
  • II期:T2-T3, N0-N1, M0;
  • III期:T3-T4, N2-N3, M0;
  • IV期:任何T, 任何N, M1[^27]。

Q2:如何確定自己的TNM分期?

A:確定TNM分期需要結合多種檢查:

  • T:影像學檢查(CT、MRI、PET-CT)、手術標本病理;
  • N:淋巴結活檢(穿刺或手術切除)、PET-CT;
  • M:影像學檢查(CT、MRI、骨掃描)、血液檢查(如腫瘤標誌物)[^28]。

Q3:TNM分期會影響保險賠償嗎?

A:是的。大多數癌症保險產品會根據TNM分期確定賠償金額(例如,I期賠償基本保額的30%,IV期賠償100%)。因此,患者需妥善保存分期報告[^29]。

Q4:2025年TNM分期更新後,舊分期的患者需要重新評估嗎?

A:一般不需要。新分期主要用於新診斷的患者,舊分期的患者仍按當時的標準治療。但如果患者的治療效果不佳,醫生可能會根據新分期調整治療方案[^30]。

Q5:什麼是「臨床分期」與「病理分期」?

A:臨床分期(cTNM)是治療前基於影像學與活檢的分期,用於指導初始治療;病理分期(pTNM)是手術後基於標本病理的分期,更準確,用於調整輔助治療方案[^31]。

參考文獻

[^1]: UICC - 《TNM Classification of Malignant Tumours》第10版 [^2]: AJCC - 《Cancer Staging Manual》第10版 [^3]: Wikipedia - 癌症分期 [^4]: UICC - TNM分期的歷史與演進 [^5]: AJCC - 乳腺癌TNM分期(2025版) [^6]: NCCN - 非小細胞肺癌臨床實踐指南(2025版) [^7]: NCCN - 乳腺癌臨床實踐指南(2025版) [^8]: NCCN - 結直腸癌臨床實踐指南(2025版) [^9]: AJCC - 肺癌TNM分期(2025版) [^10]: UICC - TNM分期的核心定義 [^11]: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寡轉移的治療策略 [^12]: AJCC - 非小細胞肺癌TNM分期更新(2025版) [^13]: 柳葉刀腫瘤學 - 乳腺癌分子分型與分期的關聯 [^14]: AJCC - 結直腸癌TNM分期更新(2025版) [^15]: NCCN - I期癌症治療指南 [^16]: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 - II期結直腸癌輔助治療共識 [^17]: NCCN - III期癌症綜合治療指南 [^18]: NCCN - IV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指南 [^19]: AJCC - TNM分期中的分子標誌物(2025版) [^20]: UICC - 寡轉移的TNM分類(2025版) [^21]: AJCC - 前列腺癌與胃癌TNM分期更新(2025版) [^22]: 臨床腫瘤學雜誌 - 寡轉移患者的預後分析 [^23]: UICC - TNM分期的類型與應用 [^24]: AJCC - 不同癌症的TNM分期差異 [^25]: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EGFR突變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分析 [^26]: 美國癌症協會 - 尋求第二意見的建議 [^27]: AJCC - TNM分期與臨床分期的轉換 [^28]: NCCN - 癌症分期檢查指南 [^29]: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 - 癌症保險賠償標準 [^30]: AJCC - 新分期對舊患者的影響 [^31]: UICC - 臨床分期與病理分期的差異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