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可以喝雞精嗎?營養師與醫師解析好處、風險及食用指南
癌症可以喝雞精嗎?營養師與醫師解析好處、風險及食用指南
癌症治療是一場「體力與意志力的雙重馬拉松」——手術、化療、放療等治療手段,不僅會攻擊癌細胞,也會消耗患者的體能與營養儲備。許多患者與家屬都會尋找「補身」的方法,而「雞精」作為一種「濃縮營養補品」,常被列為優先選擇。但「癌症可以喝雞精嗎?」這個問題,卻充滿爭議:有人說它能快速補充體力,也有人擔心「會讓癌細胞吸收營養長得更快」。
今天,我們結合營養師的飲食專業、腫瘤科醫師的臨床經驗,以及最新的學術研究,從「癌症患者的營養需求」「雞精的成分與功效」「潛在風險」「治療期間的食用建議」四大方向,全面解答這個問題。無論你是患者本身,還是照顧者,都能從中獲得科學、安心的答案。
癌症可以喝雞精嗎?先搞懂癌症患者的「營養危機」
要回答「癌症可以喝雞精嗎?」,首先得理解癌症患者為什麼需要「額外營養補充」——因為癌症本身與治療都會引發「營養不良」,而營養不良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
1. 癌症本身的代謝變化:「吃得多,卻吸收不了」
癌細胞的生長需要大量能量,會「偷取」體內的葡萄糖、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導致患者出現「高代謝狀態」——即使吃正常量的食物,也會因為營養被癌細胞消耗,而出現體重下降、肌肉流失。研究顯示,約40%-80%的癌症患者會出現營養不良,其中15%-20%的患者甚至會因營養不良死亡[^1]。
2. 治療的副作用:「想吃,卻吃不下」
化療、放療等治療會破壞腸胃黏膜、抑制食慾,常見的副作用包括:
- 噁心、嘔吐:導致無法進食;
- 口腔潰瘍:吞咽疼痛,不敢吃固體食物;
- 腹瀉或便秘:影響營養吸收;
- 味覺改變:覺得食物「沒味道」或「苦澀」,失去進食慾望。
此時,患者需要的是「易吸收、高濃度、低負擔」的營養——而雞精的「水解蛋白質」特性,正好符合這個需求。
癌症可以喝雞精嗎?雞精的營養成分與對患者的「3大好處」
雞精並不是「雞湯的濃縮版」,而是透過「高溫高壓熬煮」或「酵素水解」,將雞肉中的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肽」與「游離氨基酸」,再濃縮而成的液體補品。這種處理方式讓雞精的營養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吸收率可達90%以上),對腸胃功能受損的癌症患者來說,是很好的「營養快速補給站」。
1. 快速補充蛋白質,預防肌肉流失
癌症患者的蛋白質需求比正常人高30%-50%(正常人每公斤體重需要0.8-1g蛋白質,癌症患者需要1.2-1.5g),因為肌肉流失會導致體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甚至無法承受後續治療。
雞精中的「小分子肽」(如肌肽、谷胱甘肽)與「游離氨基酸」(如亮氨酸、異亮氨酸),不需要經過腸胃消化,就能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快速修復肌肉組織。一項針對化療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顯示:連續4周每天喝1瓶(150ml)雞精的患者,肌肉量比對照組多增加2.3%,體力評分(KPS)也提高了15%[^2]。
2. 緩解治療帶來的疲勞,提升生活品質
「癌症相關疲勞(CRF)」是癌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表現為「持續性、無法透過休息緩解的疲勞」,嚴重影響日常活動(如穿衣、洗澡)。研究發現,雞精中的「支链氨基酸(BCAA)」能促進肝糖原的合成,增加肌肉的能量供應,從而緩解疲勞[^3]。
在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臨床觀察中,60%的化療患者表示,喝雞精後「爬樓梯不再氣喘」「有精力和家人聊天」,生活品質評分(QOL)提升了20%以上[^4]。
3. 刺激食慾,幫助恢復正常飲食
許多癌症患者因為味覺改變或噁心,對食物毫無慾望。雞精的「鮮味」來自於「肌苷酸」與「谷氨酸」,這種鮮味能刺激唾液與胃液分泌,喚醒食慾。部分雞精產品還會添加「維生素B群」,進一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患者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癌症可以喝雞精嗎?不可忽視的「4大風險」
雖然雞精對癌症患者有好處,但並不是「人人適合」——如果選擇不當或飲用過量,反而會帶來負擔。以下是4個需要特別注意的風險:
1. 高鈉含量:增加腎臟與心血管負擔
為了提升鮮味,許多市售雞精會添加「食鹽」或「味精(谷氨酸鈉)」,導致鈉含量過高。例如,某知名品牌的雞精每瓶(100ml)含鈉約500mg,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000mg(約5g鹽)。如果患者每天喝2瓶,鈉攝取量就占了每日上限的50%!
對於「腎功能不全」或「高血壓」的癌症患者來說,過量的鈉會加重腎臟負擔,導致水腫、血壓升高,甚至引發心力衰竭[^5]。
2. 添加物:可能刺激腸胃或引起過敏
部分廉價雞精會添加「防腐劑(如苯甲酸)」「香精(如雞肉味香精)」「色素(如焦糖色)」,這些成分對腸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可能加劇化療後的噁心、腹瀉。此外,對「雞肉過敏」的患者,即使喝無添加的雞精,也可能出現皮疹、呼吸困難等過敏反應。
3. 過量蛋白質:加重肝腎負擔
雖然癌症患者需要更多蛋白質,但「過量」反而有害——當蛋白質攝取超過身體需求時,肝臟需要將多餘的蛋白質分解成尿素,由腎臟排出。對於「肝功能異常」或「腎功能衰竭」的患者來說,這會進一步損害肝腎功能[^6]。
4. 誤取代正餐:導致營養不均衡
雞精是「營養補充品」,不是「正餐替代品」。如果患者因為喝雞精而減少正餐的攝取,會導致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維生素等營養缺失,反而加重營養不良。
癌症治療期間(化療/放療)喝雞精的「5大特殊建議」
化療與放療是癌症治療的核心手段,但副作用也最明顯。以下是針對不同治療階段的雞精飲用建議:
1. 化療前:1-2小時飲用,補充體力
化療前患者的體能狀態越好,越能耐受治療的副作用。建議在化療前1-2小時喝1瓶雞精,既能補充能量,又不會因為過飽而加重噁心。
2. 化療中:若出現噁心,改喝「溫雞精」
化療期間常會出現噁心,此時喝「冰雞精」會刺激胃黏膜,加重不適。建議將雞精加溫至37℃左右(接近體溫),少量多次飲用(每次10-20ml),既能緩解噁心,又能補充營養。
3. 化療後:避免喝「濃郁雞精」,選擇「清淡款」
化療後患者的腸胃黏膜處於修復期,濃郁的雞精(如添加過多香精)會刺激腸胃,導致腹瀉。建議選擇「低鈉、無添加、小分子肽含量高」的清淡款雞精。
4. 放療期:配合「潤喉食物」,緩解口干
放療會損傷唾液腺,導致口干、吞咽困難。此時喝雞精不僅能補充營養,還能潤滑咽喉。建議搭配「蜂蜜檸檬水」或「蘋果泥」一起食用,效果更好。
5. 手術後:術後3天再喝,避免刺激傷口
手術後患者的腸胃功能尚未恢復,術後3天內建議以「清流質」(如米湯、藕粉)為主。3天後若腸胃通氣(放屁),可以開始喝雞精,但要選擇「低油、低鈉」的產品,避免刺激傷口癒合[^7]。
如何選擇適合癌症患者的雞精?「6步驟」挑對產品
市售雞精種類繁多,如何挑選「安全、有效」的產品?以下是營養師的「6步挑選準則」:
1. 看「成分表」:第一位是「水」還是「雞肉」?
優質雞精的成分表第一位應該是「雞肉」或「雞骨」,而不是「水」——這代表產品是用真實的雞肉熬制,而非「水+香精+味精」的組合。
2. 算「蛋白質含量」:每100ml至少含2g蛋白質
蛋白質是雞精的核心營養,建議選擇每100ml蛋白質含量≥2g的產品(例如某品牌的高濃縮雞精,每100ml含蛋白質3.5g)。
3. 查「鈉含量」:每100ml不超過300mg
選擇「低鈉款」雞精,每100ml鈉含量≤300mg(約0.75g鹽),避免加重腎臟負擔。
4. 避「添加物」:拒絕防腐劑、香精、色素
仔細看成分表,避免選擇含有「苯甲酸」「山梨酸」(防腐劑)、「雞肉味香精」(香精)、「焦糖色」(色素)的產品。
5. 認「認證標籤」:優先選擇GMP、HACCP認證
GMP(良好生產規範)與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是食品生產的最高標準,代表產品的衛生與品質有保障。
6. 問「專業人士」:諮詢營養師或醫師
每個患者的病情與營養需求都不同,建議在選擇雞精前,先諮詢主治醫師或註冊營養師,避免「補錯方向」。
常見迷思破解:癌症患者喝雞精的「5大誤解」
迷思1:「雞精會讓癌細胞長得更快」
真相:目前沒有任何科學研究證明「雞精會促進癌細胞生長」。相反,營養不良會導致癌細胞更「兇猛」——因為身體的免疫力下降,無法對抗癌細胞。適量的營養補充(如雞精)能增強免疫力,幫助患者更好地承受治療[^8]。
迷思2:「化療期間不能喝雞精」
真相:只要患者沒有「雞肉過敏」或「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化療期間可以喝雞精。事實上,許多腫瘤科醫師會建議化療患者喝雞精,以補充體力,減輕副作用[^9]。
迷思3:「雞精比雞湯好」
真相:雞精與雞湯各有優缺點——雞精的營養更濃縮、易吸收,適合腸胃功能差的患者;雞湯含有更多的「膠原蛋白」與「膳食纖維」,適合腸胃功能較好的患者。建議兩者交替食用,以獲得更全面的營養。
迷思4:「喝越多雞精,效果越好」
真相:雞精的攝取量需「適量」——一般建議每天喝1-2瓶(100-300ml),過量會導致鈉或蛋白質過量,加重身體負擔。
迷思5:「所有癌症患者都能喝雞精」
真相:以下患者不建議喝雞精:
- 對雞肉或雞蛋過敏的患者;
- 嚴重腎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患者;
- 肝昏迷或肝性腦病的患者;
- 正在接受「免疫治療」且出現嚴重腸道反應的患者。
常見問題(FAQ)
Q1:癌症患者每天可以喝多少雞精?
A:一般建議每天喝1-2瓶(每瓶100-150ml),具體量需根據患者的體重、病情與營養需求調整。例如,體重60kg的患者,每天需要72-90g蛋白質,如果正餐攝取了50g蛋白質,那麼雞精可以補充22-40g蛋白質(每瓶150ml雞精約含5g蛋白質)。
Q2:化療後噁心,可以喝雞精嗎?
A:可以,但建議喝「溫的、低濃度」的雞精,少量多次飲用(每次10-20ml)。如果噁心嚴重,可以先暫停喝雞精,待症狀緩解後再恢復。
Q3:雞精和「鸡精」有什麼不一樣?
A:完全不同!雞精是「營養補品」,由雞肉熬制濃縮而成,富含蛋白質與氨基酸;而「鸡精」是「調味料」,主要成分是食鹽、味精、淀粉,幾乎沒有營養,反而會增加鈉攝取量,不適合癌症患者食用。
Q4:癌症患者喝雞精會「上火」嗎?
A:一般不會。所謂「上火」是中醫的說法,通常與「辛辣、油膩食物」有關。雞精是「清補」的食物,只要選擇「低油、低鈉」的產品,不會引起上火。如果患者有口腔溃疡或口干,可以選擇「添加蜂蜜」的雞精,緩解症狀。
Q5:兒童癌症患者可以喝雞精嗎?
A:需諮詢「兒科腫瘤醫師」或「兒童營養師」。兒童的營養需求與成人不同,過量的蛋白質會加重肝腎負擔,因此需要根據兒童的年齡、體重與病情調整攝取量。
Q6:買不到「低鈉雞精」,可以自己做嗎?
A:可以!自製雞精的方法很簡單:
- 準備1隻土雞(約1kg),斬成大塊,用沸水燙去血水;
- 將雞塊放入高壓鍋,加入2L清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壓30分鐘;
- 將煮好的雞湯過濾,去除雞骨與雜質;
- 將濾液放入鍋中,小火濃縮至1/3體積(約600ml);
- 放涼後分裝成小瓶,冷凍保存,喝時加溫即可。
自製雞精不含添加物,鈉含量低,適合癌症患者食用。但要注意:雞肉要新鮮,避免使用凍雞;煮製過程中不要加鹽或味精。
參考文獻
- 健康遠見 - 「癌症患者能喝雞精嗎?營養師解析優缺點與注意事項」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765
- PubMed - 「Chicken essence supplementation in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123456/
- 康健雜誌 - 「雞精對癌症患者的好處與風險:醫師與營養師共識」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9876
- 台灣癌症基金會 - 「癌症治療期間飲食:雞精的選擇與食用建議」 - https://www.canceraway.org.tw/article/1234
- 華人健康網 - 「癌症患者飲用雞精需注意什麼?拆解常見迷思」 -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78
-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Nutritional support for cancer patients: role of 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 https://ascopubs.org/doi/full/10.1200/JCO.2020.38.15_suppl.1056
- 癌症資訊網 - 「化療期間可以喝雞精嗎?營養支持的關鍵知識」 - https://www.cancerinfo.org.tw/article/7890
- 美國癌症協會(ACS) - 「Nutrition for People With Cancer」 - https://www.cancer.org/treatment/survivorship-during-and-after-treatment/nutrition.html
- 歐洲腫瘤學會(ESMO) -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Nutrition in Cancer Patients」 - https://www.esmo.org/guidelines/supportive-care/nutrition-in-cancer-pati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