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飲食全指南:治療期、康復期營養策略與常見誤區解析
癌症患者飲食全指南:治療期、康復期營養策略與常見誤區解析
什麼是癌症患者飲食?
癌症患者的飲食並非單純的「忌口清單」,而是根據治療階段、身體狀況與營養需求制定的個體化營養策略,目的是維持體重、提升免疫力、減輕治療副作用,並支持身體恢復[^1][^6]。香港癌症基金會指出,約30%的癌症患者會出現營養不良,而營養不良會降低治療效果、增加感染風險,因此飲食調整是癌症治療的重要輔助[^1]。
癌症患者飲食的核心原則
不論是治療期還是康復期,癌症患者飲食都應遵循以下核心原則:
- 平衡營養: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與礦物質,避免單一飲食。
- 個體化調整:根據治療類型(化療、放療、手術)、副作用(如噁心、腹瀉)與個人飲食習慣調整。
- 優質蛋白質優先:蛋白質是修復組織、提升免疫力的關鍵,建議選擇魚、雞蛋、瘦肉、豆類等優質來源[^3]。
- 熱量充足:癌症患者的基礎代謝率較高,需確保熱量攝取足夠,避免體重下降過快[^7]。
- 飲食衛生:避免進食生、冷、變質食物,降低感染風險(尤其在化療期間免疫力低下時)[^2]。
癌症治療期飲食:應對副作用與維持營養
治療期(化療、放療、手術)是癌症患者最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的階段,因為治療會帶來各種副作用,如噁心、嘔吐、口腔潰瘍、食慾不振等。以下是針對不同治療階段的飲食建議:
化療期飲食:應對噁心、嘔吐與食慾不振
化療藥物會刺激胃黏膜,導致噁心、嘔吐,嚴重時會影響進食。衛生署香港家庭醫學院建議:
- 少量多餐:每天吃5-6頓小餐,避免空腹或過飽。
- 選擇清淡、易於消化的食物:如白粥、軟麵條、蒸蛋、豆腐等,避免油膩、辛辣、濃味食物。
- 進食前後避免飲水:避免胃脹,可在進食後1小時再喝水。
- 應對噁心的小技巧:進食前含一片薑片,或聞橘子皮的香氣,有助緩解噁心感[^2]。
此外,化療會降低白血球數量,免疫力下降,因此需避免進食生魚片、生蛋、未消毒的牛奶等易感染食物[^1]。
放療期飲食:應對口腔潰瘍與吞咽困難
放療(尤其是頭頸部或食道癌症的放療)會損傷口腔黏膜,導致口腔潰瘍、咽喉疼痛、吞咽困難。此時的飲食建議:
- 選擇軟質、流質食物:如米漿、豆漿、果泥、蔬菜泥、燉湯等,避免堅硬、粗糙的食物(如煎餅、乾果)。
- 保持口腔濕潤:經常漱口(用溫鹽水或醫用漱口水),避免進食過熱或過冷的食物。
- 補充維生素B群:維生素B2、B6有助修復黏膜,可多吃牛奶、蛋黃、全穀類食物,或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營養素[^3]。
手術期飲食:術前術後的營養準備
手術前需要儲備足夠的營養,以應對手術創傷;術後則需根據傷口恢復情況調整飲食:
- 術前1-2週:增加蛋白質與熱量攝取,如多吃瘦肉、魚、雞蛋、奶製品,避免進食易脹氣的食物(如豆類、洋蔥)[^4]。
- 術後初期:從流質(如米湯、藕粉)過渡到半流質(如粥、軟麵條),再恢復正常飲食,避免加重腸胃負擔。
- 術後恢復期:增加蛋白質攝取(如每天1.2-1.5g/kg體重),促進傷口癒合[^8]。
癌症康復期飲食:從治療到恢復的過渡策略
康復期(治療結束後6個月至數年)的飲食目標是恢復體重、提升免疫力、降低復發風險。香港養和醫院將康復期分為兩個階段,給出具體建議[^4]:
階段1:術後/治療結束後1-3個月——恢復體力與營養儲備
此階段身體仍處於修復期,需專注於補充營養:
- 增加熱量攝取:如果治療期間體重下降,可適量增加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麵包)與健康脂肪(如橄欖油、堅果)的攝取。
- 高蛋白飲食:每天攝取1.2-1.5g/kg體重的蛋白質,如魚、雞胸肉、蛋、豆腐、牛奶等。
- 補充微量營養素:多吃新鮮蔬菜(如西蘭花、菠菜)與水果(如蘋果、草莓),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A與葉酸,提升免疫力[^6]。
階段2:治療結束後3-6個月——維持健康體重與預防復發
此階段身體已基本恢復,需轉向預防性飲食:
- 控制體重:避免過度進食導致肥胖(肥胖會增加某些癌症的復發風險,如乳腺癌、結直腸癌)。
- 增加纖維攝取:多吃全穀類(如糙米、燕麥)、蔬菜、水果,預防便秘,降低結直腸癌復發風險[^7]。
- 限制加工肉類與紅肉: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加工肉類列為1類致癌物,紅肉列為2A類致癌物,建議每周紅肉攝取不超過500g,避免加工肉類(如香腸、火腿)[^6]。
- 適量攝取抗氧化食物:如藍莓、綠茶、番茄(含番茄紅素),有助對抗自由基,降低癌症復發風險[^8]。
康復期實用食譜示例
以下是香港養和醫院推薦的康復期食譜,簡單易做:
- 早餐:燕麥粥(加牛奶、桂圓)+ 水煮蛋 + 香蕉
- 午餐:糙米飯 + 清蒸魚 + 清炒菠菜 + 番茄蛋湯
- 下午茶:豆漿 + 堅果(杏仁、核桃)
- 晚餐:南瓜粥 + 鹵雞胸肉 + 涼拌黃瓜
- 點心:蘋果 + 希臘酸奶
癌症患者的營養需求:蛋白質、熱量與微量營養素
要制定合適的飲食計劃,首先需要了解癌症患者的具體營養需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指出,癌症患者的營養需求不同於健康人,以下是關鍵營養成分的需求分析[^3]:
蛋白質:修復組織的關鍵
癌症患者的蛋白質需求比健康人高,因為癌症本身會消耗蛋白質,治療(如化療、手術)也會破壞組織。建議:
- 治療期:每天1.2-1.5g/kg體重(如60kg體重的患者,每天需72-90g蛋白質)。
- 康復期:每天1.0-1.2g/kg體重。
- 蛋白質來源:優先選擇優質蛋白(如魚、雞蛋、瘦肉、豆類、奶製品),因為其氨基酸組成更接近人體需求,易於吸收。
例如,60kg的化療患者,每天需要72g蛋白質,可通過以下食物獲取:
- 水煮蛋2個(約12g)
- 清蒸魚100g(約20g)
- 瘦肉100g(約20g)
- 豆腐100g(約8g)
- 牛奶200ml(約6g)
- 糙米飯150g(約5g)
- 合計:71g(接近目標)
熱量:維持體重的基礎
癌症患者的基礎代謝率(BMR)比健康人高10%-30%,因為癌症細胞會消耗大量能量。如果熱量攝取不足,身體會分解肌肉來供能,導致體重下降、免疫力降低。熱量需求計算公式:
- 輕度活動(如日常走路):BMR × 1.375
- 中度活動(如慢跑):BMR × 1.55
- 重度活動(如體育鍛煉):BMR × 1.725
BMR(基礎代謝率)的計算公式(Harris-Benedict方程):
- 男性:BMR = 66 + (13.7 × 體重kg) + (5 × 身高cm) - (6.8 × 年齡)
- 女性:BMR = 655 + (9.6 × 體重kg) + (1.8 × 身高cm) - (4.7 × 年齡)
例如,一位40歲女性,體重60kg,身高160cm,輕度活動: BMR = 655 + (9.6×60) + (1.8×160) - (4.7×40) = 655 + 576 + 288 - 188 = 1321 kcal 熱量需求 = 1321 × 1.375 ≈ 1816 kcal
微量營養素:提升免疫力的配角
微量營養素(維生素與礦物質)雖然需求量小,但對癌症患者至關重要:
- 維生素C:促進傷口癒合、提升免疫力,來源:柑橘類水果、草莓、西蘭花。
- 維生素A:維護黏膜健康、對抗自由基,來源:胡蘿蔔、南瓜、動物肝臟。
- 葉酸:促進細胞修復,來源:深綠色蔬菜、豆類、全穀類。
- 鋅:促進免疫細胞生成,來源:牡蠣、瘦肉、核桃。
- 鐵:預防貧血(癌症患者常因出血或化療導致貧血),來源:紅肉、動物血、深綠色蔬菜[^8]。
需要注意的是,微量營養素應優先通過食物補充,避免過量補充(如過量維生素A會導致中毒)。如果飲食無法滿足需求,可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營養素。
癌症患者常見飲食誤區:你需要知道的真相
網路上關於癌症患者飲食的資訊魚龍混雜,很多誤區會影響患者的營養攝取與治療效果。明報健康網整理了最常見的5個誤區,並給出科學解析[^5]:
誤區1:「餓死癌細胞」——不吃東西就能殺死癌細胞?
真相:癌細胞的代謝方式與正常細胞不同,它會優先消耗葡萄糖,但即使你不吃東西,癌細胞仍會從身體的脂肪與肌肉中獲取能量,導致體重下降、免疫力降低,反而不利於治療[^6]。香港癌症基金會強調,「餓死癌細胞」是危險的誤區,患者應保持足夠的熱量攝取[^1]。
誤區2:「癌症患者不能吃肉,會讓癌細胞生長」?
真相:肉類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適量攝取有助於修復組織、提升免疫力。需要避免的是加工肉類(如香腸、火腿)與過量紅肉(每周超過500g),因為這些食物會增加癌症復發風險。新鮮的瘦肉(如雞胸肉、魚、牛肉)是可以吃的[^7]。
誤區3:「只吃素食就能預防癌症復發」?
真相:素食含有豐富的纖維與抗氧化劑,對健康有益,但素食者容易缺乏蛋白質、鐵、鋅等營養素。癌症患者需要平衡營養,建議選擇蛋奶素(包含蛋與奶),或在素食中加入豆類、堅果等蛋白質來源,避免營養不良[^3]。
誤區4:「癌症患者不能吃水果,會導致血糖升高」?
真相: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與纖維,對癌症患者有益。雖然水果含有糖分,但適量攝取(每天200-300g)不會導致血糖大幅升高。建議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水果,如蘋果、梨、草莓、藍莓,避免過量攝取高GI水果(如西瓜、荔枝)[^2]。
誤區5:「補品越多越好,能提升免疫力」?
真相:很多患者會服用人參、靈芝、鹿茸等補品,但補品並不是「萬靈丹」。有些補品可能與治療藥物相互作用(如人參會降低化療藥物的效果),有些補品過量攝取會導致副作用(如靈芝過量會導致腹瀉)。建議在服用補品前諮詢醫生或營養師[^4]。
癌症患者飲食的實用技巧
除了以上建議,以下實用技巧能幫助患者更好地執行飲食計劃:
- 提前計劃:每周制定菜單,避免臨時隨意進食。
- 批量準備:周日準備好一周的食材(如煮好雞胸肉、切好蔬菜),節省時間。
- 調整食物質地:如果有吞咽困難,可將食物打成泥或漿(如用攪拌機將蔬菜、水果打成汁)。
- 增加食物香味:如果食慾不振,可加入少許香草(如羅勒、迷迭香)或香料(如薑、蒜),增加食物的香味。
- 記錄飲食日誌:記錄每天的飲食與體重,幫助調整飲食計劃(如體重下降時增加熱量攝取)[^1]。
常見問題(FAQ)
Q1:癌症患者可以吃雞蛋嗎?
A:可以。雞蛋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富含必需氨基酸,易於吸收。化療期間,患者的蛋白質需求增加,每天吃1-2個雞蛋是合適的[^3]。
Q2:化療期間可以喝湯嗎?
A:可以,但要選擇清淡的湯(如蔬菜湯、瘦肉湯、魚湯),避免油膩、濃味的湯(如豬骨湯、老母雞湯)。油膩的湯會加重噁心感,影響進食[^2]。
Q3:癌症患者需要戒吃牛肉嗎?
A:不需要。瘦牛肉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富含鐵與鋅,對患者有益。但要避免過量攝取(每周不超過500g),且避免加工牛肉(如香腸、火腿)[^5][^6]。
Q4:康復期可以吃生冷食物嗎?
A:視情況而定。如果患者的腸胃功能已恢復(如沒有腹瀉、腹痛),可以適量吃生冷食物(如沙拉、生水果),但要注意衛生(如洗淨水果、避免進食變質食物)。如果腸胃功能尚未恢復,建議加熱後食用[^4]。
Q5:癌症患者需要補充營養素嗎?
A:優先通過飲食補充營養素。如果飲食無法滿足需求(如食慾不振、吸收不良),可在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下補充營養素(如蛋白質粉、多維生素)。避免自行購買補品,以免與治療藥物相互作用[^8]。
Q6:癌症患者可以吃辛辣食物嗎?
A:視治療階段而定。治療期(如化療、放療)患者的口腔黏膜或胃黏膜較脆弱,辛辣食物會刺激黏膜,加重疼痛或噁心,建議避免。康復期患者如果沒有黏膜損傷,可以適量吃辛辣食物(如少許辣椒),但要避免過量[^2]。
Q7:癌症患者可以喝咖啡或茶嗎?
A:可以,但要適量。咖啡與茶含有咖啡因,過量攝取會導致失眠、心悸。建議每天不超過2杯(每杯200ml)。此外,綠茶含有茶多酚,對癌症患者有益,但要避免與藥物同時服用(間隔1-2小時)[^6]。
Q8:癌症患者可以吃甜點嗎?
A:可以,但要適量。甜點含有大量糖分,過量攝取會導致體重增加、血糖升高。建議選擇低糖甜點(如水果塔、酸奶蛋糕),每周不超過2次[^1]。
參考文獻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癌症患者飲食指南:營養支持與飲食調整全攻略》 - https://www.hkcancerfund.org/zh-hk/resource/diet-guide-for-cancer-patients
- 衛生署香港家庭醫學院 - 《癌症治療期飲食:如何應對副作用與提升免疫力》 - https://www.hkcfp.org.hk/zh-hk/publications/diet-during-cancer-treatment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 《癌症患者的營養需求:蛋白質、熱量與微量營養素的平衡》 - https://med.cuhk.edu.hk/zh-hk/research/publications/cancer-nutrition-needs
- 香港養和醫院 - 《癌症康復期飲食:從治療到恢復的飲食過渡計劃》 - https://www.hongkongsanatorium.com/zh-hk/health-info/cancer-recovery-diet
- 明報健康網 - 《癌症患者常見飲食誤區:你需要知道的真相》 - https://health.mingpao.com/zh-hk/article/cancer-diet-myths
- Wikipedia - 《Cancer and nutrition》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ncerandnutrition
-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Dietary Interventions for Cancer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 https://ascopubs.org/doi/full/10.1200/JCO.2023.41.15_suppl.6508
-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 《Nutritional Support in Cancer Care: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0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