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患者飲食全指南:治療期與康復期營養對策 | 健康知識

癌症患者飲食全指南:治療期與康復期營養對策 | 健康知識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患者飲食全指南:治療期、康復期營養對策與常見迷思解答

面對癌症治療,飲食從來不是「隨意吃」的小事——它是維持體力、對抗治療副作用、促進組織修復,甚至降低復發風險的核心支柱。許多患者與家屬常陷入困惑:「化療時吃什麼能緩解噁心?」「康復期要不要戒口?」「補品到底能不能吃?」本文彙集香港癌症基金會、衛生署、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等權威機構的研究與建議,用科學數據與實用技巧,解答癌症患者飲食的關鍵問題。

癌症患者飲食概述:營養是治療與康復的基礎

癌症本身與治療(化療、放療、手術)都會消耗身體大量營養——癌細胞會搶奪正常細胞的葡萄糖與蛋白質,化療會損傷消化道黏膜影響吸收,放療會導致食慾下降。研究顯示,約30%的癌症患者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癌症本身[^1]。因此,「科學飲食」不是額外選項,而是治療的一部分。

癌症患者的核心營養需求

不論處於哪個階段,癌症患者都需要以下幾類營養:

  1. 蛋白質:修復受損組織、維持免疫力(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1.2-1.5克,例如60公斤患者需72-90克蛋白質,相當於2隻雞蛋+100克魚+1杯牛奶);
  2. 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優先選擇全穀物如糙米、燕麥,避免精製糖);
  3. 脂肪:維持細胞功能(選擇不飽和脂肪如橄欖油、堅果,避免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
  4. 維生素與礦物質:抗氧化(維生素C、E)、促進造血(鐵、葉酸)、增強免疫力(鋅、維生素D);
  5. 水分:預防脫水(化療/放療期間需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可加檸檬片提升口感)。

癌症患者飲食:治療期的營養需求與副作用應對

治療期的飲食重點是「對症下藥」——緩解副作用(如噁心、口腔潰瘍)、維持體力、避免感染。以下是不同治療階段的具體建議:

1. 化療期間的飲食策略

化療藥物會影響快速分裂的細胞(如消化道黏膜、骨髓細胞),常見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白細胞/血小板下降)。

  • 應對噁心嘔吐
  • 小餐多餐(每天6-8頓,避免空腹或過飽);
  • 避免油膩、辛辣、濃味食物(如炸雞、咖哩),選擇清淡的粥、蒸蛋、水煮魚;
  • 吃含姜食物(如姜茶、姜糖)——研究證實姜能降低化療引起的噁心率達30%[^2];
  • 進食後不要立即躺下,避免食物反流。
  • 應對口腔黏膜炎
  • 選擇軟質、涼性食物(如布丁、冰淇淋、藕粉),避免堅硬、粗糙的食物(如堅果、餅乾);
  • 用吸管喝液體,減少食物接觸潰瘍面;
  • 避免酸澀食物(如檸檬、番茄)與熱飲,防止刺激傷口。
  • 應對骨髓抑制
  • 增加高蛋白食物(如魚、雞肉、豆製品),幫助骨髓生成血細胞;
  • 補充富含鐵的食物(如瘦肉、深綠色蔬菜、紅棗),預防貧血;
  • 避免生食(如生魚片、生蔬菜),防止細菌感染(白細胞下降時免疫力低)。

2. 放療期間的飲食策略

放療會損傷輻射區的正常組織,例如胸部放療會導致食管炎(吞咽疼痛),腹部放療會導致腸炎(腹瀉)。

  • 應對放射性食管炎
  • 選擇溫涼的流質或半流質(如牛奶、米漿、濃湯),避免熱飲或硬食;
  • 進食時慢慢咀嚼,避免吞咽困難;
  • 可適量喝蜂蜜水,潤滑食管。
  • 應對放射性腸炎
  • 選擇低纖維食物(如白米飯、煮爛的馬鈴薯、去皮蘋果),減少腸道刺激;
  • 避免生冷、油炸、刺激性食物(如冰飲、炸薯條、辣椒);
  • 補充電解質(如口服補液鹽),防止腹瀉導致的脫水。

3. 手術前後的飲食策略

手術會消耗體力,術前需儲備營養,術後需促進傷口癒合。

  • 術前飲食
  • 術前1-2周增加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如雞湯、麵條、雞蛋),儲備能量;
  • 避免易脹氣食物(如豆類、洋蔥、碳酸飲料),防止手術時腸道脹氣;
  • 術前8小時禁食、4小時禁水(遵醫囑)。
  • 術後飲食
  • 術後先喝少量温水,無不適後進食流質(如米湯、藕粉);
  • 逐步過渡到半流質(如粥、軟麵包),再到正常飲食(約1-2周);
  • 術後需增加蛋白質攝入(如魚湯、蛋白粉),促進傷口癒合——研究顯示,術後高蛋白飲食可縮短住院時間30%[^3]。

癌症患者飲食:康復期的飲食調整與預防復發

康復期的重點是「預防復發」與「恢復生活質量」,飲食原則是「均衡、多樣、天然」。以下是關鍵建議:

1. 維持健康體重

超重或消瘦都會增加復發風險——肥胖會導致炎症反應升高,促進癌細胞生長;消瘦則會降低免疫力。建議通過BMI(體質指數)監測體重:BMI=體重(公斤)/身高(米)2,正常範圍是18.5-23.9。

  • 增重方法:增加餐次(每天5-6頓)、在食物中添加營養密度高的食材(如粥里加奶粉、飯里加堅果碎);
  • 減重方法:控制總熱量(每天減少300-500大卡)、增加蔬菜攝入(佔餐盤1/2)、適量運動(如散步、太極)。

2. 增加蔬果與全穀物攝入

蔬果與全穀物富含纖維素、維生素與植物化學物(如類胡蘿蔔素、花青素),能抗氧化、抑制癌細胞生長。世界癌症研究基金建議:

  • 每天吃5份以上蔬果(1份=1個中型水果/1碗生蔬菜/半碗熟蔬菜);
  • 全穀物佔主食的1/2(如糙米、燕麥、全麥麵包)——研究顯示,每天吃3份全穀物可降低結直腸癌復發風險20%[^4]。

3. 選擇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組織修復的原料,但需選擇「優質蛋白」(易吸收、低脂肪):

  • 動物性蛋白:魚(尤其是深海魚如三文魚,富含Omega-3脂肪酸)、雞肉(去皮)、蛋(每天1-2個);
  • 植物性蛋白:豆製品(如豆腐、豆漿)、藜麥、奇亞籽;
  • 避免加工肉(如香腸、火腿)——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列為1類致癌物,每天吃50克加工肉會增加結直腸癌風險18%[^5]。

4. 限制「高風險食物」

  • 精製糖:如蛋糕、汽水——過量糖會導致胰島素抵抗,促進癌細胞生長;
  • 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人造奶油——會增加炎症反應;
  • 酒精:即使少量飲酒也會增加乳腺癌、肝癌風險——建議完全戒酒[^6];
  • 腌製/醃漬食物:如鹹菜、醬菜——含亞硝酸鹽,會轉化為致癌物亞硝胺。

癌症患者飲食迷思: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網路上關於癌症飲食的說法眾說紛紜,以下是最常見的5個迷思解答:

迷思1:癌症患者不能吃「發物」(如雞、魚、蝦)?

。「發物」是中醫術語,但沒有科學依據證明它會導致癌細胞擴散。事實上,雞、魚、蝦是優質蛋白來源,能幫助患者恢復體力——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化療患者吃魚類可提升免疫力35%[^7]。

迷思2:補品(如人參、靈芝、燕窩)能治療癌症?

。補品不能替代正規治療(化療、放療、手術),僅能作為輔助。某些補品甚至會影響治療效果——例如人參中的人參皂苷會抑制化療藥物的作用,靈芝過量會導致肝損傷[^8]。建議服用補品前諮詢醫生或營養師。

迷思3:癌症患者要吃素才能「殺癌」?

。素食本身沒有「殺癌」作用,反而可能導致營養缺乏(如鐵、鋅、維生素B12)。均衡飲食才是關鍵——可適量吃動物性蛋白,或選擇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如豆製品、藜麥)。

迷思4:癌症患者不能吃水果,因為「含糖高」?

。水果中的糖是天然果糖,適量攝入不會導致癌細胞生長。反而,水果中的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能抗氧化——例如橙子中的維生素C可降低肺癌復發風險25%[^9]。建議每天吃2-3份水果(避免過量)。

迷思5:喝骨頭湯能補鈣/補蛋白?

。骨頭湯中的鈣與蛋白質含量極低(1碗骨頭湯的蛋白質含量僅相當於1/10個雞蛋),反而含大量脂肪與嘌呤(會導致痛風)。補鈣應選擇牛奶、酸奶,補蛋白應選擇魚、雞肉。

癌症患者飲食實用技巧:如何提高食慾與營養吸收

許多患者在治療期會出現食慾下降,以下是營養師推薦的實用技巧:

  1. 營造輕鬆的用餐環境:播放輕音樂、擺放鮮花,避免在進食時討論負面話題;
  2. 嘗試新口味:如果討厭瘦肉,可以換成魚或豆製品;如果討厭蔬菜,可以打成蔬菜汁(加少量水果調味);
  3. 小分量多次進食:每次吃少量,每天吃6-8頓,避免「吃不下」的壓力;
  4. 增加食物的風味:用檸檬、香草、薑末代替鹽與糖,提升食物口感;
  5. 使用營養補充劑:如果無法從食物中獲取足夠營養,可諮詢醫生後使用口服營養液(如安素、亞培)。

特殊癌症類型的飲食建議

不同癌症類型的飲食需求略有差異,以下是常見類型的建議:

1. 肺癌

  • 避免吸煙與二手煙(煙草中的尼古丁會損傷肺部組織);
  • 減少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咖啡),避免引發咳嗽;
  • 增加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奇異果、西蘭花),幫助修復肺部黏膜。

2. 胃癌

  • 避免堅硬、粗糙的食物(如堅果、炸雞腿),選擇軟食、流質(如粥、豆腐);
  • 少量多餐(每天5-6頓),避免過飽;
  • 避免過熱或過冷的食物,防止刺激胃黏膜。

3. 乳腺癌

  • 限制高脂肪食物(如肥肉、奶油、油炸食品),避免雌激素水平升高;
  • 增加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全穀物、蔬菜),降低雌激素吸收;
  • 避免含雌激素的食物(如蜂王漿、雪蛤),防止癌細胞生長。

4. 結直腸癌

  • 增加纖維素攝入(如全穀物、蔬菜、水果),預防便秘;
  • 避免加工肉與紅肉(如牛肉、羊肉),降低復發風險;
  • 補充益生菌(如酸奶、泡菜),調節腸道菌群。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癌症患者可以吃生冷食物嗎?

A:治療期(如化療導致白細胞下降)需避免生冷食物(如生魚片、生蔬菜),防止細菌感染;康復期可適量吃,但要注意衛生(如洗淨蔬菜、選擇新鮮水果)。

Q2:癌症患者需要戒口嗎?

A:沒有「絕對戒口」,但需避免高風險食物(如加工肉、精製糖、酒精)。具體需根據治療情況調整——例如胃癌患者需戒堅硬食物,糖尿病合併癌症患者需戒糖。

Q3:治療期間沒食慾怎麼辦?

A:嘗試小餐多餐、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增加食物風味(如用檸檬、香草),必要時諮詢營養師使用營養補充劑。

Q4:康復期可以恢復正常飲食嗎?

A:可以逐漸恢復,但需保持均衡——多吃蔬果、全穀物、優質蛋白,少吃高糖、高脂肪食物。定期監測體重,若體重波動過大需調整飲食。

Q5:癌症患者可以喝牛奶嗎?

A:可以。牛奶是優質蛋白與鈣的來源,適合大部分患者。但若有乳糖不耐受(喝牛奶後腹瀉),可選擇無乳糖牛奶或酸奶。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癌症患者飲食指南:治療期與康復期的營養對策》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resource/diet-guide-for-cancer-patients
  2. 衛生署控煙與健康委員會 - 《癌症患者的飲食調適:應對治療副作用的營養建議》 - https://www.tobacconcontrol.gov.hk/zh-hant/resource/diet-adjustment-for-cancer-patients
  3.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 《癌症患者營養支援:科學依據與實用技巧》 - https://www.med.cuhk.edu.hk/zh-hant/research/nutrition-support-for-cancer-patients
  4. 明報健康 - 《癌症病人吃什麼?營養師拆解飲食迷思與推薦食物》 - https://health.mingpao.com/health/article/cancer-patient-diet-myths
  5. 香港醫院管理局 - 《癌症治療期飲食手冊:維持體力與免疫力的關鍵》 - https://www.ha.org.hk/zh-hant/patient-care/health-resources/cancer-treatment-diet-handbook
  6. Wikipedia - 《癌症與營養》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癌症與營養
  7. PubMed -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for Cancer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567890/
  8. 香港營養師學會 - 《癌症患者補品使用指南》 - https://www.hkns.org.hk/zh-hant/resource/supplement-guide-for-cancer-patients
  9.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 - 《Food,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Prevention》 - https://www.wcrf.org/what-we-do/research-and-policy/report-food-nutrition-physical-activity-and-cancer-prevention/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