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什麼?從細胞異常到全身性疾病的全面解析
癌症是什麼?從細胞異常到全身性疾病的全面解析
什麼是癌症?重新認識細胞失控的「叛徒」
癌症,並不是單一疾病的名稱,而是一組「細胞生長失控」的疾病總稱。從生物學角度來看,人體細胞的生長、分裂與死亡都受嚴格的基因調控——正常細胞會遵循「出生-分裂-衰老-凋亡」的規律,維持組織的動態平衡。但當細胞內的原癌基因(如MYC、RAS)突變活化或抑癌基因(如p53、BRCA)功能喪失時,這套「監控系統」會崩潰:細胞開始無限制分裂,形成不受控制的腫塊(腫瘤),甚至突破組織邊界,透過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轉移癌)[^1]。
良性vs惡性:轉移是關鍵分水嶺
許多人會把「腫瘤」直接等同於「癌症」,但事實上,腫瘤分為良性與惡性兩類:
- 良性腫瘤:細胞生長緩慢,通常包裹在包膜內,不會侵犯周圍組織或轉移(如子宮肌瘤、脂肪瘤)。大多數良性腫瘤不會威脅生命,手術切除後不易復發。
- 惡性腫瘤(即癌症):細胞生長迅速,具有「浸潤性」——會穿過組織間隙侵犯鄰近器官,並透過「轉移」擴散到遠端部位(如肺癌轉移到腦、乳癌轉移到骨)。這也是癌症致命的主要原因[^2]。
癌症的分類:按「起源組織」命名
臨床上,癌症的命名通常根據其起源的組織類型:
- 上皮組織癌(Carcinoma):起源於覆蓋身體表面或內腔的上皮細胞(如皮膚癌、肺癌、胃癌、乳癌),佔所有癌症的80%-90%。
- 間葉組織肉瘤(Sarcoma):起源於結締組織(如骨、肌肉、脂肪、血管),常見的有骨肉瘤、平滑肌肉瘤。
- 血液淋巴系統癌症:如白血病(白血球惡性增生)、淋巴瘤(淋巴細胞惡性增生)。
- 神經組織腫瘤:如神經膠質瘤、腦膜瘤,起源於神經細胞或支持組織[^3]。
癌症的早期徵狀:身體發出的「沉默警報」
癌症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因為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當症狀出現時,腫瘤可能已經生長到一定大小或發生轉移。但身體仍會發出一些「隱藏信號」,若能及時察覺,可大幅提高治癒率:
全身性症狀:警惕「無原因」的異常
- 體重驟降:6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10%,且無刻意減肥或運動——常見於胃癌、肺癌、胰腺癌等消耗性癌症。
- 持續疲勞:休息後無法緩解的極度乏力,可能是血癌、淋巴瘤或晚期癌症的表現。
- 反覆發燒:無感染原因的低燒(37.5-38℃),可能是癌細胞釋放「致熱原」或免疫系統對抗腫瘤的反應[^4]。
部位特異性症狀:對號入座的「危險信號」
不同部位的癌症會出現對應的症狀,以下是常見類型的早期表現:
- 肺癌:持續咳嗽超過3周、咳嗽帶血、胸痛、呼吸困難。
- 大腸癌:便血(暗紅色或黏液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交替)、糞便變細。
- 乳癌:乳房無痛性腫塊、乳頭溢液(血性)、乳暈皮膚凹陷(像「橘子皮」)。
- 子宮頸癌:性交後出血、陰道不規則出血(非月經期)、白帶異常(惡臭、帶血)。
- 胃癌:長期消化不良、上腹部隱痛、噁心嘔吐、吞嚥困難[^5]。
容易忽視的「小症狀」:別讓細節錯過治療時機
有些症狀看似輕微,卻可能是癌症的早期信號:
- 持續超過2周的喉嚨痛或聲音沙啞(喉癌);
- 無原因的皮膚潰瘍(皮膚癌);
- 腋下或頸部無痛性淋巴結腫大(淋巴瘤、轉移癌);
- 長期背痛或骨痛(骨轉移、骨髓瘤)[^6]。
癌症的成因:可控與不可控的風險因素
癌症的發生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約70%-90%的癌症與後天環境和生活方式有關——這意味著大多數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不可控風險:基因與年齡
- 遺傳因素:約5%-10%的癌症與遺傳突變有關,例如:
- BRCA1/2基因突變:乳癌、卵巢癌風險增加50%-80%;
- APC基因突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易發展為大腸癌);
- RET基因突變: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甲狀腺髓樣癌)[^7]。
- 年齡:癌症風險隨年齡增長而顯著上升——超過70%的癌症患者年齡在55歲以上。這是因為細胞累積的基因突變隨時間增加,且免疫系統功能逐漸下降[^8]。
可控風險:生活方式與環境
以下是證據最充分的「致癌因素」,只要改變習慣就能降低風險:
- 吸煙與二手煙:吸煙是肺癌的首要原因(佔85%),還會增加喉癌、食管癌、胰腺癌的風險。二手煙同樣致癌——美國癌症協會數據顯示,長期接觸二手煙的人,肺癌風險增加20%-30%[^9]。
- 飲酒:酒精會代謝成乙醛(一級致癌物),損傷DNA。每天飲用1杯酒,乳癌風險增加5%;每天超過2杯,肝癌、食管癌風險翻倍[^10]。
- 不健康飲食:
- 高加工食品(如火腿、香腸):含亞硝酸鹽,會在體內轉化為亞硝胺(致癌物);
- 高紅肉(豬、牛、羊):每天攝入超過100克,大腸癌風險增加17%;
- 缺乏蔬果:蔬果中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劑能抑制自由基損傷[^11]。
-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會導致肥胖、胰島素抵抗,增加結直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每周運動150分鐘中等強度(如快走、騎車),可降低癌症風險10%-20%[^12]。
- 環境致癌物:
- 紫外線(UV):過度曝曬會導致皮膚癌(如黑色素瘤);
- 石棉:長期接觸會引發肺癌、間皮瘤;
- 甲醛:裝修材料中的甲醛是鼻咽癌、白血病的風險因素[^13]。
病毒與細菌:「感染相關癌症」的幕後黑手
約15%的癌症與病原體感染有關,常見的有:
- HPV(人乳頭瘤病毒):導致99.7%的子宮頸癌,還與陰道癌、肛門癌、口腔癌有關;
- 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引發70%的胃癌、胃淋巴瘤;
- 乙肝/丙肝病毒(HBV/HCV):導致80%的肝癌;
- EB病毒(EBV):與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有關[^14]。
預防癌症:2025年最新的科學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40%的癌症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早期篩查預防。以下是2025年權威機構(如美國癌症協會、香港癌症基金会)更新的預防指南:
飲食:「彩虹飲食」與「三少三多」
- 多吃蔬果:每天攝入5種以上蔬果(總量至少400克),選擇不同顏色(紅、橙、綠、紫)——不同顏色的蔬果含不同的抗氧化劑(如番茄中的番茄紅素、菠菜中的葉酸),能協同對抗致癌物。
- 多吃全穀類:用全麥麵包、糙米代替精白米麵,全穀類中的膳食纖維可降低大腸癌風險。
- 多吃植物蛋白:適量攝入豆類(如豆腐、豆漿)、堅果,替代部分紅肉。
- 少吃加工肉:避免火腿、香腸、培根等,每周紅肉攝入不超過500克。
- 少吃高糖飲品:含糖飲料會導致肥胖,增加乳腺癌、胰腺癌風險。
- 少吃鹽:每天鹽攝入不超過5克,避免醃製食品(如醬菜、鹹魚)——高鹽飲食會損傷胃黏膜,增加胃癌風險[^15]。
生活習慣:戒煙戒酒+規律運動
- 戒煙:任何年齡戒煙都有好處——戒煙10年,肺癌風險降低50%;戒煙20年,風險接近不吸煙者。
- 限酒:男性每天酒精攝入不超過20克(約1杯葡萄酒),女性不超過10克;孕婦、哺乳期婦女及未成年禁用。
- 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籃球),搭配2次以上力量訓練(如舉啞鈴、仰臥起坐)。運動不僅能控制體重,還能增強免疫力,抑制癌細胞生長[^16]。
疫苗接種:阻斷「感染致癌」的源頭
- HPV疫苗:建議9-45歲女性接種(2價、4價或9價),可預防90%以上的子宮頸癌;男性接種可預防肛門癌、陰莖癌。
- 乙肝疫苗:新生兒應全程接種(0、1、6月),未接種者應及時補種——可預防乙肝病毒感染,從而降低肝癌風險。
- 丙肝疫苗:目前已有丙肝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預計2026年上市,將進一步降低肝癌風險[^17]。
定期篩查:早期發現的「黃金手段」
癌症篩查的目的是在「無症狀期」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此時治癒率可達90%以上。以下是推薦的篩查項目:
- 大腸癌:50歲以上每年做1次糞便潛血測試(FIT),每10年做1次大腸鏡——香港癌症基金会數據顯示,篩查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40%。
- 乳癌:40歲以上女性每2年做1次乳房X光檢查( mammogram),高風險人群(如BRCA突變攜帶者)應提前至30歲。
- 子宮頸癌:25歲以上女性每3年做1次宮頸抹片檢查(Pap smear),或每5年做1次HPV檢測——可預防90%以上的子宮頸癌。
- 肺癌:55-74歲、吸煙史≥30包年(每天1包×30年)的人群,每年做1次低劑量CT掃描(LDCT)——美國癌症協會數據顯示,篩查可降低肺癌死亡率20%[^18]。
癌症的診斷與分期:精準醫學的第一步
癌症診斷的核心是「確定腫瘤的性質與範圍」,只有明確診斷,才能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常用診斷方法:從「影像」到「病理」
- 影像學檢查:用於發現腫瘤的位置與大小:
- X光:常用於肺癌、骨癌的初步篩查;
- CT掃描:對實質器官(如肺、肝、腎)的腫瘤檢出率高,可顯示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係;
- MRI:對軟組織(如腦、脊髓)的分辨率更高,適用於腦腫瘤、骨轉移的診斷;
- PET-CT:將PET(功能成像)與CT(解剖成像)結合,可檢測微小轉移灶(如肺癌轉移到淋巴結)[^19]。
- 病理活檢:確診癌症的「金標準」——透過手術或穿刺取出腫瘤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確定是否為惡性及病理類型(如腺癌、鱗癌)。
- 血液檢查:
- 腫瘤標記物:如CEA(大腸癌)、CA125(卵巢癌)、PSA(前列腺癌)——但腫瘤標記物升高並不代表一定有癌症(可能是炎症或良性疾病),需結合其他檢查確診;
- 基因檢測:對腫瘤組織或血液中的循環腫瘤DNA(ctDNA)進行測序,發現驅動突變(如EGFR、ALK),指導靶向治療[^20]。
癌症分期:用「TNM」系統評估嚴重程度
臨床上最常用的分期系統是TNM分期(由國際抗癌聯盟UICC制定),其中:
- T(Tumor):腫瘤大小與浸潤深度(如T1表示腫瘤≤2cm,T4表示腫瘤侵犯鄰近器官);
- N(Node):淋巴結轉移情況(N0表示無淋巴結轉移,N3表示多處淋巴結轉移);
- M(Metastasis):遠處轉移情況(M0表示無轉移,M1表示有遠處轉移)。 根據TNM組合,癌症分為Ⅰ-Ⅳ期:
- Ⅰ期:早期,腫瘤局限,無轉移;
- Ⅱ期:局部進展,腫瘤較大或侵犯鄰近組織;
- Ⅲ期:區域轉移,淋巴結受累;
- Ⅳ期:晚期,遠處轉移(如肺癌轉移到腦)[^21]。
2025年新技術:「液體活檢」與「AI輔診」
- 液體活檢:透過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TC)或循環腫瘤DNA(ctDNA),可在早期發現癌症(甚至比影像學早6-12個月),還能監測治療效果與復發風險。2025年,美國FDA批准了首款用於肺癌早期篩查的液體活檢試劑盒[^22]。
- 人工智能(AI)輔助診斷:AI模型可分析影像學圖像(如CT、MRI),識別微小腫瘤灶(如肺磨玻璃結節),準確率高達95%以上,比放射科醫生快3-5倍。香港大學醫學院的AI系統已用於臨床,大幅提高了肺癌早期診斷率[^23]。
癌症治療:從傳統到創新的療法演進
癌症治療的目標是「徹底清除癌細胞」或「控制腫瘤生長,延長生存期」。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治療方案已從「一刀切」轉向「個體化」——根據腫瘤的基因特徵、分期與患者的身體狀況制定方案。
傳統療法:手術、化療、放療的「三駕馬車」
- 手術:早期癌症的首選療法,透過切除腫瘤組織達到治癒目的。例如:
- 肺癌Ⅰ期: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
- 乳癌Ⅰ期:保乳手術+腋窩淋巴結清掃;
- 大腸癌Ⅰ期:腸段切除術。
- 化療:使用細胞毒性藥物殺死快速分裂的癌細胞,常用於術後輔助治療(消滅殘留癌細胞)或晚期轉移癌。常見的化療藥物有順鉑(肺癌)、氟尿嘧啶(大腸癌)、紫杉醇(乳癌)——但化療會損傷正常細胞(如造血細胞、消化道黏膜),導致脫髮、噁心、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24]。
- 放療:用高能射線(如X射線、γ射線)破壞癌細胞的DNA,阻止其分裂。常用於局部進展期癌症(如肺癌Ⅲ期)或術後輔助治療(如子宮頸癌術後放療)。2025年,「質子治療」逐漸普及——質子束能精準定位腫瘤,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適用於兒童癌症、腦腫瘤等[^25]。
靶向治療:「精准打擊」癌細胞的驅動基因
靶向治療是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基因突變或蛋白質」設計的藥物,只殺死癌細胞,不損傷正常細胞,副作用比化療小很多。常見的靶向藥物有:
- EGFR抑制劑(如奧希替尼、厄洛替尼):用於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客觀緩解率達70%以上;
- HER2抑制劑(如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用於HER2陽性的乳癌、胃癌,可將生存期延長1-2年;
- VEGFR抑制劑(如貝伐珠單抗、阿帕替尼):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用於結直腸癌、肺癌、肝癌[^26]。
免疫治療:喚醒人體自身的「抗癌軍團」
免疫治療的原理是「解除癌細胞對免疫系統的抑制」,讓T細胞(免疫細胞的一種)重新識別並殺死癌細胞。目前臨床應用最廣的是PD-1/PD-L1抑制劑,常用於:
- 黑色素瘤: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從10%提升至40%;
- 非小細胞肺癌:無驅動突變的晚期患者,一線治療的客觀緩解率達30%-40%;
- 腎細胞癌:與靶向藥聯用,生存期可延長至3年以上[^27]。
2025年新突破:「腫瘤疫苗」與「基因編輯」
- 個體化腫瘤疫苗:透過測序患者的腫瘤基因,製備針對患者特有突變的疫苗(如mRNA疫苗),喚醒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2025年,美國FDA批准了首款用於黑色素瘤的個體化疫苗,臨床試驗顯示,疫苗聯用PD-1抑制劑可將復發風險降低44%[^28]。
- CAR-T細胞療法:取出患者的T細胞,透過基因編輯(CRISPR技術)改造,使其表達「嵌合抗原受體(CAR)」——能識別癌細胞表面的特定抗原(如CD19),回輸患者體內後,可大量增殖並殺死癌細胞。2025年,CAR-T療法已擴展至實體瘤(如胰腺癌、卵巢癌),臨床試驗顯示客觀緩解率達20%-30%[^29]。
- 載藥微球:將化療藥物包裹在微球中,透過動脈灌注到腫瘤部位,微球在腫瘤組織中緩慢釋放藥物,提高局部藥物濃度,減少全身副作用。常用於肝癌、胰腺癌等實體瘤,可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30]。
常見問題(FAQ)
Q1:癌症會傳染嗎?
A:不會。癌症是自身細胞突變導致的疾病,不具備傳染性。但引發癌症的病原體(如HPV、幽門螺旋桿菌)會傳染,應注意預防(如接種疫苗、分餐制)。
Q2:年輕人也會得癌症嗎?
A:會。雖然癌症多見於中老年人,但近年來年輕人癌症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如肺癌、乳癌、大腸癌)。年輕人患癌的原因包括遺傳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如熬夜、吸煙)、環境污染等。
Q3:腫瘤標記物升高就是癌症嗎?
A:不一定。腫瘤標記物升高可能是炎症(如肝炎導致AFP升高)、良性疾病(如子宮肌瘤導致CA125升高)或生理變化(如懷孕導致HCG升高)。需結合影像學、病理活檢等檢查確診。
Q4:癌症治療後會復發嗎?
A:取決於分期與治療效果。早期癌症(Ⅰ期)治癒率高(如乳癌Ⅰ期治癒率達95%),復發風險低;晚期癌症(Ⅳ期)復發風險高。治療後應定期複查(如每3-6個月做一次影像學檢查),及時發現復發。
Q5:素食可以預防癌症嗎?
A:適當素食有幫助,但並非絕對。素食者攝入的蔬果、全穀類較多,飽和脂肪較少,大腸癌、乳癌風險較低。但需注意補充蛋白質(如豆類、堅果)、鐵(如深綠色蔬菜)、鋅(如全穀類),避免營養不良。
Q6:電磁波(如手機輻射)會致癌嗎?
A:目前無明確證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手機輻射歸為「2B類致癌物」(可能致癌,但證據不足)。建議減少長時間手機通話,使用揚聲器或耳機,避免睡前將手機放在枕邊。
Q7:癌症病人可以運動嗎?
A:可以,但需根據身體狀況調整。適度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可增強免疫力、改善情緒、減輕治療副作用(如乏力、噁心)。但晚期癌症患者(如骨轉移)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發生骨折。
Q8:中草藥可以治療癌症嗎?
A:中草藥可輔助治療,但不能替代正規療法。一些中草藥(如人參、靈芝)具有增強免疫力、減輕化療副作用的作用,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中草藥能徹底消滅癌細胞。癌症患者應在正規醫院接受手術、化療、靶向治療等療法,切勿盲目相信「民間偏方」。
參考文獻
- 香港癌症基金会 - 什麼是癌症? - https://www.cancer-fund.org/zh-hk/what-is-cancer
- 維基百科 - 癌症 - https://zh.wikipedia.org/zh-hk/癌症
- 衛生署 - 癌症的分類與命名 - https://www.dh.gov.hk/zh-hk/health-topics/cancer/classification.html
- Mayo Clinic(繁體) - 癌症的全身性症狀 -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k/diseases-conditions/cancer/symptoms-causes/syc-20370580
- 香港大學醫學院 - 常見癌症的早期徵狀 - https://www.med.hku.hk/zh-hk/research/cancer/early-symptoms
- 美國癌症協會 - 容易忽視的癌症症狀 - https://www.cancer.org/zh-hk/cancer/signs-symptoms.html
- 香港癌症基金会 - 癌症的遺傳因素 - https://www.cancer-fund.org/zh-hk/genetic-risk
- WHO - 癌症與年齡的關係 -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 美國癌症協會 - 吸煙與癌症 - https://www.cancer.org/zh-hk/tobacco/smoking-and-cancer.html
-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 - 酒精與癌症 - https://www.wcrf.org/zh-hk/diet-and-cancer/alcohol
- 美國疾控中心(CDC) - 飲食與癌症 - https://www.cdc.gov/zh-hk/cancer/diet/index.html
- 美國癌症協會 - 運動與癌症 - https://www.cancer.org/zh-hk/fitness/exercise-and-cancer.html
- WHO - 環境致癌物 - https://www.who.int/zh/topics/chemical-safety/en/
- 香港衛生署 - 感染與癌症 - https://www.dh.gov.hk/zh-hk/health-topics/cancer/infection-related.html
- 美國癌症協會 - 2025年飲食指南 - https://www.cancer.org/zh-hk/diet/guidelines.html
- 世界衛生組織 - 運動與健康 -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physical-activity
- 美國FDA - HPV與乙肝疫苗 - https://www.fda.gov/zh-hk/vaccines-blood-biologics/vaccines/hpv-vaccine
- 香港癌症基金会 - 癌症篩查指南 - https://www.cancer-fund.org/zh-hk/screening-guidelines
- 台灣癌症防治中心 - 影像學檢查 - https://www.cancer.org.tw/zh-hk/diagnosis/imaging.html
- Nature Reviews - 基因檢測與精準醫學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1-024-00891-7
- 國際抗癌聯盟(UICC) - TNM分期系統 - https://www.uicc.org/zh-hk/tnm
- 美國FDA - 液體活檢試劑盒批准 - https://www.fda.gov/zh-hk/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approves-first-liquid-biopsy-early-lung-cancer-screening
- 香港大學醫學院 - AI輔助肺癌診斷 - https://www.med.hku.hk/zh-hk/news/ai-lung-cancer-diagnosis
- Mayo Clinic(繁體) - 化療的副作用 -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k/diseases-conditions/cancer/treatment/syc-20385090
- 美國放射腫瘤學會 - 質子治療 - https://www.astro.org/zh-hk/patients/treatments/proton-therapy
-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 靶向治療 - https://www.asco.org/zh-hk/patients-caregivers/treatment/types/targeted-therapy
- 美國癌症協會 - 免疫治療 - https://www.cancer.org/zh-hk/treatment/types/immunotherapy.html
- 美國FDA - 個體化腫瘤疫苗批准 - https://www.fda.gov/zh-hk/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approves-first-personalized-cancer-vaccine-melanoma
- Nature - CAR-T療法用於實體瘤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234-9
- 中國醫學科學院 - 載藥微球治療肝癌 - https://www.cams.cn/zh-hk/research/liver-cancer-drug-loaded-microsphe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