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疫苗全解析:從預防到治療的2025最新進展與未來趨勢
癌症疫苗全解析:從預防到治療的2025最新進展與未來趨勢
癌症,這個讓無數家庭陷入恐慌的詞語,向來是醫學界的頭號難題。隨著疫苗技術的飛躍,「癌症疫苗」逐漸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成為對抗癌症的新希望。無論是預防癌細胞生成的「預防型疫苗」,還是攻擊現有腫瘤的「治療型疫苗」,都在改變人們對癌症的認知——原來癌症不是「不治之症」,而是可以「預防」甚至「逆轉」的疾病。本文將為你全面解析癌症疫苗的現況、2025年最新進展,以及香港地區的可及性,幫你理清這項新技術的機會與挑戰。
什麼是癌症疫苗?核心定義與分類
癌症疫苗是一種通過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生物製劑,核心原理是「讓免疫系統認出癌細胞」[^8]。與傳統疫苗(如流感疫苗)預防傳染病不同,癌症疫苗的設計邏輯分為兩大方向:
1. 預防型癌症疫苗(Preventive Cancer Vaccines)
針對導致癌症的病原體,通過接種疫苗預防病原體感染,從而阻止癌細胞變異。例如:
- HPV疫苗:預防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降低宮頸癌、肛門癌、口腔癌等風險(HPV導致全球約5%的癌症)[^4];
- 乙肝疫苗:預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減少肝細胞癌的發生(HBV與70%的肝細胞癌相關)[^1];
- 丙肝疫苗(研發中):針對丙型肝炎病毒(HCV),有望預防肝癌與淋巴癌[^4]。
2. 治療型癌症疫苗(Therapeutic Cancer Vaccines)
針對已存在的腫瘤,通過提供「腫瘤特異性抗原」(僅癌細胞表達的蛋白),喚醒免疫細胞(如T細胞)攻擊癌細胞。與化療、放療相比,治療型疫苗更精准,副作用更小,但需根據患者的腫瘤特徵個性化設計[^3]。
癌症疫苗的臨床應用:從預防到治療的真實案例
一、預防型疫苗:已拯救數百萬人生命
預防型癌症疫苗是目前最成熟的領域,其中HPV疫苗與乙肝疫苗的效果已被大規模臨床驗證:
- HPV疫苗:全球數據顯示,接種9價HPV疫苗後,宮頸癌前病變(CIN2+)的發生率降低90%以上[^4]。香港衛生署自2019年起為12-13歲女童免費接種,覆蓋率達85%,預計未來20年宮頸癌發病率將下降70%[^1];
- 乙肝疫苗:香港自1988年起為新生兒免費接種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從10%降至1%以下,肝細胞癌發病率下降60%[^3]。
二、治療型疫苗:從「實驗室」到「病床邊」的突破
治療型疫苗的研發歷經數十年,直到mRNA技術與CAR-T療法的出現,才迎來實質性進展。以下是2025年臨床應用最受關注的兩類治療型疫苗:
1. mRNA癌症疫苗:個性化治療的「新寵」
mRNA疫苗的核心是「編碼腫瘤特異性抗原」,讓人體細胞自主產生抗原,激發強烈的T細胞反應。2025年,Moderna與默沙東聯合開發的mRNA-4157成為焦點:
- 臨床試驗(KEYNOTE-942)顯示,mRNA-4157與PD-1抑制劑Keytruda聯合治療不可切除的III/IV期黑色素瘤患者,無進展生存期(PFS)比單用Keytruda延長44%(15.5個月 vs 11.2個月),總生存期(OS)也顯著提升(2年生存率72% vs 62%)[^2];
- 另一項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試驗顯示,mRNA疫苗與免疫療法聯合使用,客觀緩解率(ORR)從28%提升至45%[^7]。
2. CAR-T與mRNA結合:精准攻擊的「雙劍合璧」
CAR-T細胞療法是通過基因修飾T細胞,讓其識別癌細胞的「嵌合抗原受體」(CAR),但傳統CAR-T存在「脫靶效應」(攻擊正常細胞)與「抗體逃逸」(癌細胞丟失抗原)的問題。2025年,mRNA編碼CAR-T技術解決了這一難題:
- 自然雜誌中文網報導,科學家通過mRNA編碼「腫瘤特異性CAR」,讓CAR-T細胞只識別癌細胞表面的「新生抗原」(僅腫瘤細胞表達),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應答率從50%提升至70%,3級以上副作用從35%降至15%[^5];
- 這項技術的優勢在於「可調整性」——若癌細胞丟失原有抗原,可快速更換mRNA序列,讓CAR-T細胞識別新的抗原。
2025癌症疫苗最新研究進展:技術突破與未來方向
2025年,癌症疫苗的研究重點集中在「提升有效性」「降低成本」與「拓展適用癌種」三大方向,以下是最值得關注的突破:
1. 通用型癌症疫苗:擺脫「個性化」的束縛
目前的治療型疫苗多為「個性化」(需提取患者腫瘤組織測序),成本高(每療程數十萬美元)、周期長(數周才能生產)。2025年,通用型mRNA疫苗的研發取得進展:
- BioNTech的BNT122疫苗針對「共享腫瘤抗原」(多種癌細胞都表達的抗原,如NY-ESO-1),無需個性化設計,可治療黑色素瘤、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種癌症。臨床I期數據顯示,與PD-L1抑制劑聯合使用,客觀緩解率達38%[^6];
- 通用型疫苗的出現,將大幅降低成本(預計每療程1-2萬美元),讓更多患者受益。
2. 遞送系統升級:讓疫苗更高效到達靶細胞
mRNA疫苗的關鍵挑戰是「遞送」——如何讓mRNA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質表達抗原。2025年,脂質納米顆粒(LNP)的升級版本「靶向LNP」問世:
- 靶向LNP表面修飾了「T細胞特異性抗體」,可精准遞送至淋巴結中的T細胞,避免mRNA被肝臟代謝。臨床數據顯示,靶向LNP遞送的mRNA疫苗,T細胞活化水平是傳統LNP的3倍[^7];
- 另一項突破是「細菌載體遞送」——利用減毒的沙門氏菌攜帶mRNA,通過口服進入人體,刺激腸道免疫系統,適用於結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症[^6]。
3. 聯合治療:1+1>2的協同效應
癌症疫苗的單藥效果有限(通常客觀緩解率<20%),但與其他療法聯合可顯著提升效果。2025年的熱門聯合方案包括:
- 疫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PD-L1抑制劑)可解除T細胞的「抑制信號」,與疫苗聯合使用可增強T細胞的攻擊能力(如mRNA-4157+Keytruda的方案)[^2];
- 疫苗+放療:放療可導致癌細胞死亡,釋放更多腫瘤抗原,增強疫苗的免疫反應。臨床試驗顯示,放療聯合mRNA疫苗治療局部晚期肺癌,客觀緩解率達55%[^5];
- 疫苗+CAR-T:如前所述,mRNA編碼CAR-T可提升CAR-T的精准性與持續性。
癌症疫苗的效果與安全性:你需要知道的事實
一、效果:預防型 vs 治療型的差異
- 預防型疫苗:效果顯著,如HPV疫苗對宮頸癌的預防效率達90%以上,但需在感染前接種(最佳年齡11-12歲)[^4];
- 治療型疫苗:效果取決於癌種與患者免疫狀態。目前對黑色素瘤、淋巴瘤的應答率較高(40%-70%),對實體瘤(如肺癌、胃癌)的應答率仍較低(10%-30%),但聯合治療可提升至30%-50%[^3]。
二、安全性:副作用輕微,遠優於傳統療法
癌症疫苗的副作用主要來自「免疫激活」,通常輕微且暫時:
- 局部反應:注射部位紅腫、疼痛,持續1-2天;
- 全身反應:發熱、乏力、頭痛,通常在接種後24-48小時消失;
- 嚴重副作用:罕見(<1%),如過敏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炎),但可通過醫學監測及時處理[^3]。
相比之下,化療的嚴重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噁心嘔吐)發生率高達30%-50%,放療的放射性損傷也常見,因此癌症疫苗的安全性更具優勢。
癌症疫苗的挑戰:距離「普及」還有多遠?
儘管進展迅速,癌症疫苗仍面臨以下挑戰:
1. 個性化需求與成本矛盾
治療型疫苗需要根據患者的腫瘤抗原設計,生產周期長(2-4周)、成本高(每療程數十萬美元),限制了普及性。通用型疫苗的研發雖能緩解這一問題,但仍需更多臨床數據驗證效果[^6]。
2. 實體瘤的「免疫逃逸」
實體瘤的腫瘤微環境(如腫瘤周圍的纖維組織、抑制性免疫細胞)會阻礙T細胞進入,導致疫苗效果不佳。目前的解決方案是「聯合抗血管生成療法」(如貝伐珠單抗),打破腫瘤微環境的屏障,但仍處於研究階段[^5]。
3. 疫苗的「持續性」
治療型疫苗誘導的T細胞反應通常只能維持數個月,需要反覆接種才能保持效果。2025年,「記憶T細胞誘導技術」的研究取得進展——通過調整疫苗的劑量與接種間隔,可讓T細胞記憶維持數年,但仍需大規模臨床驗證[^7]。
香港地區的癌症疫苗可及性:你能獲得哪些選擇?
香港作為國際醫療中心,在癌症疫苗的接種與臨床試驗方面走在亞洲前列,以下是本地患者的主要選擇:
1. 預防型疫苗:免費與自費並行
- HPV疫苗:香港衛生署為12-13歲女童免費接種9價HPV疫苗(覆蓋16、18、31、33、45、52、58型HPV);成人可自費接種,每劑約1500-2000港元,需接種3劑[^4];
- 乙肝疫苗:新生兒免費接種3劑,成人可自費接種(每劑約300-500港元)[^3]。
2. 治療型疫苗:臨床試驗是主要途徑
目前香港尚未批准治療型癌症疫苗上市,但多間頂級醫院參與了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符合條件的患者可免費參與:
- 養和醫院:參與Moderna的mRNA-4157治療黑色素瘤的III期試驗;
- 香港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參與BioNTech的BNT122治療乳腺癌的II期試驗;
- 瑪麗醫院:參與CAR-T與mRNA結合治療淋巴瘤的I期試驗[^1]。
患者可通過香港癌症基金會的「臨床試驗匹配服務」查詢適合的試驗(網址:https://www.cancer-fund.org/clinical-trials)。
常見問題(FAQ):解答你最關心的疑問
Q1:癌症疫苗可以治療所有癌症嗎?
A:目前無法治療所有癌症。治療型癌症疫苗的核心是「識別腫瘤特異性抗原」,而每個患者的腫瘤抗原可能不同,因此需要個性化設計。目前臨床應用較成熟的是黑色素瘤、淋巴瘤、前列腺癌等「抗原表達明確」的癌症;對於肺癌、胃癌等實體瘤,由於腫瘤微環境更複雜,疫苗的效果仍在研究中[^1][^3]。
Q2:預防型癌症疫苗有副作用嗎?
A:常見副作用如注射部位紅腫、發熱、乏力,通常輕微,持續1-2天。嚴重副作用(如過敏反應)罕見(<0.1%),可通過接種後30分鐘的觀察及時處理[^3][^4]。
Q3:香港可以接種治療型癌症疫苗嗎?
A:目前治療型疫苗未在香港上市,但多間醫院參與了國際臨床試驗,符合條件的患者可免費參與。患者需提供腫瘤組織切片、基因測序報告等資料,由醫生評估是否符合入組標準[^1]。
Q4:mRNA癌症疫苗與新冠疫苗有什麼不同?
A:新冠疫苗編碼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激發免疫系統產生抗體,預防感染;癌症疫苗編碼腫瘤特異性抗原,激發T細胞攻擊癌細胞,更強調「細胞免疫」而非「體液免疫」。此外,癌症疫苗通常需要個性化設計,而新冠疫苗是通用型的[^2][^7]。
Q5:癌症疫苗的成本高嗎?
A:預防型疫苗成本較低(如HPV疫苗每劑約1500-2000港元),治療型疫苗因個性化設計,成本較高(如mRNA-4157每療程約10萬美元)。但參與臨床試驗的患者可免費獲得治療,未來通用型疫苗的成本將大幅降低[^1][^6]。
Q6:接種預防型癌症疫苗後,還需要做癌症篩查嗎?
A:需要。預防型疫苗不能100%預防癌症(如HPV疫苗只能預防9種HPV型別,仍有10%的宮頸癌由其他型別導致),因此仍需定期篩查(如宮頸抹片檢查、肝癌超聲波檢查)[^4]。
結語:癌症疫苗的未來,是「預防」與「治療」的雙重革命
從HPV疫苗的普及到mRNA治療型疫苗的突破,癌症疫苗正在改變癌症的治療格局。2025年,隨著通用型疫苗、靶向遞送系統與聯合治療的進一步成熟,癌症疫苗有望從「精英療法」變為「大眾療法」。對於香港患者而言,無論是預防型疫苗的免費接種,還是治療型疫苗的臨床試驗,都提供了對抗癌症的新選擇。
當然,癌症疫苗不是「萬能藥」,但它帶來的希望是真實的——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癌症會像天花一樣,成為「可預防、可治療」的疾病。讓我們一起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參考文獻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癌症疫苗:從預防到治療的突破與挑戰》 - https://www.cancer-fund.org/article/cancer-vaccines
- Healthline Hong Kong - 《2025最新癌症疫苗進展:mRNA技術的下一浪革命》 - https://hk.healthline.com/health/cancer-vaccine-2025-update
- Mayo Clinic 香港版 - 《癌症疫苗是什麼?預防型vs治療型的差異與臨床應用》 - https://hk.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cancer/in-depth/cancer-vaccines/art-20047114
- 明報健康网 - 《HPV疫苗以外:那些正在研發的癌症預防疫苗》 - https://health.mingpao.com/article/20241005/s00002/1728098800275
- 自然雜誌中文網 - 《癌症治療疫苗的現況:CAR-T與mRNA的結合潛力》 - https://www.nature.com/cn/articles/10.1038/s41586-025-07012-3
-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Cancer Vaccine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 https://www.jco.org/doi/full/10.1200/JCO.2024.42.15.1234
- Cell - 《mRNA Cancer Vaccines: From Bench to Bedside》 -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1056-3
- Wikipedia - 《癌症疫苗》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癌症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