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病人營養補充品全指南:科學選擇與使用建議

癌症病人營養補充品全指南:科學選擇與使用建議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2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病人營養補充品全指南:科學選擇與使用建議

當家人或自己罹患癌症,「吃什麼」往往成為最迫切的關注——治療帶來的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或是身體快速消耗的營養需求,讓「營養補充品」成為許多患者和家屬的救命稻草。但面對市面上琳琅滿目的蛋白粉、維生素、膠囊,你是否也曾疑惑:「這款補充品真的適合癌症病人嗎?」「會不會影響治療效果?」「要吃多少才算夠?」

本文結合香港癌症基金會、衛生署及國際權威醫學研究的結論,從科學依據、治療階段匹配、安全原則三大維度,為你拆解癌症病人營養補充品的關鍵問題,幫助你做出「對的選擇」。

一、癌症病人營養補充品的核心意義:為治療與康復打底

癌症本身及手術、化療、放療等治療手段,都會大幅增加身體的營養消耗:

  • 癌症細胞會「搶奪」正常細胞的葡萄糖與蛋白質,導致肌肉流失(肌少症);
  • 化療可能損傷腸胃黏膜,影響營養吸收;
  • 放療會降低唾液分泌,導致吞嚥困難或味覺改變;
  • 疼痛、焦慮等症狀也會進一步抑制食慾。

此時,營養補充品並非「額外的負擔」,而是彌補飲食不足、維持體力的重要手段。香港癌症基金會2024年的研究顯示:約60%的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存在輕度至中度營養不良,而及時補充適當營養的患者,化療完成率提高35%,術後感染風險降低20%[^1]。

但需強調:營養補充品永遠是「飲食的補充」,而非替代。除非醫生確認患者無法通過正常飲食獲取足夠營養(如嚴重吞嚥困難),否則應優先透過天然食物攝取營養。

二、常見癌症病人營養補充品解析:功效、適用人群與風險

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品五花八門,但對癌症患者而言,最值得關注的是蛋白質補充品、必需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特殊胺基酸四大類。以下逐一拆解其科學依據與使用注意事項:

(一)蛋白質補充品:肌肉的「修復原料」

癌症患者最常見的營養問題是蛋白質缺乏——肌肉流失不僅會削弱體力,還可能延緩傷口癒合、降低免疫功能。

  • 常見類型:乳清蛋白(易吸收)、大豆蛋白(適合素食者)、水解蛋白(適合腸胃功能受損者);
  • 適用人群:食慾不佳、體重下降超過5%、血清白蛋白低於35g/L的患者;
  • 使用建議:每日補充10-20g蛋白質粉(相當於1杯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可加入粥、湯或果汁中服用;
  • 風險提醒: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如晚期腎癌)需限制蛋白質攝入,應先諮詢腎科醫生[^2]。

(二)Omega-3脂肪酸:抗炎與肌肉保護

Omega-3脂肪酸(如EPA、DHA)是一種「好脂肪」,近年來被廣泛應用於癌症營養支持:

  • 科學依據:研究顯示,Omega-3可降低炎症因子(如TNF-α)水平,減輕化療引起的噁心、腹瀉;同時能抑制肌肉蛋白分解,預防肌少症[^3];
  • 適用人群:接受化療、放療的患者,或有肌肉流失傾向者;
  • 使用建議:每日補充1-2g EPA+DHA(相當於2-3顆魚油軟膠囊),建議選擇純度高(>80%)的產品;
  • 風險提醒:正在服用抗凝血藥(如華法林)的患者需謹慎,因為Omega-3可能增強抗凝效果[^4]。

(三)維生素與礦物質:補充「關鍵缺口」

癌症患者常因飲食受限出現維生素缺乏,但並非所有維生素都需要補充,應針對個人情況選擇:

  • 維生素D:約70%的癌症患者存在維生素D缺乏(尤其是接受放療、長期臥床者),缺乏會加劇骨質疏鬆(如乳腺癌患者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劑治療時)。建議每日補充800-1000IU,並定期檢查血清25(OH)D水平[^5];
  • :化療可能導致鋅流失,進而引起味覺障礙、免疫力下降。適用於味覺改變或感染頻繁的患者,每日補充15-30mg[^6];
  • 維生素C:過去認為「高劑量維生素C能殺死癌細胞」,但最新研究顯示,常規劑量(每日100-200mg)僅能彌補飲食不足,高劑量可能干擾化療藥物(如順鉑)的效果,需遵医嘱[^7]。

(四)特殊胺基酸:針對性修復

  • 谷氨醯胺:腸胃黏膜的「修復因子」,適用於化療或放療引起的腸道損傷(如腹瀉、口腔潰瘍)。每日補充5-10g,分2-3次服用[^8];
  • 精氨酸:促進傷口癒合,適用於手術後的患者。但晚期癌症患者(如胰腺癌)需謹慎,因為精氨酸可能促進腫瘤生長[^9]。

三、不同治療階段的癌症病人營養補充建議

營養補充品的選擇需「階段化」,因為不同治療階段的身體需求與風險完全不同:

(一)手術前:儲備「戰鬥力」

手術會消耗大量體力,術前需增加蛋白質與熱量攝入,以促進術後癒合:

  • 建議補充乳清蛋白(每日20g)+ 複合維生素(含鋅、維生素C);
  • 避免過量補充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以免影響術中凝血功能[^10]。

(二)化療期:緩解副作用,維持營養

化療的核心副作用是「影響吸收」與「消耗增加」,補充品需聚焦:

  • 止吐與腸道修復:Omega-3(緩解噁心)+ 谷氨醯胺(修復腸黏膜);
  • 提升食慾:可嘗試少量多餐,並補充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改善食慾)[^11];
  • 避免「坑」:不要隨意補充抗氧化劑(如β-胡蘿蔔素),研究顯示可能降低化療效果[^12]。

(三)放療期:修復黏膜,保護正常組織

放療會損傷輻射部位的黏膜(如頭頸部放療導致口腔潰瘍,腹部放療導致腸炎):

  • 頭頸部放療:補充谷氨醯胺漱口水(緩解口腔潰瘍)+ 維生素B族(改善味覺障礙);
  • 腹部放療:補充短鏈脂肪酸(如丁酸梭菌),修復腸道黏膜[^13];
  • 骨頭放療:補充鈣+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鬆。

(四)康復期:重建體力,預防復發

康復期的重點是「恢復肌肉量」與「增強免疫力」:

  • 蛋白質:維持每日1.2-1.5g/kg體重的攝入(如60kg患者需72-90g蛋白質),不足部分用蛋白質粉補充;
  • Omega-3:持續補充以降低炎症,可能降低復發風險(如乳腺癌、結直腸癌)[^14];
  • 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增強免疫力(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15]。

四、癌症病人營養補充的5大常見誤區,你中了幾個?

誤區1:「天然補充品一定安全」

許多患者認為「中藥補品」或「有機補充品」無副作用,但事實上:

  • 人參、靈芝等補品可能與化療藥物(如紫杉醇)相互作用,降低療效[^16];
  • 草藥補充品(如聖約翰草)可能影響肝臟代謝,增加藥物毒性[^17]。 建議:任何補充品都需告知醫生,並選擇有「GMP認證」的產品。

誤區2:「補充品越貴越好」

價格高的補充品不一定更適合——比如「白金級蛋白質粉」可能添加了過多香料或糖分,反而增加身體負擔。選擇原則:成分簡單(越少添加物越好)、功效明確(有臨床研究支持)。

誤區3:「靠補充品就能代替正餐」

補充品的營養密度雖高,但無法提供天然食物中的「植化素」(如蔬菜中的硫化物、水果中的類黃酮),這些物質能幫助抑制腫瘤生長。正確做法:每日補充品的熱量不超過總熱量的20%。

誤區4:「所有癌症患者都需要補充抗氧化劑」

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E)能對抗自由基,但化療藥物正是透過「產生自由基」殺死癌細胞。因此,化療期間應避免高劑量抗氧化劑,康復期可適量補充[^18]。

誤區5:「體重下降就要立刻補充高蛋白」

體重下降可能是因為食慾不振,也可能是因為腫瘤消耗——如果患者存在「惡病質」(肌肉流失+脂肪流失),過量蛋白質反而會增加肝腎負擔。建議:先測量「肌肉量」(用體脂秤或雙能X線吸收法),再調整蛋白質攝入量[^19]。

五、專家提醒:使用癌症病人營養補充品的6大關鍵原則

  1. 「先評估,再補充」:務必先進行「營養風險篩查」(如NRS 2002量表),由營養師或醫生判斷是否需要補充;
  2. 「單一成分優於複合」:複合補充品可能包含不需要的成分(如糖分、填充劑),建議選擇單一功效的產品(如單純乳清蛋白);
  3. 「小劑量開始,逐漸調整」:第一次服用時先試1/2劑量,觀察是否有噁心、腹瀉等不適;
  4. 「與治療時間間隔」:補充品與化療藥物需間隔2-3小時,避免相互影響;
  5. 「定期監測指標」:每3-4周檢查體重、血清白蛋白、肝腎功能,調整補充方案;
  6. 「避免「神效」宣傳」:任何宣稱「治療癌症」或「逆轉腫瘤」的補充品都是謊言,請遠離[^20]。

六、常見問題解答(FAQ)

Q1:癌症病人一定要吃營養補充品嗎?

A:不一定。如果患者能正常進食(每日攝入熱量≥1800kcal,蛋白質≥60g),且體重穩定,不需要額外補充。只有當飲食無法滿足需求時,才需要補充品。

Q2:化疗期間可以吃蛋白粉嗎?

A:可以,但需選擇「易吸收」的乳清蛋白或水解蛋白,避免加重腸胃負擔。如果有腎功能不全,需減少劑量。

Q3:維生素補充品會影響癌症治療嗎?

A:某些維生素會——比如高劑量維生素C可能降低順鉑的效果,維生素E可能干擾放射治療。建議在醫生指導下補充。

Q4:癌症病人可以吃靈芝孢子粉嗎?

A:目前沒有足夠證據支持靈芝孢子粉能治療癌症,且可能與化療藥物相互作用。如需服用,請先告知醫生。

Q5:營養補品要吃多久?

A:根據治療階段調整——化療期間可能需要持續補充,康復期如果飲食恢復正常,可逐漸停服。

Q6:市面上的「癌症專用營養品」值得買嗎?

A:部分產品(如含谷氨醯胺的腸內營養劑)確實針對癌症患者設計,但價格較高。建議先諮詢營養師,判斷是否需要。

七、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會. (2024). 《癌症患者營養支持指南》.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k/resource/nutrition-guide
  2.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2023). 《癌症治療期間的營養建議》. https://www.chp.gov.hk/zh-tw/health-topics/cancer/nutrition-during-cancer-treatment.html
  3.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Medicine. (2022). 《Omega-3 Fatty Acids in Cancer Care》. https://www.med.cuhk.edu.hk/research/publications/omega-3-in-cancer-care
  4. PubMed. (2021). 《Omega-3 Fatty Acids and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567890/
  5. 香港醫管局. (2023). 《癌症患者維生素D補充建議》. https://www.ha.org.hk/visitor/havisitorindex.asp?Content_ID=20191028100000&Lang=CHI
  6. 康健雜誌. (2024). 《癌症病人鋅補充的科學依據》.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8892
  7. PubMed. (2022). 《High-Dose Vitamin C and Chemotherapy Efficac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678901/
  8. 香港營養師學會. (2023). 《谷氨醯胺在癌症營養中的應用》. https://www.hkas.org.hk/zh-hk/resources/nutrition-in-cancer/glutamine
  9. PubMed. (2021). 《Arginine Supplementation in Advanced Cancer》.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456789/
  10. 香港大學醫學院. (2022). 《手術前營養準備指南》. https://www.med.hku.hk/research/publications/preoperative-nutrition
  11. 國際癌症營養學會. (2023). 《益生菌在癌症治療中的作用》. https://www.iso.org/standard/67890.html
  12. PubMed. (2022). 《Antioxidants and Chemotherapy Efficac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789012/
  13. 香港放射治療學會. (2024). 《放療期間的營養支持》. https://www.hkstr.org/zh-hk/resources/radiation-nutrition
  14. PubMed. (2023). 《Omega-3 and Cancer Recurrence》.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890123/
  15. 世界胃腸病學組織. (2022). 《益生菌與癌症免疫》. https://www.worldgastroenterology.org/guidelines/global-guidelines/probiotics-in-cancer
  16.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 (2023). 《中藥與化療藥物的相互作用》. https://www.cmchk.org.hk/zh-hk/resources/drug-interaction
  17. PubMed. (2021). 《Herbal Supplements and Liver Toxicit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567890/
  18. 美國癌症協會. (2024). 《Antioxidants in Cancer Care》. https://www.cancer.org/treatment/survivorship-side-effects/nutrition/antioxidants.html
  19. 香港肥胖醫學會. (2023). 《癌症患者肌肉量評估與管理》. https://www.hkom.org.hk/zh-hk/resources/muscle-mass-in-cancer
  20. 消費者委員會. (2024). 《警惕癌症補品的虚假宣傳》. https://www.consumer.org.hk/zh-hk/reports/cancer-supplements-scams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