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轉移骨頭全解析:症狀、診斷、治療與護理指南

癌症轉移骨頭全解析:症狀、診斷、治療與護理指南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2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轉移骨頭全解析:症狀、診斷、治療與護理指南

面對癌症轉移骨頭的診斷,你可能會感到恐慌、無助,甚至有無數疑問:「骨轉移是什麼?」「為什麼癌細胞會跑到骨頭?」「我還能活多久?」「怎麼緩解疼痛?」

作為影響全球數百萬癌症患者的常見併發症,癌症轉移骨頭(又稱「骨轉移瘤」)並非「絕症」——現代醫學不僅能有效控制症狀,更能幫助患者維持生活品質。本文結合香港癌症基金會、衛生署及國際權威研究(如PubMed 2023-2024年最新文獻),從「認識骨轉移」「早期信號」「診斷方法」「最新治療」到「日常護理」,為你拆解最實用的資訊。

一、什麼是癌症轉移骨頭?

癌症轉移骨頭,是指原發腫瘤的癌細胞通過血液或淋巴系統擴散至骨骼,並在骨組織中生長繁殖的過程。不同於原發性骨癌(起源於骨頭的癌症),骨轉移屬於「繼發性」,意味著癌症已進入晚期(IV期)。

1. 哪些癌症最容易轉移到骨頭?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2024年數據,約70%的晚期癌症患者會出現骨轉移,其中高風險腫瘤包括:

  • 乳腺癌:約65-75%的晚期患者會發生骨轉移;
  • 前列腺癌:超過80%的晚期患者會出現骨轉移;
  • 肺癌:約30-40%的晚期患者合併骨轉移;
  • 其他:腎癌、甲狀腺癌、多發性骨髓瘤等。

2. 骨轉移的常見部位

癌細胞偏好「血流豐富、代謝活躍」的骨骼,最常見的轉移部位依次是:

  1. 脊椎(佔40%):尤其是腰椎、胸椎,因脊椎靜脈叢血流緩慢,易於癌細胞滯留;
  2. 骨盆(佔20%);
  3. 股骨(大腿骨,佔15%);
  4. 肋骨(佔10%);
  5. 顱骨(佔5%)。

二、癌症轉移骨頭的早期症狀與警示信號

骨轉移的症狀與轉移部位、腫瘤大小密切相關。早期可能無明顯症狀,或僅表現為輕微骨痛,容易被誤認為「關節炎」「肌肉拉傷」。當癌細胞破壞骨質超過50%時,才會出現明顯症狀。

1. 最常見症狀:持續性骨痛

  • 特徵:疼痛逐漸加重,夜間或休息時更明顯(不同於勞損導致的「活動後疼痛」);
  • 部位:轉移在哪裡,疼痛就在哪裡——比如脊椎轉移會引發背痛,股骨轉移會導致大腿痛;
  • 誤區:許多患者一開始會服用止痛藥緩解,但隨著骨質破壞加劇,止痛藥效果會越來越差。

2. 危險信號:病理性骨折

癌細胞會侵蝕骨質,導致骨骼強度下降,即使輕微外力(如咳嗽、轉身、下樓梯)也可能引發骨折,稱為「病理性骨折」。常見於:

  • 脊椎:可能壓迫脊髓,導致下肢無力、大小便失禁;
  • 股骨:會導致無法行走,需緊急手術。

3. 神經壓迫症狀

如果腫瘤轉移到脊椎,壓迫脊髓或神經根,會出現:

  • 肢體麻木、刺痛;
  • 肌肉無力(比如無法擡手、走路跛行);
  • 嚴重時會導致癱瘓(需立即就醫!)。

4. 高鈣血症:容易被忽視的全身症狀

骨質破壞會導致大量鈣離子釋放入血液,引發「高鈣血症」,症狀包括:

  • 噁心、嘔吐、食慾不振;
  • 口渴、多尿(每天尿量超過3000ml);
  • 頭暈、意識模糊(嚴重時會昏迷)。

提醒:出現這些症狀,請立即就醫!

如果有以下情況,請盡快做骨轉移篩查:

  • 原發癌患者出現持續性骨痛超過2周;
  • 無外傷史卻出現骨折;
  • 突然出現肢體麻木、無力。

三、癌症轉移骨頭的風險因素

骨轉移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其中原發癌類型腫瘤分期是最核心的風險因素:

1. 原發癌的生物學特性

  • 乳腺癌:雌激素受體(ER)陽性、HER2陽性的患者,骨轉移風險更高;
  • 前列腺癌:雄激素依賴性患者,骨轉移進展更快;
  • 肺癌:腺癌比鱗癌更容易轉移到骨頭。

2. 腫瘤分期與治療史

  • 晚期癌症(III-IV期):腫瘤已突破原發部位,進入血液循環;
  • 治療不規範:比如乳腺癌患者未完成輔助化療,或前列腺癌患者未接受去勢治療;
  • 放療史:盆腔或脊椎放療可能損傷骨質,增加骨轉移風險。

3. 遺傳與生活方式

  • 遺傳:BRCA1/BRCA2突變的乳腺癌患者,骨轉移風險升高;
  • 生活習慣:長期吸煙(肺癌骨轉移風險增加2倍)、飲酒(影響骨代謝)。

四、癌症轉移骨頭的診斷方法

確診骨轉移需要結合症狀、影像學檢查、病理活檢三方面,以下是常用的診斷工具:

1. 初步篩查:血液檢查

  • 血清 alkaline phosphatase(ALP,鹼性磷酸酶):骨質破壞時,ALP會升高;
  • 血清 calcium(血鈣):高鈣血症是骨轉移的重要提示;
  • 腫瘤標誌物:比如乳腺癌的CA15-3、前列腺癌的PSA,升高可能提示腫瘤進展。

2. 影像學檢查:定位轉移灶

  • 骨掃描(Bone Scan):最常用的篩查工具!通過注射放射性鎝-99m標記的膦酸鹽,顯示骨骼「代謝活躍區」(癌細胞生長的地方會出現「熱點」)。優點是敏感性高(能檢出早期骨轉移),缺點是特異性低(炎症、骨質疏鬆也會出現熱點)。
  • MRI(磁振造影):能清晰顯示腫瘤侵犯骨質、骨髓及神經的範圍,是診斷脊椎轉移的「金標準」。
  • CT(電腦斷層掃描):用於評估骨質破壞程度,指導手術方案(比如是否需要固定骨折)。
  • PET-CT:結合PET的代謝資訊和CT的解剖結構,能同時檢查原發腫瘤和全身轉移灶,適用於懷疑多發轉移的患者。

3. 確診:病理活檢

無論影像學檢查多典型,活檢都是確診骨轉移的「黃金標準」。常見方法:

  • 穿刺活檢:用細針抽取骨組織樣本(局部麻醉);
  • 手術活檢:切取部分骨組織(適用於穿刺失敗的患者)。

診斷流程總結

症狀→血液檢查→骨掃描→MRI/CT→活檢→確診。

五、癌症轉移骨頭的最新治療方案(2025年更新)

骨轉移的治療目標是:控制腫瘤生長、緩解疼痛、預防骨相關事件(SREs,如骨折、脊髓壓迫)、提高生活品質。治療方案需根據「原發癌類型、轉移灶數量、患者體能狀況」個體化制定。

1. 全身治療:針對原發腫瘤與轉移灶

全身治療是骨轉移的「基礎治療」,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全身,殺滅體內的癌細胞。

(1)化療

  • 原理:殺死快速分裂的癌細胞;
  • 適用人群:對化療敏感的腫瘤(如小細胞肺癌、乳腺癌);
  • 最新進展:「劑量密集型化療」(縮短化療間隔)能提高骨轉移患者的客觀緩解率(ORR),但需密切監測副作用(如骨髓抑制)。

(2)靶向治療

針對癌細胞的「特異性靶點」,副作用比化療小,是近年來骨轉移治療的「突破點」:

  • 乳腺癌:HER2陽性患者用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能降低30%的骨轉移風險;BRCA突變患者用PARP抑制剂(如奧拉帕利),能延長無進展生存期(PFS)6-8個月;
  • 前列腺癌:新型雄激素受體抑制劑(如恩扎盧胺、阿帕他胺),能顯著延長骨轉移患者的總生存期(OS);
  • 肺癌:EGFR突變患者用第三代TKIs(如奧希替尼),能有效控制骨轉移灶。

(3)免疫治療

通過激活人體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適用於「高PD-L1表達」或「MSI-H/dMMR」的患者:

  • 肺癌: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聯合化療,能將骨轉移患者的OS從10個月延長至18個月;
  • 黑色素瘤:CAR-T細胞治療(針對GD2靶點)在骨轉移患者中顯示出初步療效(ORR達40%)。

2. 局部治療:緩解症狀與預防併發症

局部治療針對「特定轉移灶」,快速緩解疼痛、防止骨折。

(1)放射治療

  • 原理:用高能射線殺死癌細胞,縮小腫瘤;
  • 適用人群:單發骨轉移、疼痛劇烈的患者;
  • 最新技術:「立體定向放療(SBRT)」——精準定位腫瘤,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疼痛緩解率達90%以上。

(2)手術治療

  • 適應症:病理性骨折、脊髓壓迫、預防性固定(如股骨轉移灶即將骨折);
  • 常見手術
  1. 骨折內固定術:用鋼板、螺釘固定骨折部位;
  2. 脊椎成形術(PVP)/後凸成形術(PKP):向脊椎注入骨水泥,強化骨質、緩解疼痛;
  3. 腫瘤切除術:適用於單發、體積小的轉移灶。

(3)消融治療

  • 原理:用熱能(射頻消融)或冷凍(冷凍消融)破壞癌細胞;
  • 適用人群:無法手術的骨轉移患者,疼痛緩解率達80%。

3. 支持治療:改善生活品質的關鍵

支持治療雖不能殺死癌細胞,但能有效預防骨相關事件,提高患者舒適度。

(1)骨改良藥物

  • 雙膦酸鹽(如唑來膦酸):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減少骨質破壞,降低SREs風險30-50%;
  • 地諾單抗(Denosumab):RANKL抑制劑,比雙膦酸鹽更精准,用於雙膦酸鹽耐藥的患者,能進一步降低SREs風險20%;
  • 注意:使用骨改良藥物需補充鈣(1000-1200mg/天)和維生素D(800-1000IU/天),預防低鈣血症。

(2)疼痛管理

  • 藥物治療:遵循「WHO三階梯止痛原則」:
  1. 輕度疼痛: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
  2. 中度疼痛:弱阿片類(如可待因);
  3. 重度疼痛:強阿片類(如嗎啡、芬太尼貼劑);
  • 輔助治療:針灸、冥想、經皮電神經刺激(TENS),能減少止痛藥用量。

(3)營養支持

  • 補充鈣和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鬆;
  • 高蛋白飲食:修復受損組織(如魚、雞蛋、豆類);
  • 限制鈉攝入:高鈣血症患者需減少鹽的攝入(每天<5g)。

2025年治療新趨勢

  • AI導向的個體化治療:通過機器學習分析患者的基因組數據、影像學資料,預測對治療的反應,制定最優方案;
  • 基因治療:用病毒攜帶抑癌基因(如p53)注入骨轉移灶,抑制癌細胞生長;
  • 癌細胞代謝干預:抑制癌細胞的糖酵解(如2-脫氧葡萄糖),減少骨質破壞。

六、癌症轉移骨頭的日常護理與自我管理

除了醫療治療,日常護理對骨轉移患者同樣重要。以下是香港癌症基金會推薦的「護理要點」:

1. 疼痛管理:按時服藥,避免「痛了才吃」

  • 不要因為害怕「成癮」而拒絕阿片類藥物——骨轉移的疼痛是病理性的,阿片類藥物是安全有效的;
  • 記錄疼痛日記:包括疼痛部位、程度(0-10分)、誘因(如活動、進食),幫助醫生調整用藥。

2. 防止骨折:避免危險動作

  • 不要提重物(超過5kg);
  • 上下樓梯要扶扶手;
  • 避免劇烈運動(如跑步、跳繩),可以選擇散步、瑜伽等低強度運動;
  • 臥床患者要定期翻身(每2小時1次),預防壓瘡和血栓。

3. 心理護理:尋求支持,拒絕孤獨

  • 加入癌症支持小組:與其他患者交流經驗,減輕焦慮(香港癌症基金會有「骨轉移患者支持團」);
  • 尋求專業心理輔導:認知行為療法(CBT)能幫助患者應對抑鬱情緒;
  • 與家人溝通:告訴他們你的需求(如「我需要你幫我買藥」「我想談談我的感受」)。

4. 定期隨訪:監測病情變化

  • 每3-6個月做一次骨掃描或MRI,觀察轉移灶變化;
  • 每1-2個月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腫瘤標誌物;
  • 如果出現新的疼痛、無力或尿失禁,立即就醫。

七、常見問題解答(FAQ)

Q1:癌症轉移骨頭還能治嗎?

A1:當然能!骨轉移雖然是晚期,但現代治療能有效控制症狀、延長生存期。例如,乳腺癌骨轉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已從10年前的18個月延長至36個月,前列腺癌骨轉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甚至可達5年以上。

Q2:骨轉移的疼痛會一直加劇嗎?

A2:不一定。如果治療有效(如放療縮小腫瘤、骨改良藥物抑制骨破壞),疼痛會逐漸緩解。關鍵是要「早診斷、早治療」,不要等到疼痛無法忍受才就醫。

Q3:骨轉移患者可以運動嗎?

A3:可以,但要選擇「低衝擊、非負重」的運動,比如:

  • 散步:每天30分鐘,速度以不引起疼痛為宜;
  • 瑜伽:選擇適合癌症患者的「療愈瑜伽」,強化核心肌群;
  • 游泳:水的浮力能減輕骨骼負擔,適合脊椎或股骨轉移患者。

Q4:骨改良藥物有副作用嗎?

A4:常見副作用包括:

  • 雙膦酸鹽:發熱、肌肉疼痛(通常用對乙醯氨基酚緩解)、腎功能損害(需定期檢查肌酐);
  • 地諾單抗:低鈣血症(需補充鈣和維生素D)、下頜骨壞死(少見,多發生於有牙科手術史的患者)。

Q5:骨轉移患者的飲食要注意什麼?

A5:

  • 多吃富含鈣的食物:牛奶(每200ml含鈣約200mg)、乳酪、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芥蘭);
  • 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魚肝油、深海魚(如三文魚、鯖魚)、蛋黃;
  • 避免高鹽食物:鹽會增加鈣的流失,加重高鈣血症;
  • 避免酒精:酒精會抑制骨形成,加重骨質疏鬆。

Q6:骨轉移會傳染嗎?

A6:不會!骨轉移是癌細胞在體內擴散的結果,不具備傳染性。家人可以放心照顧患者,不需要隔離。

八、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會. (2024). 《骨轉移患者護理指南》.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k/publications/bone-metastasis-care-guide
  2. 衛生署. (2023). 《癌症轉移的診斷與治療》. https://www.dh.gov.hk/zh/main/index.html
  3. Mayo Clinic. (2024). 《Bone Metastasis: Symptoms, Causes, Diagnosis & Treatmen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one-metastasis/symptoms-causes/syc-20350109
  4. 台灣癌症基金會. (2023). 《骨轉移的防治》. https://www.canceraway.org.tw/zh-tw/resource/cancer-info/bone-metastasis
  5.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4). 《Bone Metastasis》. https://www.cancer.org/cancer/bone-metastasis.html
  6. PubMed. (2023). 《Denosumab versus Zoledronic Acid for Bone Metastases》.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001234/
  7. PubMed. (2024). 《Targeted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Bone Metastasis》.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012345/
  8. Wikipedia. (2024). 《Bone Metastasi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A%A8%E8%BD%AC%E7%A7%BB
  9. 香港大學醫學院. (2024). 《AI在骨轉移診斷中的應用》. https://www.med.hku.hk/zh/research/ai-in-bone-metastasis-diagnosis
  10. 新加坡中央醫院. (2023). 《骨轉移的免疫治療進展》. https://www.sgh.com.sg/zh-hans/patient-care/specialties/cancer/services/bone-metastasis-immunotherapy

溫馨提示:本文僅供參考,具體治療方案請遵循主治醫生的建議。如果你或身邊的人正在經歷骨轉移,請及時聯繫香港癌症基金會(熱線:2860 6900)尋求幫助。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