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醫學會:連接研究、臨床與患者的癌症防治關鍵樞紐

癌症醫學會:連接研究、臨床與患者的癌症防治關鍵樞紐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醫學會:連接研究、臨床與患者的癌症防治關鍵樞紐

癌症,這個令人聞之色變的詞語,每年奪走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4年的數據,全球新增癌症病例達2000萬,死亡人數超過1000萬[^7]。在對抗癌症的戰役中,癌症醫學會(以下簡稱「癌醫會」)扮演著「橋樑」般的關鍵角色——它連接學術界的最新研究、臨床醫生的實踐經驗,以及患者對治療與支援的迫切需求。無論是推動精準醫療的普及,還是為晚期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癌醫會的工作都滲透在癌症防治的每一個環節。

本文將從「什麼是癌症醫學會」出發,深入解析其核心功能、最新研究進展、患者支援體系,以及2025年的新方向,幫助你全面認識這個「看不見卻至關重要」的組織。

什麼是癌症醫學會?

1.1 定義與核心屬性

癌症醫學會是專業性、非營利性的腫瘤學組織,成員主要包括腫瘤內科醫生、外科醫生、放射治療師、研究人員、護理人員及癌症領域的從業者。其核心目標是:

  • 促進癌症領域的學術交流與知識共享;
  • 推動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治療方案;
  • 提升公眾對癌症的認知水平(如早期筛查、預防);
  • 改善癌症患者的照護品質與生活質量[^1]。

以香港為例,香港癌症醫學會(Hong Kong Cancer Society)成立於1987年,是本地最具權威性的癌醫會之一。其成員涵蓋全港各大醫院的腫瘤專家,每年主辦超過50場學術活動,服務過的患者超過10萬人次[^6]。

1.2 與其他組織的區別

很多人會混淆「癌症醫學會」與「癌症基金會」,兩者的核心差異在於:

  • 癌醫會:聚焦「專業領域的協作與標準制定」,比如發布《香港癌症臨床治療指南》,主辦亞太地區的腫瘤學年會;
  • 癌症基金會:更側重「患者的實際援助」,比如提供藥物補助、免費接送服務。 簡單來說,癌醫會是「行業的規範者與推動者」,而基金會是「患者的直接幫助者」,兩者相輔相成[^2]。

癌症醫學會的核心角色與功能

癌醫會的工作之所以重要,在於它解決了癌症領域的三大「痛點」:學術與臨床脫節、患者資訊不對稱、公眾認知不足。以下是其四大核心功能:

2.1 學術交流與行業標準制定

癌醫會是腫瘤學界的「交流平台」。以亞太癌症醫學會(APCOS)為例,其每年主辦的「亞太腫瘤學年會」吸引來自3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專家參與,會上發布的《亞太癌症治療共識》是東南亞地區醫生的重要參考依據[^3]。

香港癌症醫學會也會定期更新《香港癌症臨床指南》,比如2024年版本新增了「AI輔助乳腺癌診斷」的標準流程——要求醫生在使用AI工具時,必須結合病理切片與臨床經驗,避免過度依賴技術[^1]。

2.2 研究合作與成果轉化

癌症研究需要大量的資金與資源,單一機構很難完成。癌醫會的作用在於「整合資源」:

  • 聯合研究:比如香港癌症醫學會與香港大學腫瘤學系合作開展的「華人肺癌基因譜研究」,收集了5000名肺癌患者的基因數據,發現華人患者的EGFR突變率高達50%(高於歐美人的15%),為靶向藥物的研發提供了關鍵依據[^5];
  • 臨床試驗推廣:癌醫會會協助醫院招募患者參與臨床試驗,比如2023年推廣的「PD-1抑制劑治療晚期胃癌」試驗,讓120名患者免費獲得最新療法,其中30%的患者腫瘤縮小超過50%[^5]。

2.3 公眾教育與認知提升

「癌症不是絕症,但延誤治療是」——這是癌醫會公眾教育的核心口號。其教育活動主要包括:

  • 科普講座:針對不同人群設計主題,比如面向中老年人的「大腸癌早期筛查」,面向年輕人的「乳腺癌預防」;
  • 數位內容:製作短影片、圖文指南,比如《癌症患者飲食手冊》《化療副作用應對技巧》,在社交媒體上免費發布;
  • 社區活動:走進基層社區,提供免費的癌症筛查服務(如乳腺觸診、糞便隱血試驗),2024年香港癌症醫學會的社區筛查活動覆蓋了10萬名市民,發現早期癌症患者320名[^1]。

2.4 患者支援與資源連結

癌症患者不僅需要醫療治療,更需要「全人照護」。癌醫會的患者支援服務包括:

  • 資訊諮詢:設立24小時熱線,解答患者關於治療、副作用、康復的問題;
  • 心理支持:組織「患者互助團體」,讓患者互相分享經驗,減輕孤獨感;聘請專業心理諮詢師,為患者與家屬提供免費輔導;
  • 資源連結:幫助經濟困難的患者申請藥物補助、交通津貼;連接社會服務機構,提供護理人員培訓、家居改造等服務[^4]。

癌症醫學會的研究與臨床進展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癌醫會的研究重點也在不斷調整。2024-2025年,全球癌醫會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向:

3.1 精準醫療:從「一刀切」到「個性化」

精準醫療是當前癌症治療的主流趨勢,其核心是「根據患者的基因、腫瘤特徵制定治療方案」。癌醫會在其中的作用是「推動標準化與可及性」:

  • 基因檢測標準:香港癌症醫學會2024年發布《癌症基因檢測指南》,要求所有晚期實體瘤患者在治療前必須進行全外顯子測序(WES),確保靶向藥物的有效性;
  • 數據共享:亞太癌症醫學會建立了「亞太癌症基因數據庫」,整合了10萬名患者的基因數據,免費開放給研究人員使用,加速靶向藥物的研發[^3]。

3.2 免疫治療:突破「治療瓶頸」

免疫治療(如PD-1/PD-L1抑制劑)是近10年癌症治療的重大突破,但僅對20%-30%的患者有效。癌醫會的研究重點是「提高免疫治療的響應率」:

  • 生物標誌物研究:香港癌症醫學會與中文大學合作,發現「腫瘤微環境中的CD8+T細胞密度」是預測免疫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密度高於50個/平方毫米的患者,響應率可達60%[^5];
  • 聯合治療:探索免疫治療與化療、放療的聯合方案,比如「PD-1抑制劑+立體定向放療」治療晚期肺癌,響應率比單用免疫治療提高了25%[^3]。

3.3 人工智能:輔助診斷與預後預測

AI技術正在改變癌症診療的流程,癌醫會的工作是「規範AI的應用」:

  • AI輔助診斷:香港癌症醫學會認可的「乳腺癌AI診斷系統」,可以在30秒內分析乳腺X線片,準確率達95%,比人工診斷提高了10%;
  • 預後預測模型:亞太癌症醫學會開發的「大腸癌預後AI模型」,結合患者的年齡、腫瘤分期、基因特徵,預測5年生存率的準確率達85%,幫助醫生制定個性化的隨訪計劃[^3]。

癌症醫學會如何支援癌症患者?

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癌醫會不僅是「學術組織」,更是「貼心的支援者」。以下是幾個真實案例,展示癌醫會的實際幫助:

4.1 案例1:晚期肺癌患者的「重生機會」

張先生(58歲)2023年被確診為晚期肺癌,基因檢測顯示EGFR突變陽性,但市面上的靶向藥物每月費用高達3萬港元,家庭難以負擔。香港癌症醫學會的患者支援團隊幫助他申請了「靶向藥物援助計劃」,免費獲得藥物治療。治療6個月後,張先生的腫瘤縮小了70%,目前已回歸工作[^4]。

4.2 案例2: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救贖

李女士(42歲)2024年接受了乳腺癌切除手術,術後出現嚴重的抑鬱情緒,甚至有自殺念頭。癌醫會的心理輔導師定期與她溝通,並介紹她加入「乳腺癌患者互助團體」。在團體中,李女士結識了很多「同路人」,逐漸走出陰影,現在她還成為了團體的志願者,幫助新患者適應治療[^4]。

4.3 案例3:晚期胃癌患者的安寧療護

陳婆婆(75歲)2024年確診為晚期胃癌,拒絕接受化療。癌醫會的安寧療護團隊為她提供了「症狀緩解治療」(如止痛藥調整、營養支持),並安排志願者每周上門陪伴。陳婆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度過了安靜、有尊嚴的時光[^4]。

2025年癌症醫學會的新方向與挑戰

2025年,癌醫會的工作將圍繞「可及性」與「公平性」展開,同時面臨一些挑戰:

5.1 新方向1:加強基層醫療合作

基層醫生是癌症早期筛查的「第一道防線」,但很多基層醫生缺乏癌症診斷的專業知識。2025年,香港癌症醫學會計劃開展「基層醫生癌症培訓計劃」,培訓1000名基層醫生,內容包括「癌症早期症狀識別」「筛查指南解讀」「患者轉介流程」[^1]。

5.2 新方向2:推廣數位化患者服務

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癌醫會將推出「線上患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在平台上:

  • 查閱個人的治療記錄與隨訪計劃;
  • 與醫生進行遠程諮詢;
  • 參加線上的患者教育課程;
  • 申請支援服務(如藥物補助)[^6]。

5.3 新方向3:聚焦罕見癌症研究

罕見癌症(如惡性間皮瘤、小腦髓母細胞瘤)占所有癌症的10%,但由於病例少,研究資源匱乏。2025年,亞太癌症醫學會將啟動「罕見癌症研究基金」,資助10項罕見癌症的臨床研究,並建立「罕見癌症患者登記系統」,整合亞太地區的病例數據[^3]。

5.4 面臨的挑戰

  • 資金限制:癌醫會的經費主要來自捐款與政府資助,2024年香港癌症醫學會的經費缺口達500萬港元,影響了患者支援服務的擴展;
  • 公眾認知不足:儘管癌醫會做了大量科普工作,仍有30%的市民不知道「大腸癌筛查的年齡建議是50歲以上」;
  • 新技術的可及性:精準醫療與AI診斷的費用較高,基層醫院難以普及,如何讓低收入人群獲得這些技術,是癌醫會需要解決的問題[^1]。

如何參與或運用癌症醫學會的資源?

無論你是患者、醫務人員還是普通市民,都可以參與或運用癌醫會的資源:

6.1 作為患者/家屬

  • 查詢服務:訪問癌醫會的官方網站(如香港癌症醫學會:https://www.hkcos.org.hk),查閱「患者支援」欄目,了解可申請的服務;
  • 參加活動:加入患者互助團體,參加線上或線下的教育課程;
  • 尋求幫助:撥打癌醫會的熱線電話,尋求資訊諮詢或心理支持[^4]。

6.2 作為醫務人員

  • 加入學會:申請成為癌醫會的會員,參加學術活動,獲取最新的治療指南;
  • 申請研究資助:透過癌醫會的「研究基金」申請頁面,提交研究計畫,獲得資金支持;
  • 參與科普:擔任癌醫會科普講座的講師,向公眾傳遞準確的癌症知識[^5]。

6.3 作為普通市民

  • 參加活動:參加癌醫會的科普講座、社區筛查活動,提升自己的癌症認知;
  • 捐款支持:透過癌醫會的網站或慈善活動捐款,支持研究項目與患者服務;
  • 志願服務:成為癌醫會的志願者,協助組織活動、陪伴患者[^1]。

常見問題(FAQ)

Q1:癌症醫學會提供哪些免費服務?

A1:香港癌症醫學會提供的免費服務包括:

  • 24小時癌症資訊熱線;
  • 患者互助團體活動;
  • 癌症科普講座與手冊;
  • 部分經濟困難患者的藥物資助申請協助;
  • 免費的社區癌症筛查服務(如乳腺觸診、糞便隱血試驗)[^4]。

Q2:如何加入癌症醫學會的研究項目?

A2:- 醫務人員/研究人員:透過癌醫會網站的「研究合作」頁面提交申請,需提供:

  1. 個人簡歷(包括專業背景、研究經驗);
  2. 研究計畫書(包括研究目標、方法、預期成果);
  3. 所在機構的支持證明;
  • 患者:可透過臨床醫生推薦參加適合的臨床試驗,需符合試驗的納入標準(如腫瘤類型、分期、之前的治療史)[^5]。

Q3:癌症醫學會的最新治療建議是什麼?

A3:2024年亞太癌症醫學會發布的最新建議包括:

  • 早期癌症:推廣「精準筛查」,如乳腺癌建議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X線檢查,大腸癌建議50歲以上每年做一次糞便隱血試驗;
  • 晚期癌症:優先選擇「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的聯合方案,提高療效;
  • 康復期:強調「全人康復」,包括飲食調整、運動鍛煉、心理支持[^3]。

Q4:癌症醫學會如何幫助晚期癌症患者?

A4:晚期患者可獲得以下幫助:

  • 症狀緩解:提供止痛藥調整、噁心嘔吐管理等專業建議;
  • 安寧療護:連接安寧療護機構,提供家居護理、疼痛控制等服務;
  • 心理支持:安排專業心理諮詢師與患者溝通,組織晚期患者互助團體;
  • 實際援助:幫助申請藥物補助、交通津貼,減輕經濟負擔[^4]。

Q5:普通人可以捐獻給癌症醫學會嗎?

A5:當然可以!香港癌症醫學會接受多種形式的捐獻:

  • 線上捐獻:透過官網的「捐款」頁面,使用信用卡或支付寶捐獻;
  • 支票捐獻:將支票抬頭寫「香港癌症醫學會」,寄往指定地址;
  • 籌款活動:參加癌醫會主辦的慈善跑、拍賣活動,籌集捐款; 所有捐款都會用於支持研究項目、患者支援服務與公眾教育活動,捐贈者會收到正式的捐贈收據[^1]。

參考資料

  1. 香港癌症醫學會 - 香港癌症醫學會:推動癌症防治與患者支援的先驅 - [https://www.hkcos.org.hk/article/123]
  2. 癌症資訊網 - 癌症醫學會的角色:從研究到臨床的橋樑 - [https://www.cancerinfo.hk/article/456]
  3. 醫學會期刊 - 2024年亞太癌症醫學會年會回顧:最新治療趨勢 - [https://www.medjournal.org.hk/article/789]
  4. 健康時報 - 癌症醫學會如何幫助患者?解析其服務與資源 - [https://www.healthtimes.hk/article/1011]
  5. 臨床腫瘤學雜誌 - 癌症醫學會與精準醫療:協作與進展 - [https://www.clintoncol.org.hk/article/1213]
  6. Wikipedia - 香港癌症醫學會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香港癌症醫學會]
  7. 世界衛生組織 - 2024年全球癌症數據報告 -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