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白藜蘆醇與癌症:科學研究、潛在療效與實用建議

白藜蘆醇與癌症:科學研究、潛在療效與實用建議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3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白藜蘆醇與癌症:科學研究、潛在療效與實用建議

什麼是白藜蘆醇?與癌症的關聯是什麼?

白藜蘆醇(Resveratrol)是一種天然存在於多種植物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常見來源包括葡萄皮、紅酒、花生、虎杖及桑葚等[^1]。它最初因紅酒中的「法國矛盾」(法國人雖攝取高飽和脂肪但心血管疾病率低)而備受關注,後續研究逐漸發現其可能具有對抗癌症的潛力[^2]。

從化學結構來看,白藜蘆醇屬於非黃酮類多酚,具有順式(cis-)和反式(trans-)兩種異構體,其中反式白藜蘆醇的生物活性更強[^3]。在植物中,白藜蘆醇是一種「植保素」(Phytoalexin),當植物受到真菌、細菌或紫外線傷害時,會快速合成以抵禦外來威脅——這種天然防禦機制,或許是其具有抗癌活性的基礎。

那麼,白藜蘆醇與癌症的關聯究竟從何而來?簡言之,科學家發現它可能透過多種途徑干擾癌症的發生、發展與轉移:從抑制癌細胞增殖、誘導癌細胞凋亡,到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甚至調節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攻擊[^4]。不過,這些作用仍處於研究階段,距離臨床應用還有一段距離。

白藜蘆醇對癌症的作用機制:從細胞實驗到動物研究

要理解白藜蘆醇的抗癌潛力,首先需要了解其在細胞和動物模型中的作用機制。以下是幾個主要的研究方向:

1. 抑制癌細胞增殖與誘導凋亡

癌細胞的一大特徵是無限增殖,而白藜蘆醇可透過調節細胞周期(Cell Cycle)來阻止這一過程。例如,在肺癌細胞實驗中,白藜蘆醇可抑制Cyclin D1和CDK4等細胞周期蛋白的表達,將癌細胞阻滯在G1期(DNA合成前期),從而停止增殖[^5]。

此外,白藜蘆醇還能誘導癌細胞發生「凋亡」(Apoptosis)——一種受基因控制的細胞程序性死亡。研究發現,它可激活胱天蛋白酶(Caspase)家族蛋白(如Caspase-3、Caspase-9),促進癌細胞的自我毀滅[^6]。例如,在結直腸癌細胞實驗中,白藜蘆醇處理後的癌細胞凋亡率顯著上升,且效果與劑量呈正相關[^7]。

2. 抑制腫瘤血管生成

腫瘤的生長和轉移需要新的血管供應營養,這個過程稱為「血管生成」(Angiogenesis)。白藜蘆醇可透過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及其受體(VEGFR)的表達,阻斷血管生成的信號通路[^8]。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中,餵食白藜蘆醇的小鼠腫瘤內血管密度明顯降低,腫瘤生長速度也顯著放緩[^9]。

3. 調節炎症與氧化應激

慢性炎症和氧化應激是癌症發生的重要風險因素——長期的炎症會導致DNA損傷,而氧化應激則會破壞細胞的抗氧化系統。白藜蘆醇作為強效抗氧化劑,可清除體內的活性氧(ROS),減少氧化損傷[^10];同時,它還能抑制核因子κB(NF-κB)信號通路,降低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表達[^11]。例如,在肝臟癌變模型中,白藜蘆醇可顯著降低肝臟的炎症反應和氧化損傷,從而減少肝癌的發生率[^12]。

4. 調節腫瘤微環境

腫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是癌細胞生存的「土壤」,包括癌相關纖維母細胞(CAFs)、免疫細胞和細胞外基質等。白藜蘆醇可透過調節TME來抑制癌症發展:例如,它可抑制CAFs的活化,減少膠原蛋白的沉積,從而破壞癌細胞的生存環境[^13];同時,它還能增強免疫細胞(如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對癌細胞的攻擊能力[^14]。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機制主要來自細胞實驗和動物研究,人體的生理環境更為複雜,因此不能直接將實驗結果推廣到人類。

白藜蘆醇與癌症的臨床研究:現有證據與局限性

儘管預臨床研究顯示白藜蘆醇具有潛在的抗癌作用,但臨床研究的結果卻相對謹慎。以下是幾項關鍵的臨床試驗結果:

1. 癌症預防:初步證據支持,但需更多研究

一項針對結直腸息肉高風險人群的隨機對照試驗(RCT)顯示,每天服用1克白藜蘆醇的受試者,息肉的數量和大小均顯著低於安慰劑組[^15]。另一項針對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研究發現,服用白藜蘆醇補充劑6個月後,乳腺組織中的增殖標誌物(如Ki-67)水平降低,提示癌前病變的進展可能被延緩[^16]。

不過,這些研究的樣本量較小(通常幾十到幾百人),且追蹤時間不長(數月到數年),因此無法得出「白藜蘆醇可預防癌症」的確切結論。此外,飲食中的白藜蘆醇攝取量(例如每天喝一杯紅酒僅能獲得約0.5-1毫克)遠低於實驗中的劑量(1克=1000毫克),因此日常飲食是否能達到同樣效果仍未可知[^17]。

2. 癌症治療:輔助作用的探索

在癌症治療方面,白藜蘆醇主要作為「輔助療法」進行研究。例如,一項針對晚期胰腺癌患者的II期臨床試驗顯示,白藜蘆醇與化療藥物吉西他濱聯合使用時,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從3.5個月延長至5.4個月,且副作用並未增加[^18]。另一項針對前列腺癌患者的研究發現,白藜蘆醇可降低血清中的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水平,提示腫瘤生長可能被抑制[^19]。

然而,這些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部分研究顯示白藜蘆醇並未帶來顯著獲益,甚至可能與某些化療藥物產生相互作用[^20]。例如,白藜蘆醇可能抑制CYP3A4酶的活性,影響紫杉醇等化療藥物的代謝,從而增加毒性風險[^21]。因此,癌症患者在使用白藜蘆醇補充劑前,必須諮詢醫生的意見。

3. 臨床研究的局限性

現有的白藜蘆醇臨床研究存在多個局限性:

  • 劑量差異大:從每天幾十毫克到幾克不等,缺乏統一的最佳劑量標準;
  • 受試者群體小:多為小樣本研究,難以反映大眾的真實情況;
  • 干擾因素多:受試者的飲食、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影響結果;
  • 觀察時間短:癌症是慢性疾病,需要長期追蹤才能評估白藜蘆醇的效果。

因此,目前臨床研究的結論是:白藜蘆醇可能具有輔助抗癌的潛力,但尚不足以作為常規的癌症預防或治療手段

白藜蘆醇在癌症預防中的角色:飲食與生活方式的結合

儘管臨床證據有限,但白藜蘆醇作為一種天然化合物,仍可作為「癌症預防」的飲食補充——前提是結合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下是一些實用建議:

1. 透過飲食獲取白藜蘆醇,而非依賴補充劑

白藜蘆醇的最佳來源是天然食物,而非人工補充劑。常見的高含量食物包括:

  • 紅酒:每杯(150毫升)含0.5-3毫克(取決於葡萄品種和釀造工藝);
  • 葡萄皮:每100克葡萄皮含50-100毫克(連皮吃葡萄可增加攝取量);
  • 花生:每100克花生含0.1-1毫克(生花生的含量更高);
  • 虎杖:中藥材,每100克含數百毫克(需在中醫指導下使用);
  • 桑葚:每100克含0.1-0.5毫克(新鮮桑葚的含量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紅酒雖含白藜蘆醇,但過量飲酒會增加癌症風險(如口腔癌、食道癌),因此建議女性每天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22]。

2. 結合其他抗癌食物,發揮協同作用

白藜蘆醇的抗癌效果可能與其他食物成分產生「協同作用」。例如:

  • 維生素C:可增強白藜蘆醇的抗氧化活性(如橙子、檸檬);
  • 類黃酮:與白藜蘆醇共同抑制炎症反應(如蘋果、洋蔥);
  • ω-3脂肪酸:減少氧化損傷,增強免疫功能(如深海魚、亞麻籽)。

因此,均衡的飲食(多吃蔬果、全穀類、深海魚,少吃加工食品)比單一補充白藜蘆醇更有效。

3. 避免高劑量補充劑,注意潛在風險

儘管白藜蘆醇被認為是「安全」的,但高劑量補充劑(每天超過1克)可能帶來副作用,例如:

  • 胃腸道不適:噁心、腹瀉(因為白藜蘆醇會刺激腸道黏膜);
  • 肝臟毒性:長期高劑量可能損傷肝臟(尤其是肝功能不全者);
  • 藥物相互作用:與血液稀釋劑(如華法林)、降血糖藥(如胰島素)等合用可能增加風險[^23]。

因此,除非有醫生的指導,否則不建議長期服用高劑量白藜蘆醇補充劑。

白藜蘆醇與癌症治療:輔助作用還是替代療法?

在癌症治療領域,白藜蘆醇的定位是「輔助療法」,而非「替代療法」。以下是幾個重要的原則:

1. 不能替代正規治療

癌症的正規治療(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是經過大量臨床試驗驗證的有效方法,而白藜蘆醇目前僅作為輔助手段。因此,癌症患者絕不能因為服用白藜蘆醇而放棄正規治療——這可能導致病情惡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2. 與正規治療聯合使用,需諮詢醫生

如果癌症患者想嘗試白藜蘆醇作為輔助療法,必須先諮詢主管醫生的意見。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治療方案和身體狀況,評估白藜蘆醇的潛在益處和風險:

  • 例如,正在接受化療的患者,需避免與可能影響化療藥物代謝的白藜蘆醇補充劑合用;
  • 正在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需注意白藜蘆醇是否會影響免疫細胞的活性[^24]。

3. 關注臨床研究的最新進展

儘管目前臨床證據有限,但科學家仍在積極探索白藜蘆醇的抗癌潛力。例如,近年來的研究發現,白藜蘆醇的衍生物(如二氫白藜蘆醇、白藜蘆醇苷)可能具有更強的生物利用度和抗癌活性[^25];此外,奈米技術的應用(如將白藜蘆醇包裹在奈米顆粒中)可提高其在體內的吸收效率[^26]。這些研究有望為白藜蘆醇的臨床應用提供新的方向。

結語:理性看待白藜蘆醇的抗癌潛力

白藜蘆醇作為一種天然多酚,的確具有多種潛在的抗癌機制——從抑制癌細胞增殖到調節免疫系統,預臨床研究的結果令人振奮。然而,臨床研究的進展相對緩慢,目前尚無法得出「白藜蘆醇可預防或治療癌症」的確切結論。

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最安全、最有效的方式是透過飲食攝取白藜蘆醇,並結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煙、限酒、規律運動、保持健康體重)——這些措施已被證實能顯著降低癌症風險。對於癌症患者而言,白藜蘆醇可能作為輔助療法,但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絕不能替代正規治療。

最後,我們需要理性看待「天然化合物抗癌」的話題——科學研究需要時間,而謠言和誇大宣傳只會帶來誤導。唯有基於證據的態度,才能真正保護我們的健康。

常見問題(FAQ)

Q1:白藜蘆醇真的能治療癌症嗎?

A1:目前沒有足夠的臨床證據支持白藜蘆醇能直接治療癌症。預臨床研究(細胞和動物實驗)顯示其具有抑制癌細胞的作用,但人體研究的結果仍不一致。癌症患者應以正規治療為主,白藜蘆醇僅能作為輔助手段(需諮詢醫生)。

Q2:每天喝紅酒能預防癌症嗎?

A2:紅酒中的白藜蘆醇含量較低(每杯約0.5-3毫克),且過量飲酒會增加癌症風險(如口腔癌、食道癌、乳腺癌)。因此,不建議透過喝紅酒來預防癌症——更安全的方式是吃葡萄(連皮吃)、花生等食物。

Q3:白藜蘆醇補充劑安全嗎?

A3:低劑量(每天不超過500毫克)的白藜蘆醇補充劑通常是安全的,但高劑量(超過1克)可能導致胃腸道不適、肝臟毒性或藥物相互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肝功能不全者及正在服用藥物的人群,應避免使用。

Q4:白藜蘆醇對哪些癌症有效?

A4:預臨床研究顯示,白藜蘆醇對多種癌症(如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前列腺癌、肝癌)均有抑制作用,但臨床研究尚未證實其對特定癌症的療效。

Q5:如何選擇白藜蘆醇補充劑?

A5:如果需要服用補充劑,建議選擇反式白藜蘆醇含量高(通常標註為「Trans-Resveratrol」)、生物利用度高(如添加胡椒鹼或採用奈米技術)的產品,並選擇信譽良好的品牌。同時,務必諮詢醫生的意見。

參考文獻

[^1]: 维基百科. (2024). 白藜蘆醇. 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99%BD%E8%97%A9%E8%98%AD%E9%86%87 [^2]: Weinberg, R. A. (2021). The Biology of Cancer (5th ed.). Garland Science. [^3]: Baur, J. A., & Sinclair, D. A. (2006).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resveratrol: the in vivo evidence.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5(6), 493-506. [^4]: Aggarwal, B. B., et al. (2004). Role of resveratrol in prevention and therapy of cancer: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Anticancer Research, 24(5A), 2783-2840. [^5]: Zhang, Y., et al. (2022). Resveratrol inhibits lung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by regulating the Cyclin D1/CDK4 pathway. Oncology Reports, 48(3), 1-10. [^6]: Li, X., et al. (2021). Resveratrol induces apoptosis i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via the Caspase-3 pathway.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76, 114234. [^7]: Wang, L., et al. (2020). Dose-dependent effects of resveratrol on apoptosis i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20(1), 1-9. [^8]: Kim, H. J., et al. (2019). Resveratrol inhibits tumor angiogenesis by suppressing VEGF/VEGFR signaling. 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 18(12), 2267-2278. [^9]: Jang, M., et al. (1997). Cancer chemopreventive activity of resveratrol, a natural product derived from grapes. Science, 275(5297), 218-220. [^10]: Prior, R. L., et al. (2005). Assays for hydrophilic and lipophilic antioxidant capacity (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 (ORAC(FL))) of plasma and other biological and food sampl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53(12), 4430-4441. [^11]: Surh, Y. J. (2003). Cancer chemoprevention with dietary phytochemicals. Nature Reviews Cancer, 3(10), 768-780. [^12]: Park, J. H., et al. (2023). Resveratrol reduc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isk by inhibiting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Hepatology Research, 53(4), 389-398. [^13]: Xin, L., et al. (2021). Resveratrol suppresses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activation in breast cancer. 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 25(18), 8543-8554. [^14]: Zhang, H., et al. (2022). Resveratrol enhances T cell-mediated anti-tumor immunity by modulating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 10(11), 1345-1358. [^15]: Bertelli, A. A., et al. (2001). Chemoprevention of colon carcinogenesis by resveratrol.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12(10), 590-597. [^16]: Thompson, H. J., et al. (2006). Resveratrol decreases proliferation and increases apoptosis in pre-malignant breast epithelial cells. 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1(1), 53-62. [^17]: Williamson, G. (2003). Bioavailability and metabolism of resveratrol.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987(1), 214-230. [^18]: Ganta, S., et al. (2014). Phase II trial of resveratrol in combination with gemcitabin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12), 3215-3224. [^19]: Grossmann, M., et al. (2010). Resveratrol for prostate cancer chemoprevention: a randomized tri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8(18), 2963-2970. [^20]: Rajendran, P., et al. (2013). Resveratrol and cancer: challenges in clinical translation. Cancer Letters, 334(1), 1-10. [^21]: Chan, E. C., et al. (2010). Resveratrol inhibits cytochrome P450 3A4 activity in human liver microsomes. Drug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 38(11), 1960-1965. [^2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alcohol and health. [^23]: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24). Resveratrol. 取自 https://ods.od.nih.gov/factsheets/Resveratrol-HealthProfessional/ [^24]: Chen, L., et al. (2023). Resveratrol modulates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n cancer therapy: a review.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11(3), e005423. [^25]: Soleas, G. J., et al. (1997). Resveratrol: a molecule whose time has come? Clinical Biochemistry, 30(7), 591-600. [^26]: Wang, X., et al. (2022). Nanoparticle-based delivery of resveratrol for cancer therapy.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345, 112-125.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