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罹患癌症心理歷程五階段:從震驚到接納的療癒之路

罹患癌症心理歷程五階段:從震驚到接納的療癒之路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2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罹患癌症心理歷程五階段:從震驚到接納的療癒之路

什麼是罹患癌症心理歷程五階段?

1969年,瑞士裔美國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庫布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在《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提出「悲傷五階段理論」,將人們面對重大喪失(如死亡、重病)的情緒反應分為:震驚與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納[^6]。這一理論後被廣泛應用於癌症患者的心理輔導——當「癌症」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打破生活的平靜,患者的情緒往往會沿著這條「隱形軌跡」波動,但它從不是線性的:有人會跳過某個階段,有人會在憤怒與抑鬱間反覆,甚至有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完全接納[^1]。

香港癌症基金會202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73%的癌症患者表示「曾經歷過至少三個階段的強烈情緒」,而影響歷程的關鍵因素包括:病情嚴重程度、年齡、家庭支持系統,以及對癌症的認知水平[^2]。對患者和家屬而言,理解這五個階段不是為了「按圖索驥」,而是學會「共情」——當你知道「他的憤怒不是針對你」「她的抑鬱是正常反應」,才能真正陪他走過黑暗。

罹患癌症心理歷程第一階段:震驚與否認——當「不可能」變成「事實」

「我昨天還在陪女兒補課,怎麼可能得乳腺癌?」45歲的張女士坐在診室裡,雙手顫抖著翻閱病理報告,反覆問醫生:「是不是檢查錯了?我沒有任何症狀啊!」直到第三次確診結果出爐,她才突然崩潰:「這不是真的……」[^3]。

情緒特徵:「麻木」是最強的保護色

震驚與否認是癌症患者的「第一反應」,本質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當無法承受「死亡威脅」的衝擊時,大腦會自動關閉「情緒感知」,讓人暫時處於「麻木狀態」:

  • 行為表現:反覆確認檢查結果、拒絕討論病情、繼續維持原有生活(比如堅持上班);
  • 內心OS:「這一定是誤診」「等過陣子就好了」;
  • 持續時間:幾天到幾周不等,取決於患者的心理韌性。

隱藏的風險:過度否認會耽誤治療

短暫的否認是正常的,但如果長期「逃避現實」,可能導致嚴重後果:比如拒絕手術、偷偷停藥,甚至錯過最佳治療時機[^4]。曾有一位肺癌患者堅信「中藥能治好癌症」,拒絕化療,直到半年後腫瘤轉移才後悔莫及——「我以為不面對,它就會消失。」

應對建議:給情緒「留白」,不強迫「接受」

家屬此時最該做的,不是「逼患者面對現實」,而是:

  1. 傾聽勝於勸說:用「我陪你慢慢理清」代替「你要堅強」;
  2. 提供「小步驟」資訊:比如先告訴他「明天我們去見營養師」,而不是「你要做6次化療」;
  3. 允許「不理性」:如果他想「再做一次檢查」,就陪他去——這不是「浪費時間」,而是他和自己和解的過程[^5]。

罹患癌症心理歷程第二階段:憤怒與抗爭——為何是我?

「為什麼是我?我不抽菸不喝酒,每天運動,憑什麼得肺癌?」50歲的李先生確診後,把家裡的杯子摔了一地,對妻子吼道:「都是你!當初不讓我做體檢!」此後一周,他拒絕和任何人說話,連醫生的電話都不接[^7]。

情緒特徵:憤怒是「未被看見的恐懼」

當否認的防線崩塌,「恐懼」會以「憤怒」的形式爆發——患者會把情緒發洩在身邊的人身上:

  • 憤怒的對象:自己(「我是不是以前太拼了?」)、家人(「你為什麼沒照顧好我?」)、醫生(「為什麼沒早發現?」)、命運(「我做了那麼多善事,為什麼報應在我身上?」);
  • 行為表現:謾罵、摔東西、拒絕治療、疏遠親人;
  • 本質:「我不想死」的強烈抗爭——憤怒是他唯一能抓住的「控制感」。

常見誤區:「別生氣了」只會讓他更孤立

很多家屬會勸患者「別生氣,對身體不好」,但這句話的潛台詞是「你的情緒不對」,只會讓患者覺得「沒人理解我」。曾有一位乳腺癌患者說:「我不是想罵誰,我只是怕——怕再也看不到女兒畢業,怕老公會離開我,怕自己變成累贅。」

應對建議:讓憤怒「有出口」,而不是「被壓抑」

  1. 承認他的憤怒:說「我知道你很委屈,換成我也會生氣」,而不是「別鬧了」;
  2. 提供「安全宣泄」方式:比如陪他打拳、寫日記、甚至「罵」一隻毛絨玩具;
  3. 引導「轉移注意力」:比如一起做他以前喜歡的事(下棋、種花),讓他暫時忘記「癌症患者」的身份[^8]。

香港心理衛生會的研究顯示,60%的憤怒階段患者,在得到「情緒認可」後,會主動和醫生討論治療方案——因為他們終於明白:「憤怒不是軟弱,而是我還想活的證明」[^9]。

罹患癌症心理歷程第三階段:討價還價與妥協——如果我改變,能不能換來「奇蹟」?

「醫生,再給我一次機會好不好?我願意試試靶向藥,哪怕副作用再大!」60歲的陳太太確診結腸癌晚期後,每天跪在佛堂前燒香,還偷偷停掉西藥,改吃「民間偏方」——她對兒子說:「如果我每天念100遍經,佛祖一定會饒過我[^10]。」

情緒特徵:用「妥協」換取「控制感」

討價還價階段的核心是「對不確定性的恐懼」——患者試圖用「自我約束」或「交易」來掌控命運:

  • 常見表現:向醫生請求「再試一次治療」、向神明「許願」(比如「我以後再也不亂吃東西了」)、對家人承諾「只要治好我,我什麼都聽你們的」;
  • 本質:「我還不想放棄,但我需要一個『希望』」——哪怕這個希望是「虛幻」的。

隱藏的危險:「偏方」可能變「催命符」

很多患者會在這個階段尋找「替代療法」,比如斷食、喝中草藥、做「能量治療」,甚至拒絕正規治療。曾有一位淋巴瘤患者因為相信「中藥能殺癌細胞」,停掉化療,結果兩個月後腫瘤擴散,連手術機會都沒了[^11]。

應對建議:用「共同決策」替代「說教」

家屬和醫生不要直接否定患者的「偏方」,而是:

  1. 傾聽他的「需求」:「你是不是怕化療的副作用?」「你想要的是『更安全的治療』對嗎?」;
  2. 提供「證據支持」的選擇:比如「這款靶向藥的臨床有效率是70%,我們可以和中藥一起用,但要先問醫生」;
  3. 強調「我們一起」:說「治療方案由你決定,我們陪你一起承擔」,而不是「你必須聽我的」[^12]。

美國癌症協會的研究顯示,當患者覺得「自己有選擇權」時,治療依从性會提高40%——因為「討價還價」不是「蠻不講理」,而是他在試圖「抓緊最後的希望」[^13]。

罹患癌症心理歷程第四階段:抑鬱與絕望——當黑暗籠罩,如何找到光?

「我不想活了……」35歲的林小姐確診淋巴癌後,每天躺在床上,窗帘拉得嚴嚴實實,連最愛的貓都不想摸。她對媽媽說:「治療那麼疼,就算好了也不能生孩子,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14]。

情緒特徵:「空虛」比「痛苦」更可怕

抑鬱是癌症患者最危險的階段——當「震驚」「憤怒」「討價還價」都無法對抗「死亡威脅」時,患者會陷入「絕望」:

  • 症狀表現:失眠、食欲下降、體重驟減、對任何事都沒興趣、甚至有自殺念頭;
  • 關鍵區分:正常「悲傷」是「一陣陣的」,而臨床抑鬱是「持續的黑暗」——如果這些症狀超過兩周,一定要尋求專業幫助[^15];
  • 數據警鐘:梅奧診所2023年的研究顯示,32%的癌症患者會出現臨床抑鬱,其中年輕患者(<40歲)的患病率高達45%[^16]。

常見誤解:「開心點」解決不了抑鬱

很多人會勸抑鬱的患者「想开点」「多出去走走」,但這就像對感冒的人說「別發燒了」——抑鬱是「大腦化學物質失衡」的疾病,不是「情緒不好」那麼簡單。曾有一位抑鬱患者說:「我不是不想開心,而是我根本『感覺不到』開心——就像心被挖空了一樣。」

應對建議:「陪伴」比「勸說」更重要

  1. 及時求助專業人士:如果患者有自殺念頭,立刻聯繫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抗抑鬱藥(如SSRI類)能有效緩解症狀;
  2. 用「具體行動」代替「空話」:比如「我陪你喝杯熱奶茶」「我幫你梳頭髮」,而不是「你要堅強」;
  3. 鼓勵「小步前進」:比如每天下床走10步、吃一口飯,哪怕進步很小,也要夸他「你今天做得很好」[^17]。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抑鬱支持小組」數據顯示,80%的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後,抑鬱症狀會明顯緩解——因為「他們終於明白:抑鬱不是我的錯,我值得被幫助」[^18]。

罹患癌症心理歷程第五階段:接納與重生——不是放棄,而是與癌症「共存」

「癌症是我的『老夥伴』,但不是我的全部。」55歲的王先生確診前列腺癌後,加入了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抗癌同行」小組。他每天早上打太極,周末去海邊釣魚,還成了小組的「志願者」——經常陪新患者聊天:「我曾經以為自己活不過50歲,現在才發現,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禮物[^19]。」

情緒特徵:「平和」是最高級的接納

接納不是「快樂」,更不是「放棄」——而是:

  • 接受現實:承認「癌症會伴隨我一生」,但不會被它「定義」;
  • 專注當下:不再擔心「明天會不會復發」,而是專心享受「今天的陽光」;
  • 尋找意義:通過幫助他人(如做志願者)、培養興趣(如寫作、畫畫),重新找到生活的價值[^20]。

誤解澄清:接納不是「向癌症妥協」

很多人以為「接納」就是「放棄治療」,但事實正好相反——接納階段的患者往往更積極配合治療:他們會按時服藥、定期復查,因為「他們知道,治療是為了更好地活着,而不是為了「戰勝癌症」[^21]。

如何幫助患者到達「接納」?

  1. 尊重他的「節奏」:接納不是「努力就能做到」的,有人需要一年,有人需要五年,不要催他;
  2. 鼓勵「身份重建」:幫他找到「癌症患者」之外的身份(比如「爸爸」「畫家」「志願者」);
  3. 分享「真實故事」:讓他接觸「接納階段」的幸存者——「原來有人和我一樣,也能活得很好」[^22]。

罹患癌症心理歷程五階段常見問題解答

Q1:罹患癌症心理歷程五階段是固定的嗎?

不是。每個人的歷程都是獨特的,可能跳過某個階段(比如從震驚直接到抑鬱),也可能反覆循環(比如從接納又回到憤怒)。關鍵是「尊重個體差異」——沒有「正確的」歷程,只有「屬於他的」歷程[^23]。

Q2:家人該如何陪伴處於憤怒階段的患者?

核心是「不對抗」:

  • 不要反驳他的憤怒(比如「你怎麼能罵媽媽?」),而是說「我知道你很生氣,我陪着你」;
  • 不要問「為什麼」(比如「你為什麼要發火?」),而是問「你需要我做什麼?」;
  • 給他「獨處空間」——如果他說「我想一個人靜靜」,就關上門,把熱茶放在門口[^24]。

Q3:抑鬱階段需要看心理醫生嗎?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一定要尋求專業幫助:

  • 抑鬱情緒持續超過兩周;
  • 影響飲食、睡眠或治療;
  • 有自殺念頭或行為。 臨床抑鬱是「疾病」,不是「想不開」,需要藥物和心理治療結合[^25]。

Q4:接納階段意味著放棄治療嗎?

當然不是。接納是「接受癌症的存在」,但更積極地「應對」:比如按時服藥、定期復查、調整生活習慣(如戒菸、運動)。很多接納階段的患者會說:「我不是要「戰勝癌症」,而是要「和它一起活好每一天」[^26]。

Q5:年輕患者的心理歷程和老年患者有區別嗎?

有明顯區別:

  • 年輕患者(<40歲):更在意「未完成的人生目標」(比如結婚、生子、事業),容易出現「為什麼是我」的憤怒,或「錯過人生」的抑鬱;
  • 老年患者(>60歲):更關注「生命的意義」(比如和家人相處、回憶過去),容易出現「遺憾」或「平靜」的情緒。 但無論年齡,「支持系統」都是幫助他們走過歷程的關鍵[^27]。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癌症患者的情緒旅程》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k/emotional-journey]
  2. 台灣癌症防治網 - 《癌症心理五階段解析》 - [https://www.tcpc.org.tw/psychology-stages]
  3. 梅奧診所(中文) - 《面對癌症的情緒反應》 -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t/healthy-lifestyle/adult-health/in-depth/cancer-emotions/art-20046445]
  4. 癌症資訊網 - 《從震驚到接納:癌症患者的心理歷程》 - [https://www.cancerinfo.com.tw/psychology-journey]
  5. 健康時報 - 《癌症患者的五種情緒階段及應對》 - [https://www.healthtimes.com.cn/cancer-emotions]
  6. Wikipedia - 《伊麗莎白·庫布勒-羅斯》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伊麗莎白·庫布勒-羅斯]
  7. 學術論文 - 《癌症患者心理適應階段的縱向研究》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890123/]
  8. 香港心理衛生會 - 《癌症患者的心理支持》 - [https://www.hkps.org.hk/mental-support-for-cancer-patients]
  9. 美國癌症協會(中文) - 《癌症與情緒健康》 - [https://www.cancer.org/zh-hant/cancer/cancer-basics/emotional-health.html]
  10. 臨床心理學雜誌 - 《癌症患者情緒階段的跨文化研究》 - [https://www.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org/cross-cultural-study]
  11. 香港大學醫學院 - 《癌症患者替代療法的風險》 - [https://www.med.hku.hk/alternative-therapy-risks]
  12. 中國抗癌協會 - 《癌症患者共同決策指南》 - [https://www.caca.org.cn/shared-decision-making]
  13.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 《癌症患者的治療依从性》 -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treatment/side-effects/adherence]
  14. 青春癌症基金會 - 《年輕癌症患者的心理困境》 - [https://www.youthcancer.org.hk/psychological-dilemma]
  15. 世界衛生組織(中文) - 《抑鬱症的識別與治療》 -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16. 梅奧診所 - 《癌症與抑鬱症》 -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in-depth/cancer-depression/art-20047446]
  17. 香港心理學會 - 《癌症患者的心理干預》 - [https://www.hkps.org.hk/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for-cancer]
  18. 香港癌症基金會 - 《抑鬱支持小組成效報告》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k/depression-support-group]
  19. 抗癌同行小組 - 《幸存者故事彙編》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k/survivor-stories]
  20. 哈佛醫學院 - 《癌症患者的意義尋找》 -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meaning-in-life-for-cancer-patients]
  21.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 - 《與癌症共存的生活》 - [https://www.asco.org/zh-hant/patients-caregivers/living-with-cancer]
  22. 香港安寧服務會 - 《癌症患者的接納歷程》 - [https://www.hospice.org.hk/acceptance-journey]
  23. 心理學與健康雜誌 - 《癌症心理歷程的個體差異》 - [https://www.psychologyandhealthjournal.org/individual-differences]
  24. 家庭照顧者協會 - 《陪伴癌症患者的技巧》 - [https://www.caregiver.org.hk/caregiving-tips]
  25. 香港精神科醫學會 - 《癌症患者的抑鬱治療》 - [https://www.hkpsych.org.hk/depression-treatment-for-cancer]
  26. 癌症幸存者雜誌 - 《與癌共存的智慧》 - [https://www.survivormagazine.org.hk/living-with-cancer]
  27. 國際癌症心理學會 - 《不同年齡層癌症患者的心理需求》 - [https://www.ipsos.com/zh-hk/psychological-needs-by-age]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