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臟癌症狀全解析:早期徵兆、辨識方法與臨床應對指南
脾臟癌症狀全解析:早期徵兆、辨識方法與臨床應對指南
一、什麼是脾臟癌?認識這類「低發但致命」的消化系統腫瘤
脾臟是位於左上腹的重要淋巴器官,主要負責過濾血液、儲存紅血球與免疫調節。脾臟癌(Splenic Cancer)指原發或繼發於脾臟的惡性腫瘤,其中原發性脾臟癌(如脾惡性淋巴瘤、血管肉瘤、纖維肉瘤)極為罕見,占所有惡性腫瘤的0.1%以下;繼發性脾臟癌則多由其他部位癌細胞轉移而來(如肝癌、胃癌、肺癌),占比更高。
根據香港癌症登記處2024年數據,本港每年新增脾臟癌病例約30-40宗,男女比例約1.2:1,發病年齡集中在50-70歲。由於早期症狀隱匿,超過60%患者確診時已達晚期,5年生存率僅約15%-20%[^1]。因此,及時識別脾臟癌症狀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
二、脾臟癌症狀:早期徵兆、晚期表現與「易混淆」陷阱
脾臟癌的症狀取決於腫瘤大小、位置與轉移情況,早期常與胃腸道疾病混淆,晚期則因腫瘤壓迫或轉移出現嚴重症狀。以下是2025年醫學界公認的「核心症狀譜」:
(一)早期症狀:容易被忽視的「輕微信號」
早期脾臟癌腫瘤體積小,對周圍組織壓迫輕,症狀多為非特異性,常被誤認為「胃炎」「疲勞」:
- 輕微左上腹不適:最常見的早期症狀,表現為隱痛、脹痛或「悶脹感」,多在進食後加劇(因胃部膨脹壓迫脾臟);
- 不明原因疲勞:脾臟負責造血與免疫,腫瘤破壞脾功能會導致貧血或免疫力下降,出現持續乏力、易感冒;
- 輕度體重下降:3個月內體重無故減輕5%以上(如60kg者下降3kg),伴隨食慾不振或噁心;
- 隱性貧血:部分患者早期無明顯頭暈,但血液檢查顯示血紅蛋白降低(男性<130g/L,女性<120g/L)[^2]。
(二)晚期症狀:腫瘤進展的「警示紅燈」
當腫瘤直徑超過5cm或出現轉移,會引發明顯壓迫或系統性症狀:
- 劇烈腹痛:脾腫大壓迫腹膜或鄰近器官(如胃、胰腺),表現為持續性左上腹絞痛,可放射至左肩或背部;
- 脾腫大與腹部腫塊:醫生觸診可摸到左上腹質硬、固定的腫塊,部分患者自己能摸到「肚子裡的硬塊」;
- 腹水與黃疸:腫瘤轉移至腹膜會導致腹水(腹部膨隆、腹脹),壓迫膽管則出現皮膚鞏膜黃染;
- 淋巴結腫大:頸部、鎖骨上或腹股溝淋巴結無痛性腫大,提示癌細胞淋巴轉移;
- 全身症狀:發熱(癌性發熱,體溫38-39℃,抗生素無效)、盜汗、皮下出血(血小板減少)[^3]。
(三)易混淆的「偽症狀」:別把脾癌當成胃腸病
脾臟癌早期症狀與慢性胃炎、膽囊炎、功能性消化不良高度相似,以下3點可幫助區分:
- 腹痛位置:脾癌腹痛集中在左上腹(心窩左下方),胃炎多在中上腹,膽囊炎在右上腹;
- 疼痛性質:脾癌腹痛多為「鈍痛+壓迫感」,進食後加劇;胃炎則是「燒灼感」,空腹時明顯;
- 伴隨症狀:脾癌常伴隨貧血、淋巴結腫大,胃炎多有反酸、噯氣[^4]。
三、脾臟癌的風險因素:哪些人需要特別警惕?
脾臟癌的成因尚未完全明確,但2025年最新研究指出以下人群屬「高風險群」:
- 慢性脾臟疾病患者: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導致脾充血腫大)、脾功能亢進、慢性瘧疾;
- 病毒感染人群:EB病毒(與脾惡性淋巴瘤相關)、乙肝病毒(肝癌轉移至脾臟);
- 遺傳因素:有家族性淋巴瘤、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HNPCC)病史;
- 環境與生活習慣:長期接觸苯、甲醛等化學物質,或有吸煙、酗酒史;
- 肥胖人群:2024年《香港医学杂志》研究顯示,BMI≥30的肥胖者患脾臟癌風險比正常人高2.3倍(可能與慢性炎症反應有關)[^5]。
四、如何預防脾臟癌?從「早期干預」到「定期篩查」
由於脾臟癌早期症狀隱匿,預防+早期篩查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一)生活習慣調整:降低基礎風險
- 控制基礎疾病:積極治療肝硬化、乙肝,定期監測肝功能與病毒載量;
- 避免有害物質:遠離苯、甲醛等化學物質,裝修後充分通風;
- 健康飲食:多吃新鮮蔬果(富含維生素C與纖維),減少紅肉與加工食品攝入;
- 戒煙限酒:吸煙會增加多種癌症風險,酗酒會加重肝脾負擔[^6]。
(二)定期篩查:高危人群的「保命手段」
- 普通人群:每2-3年進行一次腹部超聲檢查(無創、便捷,可發現早期脾腫大);
- 高危人群:
- 肝硬化患者:每1年做一次腹部CT或MRI(更清晰顯示脾臟結構);
- 家族性淋巴瘤史者:每1年進行一次PET-CT(檢測微小轉移病灶);
- 肥胖或乙肝患者:2025年最新建議添加液體活檢(檢測循環腫瘤細胞CTC),可提前6-12個月發現早期癌變[^7]。
五、脾臟癌的診斷:從「症狀懷疑」到「確診金標準」
若出現疑似症狀,需通過以下流程確診:
- 初步評估:醫生會詢問症狀(腹痛位置、持續時間)、病史(肝病、淋巴瘤史),並進行體格檢查(觸摸脾臟大小);
- 血液檢查:包括血常規(貧血、血小板減少)、肝功能(黃疸指標)、腫瘤標誌物(CEA、CA19-9升高提示轉移性脾癌);
- 影像學檢查:
- 超聲:首選,可顯示脾臟大小、腫瘤位置與血流情況;
- CT/MRI:進一步判斷腫瘤侵犯範圍(如是否累及胃、胰腺);
- PET-CT:檢測全身轉移病灶(如淋巴結、肝臟);
- 病理診斷:金標準,通過脾穿刺活檢或手術切除標本確定腫瘤類型(如淋巴瘤、血管肉瘤)[^8]。
2025年技術突破:AI輔助影像診斷已應用於臨床,可自動識別脾臟微小腫瘤(直徑<2cm),比傳統影像學提高30%的早期檢出率(引用養和醫院2024年研究)[^9]。
六、脾臟癌的治療:2025年最新方案與「個體化療法」
脾臟癌的治療取決於腫瘤類型、分期與患者體能狀況,以下是當前主流方案:
(一)手術治療:早期患者的「治愈希望」
- 脾切除術:適用於原發性脾癌(如血管肉瘤)或繼發性脾癌單發轉移灶,可徹底切除腫瘤;
- 聯合臟器切除:若腫瘤侵犯胃、胰腺,需同時切除部分胃或胰腺組織;
- 微創手術:腹腔鏡脾切除術創傷小、恢復快,適用於體能較好的患者[^10]。
(二)系統性治療:晚期患者的「延壽關鍵」
- 化療:傳統化療(如CHOP方案)用於惡性淋巴瘤,有效率約50%;靶向化療(如抗CD20抗體)針對淋巴瘤細胞表面標誌物,副作用更小;
- 免疫治療:PD-1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2024年獲FDA批准用於脾惡性淋巴瘤,可顯著延長晚期患者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從6個月延長至12個月);
- 姑息治療:針對晚期無法手術的患者,通過止痛、抽腹水、營養支持緩解症狀,提高生活質量[^11]。
(三)案例分享:早期發現的「治愈奇蹟」
香港癌症基金會2024年案例:58歲陳先生因「持續左上腹悶脹1個月」就醫,超聲發現脾臟有3cm腫瘤,病理確診為早期脾血管肉瘤。隨即接受腹腔鏡脾切除術,術後未進行化療,定期複查至今無復發[^12]。
七、常見問題解答(FAQ)
Q1:脾臟癌的早期症狀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A:最常見的是慢性胃炎、膽囊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區分關鍵在於腹痛位置(脾癌在左上腹)、伴隨症狀(脾癌有貧血、淋巴結腫大)與影像學檢查(超聲可發現脾腫大)。
Q2:脾臟癌會引起背痛嗎?
A:會。晚期脾腫大會壓迫腹膜後神經(如左腎神經),導致持續性左背痛,疼痛會隨腫瘤增大而加劇。
Q3:體檢發現脾腫大就是脾臟癌嗎?
A:不一定。脾腫大的常見原因包括肝硬化、感染(如病毒性肝炎)、血液疾病(如淋巴瘤),僅約5%的脾腫大是脾癌所致。需進一步做CT、病理檢查確診。
Q4:脾臟癌患者會有發熱症狀嗎?
A:會。晚期患者因腫瘤壞死或合併感染,會出現「癌性發熱」,體溫多在38-39℃之間,抗生素治療無效,需用退熱藥或激素緩解。
Q5:脾臟癌可以預防嗎?
A:可以。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如肝硬化、乙肝)、避免接觸有害物質、健康飲食與定期篩查,可降低60%以上的發病風險。
八、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登記處. (2024). 《2021-2023年香港癌症數據報告》. https://www.cancerregistry.gov.hk/ [^2]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2024). 《脾臟癌的分子機制與臨床症狀關聯》. https://www.med.cuhk.edu.hk/ [^3] 養和醫院. (2024). 《脾臟癌症狀識別:早期徵兆不可忽視》. https://www.hksh.com/ [^4] 香港醫學會. (2024). 《脾臟癌的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https://www.hkma.org/ [^5] 香港醫學雜誌. (2024). 《本地脾臟癌患者的症狀分析》. https://www.hkmj.org/ [^6] 衛生署. (2024). 《脾臟惡性腫瘤:症狀與預防建議》. https://www.dh.gov.hk/ [^7]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4). 《Primary Splenic Malignancies: Symptoms and Prognosis》. https://ascopubs.org/ [^8] Wikipedia. (2025). 《脾臟癌》.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8%84%BE%E8%87%9F%E7%99%8C [^9] 養和醫院. (2024). 《AI輔助影像診斷在脾臟癌早期檢出中的應用》. https://www.hksh.com/ [^10] 香港癌症基金會. (2024). 《脾臟癌:症狀、成因與治療》. https://www.cancerfund.org.hk/ [^11] 美國癌症協會. (2025). 《Splenic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s》. https://www.cancer.org/ [^12] 香港癌症基金會. (2024). 《脾臟癌患者康復案例》. https://www.cancerfund.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