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腦癌症狀全解析:早期徵兆、辨識要點與就醫指南

腦癌症狀全解析:早期徵兆、辨識要點與就醫指南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腦癌症狀全解析:早期徵兆、辨識要點與就醫指南

腦癌,作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症狀常因腫瘤位置、大小與生長速度而異。由於大腦是控制全身功能的核心,腦癌症狀可能牽涉神經、運動、認知等多個層面,早期症狀往往輕微且容易被忽視,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本文結合美國癌症協會、香港癌症基金會、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等權威機構的資料[^1][^2][^5],全面解析腦癌症狀的各個面向,幫助讀者認識、辨識並及時應對。

什麼是腦癌與腦癌症狀概述

腦癌是指大腦或顱內組織中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腫瘤,可分為原發性轉移性兩大類:

  • 原發性腦癌:起源於腦內細胞,如神經膠質瘤(占原發性腦癌的70%以上)、腦膜瘤、神經鞘瘤等;
  • 轉移性腦癌:由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而來,常見於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患者,約占腦癌總數的50%。

不論是原發還是轉移性腦癌,其核心症狀均來源於兩大機制:

  1. 佔位效應:腫瘤生長佔據顱腔空間,擠壓周圍腦組織、神經與血管;
  2. 腦水腫與顱內壓升高:腫瘤細胞釋放炎症因子,導致腦組織間液體堆積,進一步升高顱內壓(正常顱內壓為70-200mmH₂O,腦癌患者可升至300mmH₂O以上)。

這些機制共同導致腦癌症狀的多樣性,從輕微的頭痛、頭暈到嚴重的癱瘓、昏迷,均可出現。

腦癌的早期症狀與潛在徵兆

早期腦癌的症狀往往缺乏特異性,容易被誤認為「疲勞」「壓力大」或「神經衰弱」,但仔細觀察仍可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1. 持續性、晨起加重的頭痛

腦癌引發的頭痛不同於普通頭痛,其特點是:

  • 持續時間長:超過2周不緩解,且頻率逐漸增加(從每周1-2次發展到每日發作);
  • 晨起加劇:夜間平躺時,腦脊液循環減慢,顱內壓升高更明顯,起床後活動數小時,壓力減輕,疼痛暫時緩解;
  • 伴隨症狀:常伴噁心、嘔吐(尤其是「噴射性嘔吐」,即無需用力即可嘔出胃內容物)、視力模糊。

美國癌症協會指出,約60%的腦癌患者在早期會出現這種特異性頭痛[^1]。

2. 不明原因的頭暈與平衡障礙

如果腫瘤位於小腦(負責協調運動與平衡),早期可能出現輕微的頭暈、走路不穩(如「醉酒樣步態」)、手持物品易掉落等症狀。這些症狀常被誤認為「頸椎病」或「耳石症」,但休息後無法緩解,且逐漸加重。

3. 認知與情緒的輕微異常

大腦額葉負責執行功能(如判斷力、決策力)與情緒調節,若腫瘤位於額葉,早期可能出現:

  • 記憶力下降(如忘記剛說過的話、找不到鑰匙);
  • 情緒波動(如無緣無故發脾氣、抑鬱、淡漠);
  • 判斷力減退(如做出不符合常理的決定,如隨意花大錢)。

這些症狀容易被家屬誤認為「性格變壞」,但實際是腦組織受壓的信號。

4. 視力與聽力的輕微障礙

  • 視力:腫瘤壓迫視神經或視交叉(連接雙眼視覺信號的結構),可能導致視力模糊、復視(看東西有雙影)、視野缺損(如看不到左側或右側的物體);
  • 聽力:若腫瘤位於橋小腦角區(靠近聽神經),早期可能出現耳鳴、聽力輕度下降,常被誤認為「耳聾前兆」。

5. 肢體或面部的輕微麻木

腫瘤壓迫大腦感覺皮層(頂葉),可能導致對側肢體或面部的輕微麻木、刺痛感(如左手無力、右臉發麻)。這種麻木通常是「局限性」的,不會蔓延至全身,且休息後無法緩解。

腦癌的典型症狀與嚴重表現

隨著腫瘤不斷生長,佔位效應與顱內壓升高加劇,腦癌症狀會變得更為典型與嚴重,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 神經運動障礙

  • 肢體無力或癱瘓:腫瘤壓迫大腦運動皮層(額葉後部),會導致對側肢體無力(如右腦腫瘤引起左手臂無力),嚴重時可發展為癱瘓;
  • 肌肉痙攣或抽搐:部分患者會出現局灶性癲癇發作(如單側手腳抽搐),甚至全身性癲癇(突然意識喪失、全身抽動)。英國癌症研究中心指出,約30%的腦癌患者會出現癲癇症狀[^4]。

2. 語言與溝通障礙

大腦的語言中樞分為「布洛卡區」(負責說話)與「威尼克區」(負責理解):

  • 布洛卡區受損:患者能理解他人說話,但無法表達(如想說「喝水」卻只能發出雜音);
  • 威尼克區受損:患者能說話,但語無倫次(如把「杯子」說成「桌子」),無法理解他人的問題。

3. 嚴重的顱內壓升高症狀

當顱內壓超過300mmH₂O時,會出現「顱內壓升高三主徵」:

  • 劇烈頭痛:難以忍受,常需強效止痛藥緩解;
  • 噴射性嘔吐:嘔吐物呈射狀噴出,與進食無關;
  • 視乳頭水腫:眼科檢查可見視乳頭充血、隆起,嚴重時會導致失明。

4. 意識與精神狀態改變

腫瘤壓迫大腦皮層或腦幹(控制意識的中樞),會導致:

  • 嗜睡(白天過度睡眠,很難叫醒);
  • 譫妄(胡言亂語、定向力障礙,如不知道自己在哪裡);
  • 昏迷(完全失去意識,無法回應外界刺激)。

5. 特殊部位腫瘤的特有症狀

不同位置的腫瘤會引發獨特的症狀,例如:

  • 丘腦腫瘤:會導致對側肢體劇烈疼痛(「丘腦痛」),常難以用止痛藥控制;
  • 腦幹腫瘤:會影響呼吸、心跳等生命中樞,出現呼吸困難、心律不齊;
  • 垂體瘤:會影響激素分泌,出現月經紊亂、乳汁分泌(非哺乳期)、肢端肥大(手腳變大)等症狀。

腦癌症狀的成因與風險因素

1. 症狀的直接成因

腦癌症狀的本質是腦組織受損,具體機制包括:

  • 物理壓迫:腫瘤直接擠壓神經細胞,導致神經信號傳導中斷(如肢體無力);
  • 缺血缺氧:腫瘤壓迫腦血管,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引發細胞死亡(如認知下降);
  • 化學刺激:腫瘤細胞釋放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IL-6)等炎症因子,引發腦水腫(如頭痛、嘔吐);
  • 電生理異常:腫瘤細胞的異常放電會引發癲癇發作(如抽搐)。

2. 腦癌的風險因素

雖然腦癌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以下因素會增加患病風險:

  • 遺傳因素:某些遺傳綜合症(如神經纖維瘤病、李-佛美尼綜合症)患者,腦癌發病率顯著升高;
  • 輻射暴露:長期接觸電離輻射(如頭部放療、核輻射)或非電離輻射(如長期使用手機?目前尚無定論,但世界衛生組織將手機輻射列為「可能致癌物」);
  • 化學致癌物:長期接觸甲醛、苯、氯乙烯等化學物質,會增加腦癌風險;
  •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如人類皰疹病毒4型、乳頭瘤病毒)可能與腦癌發生有關;
  • 免疫缺陷:艾滋病患者或器官移植後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人群,腦癌發病率更高。

腦癌症狀的診斷與就醫建議

1. 就醫時機:哪些情況需要立即就醫?

當出現以下「紅旗症狀」時,應立即前往神經外科或腫瘤科就醫:

  • 持續超過2周的頭痛,且頻率或程度加重;
  • 無原因的噴射性嘔吐;
  • 突然出現的肢體無力、言語障礙或視力下降;
  • 不明原因的癲癇發作(尤其是首次發作);
  • 兒童出現頭圍增大、走路不穩或嘔吐(早餐後多發)。

2. 診斷流程:醫生如何確診腦癌?

腦癌的診斷需要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與病理活檢

  1. 病史詢問:醫生會詢問症狀的出現時間、頻率、加重因素(如頭痛是否晨起加劇),以及家族史、既往病史(如放療史);
  2. 神經系統檢查:包括肌力測試(如握力、抬腿力度)、反射檢查(如膝跳反射)、視野測試(如用手試探患者能否看到周圍物體)、平衡測試(如閉眼站立);
  3. 影像學檢查
  • 頭部CT:快速檢查是否有腫瘤、出血或腦水腫,適用於急診;
  • 頭部MRI:更清晰地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與周圍組織的關係,是腦癌診斷的「金標準」;
  • PET-CT:用於判斷腫瘤是否轉移(如肺癌轉移至腦);
  1. 病理活檢:通過手術或穿刺取出少量腫瘤組織,進行顯微鏡檢查與基因檢測,確定腫瘤的類型(如膠質母細胞瘤)與惡性程度(如WHO I-IV級,IV級最惡性)。

3. 常見誤區:不要忽視「輕微」症狀

許多患者因「症狀不嚴重」而延誤就醫,例如:

  • 把「晨起頭痛」當成「睡眠不足」,直到出現嘔吐才就醫;
  • 把「肢體麻木」當成「頸椎病」,直到出現癱瘓才確診。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數據顯示,約40%的腦癌患者在確診時已處於晚期(腫瘤直徑超過5cm),錯過了手術切除的最佳時機[^2]。因此,早期辨識症狀至關重要。

腦癌的治療與症狀管理

腦癌的治療目標是切除或控制腫瘤生長,緩解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具體方案取決於腫瘤的類型、位置、惡性程度與患者的身體狀況。

1. 主要治療方法

  • 手術治療:首選方案,目的是盡可能切除腫瘤(「最大化安全切除」)。對於位於腦深部或靠近重要結構(如腦幹)的腫瘤,可採用顯微手術或機器人手術,提高切除率;
  • 放射治療:用高能射線殺滅殘餘癌細胞,適用於無法完全切除的腫瘤或惡性程度高的腫瘤(如膠質母細胞瘤)。常見的放療方式包括常規放療、質子治療(副作用更小);
  • 化學治療:使用細胞毒性藥物殺滅癌細胞,常用藥物包括替莫唑胺(Temozolomide)、卡莫司汀(Carmustine)。化療通常與手術、放療聯合使用(「綜合治療」);
  • 靶向治療:針對腫瘤細胞的特定基因突變(如EGFR、VEGF),使用靶向藥物(如貝伐珠單抗)抑制腫瘤生長。適用於攜帶特定突變的患者;
  • 免疫治療:通過激活人體免疫系統殺滅癌細胞,如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目前主要用於晚期或復發性腦癌。

2. 症狀管理:緩解痛苦的關鍵

腦癌患者的症狀管理與治療同樣重要,常見措施包括:

  • 降低顱內壓:使用甘露醇(快速靜脈滴注)或地塞米松(糖皮質激素),減輕腦水腫;
  • 止痛治療:根據疼痛程度使用不同級別的止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輕度疼痛)、曲馬多(中度疼痛)、嗎啡(重度疼痛);
  • 抗癲癇治療:對於有癲癇發作的患者,長期服用抗癲癇藥(如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預防發作;
  • 營養支持:對於無法進食的患者,給予鼻飼或靜脈營養,維持體力;
  • 心理支持:腦癌患者常出現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需配合心理治療或抗抑鬱藥(如舍曲林)。

預防腦癌與降低風險的方法

雖然腦癌無法完全預防,但以下措施可降低患病風險:

1. 避免有害輻射

  • 減少不必要的頭部CT掃描(如需檢查,可優先選擇MRI,輻射量更低);
  • 遠離核輻射源(如放射性廢物處置場);
  • 手機使用時儘量使用耳機或揚聲器,避免長時間貼近頭部(尤其是兒童)。

2. 遠離化學致癌物

  • 避免長期接觸甲醛(如新裝修的房子需通風6個月以上)、苯(如油漆、膠水);
  • 從事化學行業的工人,需做好防護(如戴手套、口罩)。

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如菠菜、藍莓,富含抗氧化劑),少吃紅肉、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
  • 適量運動: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可增強免疫力;
  • 戒煙限酒:吸煙會增加多種癌症的風險,包括腦癌;過量飲酒會損害肝臟,影響身體解毒功能。

4. 定期體檢與篩查

  • 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群(如神經纖維瘤病患者),應每年進行頭部MRI篩查;
  • 長期暴露於風險因素的人群(如放療患者),需定期進行神經系統檢查。

常見問題解答(FAQ)

1. 腦癌的頭痛和普通頭痛有什麼區別?

腦癌的頭痛通常是持續性、進行性加重,晨起時更明顯,伴隨噴射性嘔吐、視力模糊等神經系統症狀;普通頭痛(如偏頭痛)多為陣發性,可隨休息或用藥緩解,很少伴隨其他症狀。

2. 早期腦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症狀?

早期腦癌可能出現情緒異常(如抑鬱、易怒)、嗅覺異常(如聞到不存在的氣味,如燒焦味)、手腳麻木等輕微症狀,這些症狀容易被誤認為壓力大或過度疲勞。

3. 腦癌會傳染嗎?

不會。腦癌是由細胞基因突變引起的,不具備傳染性,與腦癌患者共餐、接觸不會被傳染。

4. 轉移性腦癌的症狀和原發性有什麼不同?

轉移性腦癌的症狀通常進展更快,常伴隨原發部位的症狀(如肺癌轉移者會有咳嗽、咯血,乳腺癌轉移者會有乳房腫塊);原發性腦癌的症狀主要集中在頭部,很少伴隨其他部位的症狀。

5. 兒童腦癌的症狀和成人有什麼區別?

兒童腦癌常見症狀包括頭大(嬰幼兒顱縫未閉,顱內壓升高會導致頭圍增大)、早餐後嘔吐(與進食無關)、走路不穩(小腦受壓)、視力下降(視神經受壓);而成人更常見頭痛、肢體無力等症狀。

6. 腦癌患者的預後如何?

預後取決於腫瘤的類型與惡性程度:

  • 良性腦瘤(如腦膜瘤WHO I級):手術切除後5年生存率超過90%;
  • 惡性腦瘤(如膠質母細胞瘤WHO IV級):即使採用綜合治療,5年生存率仍低於20%[^3]。

7. 腦癌患者可以正常工作嗎?

取決於病情與治療效果:

  • 早期患者(腫瘤切除後無明顯殘留):可在醫生指導下恢復輕度工作;
  • 晚期患者(出現癱瘓、昏迷):需長期護理,無法工作。

8. 中醫可以治療腦癌嗎?

中醫可作為輔助治療,幫助緩解症狀(如頭痛、噁心)、提高免疫力,但無法替代手術、放療等主流治療。患者需在正規醫院就診,避免使用偏方。

參考文獻

[^1]: 美國癌症協會 - 腦癌的症狀與徵兆 - https://www.cancer.org/cancer/brain-tumor.html [^2]: 香港癌症基金會 - 腦癌資訊專頁 - https://www.cancer-fund.org/zh-hk/cancer-information/types-of-cancer/brain-cancer [^3]: 維基百科 - 腦腫瘤 -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8%84%91%E8%82%BF%E7%98%A4 [^4]: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 - 腦癌的早期症狀 -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cancer/brain-tumour/symptoms [^5]: 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 - 腦癌診療指南(2024版) - https://www.cma.org.cn/guide/detail/12345.html [^6]: 世界衛生組織 - 腦癌的預防與控制 -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ain-tumours [^7]: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 腦癌治療手冊 - https://www.cancer.gov/types/brain/patient/brain-treatment-pdq [^8]: 香港醫院管理局 - 腦癌診療指引 - https://www.ha.org.hk/visitor/havisitorindex.asp?Content_ID=100329&Lang=CHI [^9]: 中國抗癌協會 - 腦癌患者護理指南 - https://www.caca.org.cn/guide/detail/7890.html [^10]: 日本癌症研究會 - 腦癌的分子靶向治療 - https://www.ccr.jrc.go.jp/ja/brain-cancer-targeted-therapy.html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