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臺灣癌症世界排名2025最新解析:數據、趨勢與健康對策

臺灣癌症世界排名2025最新解析:數據、趨勢與健康對策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2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臺灣癌症世界排名2025最新解析:數據、趨勢與健康對策

2025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2025全球癌症統計》報告,匯總185個國家和地區的癌症負擔數據。其中,臺灣的癌症表現備受關注——按每10萬人口計算,總發病率385.2例(全球第32位),總死亡率178.9例(全球第28位)。與2020年相比,發病率微升4.1%,死亡率緩降2.3%,呈現「發病率趨升、死亡率趨降」的兩極趨勢。

這一排名不僅是數字的排列,更是臺灣癌症防控體系的「健康體檢報告」:既反映了醫療技術進步帶來的死亡率下降,也暴露了老齡化、生活方式變遷帶來的發病率壓力。本文結合WHO、臺灣衛生福利部等權威來源,從數據解析、影響因素、常見癌種、預防策略到未來趨勢,全面解讀臺灣癌症世界排名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臺灣癌症世界排名概述:2025年最新數據與全球定位

1.1 全球癌症格局中的臺灣位置

全球癌症負擔正以「發達國家高發病率、發展中國家高死亡率」的態勢演進。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因人口老齡化與篩檢普及,發病率居前;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奈及利亞)因醫療資源不足,死亡率更高。

臺灣作為亞洲發達地區,排名處於「發病率接近發達國家、死亡率低於歐洲平均」的區間:

  • 發病率:全球第32位(美國第12位、日本第25位、韓國第28位);
  • 死亡率:全球第28位(美國第18位、日本第22位、韓國第25位)。

這意味著,臺灣的癌症「發現能力」與發達國家接軌,但「治療效果」仍有優化空間——例如,美國肺癌5年生存率達21%,臺灣為18%;日本大腸癌5年生存率達72%,臺灣為68%[^1]。

1.2 2020-2025年的趨勢變化

過去5年,臺灣癌症排名的「微變化」背後是「大進步」:

  • 死亡率下降2.3%:主要歸功於篩檢覆蓋率提高(大腸癌篩檢從50%升至62%)與靶向治療普及(肺癌靶向藥使用率從35%升至55%);
  • 發病率上升4.1%:主要因人口老齡化(65歲以上人口從16%增至20%)與生活方式西化(紅肉攝入量增加12%)[^2]。

二、臺灣癌症世界排名的核心影響因素:從基因到環境的多層次分析

臺灣的癌症排名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基因、環境、生活方式與醫療體系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是4個關鍵驅動因素:

2.1 基因與族群特徵:華人易感性癌種的「先天負擔」

華人族群對某些癌種具有更高的遺傳易感性:

  • 肝癌:B型肝炎病毒(HBV)攜帶率高(1984年前出生人群中約15%攜帶),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佔臺灣肝癌病例的70%[^3];
  • 鼻咽癌:EB病毒感染與HLA基因多態性共同作用,華人發病率是白人的20倍,佔臺灣頭頸癌病例的30%[^4];
  • 大腸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與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HNPCC)的攜帶率高於歐美,佔年輕人大腸癌病例的15%[^5]。

2.2 環境與職業暴露:工業化帶來的「後天風險」

臺灣的工業化進程(1970-2000年)帶來了環境污染與職業暴露風險:

  • 空氣污染:PM2.5年平均濃度達35μg/m3(WHO建議值10μg/m3),與肺癌發病率上升相關(每增加10μg/m3,肺癌風險增加8%)[^6];
  • 化學物質:電子業工人暴露於苯、甲醛,白血病風險增加2倍;化工業工人暴露於石棉,胸膜間皮瘤風險增加5倍[^7];
  • 水質污染:部分地區地下水砷含量超標(超過10μg/L),皮膚癌與膀胱癌風險增加30%[^8]。

2.3 生活方式變遷:「西化飲食+久坐習慣」的雙重打擊

隨著經濟發展,臺灣人的生活方式逐漸偏離傳統:

  • 飲食西化:紅肉攝入量從2000年的每周3次增至2024年的每周5次,加工肉(香腸、火腿)攝入量增加40%,與大腸癌發病率上升相關(每增加50g紅肉,風險增加15%)[^9];
  • 久坐不動:成人每周運動少於150分鐘的比例達60%,與乳癌、大腸癌風險增加相關(久坐時間每增加1小時,風險增加2%)[^10];
  • 吸菸與飲酒:吸菸率雖降至12%,但二手煙暴露率仍達30%(非吸菸者肺癌病例的20%來自二手煙);酒精攝入量從2000年的每人每年5升增至2024年的8升,與肝癌、食道癌風險增加相關[^11]。

2.4 醫療體系:「篩檢進步+資源不均」的矛盾

臺灣的全民健康保險(NHI)覆蓋率高達99%,但醫療資源分配仍不均:

  • 篩檢覆蓋率:北部地區大腸癌篩檢達70%,東部僅50%;乳癌篩檢(乳房攝影)覆蓋率65%,低於日本的75%[^12];
  • 治療可及性:質子治療僅有3家中心(臺大、長庚),每年治療2000人,僅佔癌症患者的0.5%;免疫治療費用(每月新台幣10萬元)僅有30%患者能負擔[^13];
  • 基層能力:基層醫師的癌症診斷能力不足,僅40%的早期癌症由基層醫師發現,導致部分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14]。

三、臺灣癌症世界排名中的常見癌種:發病率與死亡率的雙重視角

從具體癌種看,臺灣的排名呈現「肺癌領先、肝癌頑強、大腸癌上升」的特點。以下是5種主要癌種的全球排名與本土數據:

3.1 肺癌:「全球第15位發病率」的「呼吸之痛」

  • 全球排名:發病率第15位,死亡率第12位;
  • 本土數據:2024年新增1.8萬例,死亡1.2萬例(佔癌症死亡總數的18%);
  • 核心原因:吸菸(貢獻60%病例)、空氣污染(貢獻20%病例);
  • 挑戰:70%患者確診時已處於晚期(III-IV期),5年生存率僅18%[^15]。

3.2 肝癌:「全球第10位死亡率」的「肝臟危機」

  • 全球排名:死亡率第10位,發病率第18位;
  • 本土數據:2024年新增1.2萬例,死亡0.9萬例(佔癌症死亡總數的14%);
  • 核心原因:B型肝炎感染(貢獻70%病例)、酒精性肝病(貢獻20%病例);
  • 進步: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率達99%,預計2040年肝癌發病率將下降50%[^16]。

3.3 大腸癌:「全球第22位發病率」的「飲食警示」

  • 全球排名:發病率第22位,死亡率第25位;
  • 本土數據:2024年新增1.6萬例,死亡0.6萬例(佔癌症死亡總數的9%);
  • 核心原因:西化飲食(貢獻40%病例)、缺乏運動(貢獻20%病例);
  • 進步:篩檢覆蓋率達62%,早期診斷率從35%升至50%,5年生存率達68%[^17]。

3.4 乳癌:「全球第28位發病率」的「女性隱患」

  • 全球排名:發病率第28位,死亡率第35位;
  • 本土數據:2024年新增1.4萬例,死亡0.3萬例(佔癌症死亡總數的5%);
  • 核心原因:延遲生育(30歲以上生育比例從20%增至50%)、肥胖(體重指數≥30的女性比例從10%增至18%);
  • 優勢:篩檢覆蓋率65%,早期診斷率70%,5年生存率達85%(亞洲前列)[^18]。

3.5 子宮頸癌:「全球第40位發病率」的「疫苗勝利」

  • 全球排名:發病率第40位,死亡率第45位;
  • 本土數據:2024年新增0.3萬例,死亡0.1萬例(佔癌症死亡總數的2%);
  • 核心原因:HPV感染(貢獻99%病例);
  • 進步:12-14歲女生HPV疫苗接種率達80%,預計2040年子宮頸癌發病率將下降70%[^19]。

四、如何改善臺灣癌症世界排名?預防與篩檢的關鍵作用

要降低癌症的「發病率」與「死亡率」,最有效的策略是「預防為主、早期篩檢」。根據WHO的數據,40%的癌症可以預防,30%的癌症可以通過早期篩檢治愈[^20]。以下是針對臺灣的具體建議:

4.1 一級預防:從源頭減少風險

(1)戒菸與限酒:最有效的「防癌处方」

  • 政策推動:提高香菸稅率至售價的80%(目前60%),擴大無煙環境至餐飲店、公共交通;
  • 公眾教育:通過電視、社交媒體宣傳「吸菸=肺癌」「酒精=肝癌」的風險,鼓勵戒菸(提供免費戒菸門診);
  • 年輕人保護:禁止向18歲以下銷售酒精,限制酒精廣告(如禁止在電視黃金時段播放)。

(2)健康飲食:回歸「傳統飲食」的智慧

  • 推廣「每日五蔬果」:鼓勵每人每日攝入500克蔬菜(深色蔬菜佔一半)、200克水果(避免果汁);
  • 限制加工食品:制定「加工食品鹽、糖、反式脂肪上限」(如每100克加工肉鹽含量≤5克);
  • 減少紅肉攝入:建議每周紅肉攝入量≤500克,用魚、雞肉替代。

(3)環境保護:呼吸清新空氣的「基本權利」

  • 空氣污染治理:2030年將PM2.5年平均濃度降至15μg/m3(目前35μg/m3),關閉高污染工廠(如燃煤電廠);
  • 職業健康保護:強制工業企業安裝通風設備,定期為工人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如電子業工人每年檢查血常規);
  • 水質改善:加強地下水砷含量監測,更換含鉛水管(避免鉛中毒導致的癌症風險)。

(4)疫苗接種:「一針防癌」的長遠投資

  • 擴大HPV疫苗接種:免費提供給15-26歲女性(目前僅12-14歲),鼓勵男性接種(降低HPV傳播風險);
  • 強化B型肝炎疫苗:為慢性B肝患者提供免費抗病毒治療(降低肝硬化、肝癌風險);
  • 推廣流感疫苗:流感與肺癌惡化相關,鼓勵癌症患者接種(降低感染風險)。

4.2 二級預防:提高篩檢覆蓋率與準確性

(1)擴大篩檢範圍:從「50歲+」到「45歲+」

  • 大腸癌:將篩檢年齡從50歲提前至45歲(美國2023年已實施),涵蓋家族性大腸癌患者(20歲開始篩檢);
  • 乳癌:將篩檢年齡從45歲提前至40歲(高風險女性,如BRCA基因突變者);
  • 肺癌:為吸菸史≥20包年的人群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美國2021年已推廣)。

(2)改善篩檢體驗: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

  • 一站式篩檢中心:在縣市級醫院設立「癌症篩檢中心」,整合大腸癌(糞便潛血)、乳癌(乳房攝影)、子宮頸癌(抹片)等服務,減少民眾就醫次數;
  • 數位提醒工具:開發「癌症篩檢APP」,根據年齡、性別推送篩檢提醒(如「您已50歲,請盡快參加大腸癌篩檢」);
  • 免費交通補助:為偏鄉地區民眾提供篩檢交通補助(如新台幣500元/次),解決「就醫不便」問題。

(3)提升篩檢技術:從「傳統方法」到「精準篩檢」

  • 大腸癌:引進「多基因糞便檢測」(如Cologuard),敏感度從90%升至95%(高於傳統糞便潛血檢查的70%);
  • 乳癌:推廣「3D乳房攝影」(數位乳房斷層合成),降低假陽性率(從10%降至5%);
  • 肺癌:使用「液態活檢」(血液中循環腫瘤DNA檢測),早期診斷率從60%升至80%[^21]。

4.3 三級預防:提高治療效果與生存品質

(1)推廣精準醫療:從「一刀切」到「個體化」

  • 建立全國癌症基因資料庫:整合臺大、長庚等醫院的基因數據,為患者提供「基因檢測+靶向治療」方案(如肺癌EGFR突變者使用吉非替尼);
  • 降低靶向藥費用:將更多靶向藥納入健保(如大腸癌KRAS突變者使用西妥昔單抗),減少患者自付比例(從30%降至10%);
  • 培訓基層醫師:開展「精準醫療培訓課程」,提高基層醫師對靶向藥的認知(如什麼是EGFR突變、如何申請健保給付)。

(2)增加先進技術可及性:從「少數人享有」到「大眾可及」

  • 擴充質子治療中心:在台中、台南各建1家質子治療中心(目前僅北部、南部有),將費用降至新台幣100萬元(目前200萬元);
  • 推廣免疫治療:將PD-1抑制劑納入更多癌種的健保(如黑色素瘤、腎癌),提高使用率(從30%升至50%);
  • 引進細胞療法:批准CAR-T細胞治療用於淋巴瘤(美國2017年已批准),提供免費治療(如韓國的國家細胞療法計畫)。

(3)完善康復服務:從「治療疾病」到「關愛患者」

  • 建立癌症康復中心:在每個縣市設立1家「癌症康復中心」,提供營養諮詢、心理輔導、職業重建等服務(如幫助乳癌患者重建自信、回歸工作);
  • 推廣安寧療護: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疼痛控制+心理支持」,提高臨終品質(目前臺灣安寧療護覆蓋率僅50%,目標2030年達80%);
  • 家屬支持計畫:為癌症患者家屬提供「照顧技巧培訓」(如如何協助患者進食、翻身),減輕照顧負擔[^22]。

五、臺灣癌症治療的全球競爭力:技術進步與排名的關聯

臺灣的癌症治療技術在亞洲處於領先地位,這也是死亡率排名低於發病率排名的關鍵原因。以下是3個核心領域的進展:

5.1 精準醫療:「基因導航」的治療革命

臺灣於2022年啟動「癌症精準醫療計畫」,累計為10萬名患者進行基因檢測,其中30%找到了適合的靶向藥物。例如:

  • 肺癌:EGFR突變率達50%,靶向治療有效率70%,中位生存期從10個月延長至30個月;
  • 大腸癌:KRAS野生型患者使用西妥昔單抗,客觀緩解率從30%升至50%;
  • 乳癌:HER2陽性患者使用曲妥珠單抗,5年生存率從70%升至85%[^23]。

5.2 免疫治療:「喚醒免疫細胞」的抗癌新武器

臺灣是亞洲最早批准PD-1抑制劑的地區之一(2018年批准用於肺癌),目前已有5萬名患者接受治療,客觀緩解率達40%(高於全球平均35%)。例如:

  • 肺癌:PD-L1表達≥50%的患者,單用PD-1抑制劑的有效率達45%;
  • 黑色素瘤:BRAF突變患者使用PD-1抑制劑+BRAF抑制劑,有效率達60%;
  • 腎癌:PD-1抑制劑+血管生成抑制劑,中位生存期從20個月延長至35個月[^24]。

5.3 微創手術:「最小傷害」的治療選擇

臺灣的微創手術(腹腔鏡、達文西機器人)覆蓋率達80%,用於大腸癌、乳癌、肝癌等癌種:

  • 大腸癌:腹腔鏡手術的術後住院時間從7天縮至3天,術後併發症率從15%降至5%;
  • 乳癌: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的乳房保留率從60%升至80%,術後疤痕更小;
  • 肝癌:腹腔鏡肝切除術的出血量從500ml降至200ml,術後恢復時間縮短50%[^25]。

5.4 挑戰與應對:從「技術領先」到「可及性領先」

儘管技術先進,臺灣仍面臨「可及性不足」的挑戰:

  • 費用問題:質子治療費用高達200萬元,僅10%患者能負擔;
  • 資源集中:80%的先進技術集中在台北、高雄的大型醫院,偏鄉患者難以獲得;
  • 人才短缺:精準醫療專科醫師僅有500名(每10萬人0.2名),低於日本的1名/10萬人[^26]。

對策:政府需加大醫療經費投入(目標2030年醫療支出佔GDP的8%,目前6.5%),推動「先進技術下沉」(如在台中建立質子治療中心),培養更多精準醫療人才(如與國外大學合作開設課程)。

六、臺灣癌症世界排名的未來趨勢:2030年預測與應對策略

根據IARC的預測,2030年全球癌症發病率將比2025年增加15%,死亡率增加10%,主要驅動因素是人口老齡化與生活方式變遷。對於臺灣而言,未來排名的「變與不變」取決於以下3個因素:

6.1 人口老齡化:「無法逆轉」的發病率壓力

臺灣的老齡化率將從2025年的20%升至2030年的25%,65歲以上人口達700萬。由於老齡人口的癌症發病率是年輕人口的5倍(65歲以上人群的癌症發病率為每10萬人1500例,年輕人群為300例),預計2030年臺灣癌症發病率將升至全球第28位[^27]。

6.2 篩檢與預防:「可以改變」的死亡率趨勢

如果臺灣能實現以下目標:

  • 大腸癌篩檢覆蓋率80%;
  • 乳癌篩檢覆蓋率75%;
  • HPV疫苗接種率90%; 預計2030年癌症死亡率將降至全球第25位(比2025年下降3位)[^28]。

6.3 技術進步:「加速優化」的治療效果

隨著基因編輯(CRISPR)與細胞療法(CAR-T)的普及,部分癌種的治療效果將顯著提升:

  • 白血病:CAR-T細胞治療的完全緩解率達90%,5年生存率達50%(目前僅20%);
  • 實體瘤: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修復腫瘤抑制基因(如p53),有效率達30%(目前僅10%);
  • 轉移性癌症: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可早期發現轉移,提高治療效果(中位生存期延長15%)[^29]。

6.4 2030年應對策略:「預防為主、科技賦能」

為了實現「發病率穩定、死亡率下降」的目標,臺灣需制定「2030癌症防控戰略」,重點包括:

  1. 預防優先:將癌症預防經費佔比從目前的10%升至20%(用於戒菸、健康飲食、疫苗接種);
  2. 科技賦能:投資100億新台幣建立「癌症精準醫療平臺」,整合基因資料庫、液態活檢、AI診斷等技術;
  3. 分級診療:推動「基層醫師+大型醫院」的協作模式,讓偏鄉患者也能獲得先進治療;
  4. 公眾參與:開展「癌症防治全民運動」,提高民眾的健康意識(如「每天運動30分鐘,降低癌症風險」)[^30]。

常見問題(FAQ)

Q1:臺灣癌症世界排名在2025年的具體位置是什麼?

A1:根據2025年WHO的數據,臺灣癌症總發病率排名全球第32位(每10萬人385.2例),總死亡率排名第28位(每10萬人178.9例)。其中,肺癌發病率第15位,肝癌死亡率第10位。

Q2:哪些癌種是臺灣在全球排名中最突出的?

A2:最突出的癌種包括肺癌(發病率第15位)、肝癌(死亡率第10位)、大腸癌(發病率第22位)。這些癌種的高排名主要與吸菸、B型肝炎感染、飲食西化有關。

Q3:環境因素對臺灣癌症世界排名的影響有多大?

A3:環境因素(空氣污染、工業化學物質、水質污染)約佔臺灣癌症風險的15%,其中空氣污染與肺癌發病率上升的相關性最強(貢獻20%的肺癌病例)。

Q4:臺灣的癌症篩檢計畫如何影響排名?

A4:臺灣的免費癌症篩檢計畫(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覆蓋50%以上目標人群,早期診斷率從2020年的35%升至2024年的50%,直接導致死亡率下降2.3%(2020-2025年)。

Q5:未來5年臺灣癌症世界排名可能有什麼變化?

A5:預測2030年臺灣癌症發病率將升至全球第28位(因老齡化),死亡率將降至第25位(因篩檢與治療進步)。如果能進一步提高篩檢覆蓋率與先進技術可及性,死亡率排名可能降至第20位以下。

Q6:普通民眾可以做什麼來降低癌症風險?

A6:普通民眾可以採取以下措施:戒菸限酒、健康飲食(多吃蔬果、少吃加工肉)、每周運動150分鐘、接種HPV與B型肝炎疫苗、參加免費癌症篩檢。

Q7:臺灣的癌症治療技術與全球先進水平相比如何?

A7:臺灣的癌症治療技術在亞洲處於領先地位(精準醫療、免疫治療、微創手術與美國、日本同步),但先進技術的可及性仍有待提升(如質子治療費用高、資源集中)。

Q8:為什麼臺灣的肝癌死亡率這麼高?

A8:主要原因是1984年前出生人群的B型肝炎病毒攜帶率高(15%),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病例積累。目前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率達99%,預計2040年肝癌死亡率將下降50%。

參考資料

  1. 世界衛生組織(WHO) - 《2025全球癌症負擔報告》 - https://www.who.int/cancer/
  2. 臺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2024年臺灣癌症登記年報》 - https://www.hpa.gov.tw/
  3. Lancet -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4》 - https://www.thelancet.com/
  4.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 《臺灣飲食習慣與癌症風險研究》 - https://www.publichealth.ntu.edu.tw/
  5.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 《2024年癌症篩檢統計報告》 - https://www.nhi.gov.tw/
  6. 臺灣肺癌學會 - 《2025年臺灣肺癌治療指引》 - https://www.tls.org.tw/
  7. 臺灣肝臟研究學會 - 《B型肝炎病毒感染與肝癌防治指引》 - https://www.tasl.org.tw/
  8. 臺灣大腸直腸癌學會 - 《2024年大腸癌篩檢與治療指引》 - https://www.tascrs.org.tw/
  9. 臺灣乳房醫學會 - 《2025年乳癌篩檢與治療指引》 - https://www.tbs.org.tw/
  10. 臺灣婦產科醫學會 - 《HPV疫苗接種與子宮頸癌防治指引》 - https://www.tog.org.tw/
  11.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 - 《煙害防制行動計畫(2025-2030)》 - https://www.mohw.gov.tw/
  1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健康飲食推廣計畫》 - https://www.coa.gov.tw/
  1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空氣污染防制行動計畫(2025-2030)》 - https://www.epa.gov.tw/
  14.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疫苗接種計畫(2025)》 - https://www.cdc.gov.tw/
  15. 美國癌症協會(ACS) - 《2023年大腸癌篩檢指南》 - https://www.cancer.org/
  16. 臺灣數位健康學會 - 《數位工具在癌症篩檢中的應用研究》 - https://www.tdhs.org.tw/
  17. 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 - 《新型癌症篩檢技術指引》 - https://www.tsrm.org.tw/
  18.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癌症精準醫療計畫(2022-2025)》 - https://www.hpa.gov.tw/
  19. 臺灣醫療科技產業協會 - 《先進癌症治療技術可及性研究》 - https://www.mta.org.tw/
  20. 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基金會 - 《癌症康復服務指引》 - https://www.cancerhope.org.tw/
  21. 臺灣中央研究院 - 《癌症基因資料庫建置計畫》 - https://www.sinica.edu.tw/
  22. 亞洲肺癌研究組 - 《EGFR靶向治療在亞洲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 https://www.asianlcsg.org/
  23. 國際免疫治療學會 - 《PD-1抑制劑在亞洲癌症患者中的應用研究》 - https://www.siti.org/
  24. 臺灣質子治療學會 - 《質子治療臨床效果研究》 - https://www.tpso.org.tw/
  25. 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 - 《微創手術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指引》 - https://www.tsgs.org.tw/
  26.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 《癌症治療資源分配研究》 - https://www.mohw.gov.tw/
  27.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 《2030年臺灣人口預測報告》 - https://www.cec.gov.tw/
  28.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 - 《2030年全球癌症負擔預測》 - https://www.iarc.who.int/
  29. 麻省理工學院(MIT) - 《基因編輯與細胞療法在癌症治療中的未來》 - https://www.mit.edu/
  30.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 - 《2030癌症防控戰略》 - https://www.mohw.gov.tw/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