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癌症排名2025最新解析:常見癌症類型、趨勢與預防重點
臺灣癌症排名2025最新解析:常見癌症類型、趨勢與預防重點
癌症是臺灣民眾健康的頭號殺手,每年超過10萬人確診、5萬人死亡。隨著2024年臺灣癌症登記年報與2025年最新數據出爐,我們得以更清晰地看見國內癌症的分佈與趨勢。本文將整合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癌症基金會等權威來源的數據,為你解析臺灣癌症排名的最新面貌——哪些癌症最常見?男女差異在哪?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容易得癌症?又該如何預防?
什麼是臺灣癌症排名?
臺灣癌症排名主要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發布的《癌症登記年報》與《死因統計年報》,以「發病率」(每年新確診人數)與「死亡率」(每年因該癌症死亡人數)為核心指標,排列出最常見的癌症類型。這些數據不僅是醫療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也能幫助民眾了解自身面臨的癌症風險[^1]。
癌症登記制度在臺灣已有超過40年歷史,覆蓋全國99%以上的醫療機構,數據的準確性與完整性居亞洲前列。每年的年報會更新前3年的數據(例如2024年報更新2021年的數據),而2025年的最新趨勢則結合了2022-2023年的初步統計結果[^2]。
臺灣癌症排名2025最新數據:十大常見癌症發病率與死亡率
根據2024年癌症登記年報(2025年更新版)與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初步統計,2025年臺灣十大常見癌症發病率排名(不分性別)如下:
| 排名 | 癌症類型 | 占總發病率比例 | 年度新確診人數 | |------|----------------|----------------|----------------| | 1 | 肺癌 | 15.2% | 16,800 | | 2 | 大腸癌 | 14.8% | 16,300 | | 3 | 乳癌(女性) | 12.1% | 13,300 | | 4 | 肝癌 | 9.1% | 10,000 | | 5 | 口腔癌 | 8.7% | 9,600 | | 6 | 攝護腺癌(男性)| 7.2% | 7,900 | | 7 | 胃癌 | 5.6% | 6,200 | | 8 | 子宮頸癌 | 4.9% | 5,400 | | 9 | 皮膚癌 | 4.5% | 4,900 | | 10 | 食道癌 | 3.8% | 4,200 |
而死亡率排名則反映了癌症的致命程度,2025年的前十位如下:
- 肺癌(23.1%,約12,600人死亡)
- 肝癌(18.7%,約10,200人死亡)
- 大腸癌(11.2%,約6,100人死亡)
- 胃癌(7.6%,約4,100人死亡)
- 口腔癌(7.1%,約3,900人死亡)
- 胰臟癌(5.8%,約3,100人死亡)
- 食道癌(5.2%,約2,800人死亡)
- 乳癌(3.9%,約2,100人死亡)
- 攝護腺癌(3.5%,約1,900人死亡)
- 子宮頸癌(2.7%,約1,400人死亡)[^3]
值得注意的是,肺癌連續15年占據發病率與死亡率雙冠軍,主要與吸菸、空氣污染、廚房油煙等因素有關;而大腸癌的發病率已連續5年排名第二,反映了臺灣人飲食西化的趨勢[^4]。
臺灣癌症排名的性別差異:男女最易患的癌症有什麼不同?
性別是影響癌症排名的重要變數,男性與女性的癌症譜存在顯著差異。以下是2025年臺灣男女十大常見癌症發病率排名:
男性十大常見癌症
- 肺癌
- 大腸癌
- 肝癌
- 口腔癌
- 攝護腺癌
- 胃癌
- 食道癌
- 皮膚癌
- 膀胱癌
- 胰臟癌
女性十大常見癌症
- 乳癌
- 大腸癌
- 肺癌
- 子宮頸癌
- 肝癌
- 胃癌
- 卵巢癌
- 皮膚癌
- 子宮體癌
- 甲狀腺癌
關鍵差異分析:
- 口腔癌: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8倍(男性8.7% vs. 女性1.1%),主要與男性更高的菸酒檳榔使用率有關(臺灣男性嚼檳榔比例達22%,女性僅2%)[^5]。
- 乳癌: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100倍以上(女性21.3% vs. 男性0.2%),荷爾蒙(雌激素)暴露是主要因素,包括晚婚晚育、未哺乳、長期使用避孕藥等[^6]。
- 攝護腺癌:僅見於男性,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急劇上升(65歲以上男性占80%),與雄激素水平、遺傳因素有關[^7]。
- 子宮頸癌/卵巢癌:僅見於女性,子宮頸癌與HPV病毒感染密切相關(99.7%的病例由HPV引起),卵巢癌則因早期症狀不明顯,死亡率較高[^8]。
臺灣癌症排名的趨勢變化:年輕化、都市化與西化
近年來,臺灣癌症排名呈現三大顯著趨勢,這些趨勢不僅改變了癌症的分佈,也對預防與治療提出了新的挑戰。
趨勢1:癌症年輕化
過去認為癌症是「老年病」,但近年來30-49歲族群的癌症發病率逐年上升,尤其以下幾種癌症的年輕化趨勢最明顯:
- 乳癌:35歲以下患者比例從2010年的5%升至2023年的8%,最年輕的確診患者僅19歲。研究顯示,晚婚晚育(30歲後生育第一胎)、長期熬夜、壓力大是主要誘因[^9]。
- 大腸癌:40歲以下患者比例從2010年的3%升至2023年的5%,與高油高鹽飲食、缺乏運動、肥胖有關(臺灣40歲以下成人肥胖率達32%)[^10]。
- 甲狀腺癌:20-39歲女性的發病率是10年前的2倍,可能與輻射暴露、碘攝取過量、超聲波檢查普及有關[^11]。
趨勢2:癌症都市化
都會區與偏鄉地區的癌症排名差異顯著:
- 都會區(台北、新北、台中):大腸癌、肺癌、乳癌的發病率高於全國平均(大腸癌16.2% vs. 全國14.8%),主要與都市人的高壓生活、外食頻繁、空氣污染有關(台北市PM2.5年均濃度達18μg/m3,超過WHO建議的10μg/m3)[^12]。
- 偏鄉地區(花蓮、台東、南投):肝癌、口腔癌的發病率高於全國平均(肝癌11.5% vs. 全國9.1%),與偏鄉的B型肝炎感染率高(20% vs. 全國15%)、菸酒檳榔文化盛行有關[^13]。
趨勢3:癌症西化
隨著飲食與生活方式的西化,臺灣的癌症譜逐漸向西方國家靠攏:
- 大腸癌:發病率從2000年的第5名升至2025年的第2名,與紅肉(如牛肉、豬肉)、加工肉(如香腸、火腿)的攝取量增加有關(臺灣人紅肉攝取量從2000年的每日80克升至2023年的每日120克)[^14]。
- 乳癌:發病率從2000年的第3名升至2025年的女性第1名,與雌激素暴露增加(如晚婚、未哺乳、使用避孕藥)有關,這與美國、歐洲的乳癌趨勢一致[^15]。
臺灣癌症排名背後的風險因素:你離癌症有多遠?
不同癌症的風險因素各有側重,但綜合臺灣的數據,以下8大風險因素是導致癌症的主要原因,涵蓋了生活習慣、環境、遺傳等方面:
1. 菸酒檳榔:口腔癌、肺癌、肝癌的「殺手組合」
- 菸草:吸菸者患肺癌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10-20倍,二手煙也會增加20-30%的風險[^16]。
- 酒精:長期飲酒(每日超過2杯)會增加肝癌、胃癌、食道癌的風險,與菸草合用會使風險加倍[^17]。
- 檳榔:臺灣口腔癌患者中80%有嚼檳榔習慣,嚼檳榔者患口腔癌的風險是不嚼者的28倍[^18]。
2. 飲食習慣:高油高鹽高加工的「癌從口入」
- 高紅肉/加工肉:每日攝取超過100克紅肉或50克加工肉,會增加10-20%的大腸癌風險[^19]。
- 高鹽飲食:每日鹽攝取超過6克(約1茶匙),會增加20-30%的胃癌風險(鹽會損傷胃黏膜,誘發胃炎與癌變)[^20]。
- 低纖維飲食:每日纖維攝取不足25克(臺灣人平均僅15克),會增加大腸癌、乳癌的風險(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致癌物接觸)[^21]。
3. 缺乏運動:肥胖是癌症的「隱形幫兇」
- 肥胖(BMI≥27)會增加13種癌症的風險,包括乳癌、大腸癌、攝護腺癌、肝癌等。臺灣成人肥胖率達41%,青少年肥胖率達20%,是癌症年輕化的重要原因[^22]。
- 規律運動能降低10-20%的癌症風險,因為運動能減少體內脂肪、降低胰島素抵抗、增強免疫力[^23]。
4. 病毒感染:HPV、B型肝炎的「隱性威脅」
- HPV病毒:99.7%的子宮頸癌、80%的口咽癌由HPV感染引起,臺灣女性HPV感染率達15-20%(20-29歲族群最高)[^24]。
- B型肝炎病毒:80%的肝癌由B型肝炎引起,臺灣B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率達15%(約300萬人),是肝癌高發的主要原因[^25]。
- C型肝炎病毒:20%的肝癌由C型肝炎引起,臺灣C型肝炎感染率達2-3%(約60萬人)[^26]。
5. 遺傳因素:家族史是「不可忽視的信號」
- 約5-10%的癌症與遺傳有關,例如:
- 乳癌:BRCA1/2基因突變者,終身患乳癌的風險達80%[^27]。
- 大腸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40歲前幾乎都會發展為大腸癌[^28]。
- 卵巢癌:BRCA1基因突變者,終身患卵巢癌的風險達40%[^29]。
6. 環境暴露:空氣、水、土壤中的「無形殺手」
- 空氣污染:PM2.5(細懸浮微粒)會增加肺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臺灣每年約有3,000人因PM2.5死亡[^30]。
- 黃麴毒素:發霉的穀物、堅果中含有黃麴毒素,是肝癌的強致癌物(1微克/公斤體重就能誘發肝癌)[^31]。
- 重金屬:土壤中的鎘會增加前列腺癌、腎癌的風險,水中的砷會增加皮膚癌、膀胱癌的風險[^32]。
7. 壓力與情緒:長期焦慮的「免疫殺手」
- 長期壓力會導致腎上腺素、皮質醇水平升高,抑制免疫力,增加癌症風險。研究顯示,壓力大的人患乳癌、大腸癌的風險比普通人高30%[^33]。
- 抑鬱症患者的癌症死亡率比普通人高20-30%,因為抑鬱會影響治療順從性與免疫力[^34]。
8. 年齡:癌症的「自然敵人」
- 癌症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急劇上升,65歲以上族群占所有癌症患者的60%以上。這是因為細胞的DNA損傷會隨年齡累積,修復能力下降[^35]。
對抗臺灣常見癌症:預防、篩查與治療的全攻略
面對癌症,「預防優於治療」是公認的黃金準則。以下是針對臺灣常見癌症的預防、篩查與治療策略,結合了2025年最新的醫療指南與專家建議。
一、預防:從生活細節做起,降低70%的癌症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約70%的癌症可以通過改變生活習慣預防。以下是針對臺灣常見癌症的預防建議:
1. 戒菸、戒酒、戒檳榔:杜絕「三害」
- 菸:吸菸者應儘早戒菸(戒菸10年後,肺癌風險降低50%);非吸菸者應避免二手煙。
- 酒:男性每日酒精攝取量不超過20克(約1杯啤酒),女性不超過10克。
- 檳榔:立即停止嚼檳榔(即使嚼1顆,也會增加口腔癌風險)[^36]。
2. 均衡飲食:遵循「三低一高」原則
- 低紅肉/加工肉:每周紅肉攝取不超過500克,避免加工肉(如香腸、火腿)。
- 低鹽:每日鹽攝取不超過6克(用限鹽勺控制),避免醃製食品(如醬菜、豆腐乳)。
- 低油:每日油攝取不超過25克(約2湯匙),避免油炸食品(如炸雞、薯條)。
- 高纖維:每日攝取25-30克纖維(如蔬菜300克、水果200克、全穀類100克)[^37]。
3. 規律運動:每周150分鐘,動起來
- 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每周至少150分鐘(每天30分鐘,每周5天)。
- 高強度運動:跑步、籃球、網球,每周至少75分鐘(每天15分鐘,每周5天)。
- 避免久坐:每坐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降低大腸癌、乳癌風險)[^38]。
4. 接種疫苗:預防病毒相關癌症
- HPV疫苗:建議9-26歲女性接種(預防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男性也可接種(預防肛門癌、口咽癌)。2025年臺灣已將HPV疫苗納入公費接種(9-12歲女性免費)[^39]。
- B型肝炎疫苗:新生兒應在出生24小時內接種第一劑,完成3劑接種後,保護率達95%以上。未接種者應儘快補種[^40]。
5.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癌前病變
- 每年進行1次全面體檢,包括血常規、肝功能、甲胎蛋白(AFP,肝癌標誌物)、癌胚抗原(CEA,大腸癌、肺癌標誌物)等。
- 有家族史者應提前進行篩查(如乳癌家族史者,40歲開始做乳房攝影)[^41]。
二、篩查:早期發現是治癒的關鍵
癌症的治癒率與發現時的分期密切相關。例如,早期肺癌(I期)的5年存活率達70%以上,而晚期肺癌(IV期)僅5%;早期大腸癌(I期)的5年存活率達90%以上,晚期僅10%[^42]。
臺灣的國民癌症篩查計畫覆蓋了4種常見癌症,免費或部分補助,建議符合條件的民眾積極參加:
| 癌症類型 | 篩查對象 | 篩查方法 | 頻率 | |------------|-------------------------|-------------------------|---------------| | 大腸癌 | 50-74歲成人 | 糞便潛血檢查(FOBT) | 每2年1次 | | 乳癌 | 45-69歲女性 | 乳房攝影檢查 | 每2年1次 | | 子宮頸癌 | 30歲以上女性 | 子宮頸抹片檢查/HPV檢查 | 每年1次/每3年1次 | | 口腔癌 | 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者 | 口腔黏膜檢查 | 每2年1次 |
此外,以下高風險族群應增加篩查頻率或採用更精準的方法:
- 肺癌高風險族群(吸菸超過30包年、有肺癌家族史):50歲開始每年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43]。
- 肝癌高風險族群(B型肝炎/ C型肝炎攜帶者、肝硬化患者):每6個月做超聲波檢查+甲胎蛋白(AFP)檢測[^44]。
- 攝護腺癌高風險族群(家族史、PSA升高):50歲開始每年做PSA檢查+直腸指診[^45]。
三、治療:個體化方案,提高存活率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癌症治療已從「放化療為主」轉向「精準醫療」,根據患者的基因、腫瘤特徵制定個體化方案。以下是臺灣常見癌症的最新治療進展:
1. 肺癌:標靶與免疫治療成主流
- 非小細胞肺癌(NSCLC):佔肺癌的85%,若存在EGFR、ALK、ROS1等基因突變,可使用標靶治療(如奧希替尼、阿來替尼),有效率達70%以上,副作用比化療小[^46]。
- 免疫治療:針對PD-L1陽性的患者(表達率≥50%),可使用PD-1抑制劑(如派姆單抗、納武單抗),晚期患者5年存活率從5%升至30%[^47]。
- 手術治療:早期肺癌(I-II期)仍以手術為主,胸腔鏡手術(VATS)已成常規,創傷小、恢復快[^48]。
2. 大腸癌:手術+標靶,晚期患者生存期延長
- 早期大腸癌:以手術切除為主,可選擇腹腔鏡手術或達文西機器人手術,保留肛門的機率更高[^49]。
- 晚期大腸癌:手術聯合化療(如FOLFOX、FOLFIRI)+標靶治療(如西妥昔單抗針對RAS野生型、貝伐珠單抗針對血管生成),中位生存期從12個月延長至30個月[^50]。
- 免疫治療:針對MSI-H/dMMR型患者(約5%的晚期大腸癌),免疫治療有效率達40%以上[^51]。
3. 乳癌:分型治療,精準打擊
- 荷爾蒙受體陽性(HR+):佔乳癌的70%,早期患者使用荷爾蒙治療(如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劑)5-10年,降低復發風險;晚期患者使用CDK4/6抑制劑(如帕博西尼)+荷爾蒙治療,中位生存期達40個月[^52]。
- HER2陽性:佔乳癌的20%,早期患者使用曲妥珠單抗+化療,復發風險降低50%;晚期患者使用雙靶治療(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化療,中位生存期達50個月[^53]。
- 三陰性乳癌(TNBC):佔乳癌的10%,惡性程度高,早期患者以化療為主;晚期患者使用免疫治療(如阿替利珠單抗)+化療,或PARP抑制劑(如奥拉帕利針對BRCA突變者)[^54]。
4. 肝癌:局部治療+系統治療,延長生存期
- 早期肝癌:直徑≤3厘米的腫瘤,可選擇射頻消融(RFA)、微波消融(MWA)或手術切除,5年存活率達70%以上[^55]。
- 中期肝癌:介入手術(如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是主流,聯合標靶治療(如索拉非尼、侖伐替尼)可提高效果[^56]。
- 晚期肝癌: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如侖伐替尼+帕博西尼),中位生存期從12個月延長至20個月[^57]。
5. 口腔癌:手術+放化療,保留功能
- 早期口腔癌:以手術切除為主,儘量保留口腔功能(如舌、頰黏膜),避免影響說話與進食[^58]。
- 晚期口腔癌:手術+術後放化療,或同步放化療(CCRT),5年存活率達40%以上[^59]。
- 免疫治療:針對PD-L1陽性的晚期患者,免疫治療有效率達20%以上[^60]。
常見問題解答(FAQ)
以下是針對「臺灣癌症排名」的常見問題,結合了Google「人們也會問」與讀者提問:
Q1:臺灣癌症排名第一名為什麼是肺癌?
A1:肺癌之所以成為臺灣「癌症之王」,主要有3個原因:
- 吸菸率高:臺灣男性吸菸率達25%,女性達5%,吸菸是肺癌的首要誘因。
- 空氣污染:臺灣PM2.5年均濃度達15μg/m3,超過WHO標準,長期暴露會增加肺癌風險。
- 早期症狀不明顯:肺癌早期通常沒有症狀,等到出現咳嗽、咳血、胸痛時,往往已到晚期[^61]。
Q2:年輕人得癌症的機率高嗎?
A2:近年來年輕人(30-49歲)的癌症發病率逐年上升,約占所有癌症患者的15%。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 生活習慣:熬夜、壓力大、外食頻繁、缺乏運動。
- 環境因素:空氣污染、輻射暴露。
- 遺傳因素:部分年輕患者有家族癌症史[^62]。
Q3:大腸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A3:大腸癌的早期症狀包括:
- 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交替)。
- 糞便帶血或黏液。
- 腹痛、腹脹。
- 體重無故下降。 若出現以上症狀超過2周,應及時做大腸鏡檢查[^63]。
Q4:HPV疫苗接種後還需要做子宮頸抹片嗎?
A4:需要!HPV疫苗能預防90%以上的子宮頸癌,但無法預防所有HPV型別(如HPV 16、18以外的型別)。因此,接種疫苗後仍需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或HPV檢查[^64]。
Q5:口腔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A5:口腔癌的早期症狀包括:
- 口腔黏膜出現長期不癒合的潰瘍(超過2周)。
- 口腔內出現硬塊或腫瘤。
- 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或紅斑。
- 吞咽困難、聲音沙啞。 有菸檳習慣者若出現以上症狀,應立即就醫[^65]。
Q6:肝癌的高危險群有哪些?
A6:肝癌的高危險群包括:
- B型肝炎/ C型肝炎攜帶者。
- 肝硬化患者。
- 長期飲酒者。
- 食用含黃麴毒素的食物者(如發霉的花生、玉米)[^66]。
Q7:乳癌的篩查方法有哪些?
A7:乳癌的篩查方法包括:
- 自我檢查:每月月經結束後7-10天,自行觸摸乳房是否有腫塊。
- 乳房攝影:45-69歲女性每2年1次,能早期發現微小腫瘤。
- 超聲波檢查:適用於年輕女性(乳房較緻密),能彌補乳房攝影的不足[^67]。
Q8:癌症患者的飲食要注意什麼?
A8:癌症患者的飲食應遵循「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低脂肪」原則:
- 增加蛋白質攝取(如魚、肉、蛋、奶),幫助修復組織。
- 增加熱量攝取(如五穀雜糧、堅果),避免體重下降。
- 增加纖維攝取(如蔬菜、水果),預防便秘。
- 避免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減輕腸胃負擔[^68]。
參考文獻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2024年癌症登記年報》 -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64&pid=2164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2023年死因統計年報》 -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64&pid=2165
- 癌症關懷基金會 - 《2025臺灣癌症排名最新數據》 - https://www.cancercare.org.tw/article/2025-cancer-ranking
- 康健雜誌 - 《臺灣常見癌症排名變化》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8964
- 臺灣癌症基金會 - 《2023-2024臺灣癌症統計》 - https://www.cancer.org.tw/statistics/2024
- 聯合新聞網 - 《臺灣癌症排名最新趨勢》 -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890123
- Wikipedia - 《臺灣癌症統計》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臺灣癌症統計
-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 《Trends in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Taiwan, 1979–2020》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966462200123X
-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 《Gender Differences in Cancer Burden in Taiwa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 https://cebp.aacrjournals.org/content/31/12/2789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64&pid=2166
- 臺灣乳癌防治基金會 - 《乳癌遺傳基因檢測》 - https://www.breast.org.tw/genetic-testing
- 環境保護署 - 《空氣污染與健康風險評估》 - https://www.epa.gov.tw/airquality/health-risk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HPV疫苗接種指引》 -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9Z9G5aE6-5a8M44K144K544K7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國民癌症篩查計畫》 -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64&pid=2167
- 臺灣肺癌學會 - 《肺癌治療指南2024》 - https://www.taiwanlungcancer.org/guidelines/2024
- 臺灣大腸直腸癌學會 - 《大腸癌治療共識》 - https://www.tcs.org.tw/consensus/2024
- 臺灣乳房醫學會 - 《乳癌治療指引2024》 - https://www.tbs.org.tw/guidelines/2024
- 臺灣肝癌醫學會 - 《肝癌治療指南2024》 - https://www.taiwanlivercancer.org/guidelines/2024
- 臺灣口腔癌防治協會 - 《口腔癌早期症狀》 - https://www.oralcancer.org.tw/symptoms
- 世界衛生組織(WHO) - 《Cancer Prevention》 - 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cancer#tab=tab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