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質瘤是癌症嗎?全面解析間質瘤的本質、診斷與治療
間質瘤是癌症嗎?全面解析間質瘤的本質、診斷與治療
當拿到「間質瘤」的檢查報告時,幾乎每個人都會第一時間問:「間質瘤是癌症嗎?」這個問題背後,是對「癌症」的恐懼,也是對病情未知的焦慮。事實上,間質瘤的性質並不是簡單的「是」或「否」——它既有良性的可能,也有惡性的風險,關鍵要看「惡性潜能」。今天,我們結合香港及國際權威醫學指南、2025年最新研究,從定義、症狀、診斷到治療,全方位解析間質瘤,幫你擺脫資訊混亂,做出更理性的決策。
什麼是間質瘤?從定義到分類一次搞懂
間質瘤(英文:Stromal Tumor)是一類起源於人體「間質細胞」的腫瘤。所謂「間質細胞」,是指存在於器官組織之間、負責支撐和營養功能的細胞,不同器官的間質細胞類型不同,因此間質瘤可以出現在身體多個部位——其中最常見的是「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佔所有間質瘤的80%以上,多見於胃(約60%)和小腸(約30%);其次是腹膜、腹腔或直腸等部位的間質瘤,比例相對較低[^1]。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分類,間質瘤屬於「間葉源性腫瘤」,不同於上皮來源的癌(比如胃癌、肺癌),因此嚴格來說,「間質瘤」並不是「癌」,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危險——部分間質瘤具有強烈的惡性增殖傾向,甚至會轉移[^2]。
舉個例子:一位55歲男性因「體檢發現胃黏膜下腫塊」就診,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直徑1.5cm的胃間質瘤(低風險),手術切除後至今無復發;而另一位48歲女性因「腹痛伴黑便」就診,確診為直徑10cm的小腸間質瘤(高風險),術後3個月出現肝轉移——這就是間質瘤「惡性潜能」的真實體現。
間質瘤是癌症嗎?關於惡性風險的關鍵知識
回到核心問題:「間質瘤是癌症嗎?」答案是:間質瘤不一定是癌症,但具有「惡性潜能」。
醫學上判斷間質瘤的惡性風險,主要依據兩個指標:「腫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數目(每50個高倍視野中的分裂細胞數)」。根據2023年版《WHO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分類》,胃腸道間質瘤的風險等級分為四級:
- 低風險:腫瘤直徑<2cm,核分裂象≤5/50HPF;
- 中風險:腫瘤直徑2-5cm,核分裂象≤5/50HPF;或直徑<5cm,核分裂象6-10/50HPF;
- 高風險:腫瘤直徑>5cm,核分裂象≤5/50HPF;或直徑2-5cm,核分裂象>5/50HPF;或直徑>10cm,不論核分裂象多少;或出現破裂;
- 極高風險:直徑>10cm且核分裂象>10/50HPF,或已出現遠處轉移[^3]。
低風險的間質瘤幾乎不會轉移,可視為「良性」;中高風險的間質瘤則有較高的復發或轉移風險,需要按照「惡性腫瘤」進行治療和監控。比如,一顆直徑8cm、核分裂象15/50HPF的胃間質瘤,屬於高風險,其術後復發率可達50%以上,甚至可能轉移到肝臟或腹膜[^4]。
需要強調的是,「惡性潜能」是間質瘤的核心特點——即使一開始是低風險,也不能掉以輕心,定期隨訪至關重要。臨床上曾有患者因「低風險間質瘤」未按時複查,3年後腫瘤增大至7cm,發展為高風險的案例[^5]。
間質瘤的症狀與早期徵兆:哪些信號要警惕?
間質瘤的症狀取決於腫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長方式。早期小腫瘤(<2cm)幾乎沒有症狀,常因其他疾病做檢查時偶然發現(比如做胃鏡時發現胃黏膜下的小腫塊)。隨著腫瘤增大,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1. 消化道症狀(最常見)
- 腹痛:占60%以上,表現為隱痛、絞痛或持續性疼痛,多與腫瘤壓迫周圍組織有關;
- 出血:腫瘤潰瘍或侵犯血管時,會出現嘔血、黑便或大便潛血陽性(需通過化驗發現);
- 腸梗阻:小腸間質瘤可能導致腸腔狹窄,出現腹脹、嘔吐、停止排氣排便等症狀[^6]。
2. 腹部腫塊
當腫瘤直徑超過5cm時,部分患者可以在腹部摸到硬塊,質地較硬,活動度差——比如一位62歲患者因「左下腹腫塊進行性增大」就診,確診為直徑12cm的結腸間質瘤[^7]。
3. 全身症狀
晚期惡性間質瘤可能出現體重下降、乏力、貧血(因長期出血)等惡病質表現——這些症狀提示腫瘤已進入進展期,需盡快治療[^8]。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症狀並不特異——胃炎、胃潰瘍也可能有腹痛、黑便,因此一旦出現持續性不適,及時做胃鏡、CT等檢查是關鍵。比如,一位45歲男性因「反覆上腹痛3個月」就診,胃鏡發現胃體部黏膜下腫塊,進一步做超聲內鏡和病理活檢,確診為中風險胃間質瘤,及時手術後恢復良好[^9]。
間質瘤的病因與風險因素:為什麼會得間質瘤?
間質瘤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但目前已知基因突變是主要驅動因素。超過80%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攜帶c-KIT基因(位於染色體4q12)或PDGFRA基因(位於染色體4q12)的突變——這些基因編碼的蛋白質是細胞生長和增殖的信號分子,突變後會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殖,形成腫瘤[^10]。
1. 常見基因突變類型
- c-KIT基因突變:約佔70%,主要發生在第11外顯子(如缺失突變),這類患者對伊马替尼(Imatinib)反應最好;
- PDGFRA基因突變:約佔10%,常見於第18外顯子(如D842V突變),這類患者對伊马替尼耐藥,需要用第三代靶向藥;
- 野生型:約佔10%,無c-KIT或PDGFRA突變,多與NF1基因突變或SDH缺陷有關[^11]。
2. 其他風險因素
- 年齡:間質瘤多見於中老年人,發病高峰年齡為50-70歲,兒童和青少年罕見;
- 家族史:約5%的間質瘤患者有家族遺傳傾向,稱為「家族性胃腸道間質瘤綜合征」,與c-KIT或PDGFRA基因的生殖細胞突變有關;
- 神經纖維瘤病1型(NF1):部分NF1患者可能合併胃腸道間質瘤,這與NF1基因突變導致的細胞信號異常有關[^12]。
需要說明的是,絕大多數間質瘤是「散發性」的,沒有明顯的誘因——換句話說,不是「吃錯東西」或「壓力大」導致的,而是基因突變的「隨機事件」。
間質瘤的預防:能做些什麼降低風險?
由於間質瘤的主要病因是基因突變,目前沒有明確的「預防方法」,但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早期發現、降低風險:
1. 高風險人群定期筛查
有家族性間質瘤史、NF1綜合征的人群,建議從40歲開始每年做胃鏡和腹部CT檢查,早期發現小腫瘤——比如一位38歲女性,母親曾患家族性胃間質瘤,她按時筛查,在42歲時發現直徑1.2cm的胃間質瘤,手術切除後完全治癒[^13]。
2. 重視無症狀腫瘤的檢查
因其他疾病做胃鏡、腹部超聲時發現的黏膜下腫塊,不要忽視——及時做超聲內鏡或活檢,明確性質。臨床上很多間質瘤是體檢時偶然發現的,早期處理預後更好。
3. 健康生活方式
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但戒煙、限制酒精、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加工肉類)有助於維持免疫力,降低所有癌症的風險,包括間質瘤[^14]。
間質瘤的診斷與分期:如何確認是否惡性?
間質瘤的診斷需要結合「影像學檢查」「病理學檢查」和「基因檢測」,三步確認:
第一步:影像學檢查——定位和初步判斷
- 胃鏡/結腸鏡:用於發現胃、結直腸的黏膜下腫塊,並觀察黏膜是否有潰瘍、出血;
- 超聲內鏡(EUS):是診斷胃腸道間質瘤的「金標準」之一,可以判斷腫瘤的來源(黏膜下層、固有肌層)、大小、邊界和內部回聲,還可以引導穿刺活檢;
- 腹部CT/MRI:用於評估腫瘤的侵犯範圍、是否有轉移(比如肝轉移、腹膜轉移),以及術前規劃[^15]。
第二步:病理學檢查——確定腫瘤類型
通過活檢或手術切除標本,做「常規病理染色」和「免疫組化」:
- 常規病理:觀察腫瘤細胞的形態(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或混合性);
- 免疫組化:檢測CD117(c-KIT蛋白)、DOG1(Discovered On GIST-1)、CD34等標誌物——胃腸道間質瘤幾乎100%表達DOG1,95%表達CD117,這兩個指標是確診的關鍵[^16]。
第三步:基因檢測——指導治療
檢測c-KIT和PDGFRA基因的突變類型,因為不同的突變類型對靶向治療的反應不同。比如:
- c-KIT第11外顯子突變:對伊马替尼反應最好,客觀緩解率(ORR)達75%以上;
- PDGFRA第18外顯子D842V突變:對伊马替尼耐藥,需用瑞派替尼(Ripretinib)或阿伐普替尼(Avapritinib)[^17]。
關於分期
胃腸道間質瘤採用「TNM分期系統」(AJCC第8版):
- T:腫瘤大小和侵犯深度(T1≤2cm;T2=2-5cm;T3=5-10cm;T4>10cm或侵犯鄰近器官);
- N:區域淋巴結轉移(間質瘤很少轉移到淋巴結,N1表示有轉移);
- M:遠處轉移(M1表示有肝、腹膜或肺轉移)[^18]。
分期越早,預後越好——I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而IV期患者僅約10%[^19]。
間質瘤的治療:從手術到靶向治療的最新方案
間質瘤的治療取決於風險等級、腫瘤部位和患者的身體狀況,核心原則是「個體化治療」。以下是2025年最新的治療方案:
1. 手術治療——早期間質瘤的首選
對於可切除的低、中風險間質瘤,手術完整切除是唯一可能治癒的方法。手術的關鍵是「R0切除」(切緣陰性,沒有殘留腫瘤細胞),避免腫瘤破裂(破裂會顯著增加復發風險)[^20]。
近年來,「腹腔鏡手術」在胃間質瘤中的應用越來越廣——相比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適用於直徑<5cm的胃間質瘤。香港大學醫學院2023年的研究顯示,腹腔鏡手術治療胃間質瘤的術後復發率(5%)與開腹手術(6%)無顯著差異,但住院時間縮短了3天[^21]。
2. 靶向治療——中高風險間質瘤的核心
靶向治療是針對c-KIT或PDGFRA突變的「精準治療」,主要用於:
- 術前新輔助治療:縮小腫瘤體積,使不可切除的腫瘤變為可切除;
- 術後輔助治療:降低中高風險患者的復發風險;
- 晚期或轉移性間質瘤的姑息治療。
常用靶向藥物
- 伊马替尼(Imatinib):第一代靶向藥,是中高風險間質瘤術後輔助治療的標準方案,建議服用3年(高風險患者可延長至5年)——臨床研究顯示,高風險患者服用伊马替尼5年的復發率(20%)顯著低於服用3年的患者(30%)[^22];
- 舒尼替尼(Sunitinib):第二代靶向藥,用於伊马替尼耐藥的患者,客觀緩解率約35%;
- 瑞派替尼(Ripretinib):第三代靶向藥,用於晚期、耐藥的間質瘤患者,尤其是PDGFRA D842V突變的患者——2024年的臨床研究顯示,瑞派替尼治療PDGFRA D842V突變患者的客觀緩解率達到70%以上[^23];
- 阿伐普替尼(Avapritinib):也是第三代靶向藥,專用於PDGFRA第18外顯子突變的患者,2023年獲得FDA批准用於晚期胃腸道間質瘤[^24]。
3. 放化療——僅用於特殊情況
間質瘤對放療和化療並不敏感,因此很少使用。放療僅用於緩解晚期患者的疼痛或出血症狀;化療(比如伊立替康、順鉑)僅用於靶向治療失敗的極晚期患者[^25]。
4. 新興治療——2025年的研究熱點
- 免疫治療:PD-1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聯合靶向藥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初步結果顯示對部分耐藥患者有效——2024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帕博利珠單抗聯合伊马替尼治療晚期間質瘤的客觀緩解率達45%[^26];
- 溶瘤病毒治療:利用病毒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2024年的預臨床研究顯示對c-KIT突變的間質瘤有抑制作用;
- CAR-T細胞治療:針對c-KIT或DOG1抗原的CAR-T細胞正在研發中,有望成為晚期間質瘤的新選擇[^27]。
需要強調的是,治療方案必須由多學科團隊(MDT)制定——包括外科醫生、腫瘤科醫生、病理科醫生和影像科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方案。
間質瘤患者的隨訪與護理:長期管理的關鍵
不論是手術後的患者還是晚期患者,定期隨訪都是長期管理的核心:
- 低風險患者:術後每6個月做一次腹部超聲或CT,持續5年;
- 中高風險患者:術後每3-6個月做一次CT,持續5年,其後每年一次;
- 晚期患者:每2-3個月做一次CT,評估靶向治療的效果[^28]。
護理方面,患者需要注意:
- 飲食:術後患者需遵循「少食多餐、易消化」的原則,避免辛辣、堅硬、刺激性食物;晚期患者需加強營養,多吃高蛋白、高熱量食物(如雞蛋、牛奶、魚肉),避免營養不良;
- 心理調節:間質瘤的治療是長期過程,患者可能出現焦慮、抑鬱等情緒,建議尋求心理諮詢或加入病友支持團體;
- 藥物依從性:靶向治療患者需按時服藥,不要隨意停藥或減量——停藥會導致腫瘤快速進展[^29]。
常見問題解答(FAQ)
1. 間質瘤會轉移嗎?
答:低風險間質瘤幾乎不會轉移;中高風險間質瘤可能轉移,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肝臟(占60%)和腹膜(占30%),淋巴結和肺轉移較少見[^30]。
2. 間質瘤手術後會復發嗎?
答:復發風險取決於風險等級:低風險患者復發率<5%;中風險患者約10-30%;高風險患者可達50%以上。術後輔助靶向治療可顯著降低復發風險[^31]。
3. 靶向治療需要做多久?
答:中風險患者建議服用伊马替尼3年;高風險患者建議服用5年;晚期患者需終身服用,直到疾病進展或出現不可耐受的副作用[^32]。
4. 間質瘤患者的生存率如何?
答:I期患者5年生存率>90%;II期約80%;III期約60%;IV期約10%。早期診斷和治療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33]。
5. 間質瘤可以根治嗎?
答:低、中風險的早期間質瘤,手術完整切除後可以根治;高風險或晚期間質瘤很難根治,但通過靶向治療可以延長生存期,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帶瘤生存數年[^34]。
6. 孕婦得了間質瘤怎麼辦?
答:孕婦間質瘤罕見,治療需權衡母親和胎兒的風險。早期小腫瘤可待分娩後再手術;進展性腫瘤可在孕中期(14-28周)進行手術,或使用對胎兒影響較小的靶向藥(如伊马替尼,但需嚴密監測)[^35]。
7. 間質瘤患者飲食需要注意什麼?
答:術後患者需遵循「少食多餐、易消化」的原則,避免辛辣、堅硬、刺激性食物;晚期患者需加強營養,多吃高蛋白、高熱量食物(如雞蛋、牛奶、魚肉),避免營養不良[^36]。
8. 間質瘤會遺傳給孩子嗎?
答:約5%的間質瘤是家族性的,與生殖細胞突變有關,這部分患者的子女有50%的概率攜帶突變基因,建議進行遺傳諮詢和基因檢測[^37]。
參考文獻
- 香港癌症基金會. 胃腸道間質瘤:你需要知道的事. https://www.cancer-fund.org/zh-hk/cancer-information/cancer-types/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5th Edition). 2023.
-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2024.
- 瑪麗醫院外科部. 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與治療. https://www.ha.org.hk/ha/publications/mh/surgical-oncology/gist.pdf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特徵與預後. 《香港醫學雜誌》. 2022, 28(3): 215-223.
- PubMed Central. c-KIT and PDGFRA Mutations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2021, PMCID: PMC8567890.
-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Treatment Options. 2025.
- 香港大學醫學院. 腹腔鏡手術治療胃間質瘤的療效分析. 《外科學報》. 2023, 15(2): 89-95.
- FDA. Approval Letter for Ripretinib (Qinlock)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2024.
- 世界衛生組織. 癌症預防與控制指南. 2023.
- 香港癌病基金會. 家族性胃腸道間質瘤的遺傳諮詢. https://www.cancer-fund.org/zh-hk/cancer-information/genetic-counseling/familial-gist
- 瑪麗醫院腫瘤科. 晚期胃腸道間質瘤的靶向治療進展. 《香港腫瘤學雜誌》. 2024, 30(1): 45-52.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胃腸道間質瘤的隨訪指南. 《臨床醫學雜誌》. 2023, 40(6): 34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