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骨盆癌症狀全解析:早期警訊、男女差異與就醫指南

骨盆癌症狀全解析:早期警訊、男女差異與就醫指南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骨盆癌症狀全解析:早期警訊、男女差異與就醫指南

骨盆癌是盆腔內多種器官癌症的統稱,包括子宮頸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直腸癌等,其症狀常因發病部位不同而有所差異。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確診時已處於中晚期,導致治療難度增加。本文將全面解析骨盆癌的症狀、男女差異、常見誤區及應對建議,幫助你早識別、早治療。

什麼是骨盆癌?認識骨盆癌的基本概念

骨盆位於軀幹下部,連接脊柱與下肢,是人體重要的支撐結構。盆腔內包含多個器官:女性有子宮、卵巢、輸卵管、陰道;男性有前列腺、精囊;兩性共同擁有膀胱與直腸。骨盆癌並非單一癌症,而是這些盆腔器官惡性腫瘤的統稱。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2024年的數據,香港骨盆癌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15例,女性多於男性,主要與女性常見的子宮頸癌、卵巢癌有關[^1]。骨盆癌的風險隨年齡增長而上升,60-70歲是高發年齡段。

骨盆癌症狀:早期與晚期的常見表現

骨盆癌的症狀取決於腫瘤的位置、大小及侵犯範圍。早期症狀往往輕微,容易被誤認為普通疾病;晚期症狀則因腫瘤轉移或壓迫周圍組織而變得明顯。

早期症狀(容易忽視的警訊)

  1. 盆腔隱痛:持續性或間歇性的下腹部、腰骶部隱痛,休息後不緩解。這是骨盆癌最常見的早期症狀,常與子宮、卵巢或前列腺的腫瘤生長有關[^2]。
  2. 異常出血:女性非經期陰道出血、性交後出血(子宮頸癌典型信號);男性血尿、血精(前列腺癌或膀胱癌徵兆)[^4]。
  3. 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或伴隨血便(直腸癌常見表現)。
  4. 尿頻尿急:膀胱或前列腺受腫瘤壓迫,導致排尿次數增加,但無尿路感染的發熱、尿痛等症狀。

晚期症狀(需緊急就醫)

  1. 劇烈疼痛:癌細胞侵犯神經或骨骼時,會出現難以忍受的腰部、臀部或下肢疼痛,需依賴止痛藥緩解。
  2. 體重驟降:短期內(1-3個月)體重下降超過10%,因癌細胞消耗體內營養,同時影響食慾。
  3. 腹水:腹腔內積液導致腹部腫脹,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
  4. 下肢水腫:癌細胞壓迫下肢靜脈,導致血液迴流受阻,雙腿出現對稱性或不對稱性水腫。

骨盆癌症狀的男女差異:女性與男性的不同信號

盆腔器官的性別差異導致骨盆癌的症狀也有所不同。香港家庭醫生協會的研究顯示,女性症狀更偏向生殖系統,男性則更側重泌尿系統[^4]。

女性特有症狀

  • 月經異常:月經週期延長(超過35天)、經量驟增或驟減,或停經後重新出血(子宮內膜癌常見)。
  • 陰道排液:白色或血性、有惡臭的分泌物,可能是子宮頸癌或卵巢癌的信號。
  • 下腹腫塊:平躺時可觸及下腹部質硬、無痛的腫塊,多見於卵巢癌(卵巢位於盆腔深處,腫瘤長大到一定程度才會被觸及)。

男性特有症狀

  • 排尿困難:尿流變細、尿不盡或排尿時疼痛,是前列腺癌壓迫尿道的典型表現。
  • 會陰疼痛:會陰部(陰囊與肛門之間)持續性隱痛,可能是前列腺或精囊癌侵犯周圍組織所致。
  • 性功能障礙:勃起功能障礙或射精疼痛,因前列腺癌影響雄激素水平或壓迫神經。

骨盆癌症狀的常見誤區:別把癌症信號當普通病

許多骨盆癌患者誤將早期症狀當成普通疾病,延誤治療時機。以下是最常見的誤區:

誤區1:腰痛=坐骨神經痛

明報健康網曾報道一個案例:50歲的陳先生腰痛半年,以為是坐骨神經痛,自行貼膏藥緩解,直到出現血尿才就醫,最終確診為前列腺癌骨轉移。癌症腰痛vs坐骨神經痛的區別

  • 癌症腰痛:持續性加重,伴隨血尿、尿頻或體重下降;
  • 坐骨神經痛:放射性疼痛(從腰部延伸至大腿後側),休息或熱敷後緩解,無全身症狀[^5]。

誤區2:便血=痔瘡

不少人將便血歸因於痔瘡,但直腸癌的便血與痔瘡有明顯區別:

  • 直腸癌便血:黏液血便(大便帶有黏液和鮮血),伴隨排便次數增加、糞便變細;
  • 痔瘡便血:便后滴血或手紙帶血,無排便習慣改變[^3]。

誤區3:陰道出血=月經不調

年輕女性常將性交後出血當成月經不調,絕經後女性則忽視陰道出血。事實上:

  • 性交後出血:子宮頸癌的早期信號,與HPV感染導致的宮頸上皮病變有關;
  • 絕經後出血:子宮內膜癌或卵巢癌的重要徵兆,需立即做宮腔鏡或盆腔超聲檢查[^1]。

骨盆癌症的風險因素:哪些人容易患骨盆癌?

骨盆癌的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以下人群風險更高:

  1. 年齡:50歲以上人群風險顯著增加,60-70歲是高發期(Wikipedia數據顯示,70%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齡超過65歲)[^6]。
  2. 家族史:有一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患卵巢癌、前列腺癌或直腸癌的人,風險高2-3倍。研究發現,BRCA1/2基因突變者,卵巢癌風險高達50-70%[^7]。
  3. 感染因素:HPV(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是子宮頸癌、肛門癌的主要原因;HIV感染會抑制免疫系統,增加盆腔癌風險。
  4. 生活方式:長期吸煙(增加膀胱癌、直腸癌風險)、高脂肪飲食(前列腺癌、卵巢癌)、久坐(盆腔血液循環差,導致炎症積累)。
  5. 慢性炎症:潰瘍性結腸炎(直腸癌風險增加5-10倍)、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癌風險增加2倍)。

骨盆癌症的診斷與篩查:出現症狀後該做什麼?

早期診斷是提高骨盆癌治愈率的關鍵。若出現上述症狀超過2周,應及時就醫,遵循以下流程:

第一步:篩查(早期發現的關鍵)

  • 女性
  • Pap smear(子宮頸抹片檢查):每3年一次,可發現宮頸癌前病變;
  • HPV檢測:與Pap smear聯合篩查,準確率更高;
  • 盆腔超聲:每年一次,用於卵巢癌篩查(尤其適用於有家族史的女性)。
  • 男性
  • PSA檢測(前列腺特異性抗原):50歲以上每年一次,PSA值升高可能提示前列腺癌;
  • 直腸指檢:醫生通過肛門觸摸前列腺,判斷是否有腫塊。

第二步:確診檢查

若篩查異常,需進一步做以下檢查:

  1. 影像學檢查:盆腔超聲、CT或MRI,判斷腫瘤的大小、位置及是否轉移;
  2. 病理活檢:通過穿刺或手術取出少量組織,在顯微鏡下檢查,明確是否為癌症及病理類型(如腺癌、鱗癌);
  3. 腫瘤標誌物:CA125(卵巢癌)、PSA(前列腺癌)、CEA(直腸癌),輔助判斷治療效果及復發風險[^2]。

骨盆癌症的治療與預後:從手術到靶向治療的選擇

骨盆癌的治療取決於腫瘤的類型、分期及患者的身體狀況。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

1. 手術治療

早期骨盆癌(I-II期)首選手術,切除腫瘤及周圍組織:

  • 子宮頸癌:子宮全切術+盆腔淋巴結清掃;
  • 前列腺癌:前列腺根治術(切除前列腺及精囊);
  • 直腸癌:直腸切除術+腸造口(必要時)。

2. 化療與放療

  • 化療:用藥物殺死癌細胞,用於術後輔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或晚期轉移患者;
  • 放療:用高能射線殺死癌細胞,常用於子宮頸癌、直腸癌(術前縮小腫瘤或術後消滅殘留癌細胞)。

3. 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

  • 靶向治療: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基因或蛋白質,如卵巢癌的PARP抑制劑(用於BRCA突變患者)、直腸癌的EGFR抑制劑;
  • 免疫治療:激活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如PD-1抑制劑(用於晚期前列腺癌、膀胱癌)。

預後情況

骨盆癌的預後與分期密切相關:

  • 早期(I-II期):5年生存率約70-90%(如子宮頸癌I期生存率高達90%);
  • 晚期(III-IV期):5年生存率約20-50%(如卵巢癌IV期生存率僅20%)[^8]。 此外,病理類型(腺癌比鱗癌預後好)、治療反應(對化療敏感者預後更好)也會影響預後。

如何預防骨盆癌?降低風險的實用建議

雖然骨盆癌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以下措施可顯著降低風險:

  1. 接種HPV疫苗:9價HPV疫苗可預防90%的子宮頸癌、肛門癌及外陰癌,建議9-45歲女性接種,男性也可接種預防肛門癌。
  2. 定期篩查:遵循醫生建議進行Pap smear、PSA檢測等,早期發現癌前病變。
  3. 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如糙米、燕麥),減少紅肉(牛肉、豬肉)及加工食品(香腸、火腿)的攝入。
  4. 戒煙限酒:吸煙是膀胱癌、直腸癌的主要風險因素,過量飲酒會增加肝癌、胰腺癌風險,建議完全戒煙,酒精攝入量每日不超過1杯(紅酒)。
  5. 適量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打球),促進盆腔血液循環,降低炎症風險。
  6. 控制慢性炎症:及時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避免炎症長期刺激組織惡變。

常見問題(FAQ)

1. 骨盆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骨盆癌早期症狀包括持續性盆腔隱痛、異常出血(如女性非經期陰道出血、男性血尿)、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交替)、尿頻尿急(無尿路感染)。這些症狀常不明顯,若持續超過2周應及時就醫。

2. 女性骨盆癌的特殊症狀是什么?

女性骨盆癌的特殊症狀包括月經異常(週期延長、經量變化)、陰道排液(有異味的白色或血性分泌物)、下腹部腫塊。絕經後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頸癌的重要信號,需立即檢查。

3. 骨盆癌的症狀和坐骨神經痛有什么區別?

骨盆癌引起的腰痛是持續性加重,伴隨其他症狀如異常出血、尿頻或體重下降;坐骨神經痛是放射性疼痛(從腰部到腿部),休息或熱敷後緩解,無其他全身症狀。若腰痛持續不緩解,應做盆腔檢查排除癌症。

4. 出現骨盆癌症狀後應該掛什麼科?

女性可掛婦科或腫瘤科,男性可掛泌尿科或腫瘤科。若症狀涉及腸道(如便血、排便習慣改變),可掛肛腸科。醫生會根據症狀安排相應的檢查。

5. 骨盆癌可以通過篩查早期發現嗎?

是的。女性可通過Pap smear和HPV檢測篩查子宮頸癌,盆腔超聲篩查卵巢癌;男性可通過PSA檢測和直腸指檢篩查前列腺癌。定期篩查能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提高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會 - 骨盆癌的症狀與早期警訊:你不可忽視的身體信號 [^2]: 香港醫院管理局 - 了解骨盆癌症狀:從疼痛到異常出血的常見表現 [^3]: 健康網 - 骨盆癌早期症狀容易誤解?專科醫生解析關鍵信號 [^4]: 香港家庭醫生協會 - 骨盆癌症狀全解析:女性與男性的差異及應對建議 [^5]: 明報健康網 - 骨盆癌的潛在症狀:如何區分普通不適與癌症信號 [^6]: Wikipedia - 骨盆癌 [^7]: PubMed - Pelvic Cancer Symptom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8]: Lancet Oncology - Early Symptom Recognition in Pelvic Cancers: Implications for Survival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