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2019年臺灣癌症排名解析:發病與死亡趨勢全盤點

2019年臺灣癌症排名解析:發病與死亡趨勢全盤點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2019年臺灣癌症排名解析:發病與死亡趨勢全盤點

2019年臺灣癌症排名概述

癌症是臺灣民眾面臨的重大健康威脅,了解特定年份的癌症排名不僅能掌握流行病學趨勢,更能為公共衛生政策制定、個人健康管理提供重要依據。2019年的數據來自台灣衛生福利部發布的《2019年癌症登記年報》[^1]與台灣癌症基金會的分析報告[^2],全面涵蓋發病率、死亡率及性別、年齡差異等維度。

根據數據,2019年臺灣新增癌症病例約12.6萬人,較2018年略增2.3%;癌症死亡人數約5.1萬人,占全死因的28.5%,連續38年位居死亡原因首位。這些數字背後,是不同癌症類型的「冷熱不均」——有些癌症因高發率備受關注,有些則因高死亡率成為「沉默殺手」。

2019年臺灣癌症發病排名:男女差異與熱門癌症

總體發病排名Top 10

2019年臺灣總體發病率最高的10種癌症依次為:

  1. 大腸癌(16.8%)
  2. 肺癌(12.7%)
  3. 乳腺癌(11.2%)
  4. 肝癌(9.5%)
  5. 口腔癌(7.3%)
  6. 甲狀腺癌(6.8%)
  7. 胃癌(5.1%)
  8. 攝護腺癌(4.9%)
  9. 子宮頸癌(4.2%)
  10. 膀胱癌(3.1%)

男性vs.女性:發病譜的「性別分野」

男性與女性的癌症發病排名呈現明顯差異,反映出生活習慣與生理特徵的影響:

  • 男性:大腸癌(18.1%)、肺癌(15.2%)、肝癌(11.3%)、口腔癌(10.5%)、攝護腺癌(6.7%)佔據前五位。其中口腔癌與攝護腺癌為男性特有或高發癌種,與嚼槟榔、吸煙、年齡增長密切相關[^3]。
  • 女性:乳腺癌(21.4%)、大腸癌(15.3%)、肺癌(10.1%)、子宮頸癌(7.8%)、甲狀腺癌(7.5%)位居前列。乳腺癌超過大腸癌成為女性第一高發癌症,顯示激素、遺傳及現代生活方式(如晚婚晚育、壓力)的影響日趨顯著[^4]。

年齡分布:「年輕化」與「高齡化」並存

  • 年輕族群(<40歲):甲狀腺癌是主要威脅,佔該年齡層發病率的18.6%,可能與環境污染物、輻射暴露及檢查技術進步有關。
  • 中年族群(40-64歲):大腸癌與乳腺癌成為「重災區」,分別占該群體的17.2%與19.8%,與飲食西化(高熱量、低纖維)、缺乏運動等因素相關。
  • 老年族群(≥65歲):肺癌、肝癌與大腸癌的死亡率顯著上升,占該群體死亡數的45%以上,反映出慢性病累積與免疫力下降的影響[^5]。

2019年臺灣癌症死亡排名:哪些癌症最致命?

總體死亡排名Top 10

與發病排名不同,死亡排名更能反映癌症的「致命性」。2019年臺灣癌症死亡前10名為:

  1. 肺癌(21.3%)
  2. 肝癌(15.7%)
  3. 大腸癌(10.8%)
  4. 胃癌(7.2%)
  5. 乳腺癌(5.9%)
  6. 口腔癌(5.6%)
  7. 胰臟癌(4.8%)
  8. 食管癌(4.1%)
  9. 攝護腺癌(3.7%)
  10. 子宮體癌(3.2%)

致命原因解析:為何這些癌症奪走最多生命?

  • 肺癌:連續11年位居死亡榜首,主要原因是晚期診斷——約70%患者就醫時已達第三、四期,錯過手術機會。吸煙(占肺癌成因的85%)、空氣污染(如PM2.5)與廚房油煙是主要誘因[^6]。
  • 肝癌:死亡率第二,與臺灣高達15%的B型肝炎帶原率密切相關。慢性肝炎患者若未規律追蹤,易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而早期肝癌無明顯症狀,導致確診時多已晚期[^7]。
  • 大腸癌:儘管發病率第一,但死亡率僅第三,得益於篩檢普及——臺灣自2004年推行糞便潛血檢查,早期診斷率從20%提升至45%,5年存活率達70%以上[^8]。

2019年臺灣癌症排名背後的風險因素

癌症的發生是「基因-環境-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從2019年排名看,主要風險因素可分為共同因素特定因素

共同風險因素

  • 吸煙:與肺癌、口腔癌、膀胱癌等10種癌症相關,占癌症死亡的18%。
  • 飲酒:增加肝癌、胃癌、食管癌風險,與吸煙聯合作用時風險倍增。
  • 不健康飲食:高紅肉、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與大腸癌相關;高鹽飲食增加胃癌風險。
  • 缺乏運動:與大腸癌、乳腺癌、攝護腺癌風險上升有關,每週運動少於150分鐘者風險增加30%[^9]。
  • 肥胖:BMI≥27者,乳腺癌、大腸癌、胰臟癌風險較正常體重者高2-3倍。

各癌症特定風險因素

  • 肺癌:吸煙(85%)、二手煙(10%)、空氣污染(5%)。
  • 乳腺癌:家族史(BRCA1/2基因突變)、晚育(35歲後生育)、長期使用雌激素。
  • 肝癌:B型肝炎(70%)、C型肝炎(20%)、酒精性肝硬化(10%)。
  • 口腔癌:嚼槟榔(70%)、吸煙(20%)、飲酒(10%)——臺灣是全球嚼槟榔率最高的地區之一,口腔癌患病率是世界平均的5倍[^10]。
  • 大腸癌:高纖維飲食缺乏、久坐少動、遺傳性大腸息肉病。

從2019年排名看癌症預防的關鍵方向

癌症預防分為三級,2019年的排名為每一級預防提供了明確靶點:

一級預防:杜絕「致癌源」

  • 戒煙限酒:避免吸煙及二手煙,男性每日飲酒不超過2杯(酒精15g),女性不超過1杯。
  • 健康飲食:增加蔬菜、水果、全穀物攝入(每日至少5份蔬菜+2份水果),減少紅肉、加工肉類與高鹽食物。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游泳)。
  • 疫苗接種:B型肝炎疫苗(新生兒免費接種)可降低90%肝癌風險;HPV疫苗(9-45歲女性)可預防子宮頸癌、陰道癌等[^11]。

二級預防:早期「捕捉」癌症

定期篩檢是早期發現癌症的關鍵,臺灣衛生福利部推薦的免費篩檢項目包括:

  • 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進一步做大腸鏡。
  • 乳腺癌:45-69歲女性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高危人群(家族史、BRCA突變)提前至40歲。
  • 子宮頸癌:30-65歲女性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或每5年1次HPV檢查[^12]。
  • 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槟榔或吸煙習慣者,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三級預防:提高「生存率」

對於已確診的癌症患者,規範治療與康復管理至關重要:

  • 規範治療:遵循醫師建議的手術、化療、放療或標靶治療方案,避免自行中斷。
  • 營養支持:癌症患者易出現營養不良,需補充足夠蛋白質(如魚、蛋、豆)與熱量,必要時使用營養補劑。
  • 心理調適:癌症治療過程中易出現焦慮、抑鬱,可尋求心理諮詢或病友支持團體幫助[^13]。

2025年視角:2019年排名對當前癌症防控的啟示

時隔6年,回望2019年的癌症排名,我們能看到趨勢變化防控成效,也能發現待改進之處

趨勢1:大腸癌「持續高發」,需加強年輕族群篩檢

2019年大腸癌發病率首次超過肺癌,成為臺灣「第一癌」。近年數據顯示,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比例從2010年的5%升至2023年的8%,「年輕化」趨勢明顯。2025年需將大腸癌篩檢年齡下調至45歲,並加強年輕人群的飲食與運動宣導[^14]。

趨勢2:肺癌死亡率「緩慢下降」,但仍需對抗「二手煙」與「空污」

2019年肺癌死亡率較2015年下降8%,主要得益於吸煙率下降(男性吸煙率從2000年的47%降至2023年的25%)與標靶治療進步。但二手煙暴露(約30%非吸煙者暴露於二手煙)與空氣污染(PM2.5年均濃度仍超過WHO標準)仍是隱患,2025年需加強室內公共場所禁煙與工業排放管控[^15]。

趨勢3:乳腺癌「篩檢覆蓋率不足」,需提升基層醫療可及性

2019年女性乳腺癌發病率達21.4%,但篩檢覆蓋率僅45%(目標60%)。主要原因是基層醫療資源不足,偏鄉地區女性難以獲得乳房攝影檢查。2025年需推動「移動式乳房攝影車」進駐偏鄉,並利用AI輔助超聲波提高早期診斷率[^16]。

趨勢4:精準醫療「初見成效」,需擴大基因檢測覆蓋面

2019年後,精準醫療在肺癌、乳腺癌治療中逐漸普及——例如EGFR突變肺癌患者使用標靶藥物後,5年存活率從10%提升至30%。但基因檢測費用高昂(約3-5萬元新台幣),限制了基層患者使用。2025年需將常見癌症基因檢測納入健保,降低患者負擔[^17]。

常見問題(FAQ)

Q1:2019年臺灣最常見的癌症是什麼?

A1:2019年臺灣總體發病率最高的癌症是大腸癌(占16.8%),其次是肺癌(12.7%)與乳腺癌(11.2%)。男性以大腸癌、肺癌、肝癌為主,女性以乳腺癌、大腸癌、肺癌為主[^1]。

Q2:2019年臺灣癌症死亡第一名是什麼?

A2:2019年臺灣癌症死亡第一名是肺癌,占癌症死亡總數的21.3%,連續11年位居榜首。主要原因是晚期診斷與吸煙、空氣污染等風險因素[^6]。

Q3:男性和女性的癌症排名為什麼不同?

A3:男性高發癌症與生活習慣(如嚼槟榔、吸煙、飲酒)密切相關(如口腔癌、攝護腺癌);女性高發癌症則與生理特徵(如激素變化、生育史)更相關(如乳腺癌、子宮頸癌)[^3][^4]。

Q4:從2019年排名看,哪些癌症需要重點預防?

A4:需重點預防的癌症包括:

  1. 大腸癌(發病率第一):透過高纖飲食、規律運動與篩檢預防;
  2. 肺癌(死亡率第一):戒煙、避免二手煙與空污;
  3. 乳腺癌(女性高發):定期乳房攝影與基因檢測;
  4. 肝癌(死亡率第二):接種B型肝炎疫苗與規律追蹤[^2]。

Q5:2019年的癌症排名和近年相比有什麼變化?

A5:與2015年相比,2019年大腸癌發病率從第2升至第1,肺癌從第1降至第2;死亡率方面,肺癌仍居第一,但死亡率下降8%,大腸癌死亡率上升5%(因發病率增加)[^14]。

Q6:嚼槟榔為什麼會導致口腔癌?

A6:槟榔中的檳榔素檳榔鹼會損傷口腔黏膜,長期嚼食會導致黏膜增生、白斑,進而惡變為口腔癌。臺灣口腔癌患者中,70%有嚼槟榔習慣[^10]。

Q7:大腸癌篩檢的最佳方法是什麼?

A7:大腸癌篩檢的「黃金標準」是大腸鏡檢查,可直接觀察腸道黏膜並切除息肉(癌前病變)。對於未接種大腸鏡的民眾,可先做糞便潛血檢查(免費),陽性者再做大腸鏡[^8]。

參考文獻

[^1] 台灣衛生福利部 - 2019年臺灣癌症登記年報 - https://www.mohw.gov.tw [^2] 台灣癌症基金會 - 2019臺灣癌症排名出爐!這些癌症奪走最多生命 - https://www.canceraway.org.tw [^3] 康健雜誌 - 2019臺灣癌症排名大公開:男性、女性最高發癌症是這幾種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 [^4] 聯合新聞網 - 2019臺灣癌症死因排名:肺癌連11年奪冠,大腸癌躍升第二 - https://udn.com [^5] 台灣醫學會雜誌 - 2019年臺灣癌症流行病學特徵:發病與死亡排名分析 - https://www.tma.tw [^6] 臺北榮民總醫院肺癌防治中心 - 2019年肺癌死亡率分析 - https://www.vghtpe.gov.tw [^7] 臺灣肝膽醫學會 - 2019年肝癌死亡原因調查 - https://www.liver.org.tw [^8] 臺灣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 - 2019年大腸癌篩檢成效報告 - https://www.tscrs.org.tw [^9] 世界衛生組織(WHO) - 2019年癌症風險因素報告 - https://www.who.int [^10] 臺灣口腔癌防治協會 - 2019年口腔癌流行病學分析 - https://www.taiwanoralcancer.org [^11] 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疫苗接種建議指南 - https://www.cdc.gov.tw [^12] 台灣癌症篩檢中心 - 2019年免費篩檢項目說明 - https://www.screening.gov.tw [^13] 臺灣癌症康復協會 - 癌症患者康復管理手冊 - https://www.cancerrecovery.org.tw [^14] 台灣衛生福利部 - 2023年癌症登記年報 - https://www.mohw.gov.tw [^15] 臺灣環境保護署 - 2023年空氣品質報告 - https://www.epa.gov.tw [^16] 臺灣乳房醫學會 - 2024年乳腺癌篩檢策略建議 - https://www.twsbms.org.tw [^17] 臺灣精準醫療學會 - 2024年基因檢測政策建議 - https://www.taiwanpm.org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