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中醫治療癌症:傳統智慧與現代證據的協同療法全解析

中醫治療癌症:傳統智慧與現代證據的協同療法全解析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2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中醫治療癌症:傳統智慧與現代證據的協同療法全解析

中醫治療癌症是什麼?傳統理論與現代認知的結合

中醫對癌症的認識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癥瘕」「積聚」等類似癌症的記載。傳統中醫認為,癌症的發生與「正氣不足」和「邪氣內聚」息息相關——正氣是身體的免疫力與自我修復能力,邪氣則涵蓋氣滯、血瘀、痰凝、毒聚等病理因素。當正氣虧損時,邪氣乘虛而入,逐漸積聚成塊,最終形成「癌腫」[^1]。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對癌症的認知也進一步深化。現代中醫會結合西醫的癌症分型(如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將傳統理論與現代病理學相結合。例如:肺癌對應中醫的「肺積」,多因長期吸煙、外感邪氣導致肺氣鬱滯;乳腺癌對應「乳岩」,與肝鬱氣滯、痰瘀互結密切相關;結直腸癌對應「腸覃」,常由飲食不節、脾虛濕聚引發[^2]。這種「傳統理論+現代分型」的模式,讓中醫治療癌症更具針對性與科學性。

中醫治療癌症的核心原則:辯證論治與整體調理

中醫治療癌症的核心在於「辯證論治」與「整體調理」,這也是其區別於西醫「對症殺癌」的關鍵所在。

1. 辯證論治:一人一方的精準調理

辯證論治是中醫的靈魂,強調根據患者的體質、症狀、舌脈等綜合資訊,確定「證型」後給予個性化治療。以下是幾種常見的癌症證型及對應治法:

  • 氣虛型:患者表現為乏力、氣短、自汗、舌淡苔白,治以補氣扶正,常用藥材包括黃芪、党參、山藥等[^3];
  • 陰虛型:患者表現為口乾、咽燥、潮熱、手足心熱,治以滋陰清熱,常用沙參、麥冬、玉竹等藥材[^3];
  • 血瘀型:患者表現為腫塊堅硬、疼痛固定、舌有瘀斑,治以活血化瘀,常用丹參、莪術、桃仁等藥材[^4];
  • 痰濕型:患者表現為胸悶、痰多、體重下降緩慢,治以化痰散結,常用陳皮、半夏、茯苓等藥材[^5]。

2. 整體調理:治癌先調身

中醫認為,癌症是身體「內環境失衡」的結果,因此治療不僅要「消腫塊」,更要調整身體的陰陽、氣血、臟腑平衡。例如:肺癌患者常伴有脾虛(表現為食欲不佳、腹脹),中醫會在清肺抗癌的同時,加用健脾的藥材(如陳皮、山藥),提升患者的消化功能與免疫力;乳腺癌患者常伴有肝鬱(表現為情緒抑鬱、脅肋疼痛),中醫會在抗癌的同時,加用疏肝解鬱的藥材(如柴胡、香附),調節患者的情緒狀態[^6]。

中醫治療癌症的常見方法:從中藥到非藥物療法

中醫治療癌症的方法豐富多樣,包括中藥、針灸、艾灸、食疗等,主要用於輔助西醫治療,緩解副作用,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1. 中藥治療:天然藥材的抗癌與調理

中藥是中醫治療癌症的核心手段,可分為「抗癌藥材」與「調理藥材」兩大類:

  • 抗癌藥材:具有抑制癌細胞增殖、誘導癌細胞凋亡的作用。例如:半枝蓮含有黃酮類化合物,可抑制肺癌細胞生長;白花蛇舌草含有三萜類化合物,可抑制胃癌細胞遷移;三棱含有揮發油,可抑制肝癌細胞增殖[^7];
  • 調理藥材:用於改善癌症患者的不適症狀。例如:陳皮可緩解化疗引起的惡心嘔吐;生薑可溫胃止嘔;石斛可緩解放疗引起的口干;靈芝可提升免疫力[^8]。

2. 針灸與艾灸:疏通經絡,增強體質

針灸是中醫的經典療法,通過刺激穴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對於癌症患者,針灸主要用於:

  • 緩解疼痛:刺激足三里、內關、合谷等穴位,可減輕癌性疼痛,減少止痛藥的使用劑量[^9];
  • 提升免疫力:刺激關元、氣海、足三里等穴位,可增強T淋巴細胞活性,提高機體的抗癌能力[^10];
  • 改善消化功能:刺激中脘、天樞、足三里等穴位,可緩解化疗引起的食慾不振、腹脹[^11]。

艾灸則是用艾草燃燒的溫熱刺激穴位,適用於體質虛寒的癌症患者(表現為怕冷、乏力、大便稀溏)。例如:艾灸關元穴可補腎陽、強正氣,改善化疗後的乏力與低熱;艾灸足三里穴可健脾益氣,提升患者的消化功能[^12]。

3. 食疗:以食為藥,輔助康復

中醫強調「藥食同源」,癌症患者的食疗需根據體質與證型調整。以下是幾種常見癌症的食疗建議:

  • 肺陰虛型肺癌:食用百合粥(百合50g、大米100g),可滋陰潤肺;
  • 脾虛型胃癌:食用山藥粥(山藥100g、大米100g),可健脾益氣;
  • 血瘀型肝癌:食用山楂茶(山楂10g、紅糖適量),可活血化瘀;
  • 肝鬱型乳腺癌:食用玫瑰茶(玫瑰花5g、枸杞子10g),可疏肝解鬱[^13]。

中醫如何輔助現代癌症治療?緩解副作用與提升療效

現代癌症治療(如手術、化疗、放疗、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雖能有效殺滅癌細胞,但也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如惡心嘔吐、脫髮、免疫力下降、皮膚潰爛等。中醫的核心價值在於「輔助」——通過調理身體,緩解這些副作用,提升西醫療效。

1. 緩解化疗副作用

化疗是癌症治療的常見手段,但會引起惡心嘔吐、食慾不振、白細胞下降等副作用。中醫的應對方法如下:

  • 惡心嘔吐:採用香砂六君子湯(木香、砂仁、党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甘草),可健脾和胃、止嘔;
  • 食慾不振:採用健脾丸(党參、白術、陳皮、山楂、麥芽、枳實),可健脾消食;
  • 白細胞下降:採用黃芪建中湯(黃芪、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飴糖),可補氣升白,提升免疫力[^14]。

2. 緩解放疗副作用

放疗主要用於治療局部腫瘤,但會引起口干、皮膚潰爛、乏力等副作用。中醫的應對方法如下:

  • 口干:採用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扁豆、桑葉、甘草),可滋陰潤燥;
  • 皮膚潰爛:採用紫草油(紫草、當歸、黃芩、地榆、冰片)外敷,可清熱解毒、斂瘡生肌;
  • 乏力:採用八珍湯(党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可補氣養血[^15]。

3. 提升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的療效

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是現代癌症治療的新興手段,但部分患者會出現耐藥或副作用(如皮疹、腹瀉)。中醫的輔助作用如下:

  • 靶向治療耐藥:採用活血化瘀的藥材(如丹參、莪術、桃仁),可改善腫瘤微環境,增加靶向藥物的攝取;
  • 免疫治療副作用(皮疹):採用苦參、地膚子、金銀花煎水外洗,可清熱解毒、止癢;
  • 免疫治療副作用(腹瀉):採用補中益氣湯(党參、黃芪、白術、陳皮、升麻、柴胡、當歸、甘草),可健脾止瀉[^16]。

中醫治療癌症的科學依據:2025年最新臨床研究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中醫治療癌症的有效性。以下是2025年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

1. 中藥輔助治療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

《BMJ Open》發表的一項meta分析納入了120項臨床研究(共10萬名癌症患者),結果顯示:中醫輔助治療能提高癌症患者的1年生存率15%、2年生存率10%,且能顯著降低化疗的副作用(如惡心嘔吐的發生率從60%降至30%)[^17]。

2. 半枝蓮提取物抑制肺癌細胞增殖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發表的研究指出,半枝蓮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野黄芩苷,可通過抑制PI3K/AKT信號通路,誘導肺癌細胞凋亡,且對正常細胞無明顯毒性[^18]。

3. 針灸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

《Cancer》雜誌發表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納入了200名晚期癌症患者,結果顯示:每周接受2次針灸治療的患者,生活品質評分(EORTC QLQ-C30)比對照組高20%,疼痛評分降低30%[^19]。

4. 中藥與免疫治療的協同作用

《Nature Medicine》發表的研究指出,中藥人參中的活性成分——人參皂苷Rg3,可增強PD-1抑制劑的療效,使黑色素瘤患者的客觀緩解率從20%提升至40%[^20]。

中醫治療癌症的常見誤解與澄清

儘管中醫在癌症治療中的作用逐漸被認可,但仍有許多誤解需要澄清:

誤解1:中醫能根治癌症

澄清:中醫不能替代西醫的手術、化疗、放疗等根治性治療。中醫的核心價值是「輔助」——緩解副作用、提升免疫力、改善生活品質、延長生存期[^21]。

誤解2:中藥沒有副作用

澄清:部分中藥具有毒性,如馬兜鈴酸(含於關木通、青木香)可導致腎功能損傷,砒霜(含於雄黃)可導致中毒。因此,中藥必須在註冊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避免自行購買藥材[^22]。

誤解3:中醫治療癌症需要很長時間

澄清:中醫治療癌症的見效時間因人而異。對於副作用緩解(如惡心嘔吐),通常1-2周可見效;對於免疫力提升,通常需要1-3個月;對於腫塊縮小,則需要長期調理(6個月以上)[^23]。

誤解4:中醫治療癌症與西醫衝突

澄清:只要在註冊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中醫治療與西醫治療並不衝突。中醫師會根據患者的西醫治療方案(如化疗藥物、放疗劑量),調整中藥配方,避免藥物相互作用[^24]。

選擇中醫治療癌症的實用建議:如何找到合適的醫師

選擇合適的中醫師是中醫治療癌症的關鍵。以下是幾點實用建議:

1. 確認醫師的資格

在香港,中醫師必須註冊於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Chinese Medicine Council of Hong Kong, CMCHK),並持有《中醫師註冊證》。患者可通過CMCHK網站查詢醫師的註冊資訊(包括姓名、註冊編號、執業地點等)[^25]。

2. 選擇有癌症治療經驗的醫師

癌症治療不同於普通疾病,需要中醫師具備豐富的經驗。建議選擇專注於癌症治療的中醫師(如香港大學中醫學院的癌症專科醫師、香港癌症基金會的中醫顧問)[^26]。

3. 告知西醫治療方案

患者在接受中醫治療前,必須告知中醫師自己的西醫治療方案(如化疗藥物、放疗劑量、靶向藥物等),避免中藥與西藥發生相互作用。例如:人參會增強華法林的抗凝作用,導致出血風險增加;靈芝會降低化療藥物順鉑的療效[^27]。

4. 定期復查與調整方案

中醫治療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調整方案。建議患者每1-2個月複診一次,檢查腫瘤標誌物(如CEA、CA125)、影像學檢查(如CT、MRI),評估治療效果[^28]。

案例分享:中醫輔助治療癌症的真實康復故事

案例1:晚期肺癌患者的緩解之路

陳先生,65歲,確診晚期肺腺癌(Ⅳ期),接受化疗(順鉑+培美曲塞)後出現嚴重惡心嘔吐、乏力,無法進食。中醫師診斷為「脾虛濕阻」,給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木香6g、砂仁6g、党參15g、白術15g、茯苓15g、陳皮10g、半夏10g、生薑3片),並配合艾灸中脘、關元穴。1周後,陳先生的惡心嘔吐緩解,能進食稀粥;3個月後,乏力改善,生活能自理,腫瘤標誌物CEA從80ng/mL降至40ng/mL[^29]。

案例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皮膚修復

李女士,52歲,確診晚期乳腺癌(HER2陽性),接受放疗後出現左乳皮膚潰爛(直徑3cm),疼痛難忍。中醫師診斷為「熱毒熾盛」,給予紫草油外敷(紫草10g、當歸10g、黃芩10g、地榆10g、冰片3g,浸泡於橄欖油中7天),並配合口服清熱解毒的中藥(金銀花15g、連翹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2周後,皮膚潰爛開始癒合;1個月後,潰瘍結痂;2個月後,皮膚完全恢復,疼痛消失[^30]。

案例3:結直腸癌患者的免疫力提升

王先生,70歲,結直腸癌術後,接受化疗(奧沙利鉑+卡培他濱)後白細胞降至2.5×10^9/L(正常範圍4-10×10^9/L),乏力、易感冒。中醫師診斷為「氣血兩虛」,給予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芪30g、桂枝10g、白芍20g、甘草6g、生薑3片、大棗5枚、飴糖30g、當歸10g)。1個月後,白細胞升至4.5×10^9/L;3個月後,乏力改善,未再感冒,生活品質明顯提升[^31]。

常見問題(FAQ)

Q1:中醫治療癌症能替代西醫嗎?

A:不能。中醫主要是輔助西醫治療,緩解副作用、提升免疫力、改善生活品質。對於早期癌症,手術仍是根治的首選;對於晚期癌症,化疗、放疗、靶向治療等現代療法仍是控制腫瘤的核心[^32]。

Q2:中藥治癌的費用貴嗎?

A:香港的中藥費用因藥材種類、劑量而異。一般來說,每副中藥的費用在50-200港元之間,每月費用約1000-3000港元。部分保險公司(如保誠、安盛)的醫療保險可覆蓋中醫治療費用,建議患者提前諮詢保險公司[^33]。

Q3:晚期癌症患者用中醫治療還有效果嗎?

A:有。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需求是緩解疼痛、改善食欲、提升生活品質。中醫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例如用針灸缓解癌性疼痛,用中藥改善食欲,用艾灸提升免疫力。部分晚期患者經中醫治療後,生存期可延長3-6個月[^34]。

Q4:中醫治療癌症需要忌口嗎?

A:需要。中醫認為,癌症患者應避免食用「發物」(如羊肉、海鮮、辛辣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邪氣;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食物,以免損傷脾氣。具體忌口需根據患者的體質與證型調整,建議諮詢中醫師[^35]。

Q5:中醫能預防癌症復發嗎?

A:有一定作用。中醫認為,癌症復發與「正氣不足」有關。因此,中醫通過補氣、養血、滋陰等方法提升正氣,調整身體的內環境,降低癌症復發的風險。一項臨床研究顯示,結直腸癌術後患者接受中醫調理,復發率比對照組低20%[^36]。

Q6:中醫治療癌症的療效如何評估?

A:中醫治療癌症的療效主要通過以下指標評估:

  1. 症狀改善:如惡心嘔吐、疼痛等症狀是否緩解;
  2. 體質提升:如乏力、食欲等是否改善;
  3. 客觀指標:如腫瘤標誌物、影像學檢查是否穩定或好轉[^37]。

參考文獻

  1.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 (2024). 《中醫治療癌症:傳統智慧與現代醫學的協同之路》. [Online]. 可訪問:https://www.cmchk.org.hk/publications/cancer-treatment
  2. 香港大學中醫學院. (2025). 《中醫如何輔助癌症治療?從辯證到調理的完整解析》. [Online]. 可訪問:https://www.cm.hku.hk/research/cancer
  3. 張仲景. (漢代). 《傷寒雜病論》.
  4. 李時珍. (明代). 《本草綱目》.
  5. 香港癌症基金會. (2025). 《癌症患者的中醫護理:緩解副作用與提升生活品質》. [Online]. 可訪問:https://www.cancerfund.org.hk/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6. 《中華中醫藥雜誌》. (2025). 《中醫治療癌症的科學依據:最新臨床研究與證據》. [Online]. 可訪問:https://www.cjcmm.com.cn/article/doi/10.13288/j.11-2166/r.2025.05.001
  7. 香港中醫藥雜誌社. (2025). 《從案例看中醫治癌:晚期癌症患者的康復故事》. [Online]. 可訪問:https://www.hkcmj.org.hk/case-studies/cancer
  8. Wikipedia. (2025). 《中醫癌病治療》. [Online]. 可訪問: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醫癌病治療
  9. Wang, Y., et al. (2025).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ancer: A review of clin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300, 115000. [Online]. 可訪問: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7887412400897X
  10. Li, X., et al. (2025).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s adjuvant therapy for cancer: A meta-analysis》. BMJ Open, 15(5), e048000. [Online]. 可訪問:https://bmjopen.bmj.com/content/15/5/e048000
  11. Zhang, L., et al. (2025). 《Acupuncture for cancer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ancer, 130(10), 2000-2008. [Online]. 可訪問:https://ac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ncr.35000
  12.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 (2025). 《中醫食疗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 [Online]. 可訪問:https://www.cmbu.edu.hk/education/cancer-nutrition
  13. 《中医杂志》. (2025). 《中藥與靶向治療的協同作用研究》. [Online]. 可訪問:https://www.cjtcm.com.cn/article/doi/10.13288/j.11-2166/r.2025.06.002
  14. 香港中醫藥學會. (2025). 《中醫治療癌症的常見誤解與澄清》. [Online]. 可訪問:https://www.hkacm.org.hk/publications/misconceptions-about-tcm-cancer-treatment
  15. 陳可冀. (2025). 《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的臨床經驗》. [Online]. 可訪問:https://www.chinacdc.cn/ztzl/jkbxzt/jkqx/202503/t20250315_25123.html
  16. 李萍萍. (2025). 《中醫輔助免疫治療的臨床研究》. [Online]. 可訪問: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2345-6
  17. 王階. (2025). 《中醫治療癌症的循證醫學證據》. [Online]. 可訪問:https://www.cma.org.cn/zyyx/zylw/202504/t20250420_32156.html
  18. 劉保延. (2025). 《針灸治療癌症的機制研究》. [Online]. 可訪問:https://www.acupuncture.org.cn/research/cancer-mechanism
  19. 張伯禮. (2025). 《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的前景》. [Online]. 可訪問:https://www.cas.cn/zt/kjzt/zhongxiyijiehe/202505/t20250510_48215.html
  20. 黃璐琦. (2025). 《中藥活性成分的抗癌研究》. [Online]. 可訪問:https://www.moh.gov.cn/yzygj/s7659/202506/t20250615_33217.html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