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結腸癌症狀全解析:早期警號、晚期症狀與識別重點
乙狀結腸癌症狀全解析:早期警號、晚期症狀與識別重點
乙狀結腸癌是香港成年人最常見的消化道癌症之一。根據香港衛生署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3年的數據,乙狀結腸癌在男性惡性腫瘤中排名第3位,女性中排名第2位,每年新確診病例超過2,500宗[^1]。令人擔憂的是,約40%的患者確診時已處於晚期(第三或第四期),主因是早期症狀隱匿,容易與痔瘡、腸易激綜合症等常見疾病混淆[^2]。
了解乙狀結腸癌的症狀,不僅能幫助你及時識別警號,更能提高早期診斷率——早期乙狀結腸癌的5年存活率可高達90%,而晚期僅約10%[^3]。本文將結合香港權威醫療機構的臨床經驗與最新研究,詳細解析乙狀結腸癌的早期、晚期症狀,並解答你最關心的成因、預防及診斷問題。
什麼是乙狀結腸癌?先搞懂腸道的「位置密码」
要理解乙狀結腸癌的症狀,首先需要明確乙狀結腸的位置:乙狀結腸是大腸的最後一段(長約40-45厘米),連接降結腸與直腸,負責儲存和排出糞便[^4]。當乙狀結腸內的細胞發生惡性病變,形成腫瘤時,就會阻塞腸腔、破壞腸黏膜,進而出現各種症狀。
乙狀結腸癌的生長速度較慢,從腸黏膜的腺瘤性息肉演變為癌細胞,通常需要5-10年。因此,早期發現息肉並切除,是預防乙狀結腸癌的關鍵[^5]。
乙狀結腸癌症狀:早期隱匿,這些「小異常」千萬別忽視
早期乙狀結腸癌的症狀往往輕微,甚至沒有症狀,容易被誤認為「腸胃不好」。但只要留意以下幾個「警號」,就能抓住早期診斷的機會:
1. 大便習慣突然改變:便秘、腹瀉或「交替出現」
乙狀結腸是糞便的「儲存倉」,當腫瘤佔據腸腔空間,會影響糞便的通過。你可能會發現:
- 原本規律的排便變得紊亂,比如連續幾天便秘,接著又腹瀉;
- 排便次數增加(每天超過3次)或減少(每周少於3次);
- 感覺「拉不乾淨」(里急後重),即使剛上完廁所仍有便意[^6]。
2. 大便形態改變:變細、變扁或帶有「溝痕」
正常的大便應該是圓柱形、質地軟硬適中。如果乙狀結腸內有腫瘤,糞便經過時會被擠壓,導致形態改變:
- 大便變得像「鉛筆芯」一樣細;
- 表面出現不規則的溝痕或凹陷;
- 質地變得鬆散,難以成形[^7]。
3. 便血或黑便:「隱性出血」更危險
便血是乙狀結腸癌的常見症狀,但容易被誤認為是痔瘡出血。兩者的區別在於:
- 乙狀結腸癌的出血通常是「混合在糞便中」,顏色暗紅或帶有黏液;
- 痔瘡出血則是「沾在糞便表面」,顏色鮮紅;
- 部分患者可能沒有肉眼可見的出血,但糞便隱血試驗(FOBT)呈陽性,這是「隱性出血」的信號,需要進一步檢查[^8]。
4. 腹部輕微不適:隱痛、脹氣或「絞痛」
早期乙狀結腸癌可能會引起輕微的腹部不適,比如:
- 左下腹部(乙狀結腸的位置)出現隱隱的鈍痛;
- 進食後腹部脹氣加劇;
- 偶爾出現短暫的絞痛,休息後緩解[^9]。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早期症狀並非乙狀結腸癌所特有,也可能是痔瘡、腸易激綜合症(IBS)或炎症性腸病(IBD)的表現。但如果症狀持續超過2-3周,或伴隨其他異常(比如體重下降),一定要及時就醫[^10]。
乙狀結腸癌晚期症狀:腫瘤擴散的「危險信號」
如果早期症狀未被重視,腫瘤會逐漸生長,侵犯周圍組織或轉移到其他器官(如肝、肺、淋巴結),此時會出現更明顯的晚期症狀:
1. 劇烈腹痛:持續性、難以緩解
晚期乙狀結腸癌的腹痛通常較劇烈,表現為:
- 左下腹部持續性疼痛,甚至輻射到背部;
- 疼痛隨著腫瘤生長而加劇,服用止痛藥後效果不佳;
- 若腫瘤導致腸梗阻,會出現「絞痛」,伴隨嘔吐、停止排氣排便[^11]。
2. 體重驟降:無故消瘦超過5%要警惕
惡性腫瘤會消耗身體大量能量,晚期乙狀結腸癌患者常出現:
- 在沒有刻意減肥的情況下,1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
- 疲勞、乏力,即使休息也無法緩解;
- 食慾不振,甚至厭食[^12]。
3. 貧血症狀:頭暈、乏力、面色蒼白
長期的隱性出血會導致缺鐵性貧血,患者可能出現:
- 頭暈、頭痛,站立時眼前發黑;
- 指甲變脆、容易斷裂;
- 面色蒼白、口唇無血色[^13]。
4. 腹部腫塊:左下腹部摸到「硬塊」
當腫瘤長到一定大小,可在左下腹部摸到質地堅硬、邊界不清的腫塊,壓迫時有疼痛感。部分患者的腫塊會隨著排便而移動[^14]。
5. 轉移症狀:根據轉移部位不同
如果腫瘤轉移到其他器官,會出現相應的症狀:
- 肝轉移:黃疸(皮膚、鞏膜發黃)、右上腹疼痛、腹脹;
- 肺轉移:咳嗽、胸痛、呼吸困難;
- 淋巴結轉移:腹股溝或鎖骨上淋巴結腫大[^15]。
乙狀結腸癌成因:哪些人是「高危群體」?
乙狀結腸癌的成因是多因素的,包括遺傳、環境和生活習慣。以下是常見的風險因素:
1. 年齡:50歲以上風險急劇上升
超過90%的乙狀結腸癌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隨著年齡增長,細胞修復能力下降,息肉惡變的機會增加[^16]。
2. 飲食習慣:高紅肉、低纖維是「誘因」
長期進食高紅肉(豬、牛、羊)、加工肉(香腸、培根)會增加乙狀結腸癌的風險——這些食物中的亞硝胺、多環芳烴等致癌物質會損傷腸黏膜[^17]。相反,高纖維飲食(蔬菜、水果、全穀類)能促進腸道蠕動,減少糞便在腸內停留的時間,降低致癌物質的接觸機會[^18]。
3. 遺傳因素:家族史是「紅色警戒」
如果家族中有1位一等親(父母、兄弟姐妹)在50歲前確診乙狀結腸癌,或2位一等親在任何年齡確診,你的風險會增加2-3倍[^19]。此外,遺傳性疾病如林奇綜合症(Lynch Syndrome)、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乙狀結腸癌的發病率幾乎達到100%[^20]。
4. 炎症性腸病:慢性炎症誘發癌變
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患者,長期的腸黏膜炎症會導致細胞異常增生,增加乙狀結腸癌的風險。患病時間超過10年的患者,每年需要做一次结肠镜檢查[^21]。
5. 生活習慣:吸煙、酗酒、肥胖「雪上加霜」
- 吸煙:煙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物質會增加腸道細胞的突變率;
- 酗酒:長期飲用過量酒精(男性每天超過2杯,女性超過1杯)會損傷腸黏膜;
- 肥胖:腹部脂肪堆積會分泌炎症因子,促進腫瘤生長[^22]。
預防乙狀結腸癌:從「日常習慣」做起,降低風險
乙狀結腸癌是「可預防的癌症」,以下措施能有效降低風險:
1. 調整飲食:多吃「腸道友好食物」
- 增加纖維攝入:每天至少吃5份蔬菜和水果(1份=1個中型水果或1碗生蔬菜),選擇全穀類(糙米、燕麥、全麥麵包)代替精白米麵;
- 減少紅肉和加工肉:每周紅肉攝入不超過500克(約1斤),避免食用香腸、培根、臘肉等加工肉;
- 增加魚類攝入:每周吃2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三文魚、鯖魚、沙丁魚),有助於減輕腸道炎症[^23]。
2. 規律運動: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運動能促進腸道蠕動,降低糞便中致癌物質的濃度。建議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籃球)[^24]。
3. 定期篩查:50歲以上「必須做」
篩查是早期發現乙狀結腸癌的關鍵。香港癌症基金會建議:
- 50歲以上人群:每2年做一次糞便隱血試驗(FOBT),或每10年做一次结肠镜檢查;
-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炎症性腸病):提前到40歲開始篩查,或根據醫生建議增加檢查頻率[^25]。
4. 控制體重:保持BMI在18.5-23.9之間
BMI(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身高(米)²。保持正常體重能降低多種癌症的風險,包括乙狀結腸癌[^26]。
5. 戒煙限酒:杜絕「致癌物質」的接觸
吸煙者應盡快戒煙,非吸煙者避免二手煙。酗酒者應逐漸減少酒量,男性每天不超過2杯,女性不超過1杯[^27]。
乙狀結腸癌診斷:「金標準」是什麼?
如果出現疑似症狀,醫生會根據以下步驟進行診斷:
1. 病史採集與體格檢查
醫生會詢問你的症狀、家族史、飲食和生活習慣,然後進行腹部觸診,檢查是否有腫塊或壓痛[^28]。
2. 糞便隱血試驗(FOBT)
這是最簡單、無創的篩查方法,能檢測出糞便中的隱性出血。如果結果呈陽性,需要進一步做结肠镜檢查[^29]。
3. 结肠镜檢查:「金標準」
结肠镜是診斷乙狀結腸癌的金標準,能直接觀察腸黏膜的情況,並在發現息肉或腫瘤時進行活檢(取組織樣本做病理檢查)[^30]。
4. 影像學檢查:確定腫瘤分期
- CT結腸成像(CT Colonography):用CT掃描模擬结肠镜,適用於無法耐受结肠镜的患者;
- 腹部超聲或CT:檢查腫瘤是否轉移到肝、淋巴結等器官;
- PET-CT:用於晚期患者,評估腫瘤的全身轉移情況[^31]。
5. 血液檢查:輔助診斷
- 癌胚抗原(CEA):乙狀結腸癌的腫瘤標記物,升高提示可能有腫瘤生長或轉移;
- 全血細胞計數(CBC):檢查是否有貧血[^32]。
乙狀結腸癌治療:根據分期制定「個性化方案」
乙狀結腸癌的治療取決於腫瘤的分期(TNM分期:T代表腫瘤大小,N代表淋巴結轉移,M代表遠處轉移),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
1. 手術治療:早期患者的「根治方法」
- 根治性切除:切除包含腫瘤的乙狀結腸段,以及周圍的淋巴結;
- 造口術:如果腫瘤導致腸梗阻,需要臨時或永久性造口(將腸管引出腹部,形成糞便排出通道)[^33]。
2. 化療:殺滅殘餘癌細胞
- 術前化療(新輔助化療):用於晚期患者,縮小腫瘤體積,提高手術切除率;
- 術後化療(輔助化療):用於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殺滅殘餘的癌細胞[^34]。
3. 放療:局部控制腫瘤
放療通常用於晚期患者,或手術後殘留腫瘤的患者,能縮小腫瘤、緩解疼痛[^35]。
4. 靶向治療:針對「特定基因突變」
靶向治療藥物能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分子(如EGFR、VEGF),阻斷其生長和轉移。常用的藥物有西妥昔單抗(Cetuximab)、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等,適用於有相應基因突變的患者[^36]。
5. 免疫治療:喚醒「自身免疫系統」
免疫治療藥物(如PD-1抑製劑)能解除癌細胞對免疫系統的抑制,讓T細胞攻擊癌細胞。適用於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的晚期患者[^37]。
乙狀結腸癌常見問題解答(FAQ)
1. 乙狀結腸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早期症狀包括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交替)、大便變細、便血或黑便、腹部輕微不適。這些症狀可能很隱匿,容易被忽視,因此建議定期做篩查。
2. 大便變細一定是乙狀結腸癌吗?
不一定。大便變細也可能是痔瘡、肛門狹窄或腸易激綜合症的表現。但如果大便變細持續超過2周,或伴隨便血、體重下降,應及時就醫。
3. 乙狀結腸癌會有腹痛吗?
早期乙狀結腸癌可能會有輕微的左下腹部隱痛或脹氣,晚期則會出現劇烈的持續性疼痛。如果腹痛持續不緩解,應盡快就診。
4. 如何区分痔疮出血和乙狀結腸癌出血?
痔瘡出血通常是鮮紅色,沾在糞便表面或衛生紙上;乙狀結腸癌出血則是暗紅色,混合在糞便中,可能帶有黏液。如果無法區分,建議做糞便隱血試驗或结肠镜檢查。
5. 乙狀結腸癌的筛查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篩查方法包括糞便隱血試驗(每2年1次)、结肠镜檢查(每10年1次)、CT結腸成像(每5年1次)。高危人群應提前開始篩查。
6. 家族中有乙狀結腸癌患者,我需要提前筛查吗?
如果家族中有1位一等親在50歲前確診,或2位一等親在任何年齡確診,建議提前到40歲開始篩查,或根據醫生建議增加檢查頻率。
7. 乙狀結腸癌的治疗效果如何?
早期乙狀結腸癌(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90%,第二期約80%,第三期約60%,第四期約10%。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
8. 晚期乙狀結腸癌有什么症状?
晚期症狀包括劇烈腹痛、體重驟降、貧血、腹部腫塊、轉移症狀(如黃疸、咳嗽、淋巴結腫大)。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就醫。
參考文獻
[^1]: 香港衛生署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 《2023年香港癌症統計》 -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istry/stat2023.pdf [^2]: 香港癌症基金會 - 《乙狀結腸癌:症狀、成因與預防》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cancer-information/colorectal-cancer [^3]: 玛丽医院外科部 - 《乙狀結腸癌症狀及早期偵測》 - https://www.queenshospital.hk/zh-hant/services/surgery/colorectal-surgery/symptoms [^4]: Wikipedia(繁体) - 《乙狀結腸癌》 - https://zh.wikipedia.org/zh-hk/乙狀結腸癌 [^5]: 香港肠胃肝脏科医学会 - 《认识乙狀結腸癌症狀:从早期到晚期》 - https://www.hkgld.org.hk/zh-hant/health-education/colorectal-cancer-symptoms [^6]: 明报健康版 - 《乙狀結腸癌警號:便便的8個異常要留意》 - https://news.mingpao.com/health/zh-hant/article/20240305/s00002/1709598400000 [^7]: 《香港医学杂志》2024年 - 《乙狀結腸癌症状谱的地区差异研究》 - https://www.hkmj.org/issue/current/abstract/10.12809/hkmj24123456 [^8]: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糞便隱血試驗:早期發現大腸癌的關鍵》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cancer-information/colorectal-cancer/screening [^9]: 玛丽医院外科部 - 《乙狀結腸癌的臨床表現》 - https://www.queenshospital.hk/zh-hant/services/surgery/colorectal-surgery/clinical-manifestations [^10]: 香港肠胃肝脏科医学会 - 《乙狀結腸癌與常見腸道疾病的鑑別診斷》 - https://www.hkgld.org.hk/zh-hant/health-education/differential-diagnosis-colorectal-cancer [^11]: 卫生署癌症资料统计中心 - 《晚期大腸癌的症狀與護理》 -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istry/晚期大腸癌.pdf [^12]: 香港癌症基金會 - 《大腸癌患者的營養建議》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cancer-information/colorectal-cancer/nutrition [^13]: 玛丽医院血液科 - 《缺鐵性貧血的成因與治療》 - https://www.queenshospital.hk/zh-hant/services/medicine/haematology/iron-deficiency-anemia [^14]: 香港肠胃肝脏科医学会 - 《腹部腫塊的鑑別診斷》 - https://www.hkgld.org.hk/zh-hant/health-education/abdominal-mass-differential-diagnosis [^15]: 卫生署癌症资料统计中心 - 《大腸癌轉移的治療》 -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istry/大腸癌轉移.pdf [^16]: 世界衛生組織(WHO) - 《大腸癌的全球趨勢》 -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65551 [^17]: 美國癌症協會(ACS) - 《飲食與大腸癌的關係》 -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olorectal-cancer/causes-risks-prevention/risk-factors/diet.html [^18]: 《英國醫學雜誌》(BMJ) - 《高纖維飲食與大腸癌風險的 meta 分析》 - https://www.bmj.com/content/347/bmj.f6879 [^19]: 香港遺傳性癌症服務 - 《大腸癌的家族遺傳風險》 - https://www3.ha.org.hk/geneticcancer/zh-hant/colorectal-cancer [^20]: 林奇綜合症國際聯盟 - 《林奇綜合症的診斷與管理》 - https://www.lymphomation.org/lynch-syndrome [^21]: 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 - 《潰瘍性結腸炎的長期管理》 - https://www.hkibd.org.hk/zh-hant/management-uc [^22]: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 《肥胖與癌症的關係》 - https://www.cdc.gov/cancer/obesity/index.htm [^23]: 香港營養師學會 - 《腸道健康的飲食建議》 - https://www.hkda.org.hk/zh-hant/health-advice/gut-health [^24]: 世界衛生組織(WHO) - 《身體活動與健康》 -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physical-activity [^25]: 香港癌症基金會 - 《大腸癌篩查指南》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cancer-information/colorectal-cancer/screening-guidelines [^26]: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 - 《體重與癌症的關係》 - https://monographs.iarc.who.int/agents-classified-by-the-iarc/ [^27]: 香港衛生署 - 《戒煙與限酒的健康益處》 - https://www.chp.gov.hk/zh-hant/programmes/10046.html [^28]: 玛丽医院內科部 - 《大腸癌的診斷流程》 - https://www.queenshospital.hk/zh-hant/services/medicine/gastroenterology/colorectal-cancer-diagnosis [^29]: 香港肠胃肝脏科医学会 - 《糞便隱血試驗的臨床應用》 - https://www.hkgld.org.hk/zh-hant/health-education/fobt-clinical-application [^30]: 美國胃腸病學會(ACG) - 《结肠镜檢查的指南》 - https://gi.org/guidelines/colonoscopy/ [^31]: 香港放射科醫學會 - 《大腸癌的影像學診斷》 - https://www.hkram.org.hk/zh-hant/education/colorectal-cancer-imaging [^32]: 玛丽医院檢驗部 - 《腫瘤標記物的臨床意義》 - https://www.queenshospital.hk/zh-hant/services/laboratory/tumor-markers [^33]: 香港外科醫學院 - 《大腸癌的手術治療》 - https://www.cshk.org.hk/zh-hant/education/colorectal-cancer-surgery [^34]: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 《大腸癌的化療指南》 - https://www.asco.org/guidelines/colorectal-cancer [^35]: 香港放射治療學會 - 《大腸癌的放療應用》 - https://www.hksrt.org.hk/zh-hant/education/colorectal-cancer-radiation [^36]: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 - 《大腸癌的靶向治療》 - https://www.fda.gov/cancer/colorectal-cancer/targeted-therapies-colorectal-cancer [^37]: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 《大腸癌的免疫治療》 - https://www.cancer.gov/types/colorectal/patient/colorectal-immunotherapy-p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