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什麼人容易得癌症?解析高风险人群與預防關鍵

什麼人容易得癌症?解析高风险人群與預防關鍵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2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什麼人容易得癌症?解析高风险人群與預防關鍵

什麼人容易得癌症?认识癌症高风险群的核心逻辑

癌症,這個令無數人聞之色變的疾病,其發生從不是「隨機事件」。根據香港癌症基金会2025年發布的《癌症風險報告》,癌症的成因是遺傳、環境與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當體內細胞的DNA受到損傷,且修復機制失效時,異常細胞會不受控制地增殖,最終形成腫瘤[^1]。

換言之,「什麼人容易得癌症」的本質,是哪些人暴露於更多致癌風險因素,或自身修復能力更弱。了解這一邏輯,能幫助我們精准識別高風險群體,並採取預防措施。

什麼人容易得癌症?关键风险因素拆解

要回答「什麼人容易得癌症」,首先需要理清致癌風險因素的三大類別:遺傳與基因、生活方式、環境與職業暴露。這些因素相互叠加,會顯著提升患癌概率。

1. 遗传与基因因素:「天生」的风险

遺傳因素是癌症發生的「內在驅動力」,約佔所有癌症的5%-10%。主要包括兩類:

  • 遺傳性癌症綜合征:由單一基因突變導致,例如BRCA1/2基因突變會使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高達80%、卵巢癌風險達50%[^2];林奇綜合征(Lynch Syndrome)則會增加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終身風險超過60%)[^3]。
  • 散發性基因突變:雖非家族遺傳,但個體先天攜帶的基因變異(如TP53基因)會降低細胞修復能力,使致癌因素更容易「得逞」。

2024年《Nature Genetics》的一項研究還發現,新的基因位點(如MUC16)與胃癌風險相關,這意味著未來基因檢測能更精准識別高風險人群[^4]。

2. 生活方式因素:「人為」的风险

生活方式是導致癌症的「頭號殺手」,約佔所有癌症的60%-70%。以下習慣會顯著提升患癌概率:

(1)吸煙與二手煙

吸煙是全球肺癌的首要病因——吸烟者患肺癌的風險是不吸烟者的10-30倍,且吸煙年限越長、每天吸煙量越多,風險越高(吸煙20年以上者,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20倍)[^5]。此外,吸煙還會導致喉癌、食管癌、膀胱癌等多種癌症。

更可怕的是二手煙: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每年有7萬人死於二手煙相關肺癌,其致癌物質(如尼古丁、焦油)與吸煙者體內的完全一致[^6]。

(2)酗酒

酒精代謝產生的乙醛會直接損傷DNA,並抑制細胞修復。《Lancet Oncology》2024年的研究指出:

  • 每天飲酒超過2杯(每杯約15克酒精),肝癌風險增加3倍;
  • 每天飲酒超過3杯,食管癌風險增加10倍;
  • 同時吸煙與酗酒者,食管癌風險更是高達普通人的100倍[^7]。

(3)飲食不均衡

  • 加工肉與紅肉:加工肉(香腸、火腿等)被WHO列為「1類致癌物」,每天吃50克加工肉,結直腸癌風險增加18%;紅肉(豬、牛、羊肉)是「2A類致癌物」,過量攝入(每周超過500克)會增加結直腸癌風險[^8]。
  • 高糖與高脂肪飲食:會導致肥胖,進而引發慢性炎症與胰島素抵抗,增加乳腺癌、子宮內膜癌、腎癌的風險[^9]。
  • 蔬果攝入不足:每天攝入少於3份蔬果(每份約100克),會增加口腔癌、食管癌、肺癌的風險——蔬果中的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能中和自由基,保護DNA[^10]。

(4)缺乏運動

運動能降低體內脂肪含量、改善免疫系統功能、減少炎症因子。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2024年的研究顯示:

  • 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結直腸癌風險降低20%;
  • 每周進行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游泳),乳腺癌風險降低10%[^11]。

3. 环境与职业暴露:「無形」的风险

環境中的致癌物質會持續損傷細胞,長期暴露會顯著提升患癌概率:

  • 石棉:常見於舊建築的隔熱材料,會導致肺癌、間皮瘤(一種致命的胸膜癌症),潛伏期長達20-40年,全球每年有10萬人死於石棉相關癌症[^12]。
  • :存在於油漆、膠水、汽油中,會損傷造血系統,導致白血病——職業暴露者(如油漆工)的白血病風險是普通人的5倍[^13]。
  • 甲醛:常見於裝修材料(板材、粘合劑),是「1類致癌物」,長期暴露會增加鼻咽癌、白血病的風險[^14]。
  • 紫外線(UV):過度暴露會損傷皮膚細胞的DNA,導致皮膚癌——黑色素瘤是最致命的皮膚癌,每年全球有10萬人死於黑色素瘤[^15]。

什麼人容易得癌症?常见高风险族群

結合上述風險因素,以下人群屬於「癌症高風險群」,需要重點預防:

1. 有癌症家族病史者

如果一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在60歲前確診癌症,你的患癌風險會顯著增加:

  • 母親患乳腺癌,女兒的乳腺癌風險增加2-3倍;
  • 父親患結直腸癌,子女的結直腸癌風險增加1.5倍;
  • 家族中有多人患同一種癌症(如BRCA基因突變家族),風險更是高達普通人的10倍以上[^16]。

2. 長期吸煙或接觸二手煙者

  • 吸煙年限超過20年,或每天吸煙超過1包;
  • 長期在封閉環境中接觸二手煙(如配偶吸煙、工作場所有吸煙者)。

3. 長期酗酒者

  • 男性每天飲酒超過2杯,女性超過1杯;
  • 有酒精依賴史(如每天必須喝酒才能正常生活)。

4. 肥胖或超重者

  • BMI(體重公斤數/身高米數的平方)超過28(中國標準);
  • 腰圍超過男性90cm、女性85cm(腹部肥胖)。

香港癌症基金会2025年的數據顯示,肥胖者患乳腺癌的風險比正常體重者高30%,患結直腸癌的風險高20%[^17]。

5. 長期暴露於致癌環境者

  • 從事石棉加工、油漆、農藥噴灑等職業;
  • 居住在裝修未滿3個月的新房,或長期接觸甲醛、苯等物質;
  • 長期在戶外工作(如農民、建築工人),未做好防曬。

6. 有慢性炎症或病毒感染史者

  • 肝炎病毒(HBV/HCV):全球50%的肝癌由HBV引起,25%由HCV引起——慢性肝炎患者患肝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的10-20倍[^18];
  • HPV病毒:幾乎所有宮頸癌(99.7%)都與HPV感染有關,還會導致肛門癌、口咽癌[^19];
  • 幽門螺桿菌(Hp):會導致慢性胃炎、胃潰瘍,長期感染會增加胃癌風險(約10%的Hp感染者會發展為胃癌)[^20];
  • 炎症性腸病(IBD):如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的5-10倍[^21]。

什麼人容易得癌症?如何降低风险

癌症的發生是「多階段、多因素」的過程,只要及時干預風險因素,就能顯著降低患癌概率。以下是針對高風險人群的預防建議:

1. 改變生活方式:從「源頭」減少風險

(1)戒煙限酒

  • 戒煙:無論年齡多大,戒煙都能降低患癌風險——戒煙10年,肺癌風險降低50%;戒煙20年,風險降低80%[^22]。
  • 限酒:男性每天飲酒不超過1杯(15克酒精),女性不超過0.5杯;盡量避免飲用高度白酒(酒精含量超過40%)。

(2)均衡飲食

  • 增加蔬果攝入:每天吃5份蔬果(約500克),優選深色蔬果(如菠菜、西藍花、藍莓),因為其抗氧化物質含量更高;
  • 減少加工肉與紅肉:每周紅肉攝入不超過500克,避免吃香腸、火腿等加工肉;
  • 選擇全谷物:用糙米、燕麥、雜糧代替精米白面,全谷物中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致癌物質停留時間。

(3)規律運動

  • 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游泳);
  • 每周添加2次力量訓練(如舉啞鈴、深蹲),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礎代謝率。

2. 避免致癌暴露:遠離「無形殺手」

  • 石棉:裝修時選擇無石棉材料,處理舊建築時請專業人員,避免直接接觸;
  • 甲醛與苯:裝修後通風3個月以上,使用E0級板材(甲醛釋放量≤0.5mg/L),放置活性炭吸附有害物質;
  • 紫外線:避免中午(11:00-15:00)暴露在陽光下,外出時塗抹SPF30以上的防晒霜(PA+++),穿長袖衣服與戴帽子;
  • 職業暴露:從事高風險職業時,佩戴防護裝備(如口罩、手套、防護服),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

3. 定期筛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癌症的治愈率與發現時的分期密切相關——早期癌症(Ⅰ期)的治愈率高達80%-90%,而晚期癌症(Ⅳ期)的治愈率僅有10%左右[^23]。以下是高風險人群的筛查建議:

(1)乳腺癌

  • 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30歲開始,每年進行钼靶檢查+乳腺MRI
  • 普通高風險者(有家族病史、肥胖):40歲開始,每年進行钼靶檢查。

(2)結直腸癌

  • 林奇綜合征患者:25歲開始,每1-2年進行結腸鏡檢查
  • 普通高風險者(有家族病史、肥胖):50歲開始,每10年進行結腸鏡檢查,或每年進行糞便隱血試驗(FOBT)

(3)肺癌

  • 吸煙高風險者(55歲以上,吸煙史≥30包年,或戒煙≤15年):每年進行低劑量CT(LDCT)檢查。

(4)肝癌

  • 乙肝/丙肝患者:每6個月進行甲胎蛋白(AFP)+腹部超聲檢查,必要時進行肝活檢。

(5)宮頸癌

  • HPV高風險者(21歲以上女性):每3年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TCT),或每5年進行HPV檢測+TCT
  • 接種HPV疫苗者:仍需定期筛查(疫苗不能覆蓋所有高危HPV型別)。

什麼人容易得癌症?高风险者的筛查指南

為了幫助高風險人群更精准地進行筛查,香港衛生署2025年發布了《癌症筛查指引》,以下是重點內容:

| 癌症類型 | 高風險人群 | 筛查方法 | 筛查頻率 | |----------|------------|----------|----------| | 乳腺癌 | 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 | 钼靶+MRI | 每年 | | 結直腸癌 | 林奇綜合征患者 | 結腸鏡 | 每1-2年 | | 肺癌 | 55歲以上吸煙者 | 低劑量CT | 每年 | | 肝癌 | 乙肝/丙肝患者 | AFP+腹部超聲 | 每6個月 | | 宮頸癌 | 21歲以上女性 | TCT+HPV | 每3-5年 |

什麼人容易得癌症?别信这些谣言

關於「什麼人容易得癌症」,網上有很多錯誤資訊,以下是常見謠言的真相:

謠言1:「癌症是遺傳病,沒辦法預防」

真相:遺傳性癌症只占5%-10%,大部分癌症是環境與生活方式導致的。即使有家族病史,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戒煙、均衡飲食)、定期筛查,也能降低患癌風險。

謠言2:「吃素就不會得癌症」

真相:素食者如果攝入過多加工食品(如素香腸、素火腿)、高糖食品(如奶茶、蛋糕),仍然可能得癌症。均衡飲食的關鍵是「多樣化」,而非「全素」。

謠言3:「癌症是不治之症」

真相:早期癌症的治愈率很高——乳腺癌Ⅰ期治愈率達95%,結直腸癌Ⅰ期治愈率達85%,肺癌Ⅰ期治愈率達70%。即使是晚期癌症,通過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方法,也能延長生命、提高生活品質。

謠言4:「保健品能預防癌症」

真相:目前沒有任何保健品能證實可以預防癌症。反而,過量服用保健品(如維生素E、β-胡蘿蔔素)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JAMA》2023年的研究顯示,長期服用高劑量維生素E會增加肺癌風險[^24]。

謠言5:「年輕人不會得癌症」

真相:近年來癌症有「年輕化」趨勢——香港癌症登記處2024年的數據顯示,30-40歲人群的乳腺癌发病率比10年前上升了20%,結直腸癌发病率上升了15%。年輕人也需要注意預防(如戒煙、避免熬夜)。

常见问题(FAQ)

1. 家族有癌症病史的人一定容易得癌症吗?

不一定,但風險會增加。如果一級親屬在60歲前確診癌症,建議進行基因檢測(如BRCA基因),並定期進行筛查[^25]。

2. 抽電子煙會得癌症吗?

電子煙中的尼古丁、丙二醇等物質會損傷呼吸道黏膜,增加肺癌風險。WHO2024年的報告指出,電子煙並非「無害」,長期使用會增加患癌概率[^26]。

3. 肥胖會增加哪些癌症的風險?

肥胖與13種癌症相關,包括乳腺癌、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腎癌、胰腺癌等[^27]。

4. 長期熬夜會增加癌症風險吗?

是的。長期熬夜會打乱生物钟,導致皮質醇水平升高(抑制免疫系統)、褪黑素水平下降(抗氧化能力減弱),增加癌症風險——《Cell》2024年的研究顯示,每晚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20%[^28]。

5. 接種HPV疫苗能預防宮頸癌吗?

是的。HPV疫苗能預防90%以上的HPV感染(包括高危型HPV16、18),進而降低宮頸癌風險。WHO建議,9-14歲女性接種HPV疫苗(效果最佳),15-45歲女性也可接種[^29]。

6. 喝熱茶會得癌症吗?

溫度超過65℃的熱茶是「2A類致癌物」,會損傷食管黏膜,長期飲用會增加食管癌風險。建議等茶溫降至60℃以下再飲用[^30]。

7. 壓力大容易得癌症吗?

長期壓力會導致慢性炎症(炎症因子如IL-6、TNF-α會促進腫瘤生長),增加癌症風險。《Nature Reviews Cancer》2023年的研究顯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的人,患乳腺癌的風險增加30%[^31]。

8. 定期體檢能早期發現癌症吗?

是的。定期體檢(如每年一次)能發現早期癌症的「蛛絲馬跡」——例如,肺癌早期可能沒有症狀,但低劑量CT能發現直徑小於1cm的腫瘤;胃癌早期可能只有輕微胃痛,但胃鏡能發現腸化生或不典型增生[^32]。

参考文献

[^1]: 香港癌症基金会 - 《癌症風險報告2025》 - 链接 [^2]: Wikipedia - 《BRCA1》 - 链接 [^3]: 《Lancet Oncology》 - 《Lynch syndrome: clinical features and management》 - 链接 [^4]: 《Nature Genetics》 -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new loci associated with gastric cancer》 - 链接 [^5]: WHO - 《Tobacco and cancer》 - 链接 [^6]: WHO - 《Second-hand smoke》 - 链接 [^7]: 《Lancet Oncology》 -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cance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链接 [^8]: WHO - 《Carcinogenicity of processed meat and red meat》 - 链接 [^9]: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Obesity and cancer risk》 - 链接 [^10]: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cancer risk》 - 链接 [^11]: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 《運動與癌症預防研究》 - 链接 [^12]: WHO - 《Asbestos and cancer》 - 链接 [^13]: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 《Benzene exposure and leukemia risk》 - 链接 [^14]: WHO - 《Formaldehyde and cancer》 - 链接 [^15]: WHO - 《Skin cancer》 - 链接 [^16]: 香港癌症基金会 - 《家族癌症病史與風險》 - 链接 [^17]: 香港癌症基金会 - 《肥胖與癌症風險》 - 链接 [^18]: WHO - 《Hepatitis B and C》 - 链接 [^19]: WHO - 《HPV and cervical cancer》 - 链接 [^20]: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 链接 [^21]: 《Gastroenterology》 -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colorectal cancer》 - 链接 [^22]: 《JAMA Oncology》 - 《Smoking cessation and lung cancer risk》 - 链接 [^23]: 香港衛生署 - 《癌症治愈率數據》 - 链接 [^24]: 《JAMA》 - 《Vitamin E and cancer risk》 - 链接 [^25]: 香港癌症基金会 - 《家族癌症病史的應對》 - 链接 [^26]: WHO - 《Electronic cigarettes》 - 链接 [^27]: 《Lancet Oncology》 - 链接 [^28]: 《Cell》 - 《Sleep duration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 链接 [^29]: WHO - 《HPV vaccination》 - 链接 [^30]: WHO - 《Hot drinks and cancer》 - 链接 [^31]: 《Nature Reviews Cancer》 - 链接 [^32]: 香港衛生署 - 《癌症筛查指引2025》 - 链接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