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癌症全攻略:从认识到治疗,家长必须知道的关键资讯
儿童癌症全攻略:从认识到治疗,家长必须知道的关键资讯
当孩子喊“腿疼”“发烧总不好”时,家长可能以为是普通感冒或生长痛,但有时候这些看似平常的症状,可能是儿童癌症的信号。根据香港癌症基金会2024年的数据,香港每年约有180名儿童确诊癌症,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约占30%)、神经母细胞瘤(约占15%)、淋巴瘤(约占10%)[^1]。儿童癌症虽然可怕,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治愈率已大幅提高——香港儿童癌症的整体治愈率约75%,部分类型甚至超过80%[^1]。
本文将从“认识儿童癌症”“早期症状”“成因与风险因素”“预防建议”“诊断流程”“最新治疗方法”“长期护理”等方面,为家长提供全面、权威的资讯,帮助你在面对儿童癌症时,不再恐慌,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什么是儿童癌症?理解儿童癌症的基本概念
儿童癌症是指发生在15岁以下儿童身上的恶性肿瘤,与成人癌症相比,儿童癌症的类型、成因、治疗方法都有很大不同。
1. 儿童癌症的常见类型
儿童癌症以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为主,常见类型包括:
- 血液系统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 实体瘤: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神经细胞)、横纹肌肉瘤(起源于肌肉细胞)、视网膜母细胞瘤(起源于视网膜细胞)、肾母细胞瘤(起源于肾脏);
- 其他:骨肿瘤(如骨肉瘤)、肝母细胞瘤等[^2]。
2. 儿童癌症的特点
- 进展快:儿童癌症细胞生长迅速,往往在短时间内扩散;
- 症状不典型:容易与普通疾病混淆,如发烧、骨痛可能被误认为感冒或生长痛;
- 治愈率高:儿童身体恢复能力强,对化疗、放疗更敏感,治愈率高于成人癌症[^3]。
二、儿童癌症的早期症状:家长不可忽视的“红色警报”
儿童癌症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但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1. 持续发烧超过两周
普通感冒发烧通常在3-5天内消退,若孩子发烧持续超过两周,且没有明显的感染源(如感冒、肺炎),需警惕白血病或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异常增多,会抑制正常免疫细胞,导致反复感染发烧[^2]。
例如,4岁的小宇连续发烧20天,家长以为是“病毒性感冒”,直到孩子出现牙龈出血,才去医院检查,结果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
2.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体重应该稳步增加。如果在没有节食、运动或生病的情况下,体重在一个月内下降超过5%(例如30公斤的孩子下降1.5公斤以上),可能是癌症导致的消耗性症状[^1]。
3. 骨痛或关节痛
儿童经常会说“腿疼”“胳膊疼”,但如果疼痛持续时间长(超过一周)、夜间加重,或疼痛部位出现肿胀,可能是白血病或骨肿瘤。白血病细胞会浸润骨髓,导致骨痛;骨肿瘤则会直接破坏骨组织,引起疼痛[^5]。
4. 身体出现无痛性肿块
颈部、腋窝、腹股沟、腹部等部位出现无痛性肿块,可能是淋巴瘤或神经母细胞瘤。例如,神经母细胞瘤通常发生在腹部,家长可能会摸到孩子肚子里有“硬疙瘩”[^1]。
5. 出血或瘀斑
频繁流鼻血、牙龈出血,或皮肤上出现不明原因的瘀斑(如大腿、胳膊上的紫色斑块),可能是白血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的作用是止血,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时,容易出现出血症状[^2]。
6. 其他异常症状
- 持续咳嗽或呼吸困难(可能是胸部肿瘤,如淋巴瘤);
- 眼睛异常(如瞳孔放大、斜视,可能是视网膜母细胞瘤);
- 排尿困难或血尿(可能是肾母细胞瘤)[^5]。
提示: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症状中的任何一种,建议立即带孩子去儿科或儿童肿瘤科就诊,进行血常规、B超等检查,排除癌症可能[^2]。
三、儿童癌症的成因: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
儿童癌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目前已知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环境、病毒感染等。
1. 遗传因素:5-10%的儿童癌症与基因有关
有些儿童癌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些突变可能是先天的(从父母遗传而来),也可能是后天发生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
- 视网膜母细胞瘤:由RB1基因突变引起,约40%的病例为遗传性。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通常双侧眼睛发病,且发病年龄较早(多在2岁以下)[^3];
- 神经纤维瘤病:由NF1基因突变引起,患者患神经母细胞瘤、白血病的风险比普通儿童高10-20倍[^3];
- Li-Fraumeni综合征:由TP53基因突变引起,患者易患多种癌症,包括儿童白血病、横纹肌肉瘤[^3]。
如果家族中有儿童癌症病史,建议咨询遗传咨询师,进行基因检测,评估孩子的患病风险[^1]。
2. 环境因素:避免接触有害物質
- 辐射暴露:胎儿期或儿童期接触电离辐射(如X射线、CT扫描、核辐射),会增加白血病、甲状腺癌的风险。因此,儿童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检查[^2];
- 化学物质:长期接触苯(存在于油漆、胶水、汽油中)、甲醛(存在于新家具、装修材料中)、农药等化学物质,可能诱发儿童癌症。家长应避免让孩子接触这些物质,新装修的房子要通风3-6个月再入住[^4];
- 烟草烟雾:二手烟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会增加儿童患白血病、淋巴瘤的风险。家长应戒烟,避免孩子吸入二手烟[^4]。
3.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与儿童癌症相关
- EB病毒:与儿童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有关。EB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常见于儿童群体,大多数人感染后无明显症状,但少数人会发展为癌症[^3];
- 乙肝病毒:与儿童肝癌有关。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降低肝癌风险[^2]。
四、儿童癌症的预防:降低风险的实用建议
虽然儿童癌症难以完全预防,但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1. 接种疫苗
- 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感染,降低肝癌风险;
- 接种HPV疫苗:预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降低宫颈癌、肛门癌等风险(虽然这些癌症在儿童中少见,但接种疫苗可以终身受益)[^2]。
2. 避免接触有害物質
- 远离辐射:尽量避免儿童接触X射线、CT等辐射检查,必须进行时,应使用铅衣保护甲状腺、性腺等部位;
- 减少化学物质暴露:选择环保的装修材料,新装修的房子通风半年以上再入住;避免让孩子接触油漆、胶水、农药等化学物质[^4]。
3. 健康生活方式
-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少吃加工食品、高糖饮料;
- 适量运动:鼓励孩子每天进行1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增强免疫力;
- 规律作息:保证孩子每天睡足8-10小时,避免熬夜[^1]。
4. 定期体检
儿童应定期进行体检(如每年一次),及时发现异常症状。对于有家族癌症病史的儿童,应增加体检频率,进行针对性检查(如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眼底检查)[^5]。
五、儿童癌症的诊断:从怀疑到确诊的流程
儿童癌症的诊断需要综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最终通过活检确诊。
1. 第一步:初步检查
如果孩子出现异常症状,医生会首先进行以下检查:
-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量,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通常会出现异常(如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
- 血生化: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等,评估身体状况;
- B超:检查腹部、胸部等部位是否有肿块[^5]。
2. 第二步:进一步检查
如果初步检查怀疑癌症,医生会进行以下检查:
- 影像学检查:CT、MRI、PET-CT等,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扩散情况;
- 骨髓穿刺:用于诊断白血病,抽取骨髓液检查是否有癌细胞;
- 活检: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癌症的“金标准”[^2]。
3. 第三步:分期
确诊后,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大小、扩散情况进行分期(如I期、II期、III期、IV期),分期结果决定治疗方案和预后[^1]。
例如,神经母细胞瘤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期,高危患者需要更强化的治疗[^5]。
六、儿童癌症的治疗:个性化方案与最新进展
儿童癌症的治疗强调“个性化”,医生会根据癌症类型、分期、患儿年龄和身体状况,制定最适合的方案。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手术、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1. 化疗:儿童癌症的“主力军”
化疗是通过药物杀死癌细胞的全身治疗方法,适用于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和实体瘤(如神经母细胞瘤)。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分为三个阶段:
- 诱导缓解:使用长春新碱、泼尼松等药物,杀死大部分癌细胞,使病情缓解;
- 巩固强化:使用更强烈的药物(如阿霉素、环磷酰胺),消灭残留的癌细胞;
- 维持治疗:使用甲氨蝶呤、巯嘌呤等药物,防止复发,持续2-3年[^1]。
- 神经母细胞瘤:高危患者需先进行4-6个疗程的化疗,缩小肿瘤后再进行手术[^5]。
化疗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脱发、免疫力下降,医生会通过以下方法缓解:
- 止吐药:如昂丹司琼,减少恶心呕吐;
- 升白针: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提高白细胞数量,预防感染;
- 脱发护理:使用冰帽减少头皮血流,降低脱发程度[^2]。
2. 手术:切除实体瘤的关键
手术适用于实体瘤(如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目的是彻底切除肿瘤。随着微创技术(如腹腔镜、胸腔镜)的发展,儿童手术的创伤越来越小,恢复时间也更短[^5]。
例如,肾母细胞瘤的手术通常采用腹腔镜,只需在腹部打3-4个小孔,就能切除肿瘤,术后第二天孩子就能下床活动[^5]。
3. 放疗:局部治疗的“精准武器”
放疗是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的局部治疗方法,适用于:
- 手术后残留的癌细胞;
- 无法手术的肿瘤(如脑部肿瘤);
- 预防肿瘤复发(如淋巴瘤)[^1]。
儿童放疗需严格控制剂量和范围,避免影响生长发育。例如,脑部放疗可能会影响智力发育,因此医生会尽量减少放疗剂量,或采用质子放疗(更精准,对周围组织损伤小)[^2]。
4. 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患者的“最后希望”
造血干细胞移植(又称骨髓移植)适用于复发或高危白血病、淋巴瘤患者,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重建患儿的免疫系统,杀死残留的癌细胞。
- 自体移植:使用患儿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化疗前采集),适用于复发风险较低的患者;
- 异体移植:使用他人的造血干细胞(如父母、兄弟姐妹或无关供者),适用于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2]。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风险包括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但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成功率已大幅提高——香港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约70-80%[^5]。
5. 靶向治疗:针对癌细胞的“精准导弹”
靶向治疗是针对癌细胞的特定基因突变或蛋白质的治疗方法,与化疗相比,副作用更小,疗效更好。
- 神经母细胞瘤:GD2单抗(如Dinutuximab)针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表面的GD2蛋白,能提高高危患者的生存率(从40%提高到60%)[^3];
- 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针对Ph染色体阳性的白血病细胞,能使患者长期缓解[^3]。
6. 免疫治疗:激活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癌症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的突破性进展,通过激活患儿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杀死癌细胞。
- CAR-T细胞治疗:这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免疫治疗方法,流程如下:
- 采集患儿的T细胞(免疫细胞的一种);
- 在实验室中改造T细胞,使其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能识别癌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如CD19,存在于B细胞白血病细胞表面);
- 将改造后的CAR-T细胞回输到患儿体内,CAR-T细胞会大量增殖,杀死癌细胞[^3]。
CAR-T细胞治疗在复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效果显著,缓解率高达90%以上,部分患者甚至可以治愈[^10]。例如,5岁的小萌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接受了CAR-T细胞治疗,至今已无癌生存3年[^1]。
七、儿童癌症的长期影响:治疗后的护理与随访
儿童癌症治疗后,虽然癌细胞被消灭,但治疗可能会带来长期副作用,需要长期随访和护理。
1. 常见的长期副作用
- 生长发育迟缓:化疗、放疗可能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身材矮小;
- 内分泌问题: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腺功能障碍(导致不孕不育);
- 二次癌症风险:化疗、放疗可能诱发二次癌症(如白血病、甲状腺癌);
- 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2]。
2. 长期随访的重要性
随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长期副作用,预防癌症复发。随访内容包括:
- 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评估生长发育情况;
- 实验室检查:检查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性激素水平;
- 影像学检查:定期进行CT、MRI等检查,监测肿瘤复发;
- 心理评估:评估患儿的心理状态,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5]。
随访时间通常持续到患儿成年,具体频率如下:
- 治疗后1-2年:每3个月随访一次;
- 治疗后3-5年:每6个月随访一次;
- 治疗后5年以上:每年随访一次[^1]。
3. 长期护理建议
- 生长发育监测:定期测量身高、体重,若发现生长迟缓,及时咨询内分泌医生,必要时使用生长激素治疗;
- 内分泌管理: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性激素水平,若出现异常,及时治疗;
- 心理支持:鼓励患儿表达感受,参加支持小组,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降低二次癌症风险[^4]。
八、照顾儿童癌症患者:家长的“生存指南”
照顾癌症患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以下建议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
1. 了解疾病知识
尽可能了解孩子的癌症类型、治疗方案、副作用,这样可以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也能解答孩子的疑问。可以通过权威机构(如香港癌症基金会、卫生署)的网站获取信息,避免相信谣言[^1]。
2. 与医生保持沟通
定期与医生沟通,了解孩子的病情变化和治疗进展。如果有疑问或担心,及时向医生提出,不要隐瞒症状(如孩子的疼痛、恶心)[^2]。
3. 照顾孩子的身体
- 饮食: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蔬菜和水果。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感染或胃肠道不适;
- 休息: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 预防感染:化疗期间孩子免疫力下降,需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若出现发烧、咳嗽等感染症状,立即就医[^1]。
4. 关注孩子的心理
- 陪伴: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如玩游戏、读故事);
- 鼓励:表扬孩子的勇敢(如“你今天化疗没有哭,真棒!”),增强他的信心;
- 沟通: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孩子解释疾病(如“你身体里有坏细胞,医生会用药物杀死它们”),避免隐瞒或欺骗;
- 寻求支持:参加癌症患儿家长支持小组(如香港癌症基金会的“儿童癌症家长支援网络”),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获得情感支持[^4]。
5. 照顾好自己
照顾患儿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家长要学会照顾自己:
- 休息:尽量保证自己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 寻求帮助:请家人、朋友帮忙照顾孩子,给自己留出时间放松;
- 心理支持:如果感到压力过大,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1]。
儿童癌症常见问题解答
1. 问:儿童癌症的治愈率高吗?
答:香港儿童癌症的整体治愈率约70-80%,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高达85%,神经母细胞瘤的治愈率约50-70%(取决于分期)。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1]。
2. 问:儿童癌症会遗传吗?
答:约5-10%的儿童癌症与遗传有关,例如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病等。如果家族中有儿童癌症病史,建议咨询遗传咨询师,进行基因检测,评估风险[^3]。
3. 问:治疗儿童癌症会有副作用吗?
答:是的,化疗、放疗等治疗会带来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免疫力下降。但医生会通过调整剂量、使用辅助药物(如止吐药、升白针)来缓解这些副作用,并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副作用的影响越来越小[^2]。
4. 问:儿童癌症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吗?
答:需要。治疗后随访可以监测癌症复发,以及治疗带来的长期副作用(如生长发育迟缓、二次癌症风险)。随访时间通常持续到患儿成年,具体频率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5]。
5. 问:如何帮助癌症患儿调整心理状态?
答:多陪伴患儿,鼓励他们表达感受;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如上学、玩游戏;参加儿童癌症支持机构的活动,与其他患儿交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1]。
6. 问:CAR-T细胞治疗适合所有儿童癌症患者吗?
答:不,CAR-T细胞治疗目前主要适用于复发或难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淋巴瘤患者,需要癌细胞表面表达特定抗原(如CD19)。医生会根据患儿的病情评估是否适合[^10]。
7. 问:儿童癌症治疗的费用高吗?
答:香港的公营医疗系统(如香港儿童医院)为儿童癌症患者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治疗,包括化疗、手术、放疗等。此外,香港癌症基金会也提供经济援助,帮助贫困家庭支付治疗费用[^1]。
8. 问:儿童癌症患者治疗后可以正常上学吗?
答:可以。治疗后如果孩子的身体状况允许,应尽量让他回到学校,保持正常的社交生活。学校应提供支持(如允许孩子中途休息、减少作业量),帮助他适应校园生活[^4]。
参考文獻
- 香港癌症基金会. (2024). 《儿童癌症指南》. https://www.cancerfund.org.hk/childhood-cancer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 (2023). 《儿童癌症的识别与护理》. https://www.dh.gov.hk/childhood-cancer
- Lancet Oncology. (2023). 《全球儿童癌症负担与治疗进展》.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3)00345-9/fulltext
- 美国癌症协会(香港版). (2024). 《儿童癌症的预防与筛查》. https://www.cancer.org.hk/childhood-cancer-prevention
- 香港儿童医院. (2023). 《儿童癌症诊断与治疗规范》. https://www.hkcch.org.hk/childhood-cancer
- 世界卫生组织(WHO). (2024). 《儿童癌症全球行动规划》. https://www.who.int/childhood-cancer
-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23). 《儿童癌症的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1-023-00892-4
-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2024). 《儿童癌症的遗传研究》. https://www.med.hku.hk/childhood-cancer-genetics
- 亚太儿童癌症联盟. (2023). 《儿童癌症护理最佳实践》. https://www.apccao.org/childhood-cancer-care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 (2023). 《CAR-T细胞治疗儿童白血病的长期结果》.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304567
结构化格式
{"yuanbiaoti":"儿童癌症全攻略:从认识到治疗,家长必须知道的关键资讯","guanjianzi":"儿童癌症","yuanmiaoshu":"本文详解儿童癌症的定义、早期症状、成因、最新治疗方法及预防建议,结合香港权威机构数据与国际研究进展,帮助家长全面认识儿童癌症,守护孩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