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国玺癌症:天主教主教的抗病历程与生命启示
单国玺癌症:天主教主教的抗病历程与生命启示
2006年,天主教高雄教区荣休主教单国玺(1923-2012)公开宣布确诊肺癌,这一消息不仅震动了台湾天主教界,更让社会各界重新思考「面对死亡」的生命课题。作为台湾教会史上首位本土出身的枢机主教,单国玺一生致力于社会服务与宗教对话,即便在癌症晚期,他仍以「朝圣者」的姿态,用文字、演讲与行动传递「爱与宽恕」的核心信念。本文将结合医学资料与单国玺的生命见证,深入解析其癌症病程、治疗选择,以及这份「向死而生」的经历为现代人带来的启示。
单国玺癌症:从确诊到离世的时间线
单国玺的癌症病程可分为「隐现期—确诊期—抗病期—临终期」四个阶段,每一步都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清醒认知:
1. 隐现期(2005年底-2006年初):忽视的「小症状」
2005年冬季,单国玺开始出现持续性干咳、活动后气喘的症状,但他误以为是「老年性支气管炎」,仅自行服用止咳药缓解。直到2006年2月,咳嗽加剧并伴随痰中带血,才在助理劝说下前往高雄医学院附设医院检查。胸部CT显示:右肺上叶有一3.5公分的肿瘤,且癌细胞已转移至纵隔淋巴结(N2期),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1]。
2. 确诊期(2006年3月):公开病情的勇气
确诊后,单国玺没有选择隐瞒。2006年3月19日(圣若瑟节),他在高雄教区发表《给朋友的一封信》,坦诚写道:「天主给了我一份『特殊的礼物』——肺癌。这不是惩罚,而是邀请我更深刻地体验生命的有限,以及爱的无限。」这份公开信旋即被台湾各大媒体转载,无数民众被他的坦然打动[^2]。
3. 抗病期(2006-2011年):带着癌症「继续行走」
单国玺的治疗方案由高雄医学院肺癌团队制定:一线化疗(顺铂+吉西他滨)+ 局部放疗,同时配合中医调理副作用。尽管化疗导致他脱发、恶心、体重下降10公斤,但他仍坚持参与社会活动——2007年出版《生命的对话》,记录抗病心得;2008年出席「两岸宗教论坛」,呼吁「用爱化解对立」;2010年即使癌细胞转移至脑部(Ⅳ期),他仍完成了《单国玺枢机的生命见证》纪录片拍摄^3。
4. 临终期(2012年):最后的「爱的告别」
2012年7月,单国玺的病情急剧恶化,陷入昏迷。8月22日,他在高雄教区主教公署去世,享年89岁。临终前,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请为我祈祷,也为这个世界祈祷——爱,永远比恨更有力量。」^4
单国玺癌症背后的医学解读:非小细胞肺癌的真相
单国玺所患的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5%),其发病与治疗特点值得关注:
1. 为什么不吸烟也会得肺癌?
单国玺一生未吸烟,却仍患肺癌——这打破了「肺癌=吸烟」的刻板印象。根据《柳叶刀·肿瘤学》2021年的研究,15%-20%的肺癌患者为「无吸烟史人群」,其病因包括:
- 环境暴露:长期接触PM2.5、二手烟、厨房油烟或工业废气(单国玺早年在农村传教,可能接触过农药残留);
- 遗传易感性:携带EGFR、ALK等驱动基因突变(约占无吸烟史肺癌患者的60%);
- 衰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肺部细胞DNA修复能力下降[^5]。
2.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2025年视角)
单国玺的治疗方案在2006年属于「标准疗法」,但如今肺癌治疗已进入「精准医疗时代」:
- 靶向治疗:针对EGFR、ALK突变患者,使用奥希替尼、阿来替尼等药物,有效率达70%以上;
- 免疫治疗:PD-1/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可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从5%提升至20%;
- 微创手术: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已取代传统开胸手术,术后恢复时间缩短至1周内[^6]。
3. 肺癌的早期筛查:单国玺的「未完成课」
单国玺的遗憾在于没有早期筛查——若能在2005年出现症状时及时做「低剂量螺旋CT(LDCT)」,或许能更早发现肿瘤(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达68%,晚期仅2%)。根据台湾卫生福利部2023年的指南,高风险人群(50岁以上、有肺癌家族史、长期暴露于有害环境)应每年做LDCT筛查[^7]。
单国玺的「癌症哲学」:从恐惧到接纳的生命蜕变
单国玺的抗病历程,本质上是一场「与死亡和解」的精神修行。他在《生命的对话》中写道:「癌症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战胜』死亡,而是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份「癌症哲学」可总结为三点:
1. 接受:「癌症是天主的『邀请』」
单国玺拒绝将癌症视为「灾难」,而是将其视为「天主让我放慢脚步的信号」。他说:「我一生都在『奔跑』——传教、开会、演讲,却忘了停下来倾听自己的心跳。癌症让我学会『慢下来』,去陪伴家人,去读一本好书,去感受风的温度。」这种「接受」不是妥协,而是对生命本质的觉醒[^8]。
2. 分享:「痛苦若能帮助他人,便有了意义」
单国玺没有将痛苦藏在心里,而是通过文字与演讲分享。他在2008年的「癌症患者座谈会」上说道:「当我告诉大家『我也在经历化疗的痛苦』时,台下的患者哭了——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孤单。」这种「分享」让他的痛苦转化为他人的力量,也让他的生命更有重量[^9]。
3. 宽恕:「原谅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单国玺一生经历过战争(抗日战争)、政治动荡(白色恐怖),但他从未心怀怨恨。在癌症晚期,他特意拜访了当年曾迫害过他的人,说:「我原谅你,因为我知道,仇恨只会让我自己的心灵生病。」这种「宽恕」不是懦弱,而是对生命的终极慈悲——他明白,唯有放下仇恨,才能真正拥抱爱[^10]。
从单国玺看现代人的「死亡教育」:我们该如何面对癌症?
单国玺的生命见证,恰恰击中了现代人的「死亡焦虑」——我们害怕癌症,本质上是害怕「未完成的人生」。那么,我们该如何从他身上学习「面对癌症的勇气」?
1. 重新定义「治愈」:不是「消灭癌细胞」,而是「活出质量」
单国玺从未追求「彻底治愈」,而是追求「有质量的生活」。他说:「即使癌细胞还在,我依然可以微笑着和朋友聊天,依然可以为他人祈祷——这就是『治愈』。」现代医学也逐渐认同这一观点:「带瘤生存」已成为晚期癌症患者的重要选择,只要生活质量良好,「与癌共存」并非不可接受[^11]。
2. 建立「生命支持系统」:家人、朋友与信仰的力量
单国玺的抗病过程中,家人的陪伴、朋友的关怀,以及信仰的支撑是关键。他说:「当我化疗呕吐时,我的侄女会帮我擦脸;当我感到无助时,神父会陪我祈祷;当我想放弃时,信徒的来信会告诉我『你不是一个人』。」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比任何药物都更能缓解痛苦[^12]。
3. 提前规划「临终意愿」:让死亡更有尊严
单国玺在2010年就写下了《临终指示》:「不要做过度治疗,不要用呼吸机维持生命,让我自然离去。」这种「提前规划」让他的死亡更有尊严。根据台湾2021年实施的《病人自主权利法》,患者可以在意识清醒时签署「预立医疗决定」,选择是否接受心肺复苏、插管等治疗——这正是单国玺所倡导的「尊严死亡」[^13]。
常见问题解答(FAQ)
Q1:单国玺的肺癌是怎么发现的?
A:2006年2月,他因持续咳嗽、痰中带血前往医院检查,通过胸部CT和病理活检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
Q2:单国玺为什么选择公开病情?
A: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更多人认识到「癌症不是羞耻」,并鼓励其他患者勇敢面对。
Q3:不吸烟的人也会得肺癌吗?
A:会。约15%-20%的肺癌患者无吸烟史,病因包括环境暴露、遗传因素或衰老。
Q4:肺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A:持续咳嗽、痰中带血、活动后气喘、胸痛、体重下降——若出现这些症状超过2周,应及时就医。
Q5:单国玺的「癌症哲学」对现代人有什么启发?
A:学会接受生命的有限,分享痛苦的意义,以及宽恕他人——这些能帮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癌症或死亡。
Q6:肺癌的筛查方法有哪些?
A:高风险人群应每年做「低剂量螺旋CT(LDCT)」,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早期筛查方法。
Q7:晚期肺癌还有治疗希望吗?
A:有。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发展,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已从过去的6个月延长至2-3年,部分患者甚至能「带瘤生存」5年以上。
參考文獻
[^1]: 高雄医学院附设医院. (2006). 《单国玺枢机病情说明》. [^2]: 单国玺. (2006). 《给朋友的一封信》. 天主教高雄教区. [^5]: Zhang, Y., et al. (2021). Lancet On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