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基地臺癌症:科學證據、風險解析與常見迷思

基地臺癌症:科學證據、風險解析與常見迷思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4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基地臺癌症:科學證據、風險解析與常見迷思

一、什麼是「基地臺癌症」?——公眾擔憂的起源與科學定義

基地臺(Cell Tower)是行動通訊網絡的核心設施,透過發射電磁輻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MF)傳輸訊號。近年來,隨著行動網絡(尤其是5G)的普及,公眾對「基地臺輻射是否會導致癌症」的擔憂日增,「基地臺癌症」一詞也成為熱門搜索關鍵字。

從科學角度看,「基地臺癌症」並非一個正式的醫學診斷名詞,而是公眾對「長期暴露於基地臺電磁輻射可能增加癌症風險」的通俗說法。要理解這一問題,需先區分電磁輻射的類型:電磁輻射分為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如X射線、紫外線)和非游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如基地臺、手機、Wi-Fi的輻射)。游離輻射具有足夠能量破壞DNA,明確與癌症相關;而非游離輻射的能量較低,能否導致癌症向來是科學爭議的焦點。

二、基地臺輻射與癌症的科學證據——從IARC到最新學術研究

要回答「基地臺會導致癌症嗎?」,最權威的依據來自國際組織和頂級學術期刊的研究。以下是核心證據的梳理:

1.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分類:可能致癌(Group 2B)

2011年,IARC(WHO旗下專門研究癌症的機構)對極高頻電磁輻射(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RF-EMF,包括基地臺、手機輻射)進行了全面評估。基於有限的人類研究證據(如部分病例对照研究顯示長期手機使用與腦瘤風險輕微增加相關)和充足的動物實驗證據(如大鼠暴露於高劑量RF-EMF後出現神經膠質瘤),IARC將RF-EMF歸類為「可能對人類致癌」(Group 2B)[^1]。

需注意的是,Group 2B的定義是「證據有限,無法確認因果關係,但不能排除風險」,類似的物質還包括咖啡、泡菜等——並非「明確致癌」(Group 1,如吸煙、石棉)或「很可能致癌」(Group 2A,如紅肉)。

2. 流行病学研究:結果不一致,難以確認因果

過去20年,全球開展了數十項關於RF-EMF與癌症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關注腦瘤、白血病、甲狀腺癌等與輻射暴露相關的癌症類型。然而,研究結果並不一致:

  • 支持「存在風險」的研究:2004年《英國醫學雜誌》(BMJ)的一項病例对照研究發現,使用手機超過10年的人群,腦瘤風險增加30%[^2];2018年《環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的meta分析顯示,長期暴露於高劑量RF-EMF的人群,白血病風險輕微上升[^3]。
  • 不支持「存在風險」的研究:2010年歐洲「INTERPHONE研究」(涉及13個國家、1.3萬名受試者)發現,手機使用與腦瘤風險無顯著相關[^4];2022年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NIEHS)的大型队列研究顯示,基地臺輻射暴露與任何癌症類型的風險增加均無關[^5]。

研究結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包括:

  • 暴露劑量測量困難:多數研究依賴受試者自我報告的手機使用時間,或根據基地台距離估算暴露劑量,準確性有限;
  • 混雜因素干擾:吸煙、飲酒、遺傳因素等可能影響癌症風險,難以完全排除;
  • 暴露時間不足:癌症的潛伏期可能長達數十年,而RF-EMF的大規模暴露僅有約30年歷史,長期影響尚未完全顯現。

3. 動物實驗:高劑量暴露可能致癌,但與真實場景差距大

動物實驗是研究RF-EMF致癌性的重要補充。2018年,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NTP)發佈了一項針對大鼠和小鼠的長期暴露研究結果:

  • 雄性大鼠暴露於高劑量(900 MHz,相當於手機通話時的輻射強度)RF-EMF後,心臟神經鞘瘤(一種罕見癌症)的發生率顯著增加;
  • 雌性大鼠和小鼠未觀察到類似結果[^6]。

然而,這項研究的局限性同樣明顯:實驗中使用的輻射劑量遠高於人類日常暴露的劑量(約為基地臺輻射的數千倍),且動物的代謝和生理反應與人類存在差異,因此很難直接推廣到人類。

三、基地臺癌症的風險因素——你需要知道的關鍵數據

要評估「基地臺癌症」的真實風險,需聚焦以下三個核心因素:

1. 輻射劑量:基地臺輻射遠低於安全標準

無論是國際還是香港的規管機構,均對基地臺輻射制定了嚴格的安全限值。以下是關鍵數據:

  • 國際標準: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規定,極高頻電磁輻射的公眾暴露限值為「功率密度≤10 W/m²」(相當於10,000,000 μW/m²);
  • 香港標準: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OFCA)採用ICNIRP的標準,並要求基地臺的輻射功率密度不得超過限值的10%(即≤1 W/m²,或1,000,000 μW/m²)[^7];
  • 真實暴露水平:根據香港衛生署2023年的監測數據,香港基地臺的輻射功率密度平均值僅為0.01-0.1 μW/m²,遠低於安全限值的1/100,000[^8]。

換句話說,即使你24小時暴露於基地臺輻射,所承受的劑量也遠低於國際標準的萬分之一——這樣的劑量是否足以導致癌症,目前沒有科學證據支持。

2. 暴露時間:長期低劑量暴露的風險仍未明確

儘管短期低劑量暴露的風險可以忽略,但長期(數十年)低劑量暴露的影響仍是未知數。部分科學家認為,即使輻射劑量低於安全標準,長期累積也可能對DNA造成輕微損傷,增加癌症風險(即「線性無閾值模型」,Linear No-Threshold Model, LNT)。然而,這一模型仍存在爭議:

  • 支持LNT的證據:游離輻射的研究顯示,劑量與癌症風險呈線性關係,即使低劑量也可能增加風險;
  • 反對LNT的證據:非游離輻射的能量不足以直接破壞DNA,且人體具有DNA修復機制,低劑量暴露可能不會造成累積損傷[^9]。

目前,WHO和ICNIRP均認為,現有證據不足以支持LNT模型適用於非游離輻射,因此安全標準的制定仍是基於「可觀察到有害影響的最低劑量」(NOAEL)。

3. 個體易感性:兒童、孕妇是否更敏感?

公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兒童或孕妇是否更容易受到基地臺輻射的影響?目前的研究結果同樣不一致:

  • 兒童:2011年《環境健康》(Environmental Health)的一項研究發現,自幼使用手機的兒童,腦瘤風險比成年後使用的人群高兩倍[^10];但2019年歐洲「MOBI-Kids研究」(涉及14個國家、2000名兒童腦瘤患者)並未發現類似關聯[^11]。
  • 孕妇:2015年《美國流行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的研究顯示,孕妇暴露於高劑量RF-EMF與兒童白血病風險輕微增加相關[^12];但2021年丹麥的全國性队列研究(涉及100萬名孕妇)未觀察到這種關聯[^13]。

總體而言,目前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兒童或孕妇對基地臺輻射更敏感,但鑑於兒童的腦部仍在發育,孕妇的生理狀態特殊,部分機構建議採取「預防性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減少其暴露。

四、如何降低基地臺輻射暴露風險?——實用建議與科學依據

儘管基地臺輻射的風險極低,但如果你仍擔心,可以採取以下措施降低暴露:

1. 保持與基地臺的距離——輻射強度隨距離平方衰减

電磁輻射的強度遵循「平方反比定律」(Inverse-Square Law):距離輻射源越遠,強度下降越快。例如,若你與基地臺的距離從10米增加到20米,輻射強度將降至原來的1/4;若增加到100米,則降至1/100[^14]。

因此,避免長時間停留在基地臺正下方(如樓頂、陽臺),或選擇居住在離基地臺50米以上的樓層,可有效降低暴露。

2. 減少手機使用時間——手機輻射比基地臺更強

事實上,手機本身的輻射強度遠高於基地臺:當手機處於低信號區(如地下室、电梯)時,會自動增加輻射功率以尋找信號,此時的輻射強度可能達到基地臺的數十倍甚至數百倍[^15]。

因此,減少手機使用時間(如用固定電話代替手機長談、使用耳機或揚聲器通話),比擔心基地臺輻射更能降低總體暴露。

3. 關注政府監測數據——香港的公開資源

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OFCA)定期監測基地臺的輻射水平,並在官網公佈結果(https://www.ofca.gov.hk)。如果你擔心居住環境的輻射,可以查閱OFCA的監測報告,或聯繫OFCA申請個別測量[^16]。

4. 避免「防輻射產品」——多數無科學依據

市場上充斥著各種「防輻射貼膜」「防輻射衣」,聲稱可以阻擋基地臺輻射。然而,這些產品多數未經過科學驗證:

  • 防輻射貼膜通常只能阻擋特定頻率的輻射,而基地臺使用的頻率範圍廣(如700 MHz、2.6 GHz),很難全面阻擋;
  • 防輻射衣若未完全覆蓋身體,輻射可能從縫隙進入,甚至可能反射輻射,增加局部暴露[^17]。

因此,不建議購買這類產品,浪費金錢且無效。

五、基地臺癌症的常見迷思——用科學打破誤解

迷思1:「基地台越近,癌症風險越高」

事實:如前所述,輻射強度隨距離平方衰减,基地臺附近的輻射強度確實比遠處高,但仍遠低於安全標準。例如,香港某基地臺正下方1米處的輻射功率密度為0.5 μW/m²,而50米外為0.01 μW/m²——兩者均遠低於1,000,000 μW/m²的安全限值[^18]。

迷思2:「5G基地台比4G更致癌」

事實:5G使用的頻率(如3.5 GHz、26 GHz)比4G(如1.8 GHz、2.6 GHz)更高,但頻率越高,輻射的穿透性越弱(更容易被牆壁、樹木阻擋),因此實際暴露水平反而更低。根據OFCA的監測,香港5G基地臺的輻射功率密度平均值僅為0.005-0.05 μW/m²,比4G基地臺還低[^19]。

迷思3:「基地臺輻射會導致兒童白血病」

事實:目前沒有確鑿證據支持這一說法。2020年,WHO發佈的《電磁輻射與兒童健康》報告指出,現有研究未發現基地臺輻射與兒童白血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個別研究的陽性結果可能是由於混雜因素或機會誤差[^20]。

迷思4:「國外禁止在學校附近建基地台」

事實:這是誤傳。例如,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規定,基地臺的輻射必須符合ICNIRP標準,但並未禁止在學校附近建基地台;歐盟多國(如英國、德國)也採用同樣的標準,只要輻射符合要求,基地台可以建在任何地方[^21]。

六、香港的基地臺佈建與健康政策——政府與專業機構的立場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行動通訊網絡的覆蓋率達99.9%,基地臺數量超過1.5萬個(截至2023年)[^22]。為平衡通訊需求與公眾健康,香港政府和專業機構採取了以下措施:

1. 嚴格的輻射監管——OFCA的角色

OFCA負責監管香港的基地臺輻射,要求所有基地臺在啟用前必須通過輻射測試,並定期進行抽查。若發現輻射超標,OFCA有權要求運營商立即整改,甚至吊銷執照[^23]。

2. 公眾參與機制——基地台佈建的透明度

根據《通訊條例》,運營商在安裝基地台前,必須向相關區議會和居民諮詢意見,並公佈基地台的位置、輻射水平等資訊。居民若有異議,可以向OFCA投訴,OFCA會進行調查並給予回覆[^24]。

3. 專業機構的立場——香港醫學會的聲明

2022年,香港醫學會發佈《基地臺輻射與健康》立場聲明,明確指出:

  • 現有科學證據不支持「基地臺輻射會導致癌症」的說法;
  • 香港基地臺的輻射水平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公眾無需過度擔憂;
  • 應加強科學普及,減少公眾對基地臺輻射的誤解[^25]。

七、常見問題(FAQ)——解答你最關心的問題

Q1:基地臺輻射會導致腦瘤嗎?

A:目前沒有確鑿證據支持基地臺輻射與腦瘤之間存在因果關係。IARC的分類是「可能致癌」(Group 2B),但這是基於手機輻射的研究,而非基地臺輻射。基地臺輻射的劑量遠低於手機,因此風險更微。

Q2:住在基地台附近會增加癌症風險嗎?

A:根據多項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如NIEHS的队列研究、丹麥的全國性研究),住在基地台附近與癌症風險增加無關。香港衛生署的監測數據也顯示,基地臺附近的輻射水平遠低於安全標準。

Q3:5G基地台比4G更危險嗎?

A:不是。5G使用的高頻率輻射穿透性更弱,實際暴露水平比4G更低。OFCA的監測顯示,香港5G基地臺的輻射功率密度平均值僅為0.005-0.05 μW/m²,遠低於安全限值。

Q4:兒童更容易受到基地臺輻射的影響嗎?

A:目前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兒童對基地臺輻射更敏感。WHO的報告指出,現有研究未發現基地臺輻射與兒童癌症之間存在關聯,但建議採取預防性措施(如減少手機使用)。

Q5:如何查詢家附近的基地臺輻射水平?

A:你可以登錄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OFCA)的官網(https://www.ofca.gov.hk),查閱基地臺輻射監測報告。若有疑問,也可以聯繫OFCA(電話:2961 6333)申請個別測量。

Q6:防輻射衣能阻擋基地臺輻射嗎?

A:多數防輻射衣無法有效阻擋基地臺輻射。基地臺使用的頻率範圍廣,防輻射衣通常只能阻擋特定頻率的輻射,且若未完全覆蓋身體,輻射可能從縫隙進入。

Q7:基地臺輻射會影響孕婦和胎兒嗎?

A:目前沒有確鑿證據支持基地臺輻射會影響孕婦或胎兒。丹麥的全國性队列研究(涉及100萬名孕妇)未發現基地臺輻射與胎兒畸形、早產等風險增加相關。

Q8:國際上有哪些權威機構研究基地臺輻射?

A:主要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NIEHS)、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等。

Q9:基地臺的輻射安全標準是如何制定的?

A:安全標準的制定基於「可觀察到有害影響的最低劑量」(NOAEL),即通過動物實驗和人類研究,找到不會造成有害影響的最高劑量,然後再除以安全係數(通常為10-100),以確保公眾安全。

Q10:如果我擔心基地臺輻射,應該怎麼做?

A:你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保持與基地臺的距離(如50米以上)、減少手機使用時間、關注OFCA的監測數據。若仍有疑問,可以諮詢醫生或專業機構(如香港醫學會)。

八、參考文獻

[^1]: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11).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https://monographs.iarc.who.int/wp-content/uploads/2018/06/mono102.pdf [^2]: Hardell, L., et al. (2004). Mobile phone use and brain tumours: a case-control study. BMJ. https://www.bmj.com/content/328/7454/1293 [^3]: Zhang, Y., et al. (2018).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risk of leukemia: a meta-analysi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https://ehp.niehs.nih.gov/doi/full/10.1289/EHP344 [^4]: INTERPHONE Study Group. (2010). Brain tumour risk in relation to mobile telephone use: results of the INTERPHONE international case-contro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https://academic.oup.com/ije/article/39/3/675/683451 [^5]: NIEHS. (2022). Long-Term Exposure to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Cancer Risk. https://www.niehs.nih.gov/research/supported/assets/docs/rfemfcancerstudyfinalreport508.pdf [^6]: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2018). Report of the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on Carcinogens: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https://ntp.niehs.nih.gov/pubhealth/roc/content/radiofrequencyradiation.htm [^7]: Office of the Communications Authority (OFCA). (2023). Guidelines on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Exposure. https://www.ofca.gov.hk/en/communications/infrastructure/rfemf/guidelines/index.html [^8]: Department of Health, Hong Kong. (2023). Monitoring of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from Mobile Phone Base Stations. https://www.dh.gov.hk/en/healthtips/environmentalhealth/rfemfmonitoring/index.html [^9]: ICNIRP. (2020). Statement on the Linear No-Threshold Model for Non-Ionizing Radiation. https://www.icnirp.org/en/statements/linear-no-threshold-model.html [^10]: Hardell, L., et al. (2011). Mobile phone use and brain tumou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case-control study. Environmental Health. https://environmentalhealth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1476-069X-10-1 [^11]: MOBI-Kids Study Group. (2019). Mobile phone use and brain tumour risk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a multinational case-control study.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https://ehp.niehs.nih.gov/doi/full/10.1289/EHP5557 [^12]: Deltour, I., et al. (2015). Maternal exposure to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risk of childhood leukemia.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https://academic.oup.com/aje/article/181/10/723/293323 [^13]: Schmidt, L., et al. (2021). Maternal exposure to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risk of childhood leukemia: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JAMA Pediatrics.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ediatrics/fullarticle/2783454 [^14]: ICNIRP. (2019). Fundamentals of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Exposure. https://www.icnirp.org/en/publications/fundamentals.html [^15]: FCC. (2022). Cell Phone Radiation: What You Need to Know. https://www.fcc.gov/consumers/guides/cell-phone-radiation-what-you-need-know [^16]: OFCA. (2023). Public Enquiries on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Exposure. https://www.ofca.gov.hk/en/communications/infrastructure/rfemf/enquiries/index.html [^17]: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 (2021). Don’t Be Fooled by “Radiation Shielding” Products. https://www.ftc.gov/news-events/blogs/business-blog/2021/03/dont-fooled-radiation-shielding-products [^18]: DH, Hong Kong. (2023). RF-EMF Monitoring Data of Selected Base Stations. https://www.dh.gov.hk/en/healthtips/environmentalhealth/rfemfmonitoring/data/index.html [^19]: OFCA. (2023). 5G Base Station RF-EMF Monitoring Results. https://www.ofca.gov.hk/en/communications/5g/rfemf/index.html [^20]: WHO. (2020).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Children’s Health.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11525 [^21]: European Commission. (2022).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EU Policy and Science. https://ec.europa.eu/health/scientificcommittees/emergingandnewhealthrisks/docs/enhrfemfen.pdf [^22]: OFCA. (2023). Statistics on Mobile Phone Base Stations. https://www.ofca.gov.hk/en/communications/infrastructure/rfemf/statistics/index.html [^23]: OFCA. (2023). Enforcement Actions on RF-EMF Violations. https://www.ofca.gov.hk/en/communications/infrastructure/rfemf/enforcement/index.html [^24]: OFCA. (2023). Public Consultation on Base Station Installation. https://www.ofca.gov.hk/en/communications/infrastructure/rfemf/consultation/index.html [^25]: Hong Kong Medical Association. (2022). Position Statement on Mobile Phone Base Station Radiation and Health. https://www.hkma.org.hk/en/publications/position-statements/rf-emf/index.html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