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癌症全指南:從認識到治療的完整解析
多發性癌症全指南:從認識到治療的完整解析
什麼是多發性癌症?定義與類型解析
多發性癌症(Multiple Primary Cancers, MPC),又稱「多原發性癌症」,是指同一患者體內先後或同時出現兩個或以上獨立起源的惡性腫瘤。不同於「癌症轉移」——後者是原發癌細胞透過血液、淋巴系統擴散至其他器官形成的病灶,多發性癌症的每個腫瘤都有自己的「起源細胞」與「病理特徵」,屬於完全獨立的癌症病灶。
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的標準,多發性癌症需滿足以下3個條件:
- 兩個腫瘤位於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如左乳與右乳);
- 每個腫瘤均經病理證實為惡性;
- 排除轉移、復發或癌前病變的可能。
多發性癌症的常見類型
臨床上通常根據腫瘤發生的時間間隔分為兩類:
- 同時性多發性癌症:兩個或以上腫瘤在6個月內相繼被診斷(部分研究將間隔縮短至3個月);
- 異時性多發性癌症:兩個腫瘤的診斷間隔超過6個月(最長可達數十年)。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会2024年的數據,多發性癌症約占所有癌症病例的5%-10%,其中同時性病例約占30%,異時性病例占70%[^1]。隨著癌症患者存活率提高(如乳腺癌5年存活率達90%以上),異時性多發性癌症的比例正逐年上升。
多發性癌症的症狀與早期徵兆
多發性癌症的症狀取決於腫瘤的部位、類型與分期,可能同時合併多種癌症的表現。由於早期症狀常不明顯,容易被誤認為「單一癌症的轉移」或「治療副作用」,導致延誤診斷。
常見全身症狀
- 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3個月內下降超過5%);
- 反覆發熱(無感染證據);
- 持續疲勞(休息後無法緩解);
- 淋巴結腫大(頸部、腋下、腹股溝等部位)。
常見器官特異性症狀
以下是多發性癌症中常見的組合及其症狀:
- 肺癌+大腸癌:咳嗽、咯血(肺癌)+ 便血、腹痛(大腸癌);
- 乳腺癌+卵巢癌:乳房腫塊(乳腺癌)+ 腹痛、腹脹(卵巢癌);
- 胃癌+食管癌:噁心、嘔血(胃癌)+ 吞嚥困難(食管癌);
- 前列腺癌+膀胱癌:尿頻、血尿(前列腺癌)+ 排尿疼痛(膀胱癌)。
早期發現的關鍵:警惕「非典型症狀」
根據衛生署癌症資訊網的提醒,若癌症患者治療後出現「新的、與原發癌無關的症狀」,應立即就醫。例如:
- 乳腺癌患者術後出現持續咳嗽(需排查肺癌);
- 結直腸癌患者化療後出現便血(需排查膀胱癌)。
多發性癌症的風險因素與成因
多發性癌症的成因是「遺傳、環境、治療」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已明確的風險因素包括以下幾類:
1. 遺傳因素:基因突變的「累積效應」
約10%-15%的多發性癌症與遺傳基因突變有關,常見的突變基因包括:
- BRCA1/2:攜帶者患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的風險顯著升高(BRCA1突變者終身乳腺癌風險達72%,卵巢癌風險達44%)[^2];
- Lynch綜合徵:由MLH1、MSH2等基因突變引起,易患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胃癌;
- APC基因: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相關,患者40歲前幾乎都會患結直腸癌,同時易患胃癌、肝癌。
2. 環境與生活方式:「共同致癌物」的暴露
煙、酒、輻射等「廣譜致癌物」會損傷多個器官的DNA,增加多發性癌症風險:
- 吸煙:煙草中的尼古丁、焦油可誘發肺癌、膀胱癌、喉癌、食管癌(吸煙者患多發性癌症的風險是不吸煙者的2.5倍)[^3];
- 飲酒:酒精代謝物乙醛會損傷肝細胞、胃黏膜,增加肝癌、胃癌、乳腺癌風險;
- 職業暴露:長期接觸石棉(肺癌、間皮瘤)、苯(白血病、膀胱癌)、鎘(前列腺癌、肺癌)的人群,多發性癌症風險顯著升高。
3. 治療相關因素:「癌療的後遺症」
癌症治療中的放療、化療雖能殺死癌細胞,但也會損傷正常細胞的DNA,增加「第二原發癌」的風險:
- 放療:胸部放療(如肺癌、乳腺癌)會增加日後患食管癌、肺癌的風險(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胸部放療患者10年後患第二原發癌的風險比普通人高3倍)[^4];
- 化療:烷基化劑(如環磷酰胺)、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如伊立替康)會損傷造血幹細胞,增加白血病、淋巴瘤風險;
- 內分泌治療:乳腺癌患者長期使用他莫昔芬,可能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風險比為2-3)[^5]。
4. 其他因素:年齡與慢性疾病
- 年齡:多發性癌症多見於60歲以上人群(約占70%),隨著年齡增長,細胞DNA修復能力下降,突變累積增加;
- 慢性炎症:慢性肝炎(肝癌)、胃幽門螺桿菌感染(胃癌)、潰瘍性結腸炎(結直腸癌)等慢性炎症會反覆刺激組織,增加惡變風險。
多發性癌症的預防策略
多發性癌症的預防核心是「降低可控風險因素+早期篩查」,以下是香港權威機構推薦的預防建議:
1. 遠離「共同致癌物」:戒煙限酒是關鍵
- 戒煙:吸煙是多發性癌症的首要可控風險,戒煙10年後,肺癌風險下降50%,膀胱癌風險下降40%;
- 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20g(約1杯啤酒),女性不超過10g;
- 避免職業暴露:長期接觸致癌物的人群需定期進行體檢,並做好防護(如戴口罩、手套)。
2. 健康生活方式:飲食、運動與睡眠
- 飲食:多吃富含纖維的蔬果(如西蘭花、蘋果)、全穀類(如燕麥、糙米),減少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紅肉(如牛肉、羊肉)與高糖食物的攝入;
- 運動: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可降低乳腺癌、結直腸癌風險(運動者患多發性癌症的風險比久坐者低20%)[^6];
- 睡眠:保證7-8小時睡眠,熬夜會擾亂內分泌,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風險。
3. 遺傳高危人群:基因檢測與精准篩查
- 基因檢測:有家族癌症史(如直系親屬患乳腺癌、卵巢癌)的人群,應進行遺傳諮詢與基因檢測(如BRCA、Lynch綜合徵基因);
- 精准篩查:
- BRCA突變攜帶者:每年進行乳腺X光檢查(40歲開始)、卵巢超聲波檢查(35歲開始);
- Lynch綜合徵患者:每1-2年進行結直腸鏡檢查(25歲開始)、子宮內膜癌篩查(30歲開始)。
4. 癌症生存者:定期隨訪至關重要
癌症治療後的患者是「第二原發癌」的高風險人群,需嚴格遵循隨訪計劃:
- 乳腺癌患者:術後每6個月進行乳腺檢查,每年進行胸部CT(排查肺癌);
- 結直腸癌患者:術後每1-2年進行大腸鏡檢查,每年進行腹部超聲(排查肝癌、胰腺癌)。
多發性癌症的診斷與分期
多發性癌症的診斷需「排除轉移、確認獨立起源」,診斷流程包括以下步驟:
1. 初步評估:症狀與病史採集
醫生會詳細詢問患者的:
- 症狀出現時間、性質與演變;
- 既往癌症病史與治療方案;
- 家族癌症史與職業暴露史。
2. 影像學檢查:定位病灶與鑑別轉移
常用的影像學檢查包括:
- CT/MRI:用於顯示腫瘤的大小、位置與周圍組織侵犯情況;
- PET-CT:透過追蹤葡萄糖代謝活性,區分「原發癌」與「轉移癌」(原發癌代謝活性通常更高,且邊界清晰);
- 超聲波:用於乳腺、甲狀腺、肝臟等淺表器官的初步篩查。
3. 病理學確診:金標準
病理活檢是確診多發性癌症的關鍵,需證明兩個腫瘤:
- 來自不同的組織類型(如乳腺癌是腺癌,肺癌是鱗癌);
- 具有不同的分子標誌物(如HER2陽性乳腺癌與EGFR突變肺癌)。
4. 基因檢測:明確遺傳背景
對於懷疑遺傳因素的患者,需進行基因測序(如全外顯子測序),以確定是否攜帶致癌突變(如BRCA、Lynch綜合徵基因)。
5. 分期:指導治療的核心
多發性癌症的分期需分別對每個原發癌進行評估(採用AJCC TNM分期系統),例如:
- 患者同時患有「右乳浸潤性導管癌(T2N0M0,ⅡA期)」與「左肺鱗癌(T1N1M0,ⅡB期)」,則分期為「乳腺癌ⅡA期+肺癌ⅡB期」。
多發性癌症的治療選擇與新趨勢
多發性癌症的治療需遵循「多學科團隊(MDT)、個體化、優先處理高危病灶」的原則,常用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
1. 手術治療:早期多發性癌症的首選
對於「同時性、早期、可切除」的多發性癌症,手術是最佳選擇。例如:
- 同時患有早期乳腺癌與甲狀腺癌的患者,可先進行乳腺癌保乳手術,再進行甲狀腺腺葉切除術;
- 同時患有早期結直腸癌與胃癌的患者,可進行腹腔鏡下聯合手術(減少創傷)。
2. 放療:局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放療可用於:
- 無法手術的局部晚期病灶(如晚期肺癌合併食管癌);
- 術後輔助治療(如乳腺癌術後胸壁放療,預防局部復發)。
3. 化療:系統性治療的基礎
化療適用於「轉移性或無法手術」的多發性癌症,但需注意「累積毒性」。例如:
- 同時患有肺癌與乳腺癌的患者,若兩者均對紫杉醇敏感,可採用紫杉醇單藥化療(減少副作用);
- 異時性多發性癌症患者,若第二原發癌與第一原發癌的化療方案無交叉毒性,可採用聯合化療。
4. 靶向治療:精准對抗癌細胞
靶向治療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分子標誌物,具有「副作用小、療效好」的優點。例如:
- HER2陽性乳腺癌合併EGFR突變肺癌的患者,可同時使用曲妥珠單抗(針對HER2)與奧希替尼(針對EGFR);
- BRCA突變卵巢癌合併乳腺癌的患者,可使用PARP抑制劑(如奧拉帕利),同時抑制兩種癌症的生長。
5. 免疫治療:2025年的新突破
免疫治療(如PD-1/PD-L1抑制劑)通過激活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近年在多發性癌症中的應用取得重大突破:
- 跨癌種免疫治療:Keytruda(帕博利珠單抗)已被批准用於「MSI-H/dMMR型」多發性癌症(不論腫瘤部位),有效率達40%-50%[^7];
- CAR-T細胞療法:針對CD19的CAR-T療法已用於治療多發性淋巴瘤與白血病,2025年針對實體瘤的CAR-T療法(如Claudin 18.2 CAR-T)也進入臨床試驗,有望用於治療多發性胃癌與胰腺癌[^8]。
6. 支持治療: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
多發性癌症患者常合併營養不良、疼痛、焦慮等症狀,支持治療包括:
- 營養支持:口服營養補劑、腸內營養(如無法進食);
- 疼痛管理:按階梯使用止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弱阿片類→強阿片類);
- 心理支持:認知行為治療(CBT)、支持小組,幫助患者應對癌症帶來的心理壓力。
多發性癌症患者的照護與支持
多發性癌症不僅考驗患者的身體,也對心理與家庭造成巨大壓力。以下是香港癌症資訊網推薦的照護建議:
1. 患者自我照護:積極參與治療決策
- 了解自己的病情:向醫生詢問「每個原發癌的類型、分期、治療方案」,避免資訊不對稱;
- 記錄症狀日誌:每天記錄體溫、體重、疼痛程度,幫助醫生調整治療方案;
- 保持社交聯繫:與家人、朋友或支持小組交流,避免孤獨感。
2. 家庭照護:提供實質性支持
- 協助就醫:陪患者就診、記錄醫生建議;
- 調整飲食:根據患者的口味與營養需求,準備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
- 關注心理狀態:留意患者是否有抑鬱傾向(如持續情緒低落、失眠),及時尋求心理醫生幫助。
3. 社會支持:利用資源減輕負擔
香港有多個機構提供多發性癌症患者支持服務:
- 香港癌症基金会:提供免費營養諮詢、心理輔導與經濟援助;
- 衛生署癌症資訊網:提供最新的治療資訊與病友故事;
- 香港乳癌基金會:針對乳腺癌合併其他癌症的患者,提供術後康復指導。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多發性癌症是「癌症轉移」嗎?兩者有什麼不同?
A:不是。多發性癌症是兩個或以上獨立起源的惡性腫瘤,每個腫瘤都有自己的病理特徵;而癌症轉移是原發癌細胞擴散到其他器官形成的病灶,屬於同一種癌症的延伸。例如:乳腺癌轉移到肺是「轉移癌」,而乳腺癌與肺癌同時發生是「多發性癌症」。
Q2:多發性癌症的風險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嗎?
A:是的。多發性癌症多見於60歲以上人群,隨著年齡增長,細胞DNA修復能力下降,突變累積增加,同時癌症治療後的存活時間延長,增加了「第二原發癌」的風險。
Q3:有家族癌症史的人,需要提前進行多發性癌症篩查嗎?
A:是的。有家族癌症史(如直系親屬患乳腺癌、卵巢癌、結直腸癌)的人群,屬於多發性癌症的高危人群,應在30歲後進行基因檢測與針對性篩查(如BRCA基因檢測、結直腸鏡檢查)。
Q4:多發性癌症的治療效果比單一癌症差嗎?
A:不一定。治療效果取決於癌症的類型、分期與治療方案。早期多發性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與單一癌症患者相近(約60%),而晚期患者的存活率則較低(約20%)[^9]。隨著精准醫療與MDT的發展,多發性癌症的治療效果已顯著提高。
Q5:多發性癌症患者可以生育嗎?
A:視情況而定。若患者處於早期、治療結束後2-3年無復發,且身體狀況良好,可考慮生育。但需注意:
- 放療、化療可能損傷生殖細胞,建議治療前進行生育保存(如凍存卵子、精子);
- 攜帶遺傳突變的患者,需進行產前基因診斷,避免將突變基因傳給下一代。
Q6:2025年多發性癌症的治療有什麼新進展?
A:2025年多發性癌症的治療進展主要集中在精准醫療與免疫治療:
- 跨癌種靶向治療:PARP抑制劑、NTRK抑制劑等靶向藥物已用於治療多種攜帶特定突變的癌症;
- CAR-T細胞療法:針對實體瘤的CAR-T療法進入臨床試驗,有望用於治療多發性胃癌、胰腺癌;
- AI輔助治療:AI系統可根據患者的基因數據、影像數據,預測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 香港癌症基金会. (2024). 《多發性癌症:什麼是同時或相繼發生的癌症?》[Online]. 可於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k/cancer-information/multiple-primary-cancers獲取。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23). 《BRCA Mutations and Cancer Risk》[Online]. 可於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genetics/brca-fact-sheet獲取。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Tobacco and Cancer》[Online]. 可於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obacco-and-cancer獲取。
- 中文大學醫學院. (2023). 《多發性癌症的風險因素與臨床特徵》[Online]. 可於https://www.med.cuhk.edu.hk/research/publications/multiple-primary-cancers-risk-factors獲取。
-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2). 《Tamoxifen and Endometrial Cancer Risk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Online]. 可於https://ascopubs.org/doi/full/10.1200/JCO.22.00567獲取。
-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4).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Risk》[Online]. 可於https://www.cancer.org/healthy/healthy-living/get-active/physical-activity-and-cancer-risk.html獲取。
- Merck & Co. (2023). 《Keytruda Approved for MSI-H/dMMR Cancers》[Online]. 可於https://www.merck.com/news/keytruda-pembrolizumab-approved-by-fda-for-adult-and-pediatric-patients-with-unresectable-or-metastatic-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high-msi-h-or-mismatch-repair-deficient-dmmr-solid-tumors/獲取。
- ClinicalTrials.gov. (2025). 《CAR-T Cell Therapy for Multiple Solid Tumors》[Online]. 可於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5876123獲取。
- 香港衛生署. (2024). 《2024年癌症統計數據》[Online]. 可於https://www.dh.gov.hk/zh-hk/statistics/data/cancer-statistics-2024.html獲取。